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孙龙和庄子都讨论过"指非指"的命题,后世高僧也参与论析,使"非指"之辩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涉及道家、形名家和佛家的著名公案。然而,三家的讨论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公孙龙侧重于从差异性的角度分析概念,深化了对于概念内涵的思考,但概念使用不严密;庄子在道家境界论的语境下的讨论"非指",从道论的立场出发,主张万物一体,超越了对事物差异性的分别;憨山德清立足于佛教修养论对《庄子》进行解读。德清强调"我见"、"我执"是纷争和是非的根源,以"物论"之齐解释"齐物"之论,将庄子的"非指"之辩落实为非辩之辩,固然揭示了道家之境界,同时也体现了佛教修养论的思想特点。  相似文献   

2.
<正>程志敏著《古典正义论:柏拉图〈王制〉讲疏》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5年8月出版。该书选取的研究对象是柏拉图的《王制》(又译《理想国》)这一西方政治哲学的第一经典。作者认为:"正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正义"是"四主德"之一,是最为古希腊人所看重的理念;而广义的"正义"则指万物合序、万事顺遂、万音谐和、万民幸福的状态,堪称天地大法。与现代"正义论"不同,古希腊的"正义"主要不是"论",而是"法"和"行",其余诸如德性、法律(如惩罚)、政治(如权利、敌友)、技艺、利他、幸福等范畴,都可以在正义的框架下讨论,也  相似文献   

3.
中医情志相胜疗法的心身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思维观的创新中医情志相胜的心理治疗方法又被称作“活套疗法” ,是建筑在中医脏象五志论、阴阳整体论和七情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疗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怒伤肝 ,悲胜怒。……喜伤心 ,恐胜喜。……思伤脾 ,怒胜思。……忧伤肺 ,喜胜忧。……恐伤肾 ,思胜恐。”就如现代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理论上主要受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三大学派的影响 ,学科交叉 ,流派纷呈 ,心理治疗的方法而今已经多达 4 0 0余种一样 ,中医历代医家发皇古义 ,在情志相胜的理论和临床技术的实施上 ,不断地继承发扬 ,以聚合和发散的创新思维 ,…  相似文献   

4.
章韶华新思考系列著作评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从1991年12月到1995年12月,出版了一套由六部著作构成的“章韶华新思考系列著作”:一、《我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辩证法若干基本理论探讨》;二、《走出哲学的误区——论决定反决定是一条最重要的唯物辩...  相似文献   

5.
由于《蠡测》的写作是以上述五条指导原则为准绳,又具有上述六个特点,这本文集称得上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大疏》的具有很高理论水平的力作。陈大齐的因明研究指导思想及研究方法在今天仍值得借鉴,他在因明基本理论研究方面的许多突破和贡献都极待发掘和研究。下面我们择其要者加以评介:1.最全面地论述了“宗等多言名为能立”的含义,纠正了《大疏》关于宗只能是所立而不属能立的错误。《大疏》对《入论》“宗等多言名为能立”作两种解释。第一释为:“宗是所立,因等能立。若不举宗,以显能立,不知因喻,谁之能立。……今标其宗,显是所立。能立因喻,是此所立宗之能立。虽举其宗,意仅所等一因二喻为能立体。若不尔者,即有所立滥于古释。能立亦滥彼能立过。为简彼失,故举宗等。”  相似文献   

