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基督教传统的人性观进行了概括,简要梳理了现代基督教人观的发展。本文中名为"奥古斯丁—阿奎那传统"的传统人观强调人内在与外在的区别,认为"上帝的形象"体现在无性别的单一灵魂或者理性中,这种实在的理性将人与万物区别开来。与这种实体性的人观相反,现代基督教人观更强调人存在于与某种超越的终极实在的关系之中,以及人作为男性或女性与其他人形成的关系之中。人格的人是每个人发展这两个方面位格关系所有的结果。成为人首先意味着成为一个男人或者女人,以此差别为基础反映了三位一体上帝的形象。现代基督教人观打破了自启蒙以来把人理解为"理性人"的抽象观念。  相似文献   

2.
奥古斯丁在对《创世记》的解释中,逐步发展出一套基督教的宇宙目的论.受柏拉图《蒂迈欧篇》以及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奥古斯丁主张宇宙的秩序根源于上帝对质料的赋形."赋形说"并不意味着奥古斯丁的宇宙论仅仅是"外在主义"的:一方面,奥古斯丁理解的质料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有着朝向形式的主动潜能;另一方面,奥古斯丁对"种子理式"的...  相似文献   

3.
吴飞 《世界哲学》2010,(1):32-46
奥古斯丁如何处理斯多葛哲学中的"前性情"问题,是理解古典哲学到中世纪哲学的过渡的重要关节点,近年来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本文主要梳理了奥古斯丁在《论登山圣训》、《上帝之城》、《论三位一体》、《旧约前七卷的问题》等著作中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指出,奥古斯丁非常认真地研究甚至接受了斯多葛学派的相关看法。不过,他从基督教的原罪观出发,认为前性情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并不是绝对无辜的,而恰恰是原罪的一个后果,表明了人性的根本处境。这一说法对于西方哲学史上对性情的理解有巨大的影响,但既不能简单说成对斯多葛派的误解,也不仅仅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溥林 《宗教学研究》2004,(3):104-108
在基督教的信仰中,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了世界,世界万物对上帝有着绝对的依赖性.范型论是基督教的柏拉图-奥古斯丁主义的一种独特理论,其主旨就在于理解创造的本质,理解受造物与上帝的关系.波纳文图拉是中世纪与托马斯·阿奎那齐名的大神学家和哲学家,他将范型论作为理解创造本质的钥匙,将它看作是整个形而上学的核心.在思想上他对当时新兴的亚里士多德主义持批判接受的态度,而追随柏拉图-奥古斯丁主义路线;他通过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改造,将奥古斯丁主义的范型理论发展到顶峰.  相似文献   

5.
董仲舒通过对"人副天数"的论证,提出天人同类,奠定天人感应的基础。奥古斯丁从上帝造人的角度论述人以"上帝形象"受造,从而具有认识上帝和认识自己的理性。两种体系在内在逻辑上存在本质不同,但是认识道路却具有融合共通性,在深刻把握二者差异的基础上,以"人副天数"和"天人同类"来诠释"上帝形象",更能促进基督教传统为中华文明所理解和接纳,从而更好地实现基督教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6.
陈跃鑫 《天风》2001,(6):10-11
圣奥古斯丁有句名言:“苦难是上帝祝福之手的阴影。”经上记着说:“因为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罗8:28)因为往往也就是在苦难中,上帝让我们更能切身地体验到他的爱是多么的丰富与真实。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脚踪,一起来体验约伯的经历,来思想上帝的作为吧!  相似文献   

7.
信仰就是赞同地思考———奥古斯丁论信仰●张荣作为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他首先指出,信仰是人类通往上帝之路的起点,也是人类理解的向导。在《论自由意志》一书中他说:“我们为何要作恶的问题曾使我苦恼,……上帝要帮助我们,并使我们了解我们所信的,我们也...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丁主教的上帝观的形成及其内容的分析,指出丁主教的上帝观的核心内容是"上帝是爱",上帝是一位眷爱人类世界的上帝。这样的上帝观为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拓展了空间。  相似文献   

