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朱的"不拔一毛以利天下"的主张充分地体现了自由至上主义有关自我所有权的立场。对这一故事予以思想实验式的分析表明,充分的自我所有权在社会机制上存在着谬误,而根本的问题在于自我所有权的设定。而孟子的孺子入井以及柯亨的眼睛移植故事则说明,这种清晰界定的、绝对的充分自我所有权是不可能的。它源自于一种对财产权的神化,是对现实的产权结构的背离。相反,我们可以尝试寻求另一种身体所有权的表述,即多级人身所有权。  相似文献   

2.
王雨辰 《哲学研究》2012,(1):12-18,31,127
柯亨是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等著作中,他从早期专注于历史唯物主义转向了对政治哲学的研究。柯亨结合当代西方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通过批  相似文献   

3.
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创立者和首要代表,柯亨对右翼自由至上主义者诺齐克的持有正义理论作了最为犀利的批判。研究柯亨对诺齐克持有正义理论的批判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柯亨对诺齐克持有正义理论的批判,国内外一些学者从多个侧面展开了相关研究,但系统性、逻辑性的研究尚未出现。因此,有必要系统而又逻辑地研究柯亨对诺齐克持有正义理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主义和分析哲学之间——访G.A.柯亨教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伟 《哲学动态》2007,(11):32-35
G.A.柯亨(Gerald Allan Cohen),生于1941年,牛津大学万灵学院(All souls college)社会和政治理论教授。柯亨的代表作是《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1978),并因此书而名震学界,成为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的旗手和主要奠基者。他的主要著作还有:《历史、劳动和自由:来自马克思的主题》(1988)、《私有权、自由和平等》(1995)、《如果你是平等主义者,怎么你那么富裕?》(2000)等。笔者曾于2005年3月在牛津大学万灵学院对G.A.柯亨进行了采访,内容主要涉及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以及现状,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以及对部分社会…  相似文献   

5.
一、分析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三个层次在分析马克思主义这里,在"最初"的意义上,围绕历史唯物主义重建这一主题,作为工具性的方法是具体的分析哲学的方法;而作为理论形态层面的方法则包括:功能解释和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不仅如此,在分析思维下对辩证法和整体主义的拒斥以及对功能解释和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的推崇,构成分析马克思主义重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致思路径。这三者相互区别而又结合在同一理论之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在1901年明确拒斥"纯粹自我"概念,而在1913年却又重谈之。现象学界对此一直存在着争议。实际上,胡塞尔明确区分了意识流的"统一性"原则和"同一性"原则。按照前一个原则,无论是在1901年还是在1913年以后,胡塞尔都将拒绝该概念。因为藉由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胡塞尔已经表明,意识流的"统一性"是由意识流的内时间意识结构本身,即由纵意向性来保证的。然而,随着其对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以及注意意识现象学的研究之展开,胡塞尔重新对"纯粹自我"予以关注并对其进行了现象学的描述,但这时的"纯粹自我"所要表达的恰恰是"意识的同一化原则",即一种"与格的我"。在此意义上,胡塞尔在1901年所拒斥的"纯粹自我"与1913年所迎回的"纯粹自我"并非同一个。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正念对网络欺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基于有限自制力理论和个体-环境交互作用模型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重点考察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及网络社交拒斥的调节作用。以629名高中生为被试,采用儿童青少年正念量表、自我控制量表、网络社交拒斥量表和网络欺负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正念和自我控制呈显著正相关,与网络欺负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控制与网络欺负呈显著负相关;(2)正念不仅能够直接负向预测网络欺负,还能够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对网络欺负产生影响;(3)“正念→自我控制→网络欺负”这一中介效应的前半段会受到网络社交拒斥的调节,与网络社交拒斥程度较高的个体相比,正念对自我控制的影响在网络社交拒斥程度较低的个体中作用更强。研究结果表明正念会通过增强自我控制来减少网络欺负的发生,但是网络社交拒斥会削弱正念对自我控制的促进作用,进而影响网络欺负。  相似文献   

8.
尹红英 《学海》2002,3(2):175-177
阿尔都塞和柯亨的生产关系的偶像崇拜论 ,一直为人们所忽视。其实 ,对生产关系的崇拜 ,是2 0世纪上半叶一种较为多见的理论现象。它产生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 ,生产关系是适合一定生产力水平产生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洛克在《政府论》中通过区分"自然状态"和"政治社会",指明了证成个人财产权的一系列约束条件。诺齐克自认为是洛克思想的继承者,却在弱化前者约束条件的基础上,以"弱的约束"方式与其分道扬镳,转而支持一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相反,罗尔斯体认到实质平等之重要意义,支持一种比洛克更平等的分配方案。比较之下,洛克、诺齐克与罗尔斯三人的财产权论述彰显出对"自我所有权"的不同信守。诺齐克坚持"完全"的自我所有权,罗尔斯对"自我所有权"存而不论,而洛克允执其中,坚持一种"敏于事实"的自我所有权。这意味着在当代政治哲学视域中,洛克的财产理论既不是诺齐克的自由至上主义式的,也不是罗尔斯的自由平等主义式的,而是锚定在二人之间。  相似文献   

