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道教与地理学联系之广、结合程度之密切在其他宗教极为罕见,可从道教的地理学、地理学的道教、道教与地理学三个不同的视角辨析道教地理学。相对于其他视角,道教的地理学是道教地理学最具特色部分。  相似文献   

2.
由香港道教联合主办,香港各道观参加的香港壬午年道教节,于2002年3月23日至28日在香港隆重举行。国家宗教局杨同祥副局长,国家宗教局一司郭承贞副司长一行4人,中国道教协会闵智亭会长、袁炳栋秘书长一行4人,应邀参加了道教节。此届道教节旨在“道德化劫,转戾为祥”,以农历二月十五日老子圣诞日为道教节的正日,更是道教对外宣传,使香港市民更多地了解道教,扩大影响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3月23日,道教节开幕式暨道教文化展览在黄大仙庙举行。香港道教联合会代主席吴耀东致欢迎词,他首先对国家宗教局、中国道协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欢…  相似文献   

3.
大多数研究道教的人都知道这样一种怪现象,道教本来出自中国,但近现代意义上的道教学术研究却是首先在国外发展起来的。若从上个世纪初涉足道教的法国汉学大师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算起,则外国的道教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国际学术界出现了一股如火如荼的道教研究热潮,形成了法国、日本和美国三个道教研究中心。而在道教的故乡中国,由于历史造成的原因,现代意义上的道教学术研究一直只有少数几位专家问津,迟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到八、九…  相似文献   

4.
敦煌道教试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利用敦煌遗书中有关敦煌道教的文书,评述了唐代敦煌道教活动情况。全文分敦煌道教文书分类、敦煌道教的活动和敦煌道教之特点三部分,指出它既带有唐代道教的普遍性,又具有地域方面的特殊性,进而能在敦煌这一佛教兴盛之地得以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大凡从事历史文化研究的学者,都离不开“征文考献,观风问俗”的功夫,道教研究也不例外。道教是一个本土孕育产生的文献大教,文献整理是道教学术研究的基础。在现代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道教文献整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值得深耕细思。中国西南地区是道教的兴起和传播之地,对西南地区道教文献进行系统收集整理,并建设数据全面、功能强大的数据库,在推动建设道教研究“中国学派”;助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6.
道教文化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文化概览刘仲宇道教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本文仅对道教文化的各个侧面稍作巡视。在漫长的封建时代,道教与儒学及佛教一起合称三教。其中儒学是一种社会政治和哲学学说,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宗教,道教和佛教才是宗教。而佛教是外来的,道教才是本土的。道教在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7.
道教与妇女     
道教与妇女王宜娥道教,在对待妇女问题上是比较开明的,这与其历史传统及宗旨等诸多因素有密切关系。首先,道教继承了我国原始母系社会中女神崇拜的遗风,形成了道教中有众多的女性神仙,例如西王母、九天玄女、骊山老姆等等。第二,道教继承了我国古代原始宗教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8.
一、道教咒语文学性的提出 道教咒语的文学性指的是道教咒语所具有的文学特质。在道教咒语中,无论是咒语诗或是咒语散文,道教中人在创造中绝不是把它们作文学中的诗歌或散文来对待的,因为道教中人一向认为咒语具有神谕的性质,不容许文学中的虚构,不允许随意的更改。但道教咒语的文学性却是客观存在的。究其原因,道教咒语创造者们的文化素质(包括文学修养),对咒语文学性的产生的确起着相当程度的作用。试想,如果只是一些文化水准较低的、缺乏文学修养的道士为之,那就难以领会咒语中的无穷奥秘,难以用咒语的形式表现对道体博大幽…  相似文献   

9.
宫观和道教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教文化是我中华民族文化古老而又常葆青春的一支。它的重要价值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有识之士的公认,也逐渐为国际上所了解。道教文化曾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存在,宫观是其存在形态之一,同时又在整个道教文化的演变、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了解这一点,对于认识它的面貌、特点有重大价值,也对当今弘扬其中的具有时代气息的、积极的内容,对于道教文化本身的发展,有重大的价值。一、道教文化的物化表现宫观作为道教宗教场所的总称,是在历史上逐步形成的。它本身是道教文化的产物,或者说是道教文化的物化。道教的宗教建筑泛称为宫观,是…  相似文献   

