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品牌视觉形象的再设计可以有力地塑造学校美好形象,加强学校文化和形象建设,增强广大师生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大大提高学校竞争力。高校品牌视觉形象再设计一定要切实建立在其理念识别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科技及新媒体技术,凸显学校本身的文化内涵,彰显民族文化特色,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视觉形象,展示出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结合襄阳地域文化的涵义以及背景等因素,探讨了城市视觉形象设计中襄阳的文化资源、自然历史及社会环境三个层面,阐述了从城市品牌形象传播、城市视觉形象设计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探究城市视觉形象如何得到继承、应用与传播。  相似文献   

3.
完整的城市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本身,就是城市最好的导游。好的视觉形象设计可以将城市视觉形象的理念充分表达出来,在公众中造成一种持久、深刻的视觉印象,提升旅游地的整体档次和质量。南阳一直是国内知名旅游城市,根据时代需要提炼城市视觉形象,不仅能够提升南阳的整体形象,增进人们对南阳的了解与好感,而且能够为南阳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4.
施国卿 《美与时代》2007,(3):118-120
后现代语境下政治、经济、文化的多元变革也带来艺术的变更,电影作为后现代艺术的典型样式也与时进退.而中国当代电影则体现出一种视觉化倾向,通过对视觉冲击的追求来迎合本土及世界.当然,这种迎合本身就是在中国固有的传统审美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5.
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系统将城市地域文化、民俗特色、城市内涵等优势资源杂糅在一起,按照现代设计手法进行视觉化的呈现。良好的视觉形象设计在传播推广中给予游客深刻的视觉感官和美好的视觉记忆,是一座城市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的集中体现。结合多个城市旅游视觉形象系统设计案例,从视觉传达理论视角出发,探究城市品牌视觉形象系统建立应遵循的原则和具体设计应用。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的境遇里, 人们正在经历“当代审美泛化” (参见Welsch) 的质变, 它包涵双向运动的过程: 一方面是“生活的艺术化”, 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孳生和蔓延; 另一方面则是“艺术的生活化”, 当代艺术摘掉了头上的“光晕” (Aura), 逐渐向日常生活靠近, 即“审美日常生活化”。与此同时, 美学也在面临当代文化与前卫艺术的双重挑战。美与日常生活关联的问题, 被再度凸显了出来。一、美与当代文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 (Featherstone,p. 65-72), 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 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7.
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与地域文化,城市品牌形象设计不能只停留在视觉设计本身,应该更多地归纳总结当地文化特色并以视觉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城市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品牌形象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旨在通过对城市品牌形象中对地域文化的应用研究,通过地域文化的视觉化表达的提炼与应用,使受众对城市的地域文化有更加直观的了解,为塑造独特的城市品牌形象提供设计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8.
澳门独特的地理坏境和历史背景造就了它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这种特征透过其城市视觉形象而凸显,特殊的历史,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澳门与众不同的城市视觉,这些视觉特征造就了澳门独特的城市气质,将这些视觉形象进行梳理、活化,来延续澳门新的城市意象,为这座城市的视觉形象建设提供源动力,以此从视觉层面来提升澳门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环境,让澳门逐渐走出以博彩业为主的城市形象,打造出具有澳门独特文化特色的旅游城市的个性与特色。  相似文献   

9.
广东海洋大学视觉形象建设与视觉识别系统(Visual Identity System)的设计与应用有助于塑造学校文化形象,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打造学校文化品牌。在设计中需要充分挖掘本校特色,做到视觉识别系统的统一性与规范化,进一步完善广东海洋大学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增强全校师生员工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社会认同和熟知,将学校文化内涵短期内做到极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鲍瑾 《美与时代》2013,(3):47-49
美国当代人类学者路易莎·沙因的"内部东方主义(internal orientalism)"这一说法提出之后,便引发了人类学、民族学领域的广泛讨论,而正如路易莎所言,这一话题本是可以,更是值得争论的。通过对历史上汉族典籍对苗族文化形象的描述和思考,可以发现,汉族通过对"异族"形象进行想象与建构,以确认自己身份,取得自我认同的做法是自古就有的。而在当代社会,由于社会经济以及科技  相似文献   