10.
安东尼·吉登斯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在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中,吉登斯既肯定了后现代主义对于宏大叙事的"解构",拒斥各种寻求普适性规律的观念及其理论形式,又承认能够对某些确定性的历史事件予以辨认与概括,尝试提出一种与马克思相异的历史解释理论.  相似文献   

11.
王雨辰  游琴 《世界哲学》2016,(2):109-116
柯亨在肯定罗尔斯理论进步意义的基础上,从差别原则、帕累托最优的现实可行性、基本结构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四个方面对罗尔斯进行了道德批判。在批判中,柯亨试图通过对正义的拯救,论证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才是人类真正、彻底的自由和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12.
公平正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从观念层面对社会正义进行理论研究对扎实推进社会公正、界定政府职责有极强的价值意义。自由主义正义观从自我所有权出发,将绝对财产权、自由交换描绘为社会公正的理想图景,进而推崇最小化政府角色定位,而平等主义正义观则反对固化自由任意的交换结果,强调人的平等发展图景,寄望于发挥政府调节贫富差距、促进人的公平发展等职能。在二者的理论辩难中,自我所有权是争论的基础和核心议题。从税收的自愿性维度出发,强调结果平等的正义性和政府超越"守夜人"的积极性定位,不仅能从平等主义正义观中推导出,而且能够从自由主义的自我所有权观念推导而来。  相似文献   

13.
姚国宏 《学海》2008,(2):194-199
G.A.柯亨,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于英美的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初步探讨了1990年代以来柯亨围绕平等、自由、正义等政治哲学问题的研究.柯亨的政治哲学研究源于其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转型,通过与右派的自由至上主义者诺齐克和左派的平等的自由主义者罗尔斯的论战,展示了他的独具特色的激进的平等主义立场.这样极左的平等主义,尽管有理论上的魅力,但在现实中毕竟是一种幻像.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内学者研究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成果较多,但大都集中在其重建"微观基础"的方法论以及对历史唯物主义、阶级理论的重新解释和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分析上面,专门研究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不多,而专门研究某代表人物公正思想的更少.然而,自由、平等、公正这一人类共同的价值诉求,无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英国牛津大学柯亨教授(G.A.Cohen),1995年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研究政治哲学的第一部专著:<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Self-ownership,Freedom,and Equality).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鲍德里亚早期理论立场的分析,该文强调鲍德里亚从来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其早期属于后马克思思潮立场,而《生产之镜》则是他告别后马克思思潮走向某种草根浪漫主义的过渡性文本。在这一文本中他公开地拒斥了马克思主义,而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进行的批判则是今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形而上学(metaphysics)问题,即世界的本原和存在应不应该属于哲学思考的内容和范围,超验或思辨能不能成为哲学认识的一种方式和角度,以及形而上学和哲学、科学、整个人类认识的关系,是决定着哲学的存在价值、理论形态和发展方向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以世界的二重化为背景,考察现代“拒斥形而上学”这一哲学思潮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分析产生形而上学的根源,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发展的研究提出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葛兰西没有机会阅读到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社会道路的理论,但他却从文化领导权的维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我革命的必然性。马克思和葛兰西之间存在着一场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我革命的哲学对话,这场对话中蕴藏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思想资源,我国学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理应予以深度发掘并进行充分思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鲍德里亚早期理论立场的分析,该文强调鲍德里亚从来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其早期属于后马克思思潮立场,而《生产之镜》则是他告别后马克思思潮走向某种草根浪漫主义的过渡性文本。在这一文本中他公开地拒斥了马克思主义,而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进行的批判则是今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60年代以降,在回到马克思的学术潮流中,以柯亨、罗默、埃尔斯特等为代表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语言分析的方式解读马克思的哲学文本,从而回到真正的马克思。柯亨等人的工作,试图把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公平正义、剥削等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论证差别原则中不平等的正当性,约翰·罗尔斯和布莱恩·巴里进行了帕累托论证。G.A.柯亨在《拯救正义与平等》中,对这一辩护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质疑。他提出帕累托不可比选项,揭露其帕累托论证的内在逻辑矛盾,并指出该论证的两难困境,以期推翻帕累托论证。柯亨的反论证目的在于批判人与人之间深层的不平等。本文在最后通过追溯柯亨语境中的"与社会主义的机会平等相融的不平等",考察他对"不平等"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