9.
奥利金的灵魂先在学说对理解自由意志问题有重要意义。在《上帝之城》第11和12卷,奥古斯丁重点批评了这一学说。在奥古斯丁看来,奥利金主张灵魂先在,进而主张灵魂的善恶与身体的好坏相配,这一说法既与上帝创世的善好目的相悖,也与人在宇宙中应有的地位不符。奥古斯丁的批评尽管部分切中要害,但没有充分把握灵魂先在说的用意和复杂性。一方面,奥利金提出灵魂先在学说,主要是为了回应灵知派的挑战,以维护理性造物的自由意志;另一方面,灵魂先在说并非没有考虑到上帝创世的善好目的,恰恰相反,它极大地保证了上帝创世时的绝对平等,缓解了神义论的难题。不过,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灵魂先在说一旦推向上帝创世的初始阶段,就会引发与柏拉图《蒂迈欧篇》中类似的原始质料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第二,加尔文从圣灵的描述来证明圣灵的神性说到圣灵神性的直接证据,加尔文说,《圣经》在论到圣灵时毫不犹豫地用"上帝"这称号称呼他。保罗之所以说我们是上帝的殿,是根据圣灵居住在我们里面(林前3:16-17,6:19;林后6:16)。"我们不要轻看这事实,上帝在《旧约》中多次预言信徒将作他的殿,而圣灵住在我们里面就是这预言的应验"。奥古斯丁清楚地论到:"假设上帝吩咐我们用  相似文献   

11.
周伟驰 《现代哲学》2004,(3):98-111
本文分析奥古斯丁三一神学中人的“是”的来源、方式、内容和品质。(1)人的“是”来源于创造主,上帝作为“我正是我所正是”的“正是者”,创造了人的“是”,故而人的“是”是“正是”。(2)由于上帝是一而不是多,上帝有其固有的“同一性”,故而人亦有其“同一性”。(3)但由于人不是上帝,而是介于上帝与虚无之间,因此人“是”的方式不是“永恒”,而是作为“永恒”尘世形象的“时间”。(4)人的时间之“是”中,集中体现了上帝形象的,乃是“现在”或“正是”,作为“活生生的现在”,“正是”将“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将来的现在”统一在一起,构成人的活生生的同一性。(5)奥古斯丁对“活生生的现在”分析是与意识分析结合在一起的,过去一记忆、现在一理解、将来一预期。(6)人“正是”的内容主要是“思”。(7)决定“正是”的品质的,是与“思”紧密连结在一起的“爱”。  相似文献   

12.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上帝"(可12:30;另参太22: 37-40;路10:27),这是耶稣所说基督徒最大的两条诫命之一("其次就 是说:'要爱人如己'"),意即是要我们以全部的意志、情感、理智、力量, 毫无保留地爱我们所信仰、所崇拜的上帝。有些人认为,基督教信仰最重 要的是对上帝的感受和经历,也有人说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生活实践上帝的 旨意。这些都没错。然而,理智、理解对信仰也同样重要。事实上,最大 诫命中"尽意"一词的"意"字,原文正是指理智、思想、理解力和理性 思考的能力。我们信仰上帝、敬爱上帝,是整个人去信、去爱,不能把脑 袋放在一旁,否则便会容易出现偏差,甚至变得盲目迷信,异端也因此而 起。历代基督教向来强调,信徒对信仰必须有正确的理解,以免陷入错谬 的信仰之中。  相似文献   

13.
张荣 《现代哲学》2005,3(3):98-106
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之间”受到后世哲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但往往只重视其中“心灵的伸展”这一向度.而忽视上帝的创造这一向度,忽视了永恒之维。事实上,上帝的创造和心灵的伸展这两个向度不可分割.前者规定后者,阐明时间的起源;后者反映前者,说明时间的存在和本质。后者受前者的制约。也就是说,心灵的伸展有一个界限,是不可超越的。当文德尔班强调奥古斯丁的形而上学是“内在经验的形而上学”时,他确认了奥古斯丁时间观的心灵向度;当吉尔松称之为“皈依的形而上学”时,则是强调“心灵伸展的界限”,即永恒上帝的创造。  相似文献   