11.
尼古拉·米尔佐夫(Nicholas Mirzoeff)在《什么是视觉文化》一文中写道,后现代主义即视觉文化:“对视觉及其效果的迷恋——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产生了后现代文化,当文化成为视觉性之时,该文化最具有后现代特征”;“后现代主义不单单是一种视觉体验……视觉文化是一种策略,用它来研究后现代日常生活的谱系、定义和作用”。(米尔佐夫,第3页)米尔佐夫还认为:新的视觉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觉化;视觉文化的本质不在于图像本身,而在于人类和世界存在的图像化或视觉化这一现代趋势。这一观点在海德格尔的著作中也可以发…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旅游业的繁荣发展,旅游型城镇已成为国内旅游的关注亮点。塑造良好的城镇视觉形象已经成为了热点话题,对于旅游型城镇文化创意产品视觉形象的设计也将越发受到重视。构建旅游型城镇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牌形象,加强对旅游型城镇文化创意产品的视觉形象设计成为发展和宣传城镇旅游的一个新渠道。  相似文献   

13.
公交汽车作为每个城市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其形象设计在当下也越发重要。在城市热衷于旅游宣传和自我推介的浪潮下,如何将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加以提炼和转化,融入公交系统的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之中,使之真正成为城市流动的风景线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盐城而言,也应通过相应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将自己独有的四色文化融入到公共交通系统的视觉形象设计之中,建立起自己的特色品牌,进一步彰显出城市的形象和魅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独特的城市形象却越发模糊。文章通过分析徐州市城市地域文化资源特点,提出了通过整合城市地域文化、民俗特色、城市内涵等优势资源,打造独特的城市品牌视觉形象系统的建议,从视觉传达理论视角出发,探究城市品牌视觉形象系统建立应遵循的原则和具体设计应用。  相似文献   

15.
吴招娣 《美与时代》2013,(8):98-100
"VI"是企业识别系统"CI"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指企业的视觉识别系统,是企业品牌理念的视觉化表现。现代国内对"VI"整体包装不够重视,"VI"包装的重心,只是建立企业的可识别形象,而不是经营企业品牌文化。中国的企业要想取得长期的发展,必须具有自身的明确定位,经营自身的品牌文化,发展出一套具有自身品牌特色与文化的VI形象系统设计,在企业文化和企  相似文献   

16.
正赵闯的职业听来很是炫酷:古生物化石生命形象重建师。通俗地说,就是用一支画笔闯进远古世界,复原亿万年前的恐龙形象。目前全世界从事这行的仅有十几人,而他是国内唯一一个。当人们投来惊羡的眼神时,他却淡然地说:"我只不过是个爱上恐龙的痴人罢了。"1985年,赵闯出生在辽宁省建昌县的一个铁路职工家庭,从小就喜欢画画。6岁那年,他看了一部科幻电影《恐龙特急克塞号》,那些张牙舞爪的恐龙让他痴迷不已,于是便开始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当代社会中,个人意识依然强烈,但个体价值却受到历史、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逐渐消解。当代艺术的创作表现语言也受到影响,个人的真实和情感价值正在逐渐贬值,取而代之的是社会的真实,以及群己间共同的认知,进而逐渐摒弃传统的视觉审美标准,向理性化、哲学化的审美转向。  相似文献   

18.
孔子形象塑造的艺术观念和形式手段,与特定的时代环境、民族文化及社会关系紧密相连,伴随着时代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作用于历代创作者与欣赏者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和美学思想,影响到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精神生活。这种“塑造”缘于孔子思想与形象展示因素的特殊同构性、不同创作个体特殊观念与情感的形象化表述所具有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决定了人们从“认识”到“表现”不可能只有某种单一或固定的理解与阐释。这种造型本身,隐含着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因素,要求对孔子形象的塑造,力避将其绝对化的狭隘态度。除保持相对的历史原貌与文化渊源之外,还要包孕创作主体由此而生发出来的富有时代感的主观精神和创造意识。  相似文献   

19.
形象学的科学指向与定位形象学是研究形象的。这似乎是一个用不着问的问题。然而,由于人们对形象的理解各不相同,所以关于形象学的对象也就模糊起来了。从认识史的实际看,人们对形象的界定主要有三种:一是把形象看做人和物的外表。这样的形象实际上是一种直观的对象。现今的美容业即是由此而生发开来的。女士们把单眼皮割成双眼皮,她的形象就漂亮一些了。在许多美容店的门面上都写着“形象设计”。这里所谓的形象也就是指人的外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商品的包装也看做是对形象的塑造。据说,以前中国有好多商品是“一流的产品,三流的包装”…  相似文献   

20.
城市市徽应建立在差异化、明确化、排他性的唯一性和可识别上,应用地域文化视觉符号创造。研究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城市市徽,深入探索地域文化与城市视觉形象的互动关系。以乌鲁木齐市徽研究为个案,例证地域文化对城市视觉形象以及城市品牌化的再塑力量,倡导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力求为城市营造视觉传播及内外认同中的差异化、特色化、唯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