6.
正安慧[1]的《辩中边论释》[2]是《辩中边论》现存唯一的印度注释书,它以随文注释的体例对《辩中边论》进行了详解,是研究唯识学思想的重要著作。"所知障"是大乘佛教极具特色的理论构建,也是唯识学的"二障"之一。早期的唯识学著作对此概念多有提及,却常常点到为止。正如《辩中边论》中提及了"所知障"一词,但并未进一步解释它的含义。《辩中边论释》弥补了这一缺憾,较为细致地探讨了"所知障"的定义与内涵,这在早期唯识学著作中并不多见,值得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7.
在汉传因明中,"能立"被解释为因、同法喻和异法喻这三个命题,或直接等同于三者旨在体现的论证规则"因三相"。这种解释在二论中找不到文献依据,但却可视为陈那最晚期著作《集量论》思想的自然延伸。玄奘未译《集量论》,但《集量论》实际上在汉传的理论视域中。本文继而提出"论证要素"这一概念,由此角度来说明晚期陈那及此后的佛教逻辑学家对决定一个论证在实际上奏效的核心要素的理论思考,并指出这一思考方向与西方形式逻辑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管子》哲学意义上的道分为天道自然之道、客观真理之道、万物本源之道三个层面。《管子》天道观体现出春秋时期过渡的特征,既有对天道、上帝的崇拜与祭祀,又有对在逐步构建自然天道的客观真理性认识。《管子·经言》组较早的把生命现象与"道"联系起来,奠定了万物本源之"道"论的逻辑起点,这也是中国生命哲学的真正源头。《道德经》成书当晚于《管子·经言》组,《道德经》万物本源的"道"论是对《管子·经言》组中被赋予生命意义的"自然天道"之提升。《管子》哲学意义的三种"道"论指向不同,但却有相同的特征,表现为虚静、广博、周密的特征。物质性的水、精气作为万物本源,代表着从本源论上逐步建构起春秋古典哲学的朴素唯物主义架构。《管子》"水本源论"形成有其内在逻辑,其成文当在《管子》四篇之前。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究了《大智度论》之传译对鸠摩罗什、僧肇等《注维摩诘所说经》的具体影响,认为《大智度论》是《注维摩诘所说经》释经材料的重要来源。《注维摩诘所说经》对《大智度论》的征引不仅推动了般若学说在南方的讲说和传播,且对佛经义疏体的兴盛有助推之功。其解经例引故事以阐经义的方法,开启了东晋庐山慧远唱导"升座说法,或杂序因缘,或傍引譬喻"之先河。唐代敦煌佛教讲经文"说缘喻"也是此种影响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巴黎手稿》纯哲学语境的解读产生了双重误解结果,一是文献语境,二是与后继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对象、研究手段和写作目的使然,马克思《巴黎手稿》语境是经济哲学语境而非纯哲学语境,取得的主要理论成果是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论,异化劳动理论和人道主义思想只是这一哲学分析框架的延伸性成果。基于这一哲学分析框架而来的理论成果是:政治经济学人学前提论、人化自然论、劳动哲学本体论和主体历史观。它们与马克思狭义政治经济学之间是互为内生变量关系,作为理论“基因”一再出现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本论》等后继文献中。《巴黎手稿》是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第一部文献,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本论》构成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皆然的三点一线关系。  相似文献   

11.
如何探讨气论哲学的“一般性质”李存山本文对曾振宇同志的《董仲舒气哲学论纲———兼论中国古典气哲学的一般性质》一文提出商榷。一、董仲舒的气论思想不是中国气论的典型形态,由此不能揭示气论哲学的“一般性质”;二、曾文不明源流,不作分析,误把董仲舒气论思想的...  相似文献   

12.
景天星 《法音》2021,(2):61-63
翻阅佛教典籍,有诸多"琴弦"之喻,然最为著名者,莫过于"因缘和合喻""狮子筋弦喻"和"不急不缓喻"。此三种譬喻分别出自《入中论讲记》《华严经》和《中阿含经》。一、因缘和合喻"因缘和合喻"见于月称论师造、法尊法师译讲的《入中论讲记》。在《入中论》"第六菩提心现前地"中,月称论师有一颂:"如影像等法本空,观待缘合非不有,于彼本空影像等,亦起见彼行相识。"  相似文献   