14.
奥古斯丁的时间观和永恒观都以实体化的现在为基础:永恒是恒定不动的现在,时间由转瞬即逝的现在构成,这既是基督教时间哲学和古希腊时间哲学的关键区别,也构成奥古斯丁理解自然秩序和生活意义的形而上学基础。本文试图证明,奥古斯丁对现在的实体化理解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至保罗书信对于"末世论时间感"的阐发。只有在末世论生存经验所带来的紧张焦虑的精神处境中,每一个现在才会以实体的方式凸显于信仰者对生活和救赎的思考之中,成为理解时间和永恒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黎新农 《天风》2006,(1):30-33
圣经观的问题,看似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实际上,教会的圣经观关系到教会如何看待和解释圣经,如何用圣经的真理指导教会的灵命实践。所以,圣经观代表了基督徒和教会的上帝观、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和真理观。基督教会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如何诠释圣经的历史。丁主教提出的上帝是爱的圣经观,使中国教会不再重走西方教会思想史上每每陷于复杂的教义争论的老路,而是引导中国教会重视圣经的中心信息就是上帝爱世人,上帝的创造和救赎最终目的是使人类社会更加和谐美好,因为上帝是世上一切真善美的源头。所以,丁光训主教提出上帝是爱的圣经观及神学框架,教导我们在一种动态的爱中去体验上帝与人的关系,去体验基督徒与世界的关系,而不再去争论教义的细节,不再人为地给教会设置一道无形的围墙;教导我们敞开胸怀接纳世上一切美好的真理,使教会作出更加美好的见证。丁主教的圣经观,为中国教会在今天的处境中解释圣经,并用圣经诠释引导教会的实践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6.
爱德观是阿奎那德性伦理学最为关注的问题。阿奎那的爱德观是对亚里士多德的友谊观(友爱观)和基督教传统的仁爱观的综合,既丰富和充实了奥古斯丁神圣的仁爱观,赋予仁爱合乎理性和情感的新解,又提升和超越了亚里士多德世俗的友谊观,赋予友谊超越性和广博性的内涵。他围绕爱德的内涵、爱德的对象和爱德的秩序等对爱德作了神学—哲学的综合性论述,对爱己、爱他人等提出很多极富创见性的解释,并澄清了与爱仇敌和爱罪人等相关的一些普遍的质疑和根深蒂固的偏见。总之,阿奎那对爱德的综论、释疑和新解代表了西方德性伦理学的最高成就,有助于拓展和深化我们对爱、友谊、爱己、爱他人以及爱的秩序等的理解,对于我们反思当代的友善价值观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伟驰 《现代哲学》2005,2(3):107-111
文章分析了奥古斯丁《忏悔录》第2卷“偷梨”这一事件与其神学反思的联系。着重于指出其与《创世记》亚当夏娃违背上帝命令一事的相似性,从而使这一事件在奥古斯丁神哲学整体中得到比较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奥古斯丁对精神性存在的确立,使他能够从精神性存在的角度理解上帝、天使和自我,从而超越古希腊形质论的传统形态,全面确立基督教的存在论秩序。对于内在自我的发现,也开启了向近代哲学转向的契机。但奥古斯丁对精神性存在的规定也隐含着难以解决的问题,即精神性存在是否具有质料。这一困难也推动着此后的哲学家对奥古斯丁的方案进行修正。但总体而言,奥古斯丁对精神性存在的思考,决定了其后西方哲学家对存在论的基本理解方式。奥古斯丁构成了从古希腊存在论到近代哲学存在论转型的关键节点。  相似文献   

19.
卡尔·巴特被视为"20世纪基督教教父"。这是因为巴特不仅在教会实践上以普世运动的方式促进新教和天主教的协和,而且在教义学上不断回归教父传统,发展出自己的"教会教义学"思想体系。然而,在罪的来源、人性本质以及意志自由的根本问题上,当前学界的一种新兴观点认为,巴特拒斥奥古斯丁主义的原罪说、人性观和"意志的捆绑"理论,认为奥古斯丁由于缺乏"天性及本质存有(Wesen)"与"存在存有(Sein/Dasein)"概念区分,其"天性的扭曲"的人性观、"善的缺乏"的罪恶观以及"无能力不犯罪"的意志决定论,误导了拉丁西方神学传统在罪与人性问题上的基本进路。本文将回归巴特和奥古斯丁关于这些问题的文本诠释,重新评估当前巴特研究的这种立场。本文认为,巴特的批评并非是对传统奥古斯丁神学立场的反叛,而是在回归教父传统基础上对奥古斯丁宗教人类学视阈下的罪与人性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陈企瑞 《天风》2013,2(2):13-15
圣父、圣子、圣灵三一的上帝,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约翰一书》4章8节告诉我们:“上帝就是爱。”说明圣父、圣子、圣灵本身就是爱,并且在爱中合而为一,相爱相契。奥古斯丁(Augustin)把圣父、圣子、圣灵分别类比为爱者、被爱者、爱的关系,因为爱,三个位格紧紧联系在一起。人类与自然都是上帝所创造,因着爱,得蒙三一上帝的眷顾,也因着爱,所有被造物在三一上帝的创造、救赎、护佑中得以更新而变化。三一上帝爱人也爱自然,因此,基督徒不仅要爱上帝和爱人,也要爱上帝所造的自然。当今世界生态环境正在急剧恶化,大气与水圈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居住安全。前不久有新闻报道,我国某县部分餐饮部门为谋取暴利,不惜残杀国家珍稀动物——猕猴。人们时常听闻与生态环保有关的负面新闻,面对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挑战,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