10.
陇南道人任法融王存福●任法融,从陇南走出来的修道人。他寓大彻大悟于探精入微之中,在阐释道教经典方面多有建树,被称为道教圈里的学问家,先后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常委、全国道协常务理事、陕西省道协会长、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等职务,在道教界大名鼎鼎。...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道教与民俗的关系,以斋醮、礼俗为例,提出了几点看法1、研究道教与民俗,不仅应对民俗建立起概念,而且必须对道教本身有正确的基本认识;2、还必须考虑道教在信仰民俗上的复杂性;3、道教作为文化现象,乃是其渗入民俗的背景.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道教的神是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大尊、道德天尊等神尊。因此,道教几乎所有的“十方丛林”和著名宫观均供奉有上述神尊,如果没有供奉“三清”、“玉皇”等主神,似乎该道观不为丛林,或格局正待完整,不然为小庙(即子孙庙)。这种情形亦成为道教丛林宫观一种习惯或说是道教丛林一种规范和模式。在湖南的一些庙宇中,除祀奉一般道教神明外,还有一些庙宇供奉着地方神祗。这些庙宇将人们自发的信仰观念及民俗文化与道教文化交织在一起,反映道教功德成神的特质。现将主要的和有一定影响的这一类的庙宇简介如下,以便分析它与道教…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学界渐渐开始关注道教建筑,以道教建筑为研究对象的专题论文、著作数量也在逐渐增加,然而对道教建筑室内空间以及陈设的研究则较为缺乏。究其原因,一方面,现存的道教建筑在室内空间以及陈设上与佛教、儒家较为近似,有些学者认为研究的价值不大,只是抄袭佛教或儒家的形式罢了。另一方面,除现存道教建筑中呈现的室内空间与陈设形式之外,相关资料较少也是影响这方面研究的因素之一。因此,笔者努力从古代文献资料中找寻相关的文字和图像信息,结合道教著名宫观——白云观的室内空间与陈设,对道教建筑的室内空间与陈设变化有一个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国外研究道教的学者,多为汉学家,有人主攻道教研究,有人主攻其它学科。在与中国道教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时,他们都是道教学者。新冠疫情对中外道教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造成严重的障碍,如同严冬袭来。但是,不少外国道教学者一如既往,利用各种现代通讯方式保持着与中国学者的交往,继续支持学术交流且成果不断。笔者深切体会到中外道教学术交流不可阻挡。  相似文献   

15.
《中国宗教》2023,(9):94-97
<正>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于2023年9月24日至25日在道教圣地江苏茅山举办。这是中国道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的国际性道教盛会,是全方位、多角度向世界展示中国道教独特魅力、弘扬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是全世界道教徒对话、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为配合办好这次盛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国道教悠久文化的独特艺术魅力,助力探索道教中国化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道教的理想人格与神和仙范恩君在人格主义哲学中,人格是指具有自我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即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它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是一切其他存在的基础。“神仙”是道教生命价值的理想,是道教理想的人格。(一)道教信奉的神和仙神仙信仰是道教最基本...  相似文献   

17.
发扬道教爱国主义优良传统闵智亭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华夏民族文化形成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宗教。道教根植于中华大地。从历史来看,道教命运与国家盛衰有着密切联系。每当国运昌盛时期,道教随之而昌盛。每当国运衰弱时期,道教也随之而衰弱。道教在历史上与国运盛衰的同...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宗教》2023,(9):4-5
<正>一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9月24日在中国江苏茅山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发来贺信,向论坛召开和世界道教联合会成立表示祝贺,向出席论坛和世界道教联合会成立大会的嘉宾致以问候。王沪宁表示,道教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道教植根中华文化沃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凝结着古老的东方智慧,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上善若水、为而不争的道德追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指出,道教追求长生成仙乃是人类渴望超越自身生命的有限及能力的局限这种心理的扭曲反映。道教对世界的产生与存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道教的神灵与灵魂观念,道教的政治与伦理学说以及道教的宗教实践理论等皆与长生成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长生成仙信仰乃是道教思想体系的核心。文中对道教长生成仙学说的发展、演变过程作了大致勾勒。  相似文献   

20.
宗善 《中国道教》2000,(1):19-21
古老文明的中华大地,是道教孕育生长的土壤,道教在这块宝地上历经了坎坷沉浮而又漫长的演化进程。道教精神思想曾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发展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今道教所倡导“尊道贵德”思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仍可为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更好的服务作用。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道教崇信“黄老之道”,道家是道教前身,二者一脉相承。道教尊黄帝为仙宗,奉老子为教祖,“黄老道”是道教思想的理论基础,以“道”设教,遵循“道法自然”的基本规律,追求修炼得道成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