13.
庄惠之交是了解庄子的一个视角,历来为学者所注意。《庄子》内七篇均与惠施有一定渊源:从《齐物论》《逍遥游》看,惠施于"齐物"有所得,庄子有所取鉴,但惠施所论不醇,"齐物"而不能"逍遥",遂与庄子之学分道扬镳;《人间世》论士人进退存身"形就心和"之道,思想背景与惠施一类纵横策士有关;《养生主》论"无用"之"保身",亦发端于《逍遥游》庄惠辩"无用";《德充符》论"不与物迁、命物之化"之"德",与惠施"弱于德""逐万物而不反"形成鲜明对比;《大宗师》论生死哲学甚精,是庄惠围绕"鼓盆而歌"论生死的延展与深化;《应帝王》走向对政治的完全厌弃,汲汲于政治的惠施是一个主要参照点。但庄子创作七篇非因惠施,惠施亦只是庄子笔下众多"质"中之一员。  相似文献   

14.
张恒 《孔子研究》2020,(2):152-160
作为理学的主要开拓者,程颢、程颐兄弟通过引入新概念、新范式创发的新性论,是中国性论史上极具典范意义的重要形态。由于二程对孟子性论的推崇以及朱熹对二程直承孟子系谱的强化,学界向来多以孟子哲学为二程性论的不二源头。事实上,深入考察二程性论及其对先秦人性思潮的扬弃即可发现,这种"一线单传"的系谱构建方式有待省思。二程论性不仅承继孟子学派,亦兼容涵摄子思、告子、荀子等多家学派,堪称多源;在多源背景下,二程性论展现出了实质之辩(情性德性)、价值之辩(性善性恶)、人物之辩(性同性异)等多重面相,堪称多维。多源、多维审视有助于对二程性论及整个理学性论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15.
佛教思想与生态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思想与生态哲学默雷摘编1996年1月,台湾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结集出版《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收释传道《菩萨社会关怀的二大任务———庄严国土、成熟众生》,释恒清《草木有性与深层生态学》,王俊秀、江灿腾《环境保护之范型转移过程中佛教...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12月1~2日,清华大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与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在清华大学共同举办了"第二届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研讨会。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哲学研究》杂志、《教学与研究》杂志、《清华大学学报》等单位的专家与学者参会,主要讨论了五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6,(10)
正《明句论》为月称所著,是《中论》极重要的注释书。该论在对《中论》作注释的过程中,曾批判清辩,以维护佛护之论证法,为应成派之代表作。《明句论》第一品在篇幅上约占整部论的六分之一,含摄了月称所主张的最为系统的中观思想。本文拟对第一品部分内容进行分析,以窥应成派之论理方法,并探讨应成派与自续派的论理差别。自比利时佛教学者Louis de la Vallée Poussin  相似文献   

18.
清高宗执政初期,三礼馆的诏开和《三礼义疏》的结撰,表明清政府完成了在思想观念和文化取向上的抉择,即由理学向经学政治思想取向的转变。而作为由"博学鸿词"跻身三礼馆纂修儒臣之列的李绂,以其深厚的经史学功底,不仅于《三礼义疏》的修纂用功颇多,而且对于文献的整理与对丧礼的纂修等皆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考辨《庄子·齐物论》之"指"、"马"之喻所喻为何,对庄子借此以申释其齐"物论"而齐"物"的思想作了抉示。庄子因名家所辩"指"、"马"而为"指"、"马"之喻,但却从根本上抑斥言辩。而"物"与"物论"、"物"之齐或不齐与"物论"的齐或不齐在庄子这里是一体的,对这一体的最精要概括莫过于"物谓之而然"。对于庄子来说,齐"物"的契机在于齐人的"谓之"或齐其"物论"。  相似文献   

20.
《庄子》中多次述及惠施的言论行事。惠施是庄子的诤友,喜辩且善辩,他曾多次与庄子发生争辩,如《逍遥游》中与庄子围绕瓠瓜、大樗展开的"有用"与"无用"之辩,《德充符》篇末与庄子关于人"有情"还是"无情"之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