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柏拉图《泰阿泰德》的显白议题是"什么是知识?",这似乎意味着,苏格拉底和泰阿泰德试图探究"知识的本性",即所谓的"知识论"问题。但柏拉图的"笔法"表明,苏格拉底并没让"哲学"和"泰阿泰德"仅仅停留在试图发现"知识"是"什么",而是引导泰阿泰德在探问"知识"的途中领悟一种政治性的探问:为何求知?换言之,单单追问所谓"知识论"问题,很可能就丢失了柏拉图更为紧迫的教诲。柏拉图精心设计的这个"开端",为我们理解《泰阿泰德》提供了纲领性的线索:只有将一显一隐两个议题结合起来,我们才有可能领会,苏格拉底-柏拉图式的"灵魂学"所探问的"知识",究竟具有怎样的整全面相。  相似文献   

2.
苏格拉底之死被许多人看成西方哲学史上的最大冤案。有学者认为,对苏格拉底的审判是哲学与政治冲突的体现;也有学者认为,苏格拉底之死凸显了哲学与大众的对立。这些观点在学界虽然广为人知,但至少从柏拉图的《申辩》来看,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原因仍有可探讨之处。苏格拉底之所以在法庭上败诉,其辩护中难以克服的困难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些困难与其说缘于苏格拉底哲学与雅典政治的冲突,或者其哲学与大众思想的对立,不如说缘于他对自己从事哲学的方式的看法与大多数雅典人的看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苏格拉底难以让雅典人相信其哲学活动没有对青年造成坏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智慧与他人的无知的解释难以让雅典人信服,这使得多数陪审员站在了苏格拉底的对立面。  相似文献   

3.
对《会饮》的流行解读通常并不把阿里斯托芬讲辞和苏格拉底讲辞联系起来,而是认定后者对前者进行了批判,由此断定柏拉图在批判阿里斯托芬讲辞的基础上建立了他有关"爱"的理论。本文则试图表明,《会饮》由阿里斯托芬讲述的"双性人神话"与苏格拉底讲辞中引述蒂奥提玛有关"爱的阶梯"说法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只有把两者联系在一起理解才能最终较为完整地把握柏拉图在《会饮》中的爱的理论。为了阐明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必须考察"回忆说""灵魂不朽""理念论"以及巴门尼德哲学对《会饮》行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研究者们通常认为把德性视为技艺是智者的做法,苏格拉底则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德性是知识的观念。但有意思的是,在早期的柏拉图对话,即被普遍认为反映了苏格拉底真实思想的所谓"苏格拉底对话"中  相似文献   

5.
《学海》2017,(5):134-140
在苏格拉底-柏拉图那里,他们的伦理学不仅建立在他们借以清理、审定"神话神学"的"理性神学"基础上,而且以他们所追求的"知识"为基础。后面这一点一直规定着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的思考。不过,在苏格拉底-柏拉图这里,这种"知识"被严格区别于日常经验中的知识,他们把后者称为"意见"。他们心目中的真知识,也即被他们当作伦理学之基础来探究的那种知识,实际上被当作一种"全视角"或"无视角"的"知识"来理解和追求。虽然以这种知识为基础的伦理学在确立伦理规范这一工作上并无所成,但是,我们却可以说,希腊人正是在追寻这种"全视角知识"的努力中确立了科学,从而把人类带上了以具有自身同一性的概念去展开、理解世界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赵猛 《世界哲学》2007,8(6):13-25
"美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小苏格拉底学派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人们通常认为"美德即知识"(αρετηειυαιγυωσκδ;virtue is knowledge)这一命题是苏格拉底提出的,这不仅不符合文本事实,而且抹煞了这一问题所具有的张力,造成了在解释苏格拉底与其弟子们的哲学的进展与嬗变方面的困难。苏格拉底虽然提出了"美德"与"知识"的关系这一问题,并提倡人们认识自己和"善"、"美德"的本质,但是他所说的认识(γυω-σιδ)不是知识论意义上的知识(επιστημη),还包含生存实践的层面。柏拉图认为"美德即知识",并力图在知识论层面上给与"善"和"美德"以明确的定义。而小苏格拉底学派则从另一侧面继承发展了苏格拉底哲学,试图从生存实践的层面来定义美德。  相似文献   

7.
虔敬与正义     
田洁 《世界哲学》2016,(2):91-99
游叙弗伦关于虔敬的定义一般被认为是不成功的。很多学者把他归为一个无知的宗教狂热者,也把他的伦理学思想界定为一种神意论的,即以神意为道德奠基的立场。本文则认为游叙弗伦在立场上是接近苏格拉底的。虽然他强调神意对于道德生活的重要性,但他始终围绕着"正义"来界定虔敬,这与苏格拉底的立场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察了柏拉图的《克里托》《拉凯斯》《伊翁》《高尔吉亚》等早期对话录中关于专家知识概念的论述,指出专家知识是柏拉图早期对话录的一个核心概念,是苏格拉底这个角色由以考察德性问题的基本视域。柏拉图早期知识概念主要指专家知识,而非作为命题态度的确知。专家知识是处置领域内事物的一种能力,它追求特定的"好"并造就特定的产品或功用。专家知识蕴含理论性理解,即对特定领域内事物之本性和原因给出说理的能力。柏拉图认为专家因其知识而具有不可错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9.
<正>传统的记忆理论中,记忆被看做是一种"精神实在",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个地方,从而人的记忆以"事件的重现"为基础。例如,柏拉图认为,认识的过程就是再记忆的过程;苏格拉底把记忆看做对知识的再激起和再取出,它能够把以前、当前的但是暂时被忘记的真理重新取回到现在;  相似文献   

10.
正如孔子面临删定诗书的文化使命一样,苏格拉底-柏拉图也面临审定神话的任务。源远流长的神话传说对古希腊人具有重要影响,但是这些神话传说所包含的"神话神学"却给伦理世界带来了诸多悖谬,首先是其"命运说"带来的责任危机。苏格拉底努力通过确立"理性神学"来摆脱"神话神学"带来的伦理危机。但是,"理性神学"在拉开人-神距离、解开人类生活空间的同时,它的人-神关系理论又产生了新的命运说,给所要确立的"美德伦理学"带来了新的困境。虽然苏格拉底-柏拉图引入了"选择"环节,并以一种"存在论知识"或"知识存在论"作为选择活动的基础,但是这些并未能帮助他们成功地克服命运说,从而克服普遍的责任危机问题,因而也就未能为美德确立基础。  相似文献   

11.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我们就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论断:苏格拉底的"定义"指向事物普遍本质的内涵,这和柏拉图的"理型"是一致的,因此我们认为"定义"是"理型"的思想来源。但在康德道德哲学的视域中,这个论断很难成立。"定义"指向作为感官之物的自然知识领地,"理型"则指向作为超感官之物的道德知识领地。在苏格拉底哲学中,道德知识领地的正面断定是通过"精灵"(■)完成的,"定义"仅仅通过其消极性产生警醒作用。"精灵"才是柏拉图"理型"的真正思想来源,而两者都是在道德哲学的背景中提出的。  相似文献   

12.
苏格拉底常常主张自己没有知识,但是在某些场合又声称知道某些事情;如何解释这个矛盾,成为不少学者关心的话题。作者在梳理了当代英美学者的代表性观点之后,提出了自己的某种诠释。在语义辨析的基础上,作者指出古希腊语的认识动词和知识名词是多义的,而且不能在动词与名词间进行直接转换。当苏格拉底表示自己"认识"某些事情时,可能仅表示"意识到""确信"之类的意思,而他在否认自己拥有知识或智慧的时候,通常指缺乏关于某个领域的"专家知识"或者对于某件事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在大卫·布鲁尔看来,相对主义是对绝对主义的拒斥,"强纲领"所为之辩护的相对主义,意味着科学中的知识主张不是也不能表示绝对知识。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所有知识都是猜测性的、有局限的,都是可以修正的,把"绝对"这个词语加于知识主张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一个人接受或者信奉某种形式的相对主义,乃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黄伟 《世界哲学》2012,(4):119-128
柏拉图早期对话通常被认作"苏格拉底式对话",它们以追求关于"德性"的"普遍性定义"为显著特征。随着柏拉图自己思想的发展、成熟,"普遍性定义"逐渐被"理念"论所代替,以便更有针对性地体现柏拉图自己的独特思想。本文探讨促使"普遍性定义"和"理念"产生的共同原因,分析二者演变的内在逻辑,并比较它们的异同点,以求更好地理解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各自的思想,准确把握柏拉图早中期对话的思想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5.
我这里所讲的苏格拉底,是柏拉图早期对话中的苏格拉底。依我看来,柏拉图在对话中重建了这个历史人物的哲学方法和哲学学说。这里,我将着重谈谈我认为是苏格拉底从事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我把它称之为“标准反证法”。这个名称有别于R.鲁滨逊等人的“间接反证法”。他们之所以称它为“间接反证法”,是因为在反证时,驳斥的论点可能被用作对此论点进行反驳的前提。在这里,苏格拉底不受所提出之前提真理性的束缚,而由它推出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审理柏拉图通过其笔下苏格拉底之口提出来的著名的"哲学与诗的古老纷争",是进入柏拉图思想迷宫的一个重要入口,但是,这一纷争的含义并非显而易见.理解此一纷争,一方面需要深入细致地剖析苏格拉底批评诗歌的种种理由及其疑点,另一方面必须最终将之视为一种具有特殊意图的修辞.通过对柏拉图<王制>卷十的文本细读,本文力图弄清这一纷争的含义及其可能的种种修辞意图.  相似文献   

17.
慕道 《天风》2013,(1):65
柏拉图(P1ato),希腊哲学家。师从苏格拉底,专治哲学,体系严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当时空前的哲学家。关于柏拉图的宗教思想,《宗教知识大全》(Encyclopaedia of Religious Knowledge)中曾有一段简要的分析。大意是说:"柏拉图相信有一位永存、不变、全能、全善、无所不知、无所不在、不属物质的上帝,他创造天地万物。人类的灵魂乃是从上帝而来,故灵魂是不灭的,本来是良善的;只是心为  相似文献   

18.
罗跃军 《哲学研究》2012,(8):68-71,126
一、关于《理想国》中正义论证的争论关于《理想国》中的正义问题以及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对此的论证,西方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议。早在1937年《心灵》杂志第183期上,福斯特(M.B.Foster)教授就发表了一篇题为"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一个错误"的论文,对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与其对手之间关于正义的讨论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理想国》第二卷开篇中格劳孔关于善的三重区分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种区分要求苏  相似文献   

19.
这些解释为瓦尼萨所写序言据说全部哲学只不过是对柏拉图的一种评释。或许是这样。但是 ,柏拉图自己的哲学不也是对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毕泰戈拉学派和智者们、更不必说苏格拉底的哲学的一种评释吗 ?而反过来说 ,圣托马斯所撰写的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评释 ,难道不也是他个人的哲学吗 ?或者再反过来说 ,普洛克罗所写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评注》 ,难道不是也体现了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新柏拉图主义的数理哲学吗 ?普通的传统说法将我的第一句陈述归诸萧伯纳。审察的讥讽实际上是他个人的典型风格。至于“评释”这个术语———在启蒙时代已受到…  相似文献   

20.
在《理想国》第一卷至第四卷中,苏格拉底及其对话者们先后提出了四个正义定义,而这些定义从欲望的角度分析又可以分为对立的两类。苏格拉底的对话者们预设了人的欲望是无限制的,从而假定正义必然屈从于欲望。这样的正义论强调正义是一种行为并以"人自愿为恶"的前提。苏格拉底则坚持人的欲望需要由理性来引导,所以每一个人都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基于"无人自愿为恶"的观点,苏格拉底的正义观论证了"正义就是做适合本性的事情",在他的眼中正义是一种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