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阿尔都塞之所以不认可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颠倒,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没有从逻辑学的视角来审视"颠倒问题"。马克思正是从逻辑学的层面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主词和谓词的颠倒,"实践"取代了黑格尔的抽象理念和费尔巴哈的类本质成为了逻辑主词,"观念"则成为了谓词。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颠倒,区别在于对逻辑主词的不同界定;正是通过主谓颠倒和主词革命,马克思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变革。阿尔都塞局限于辩证法的"洞穴",结果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误读为"结构的改造"。  相似文献   

2.
西方语言哲学的主流传统是"主谓颠倒",主词在整个语法结构和存在结构中具有决定地位,谓词从属和依附于主词,这是形而上学的语言根源。马克思对黑格尔"主谓颠倒"的批判可视为对语言形而上学的批判,把"现实的人类个体"作为主词,抽象范畴作为谓词来言说和述说主词,才能颠覆"主谓颠倒"的语言形而上学。马克思对"主谓颠倒"的批判是为了构建其唯物史观,取消"自我意识"的主词地位,代之以"现实的人类个体",才能奠定唯物史观的哲学根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主体理论有两个维,其一由主客体关系而成,其二由主谓词关系而成。与此相应,主体(Subjekt)一词也有两种基本含义,即相对于客体(Objekt)的主体和相对于谓词(Pr(?)dikat)的主体(主词)。前者指人,后者通称“现实主体”。然而,这后一含义并未引起我们的足够注意,对“现实主体”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本体论性质也注意不够。我们认为有必要从主谓视角重温马克思的主体理论。本文在这方面作些尝试,以引起哲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及其后几部重要著作中,主词(Subjekt)与谓词(Prdicat)的颠倒是一个重要话题,但在中文译本中,这对术语晦暗不明,致使这个话题始终没有引起关注。问题的症结在于Subjekt的多义性:跟Prdicat配对时可译为"主词",跟Objekt(客体)配对时可译为"主体",通过Substanz(实体)跟Accidenz(偶性)搭配时可译为"基体"。因为Subjekt在逻辑上意味着主词,在本体论上意味着基体、实体乃至主体,所以,拿什么词充当主词,就意味着把什么东西当成基体、实体乃至主体,这在哲学上事关重大。马克思批判黑格尔颠倒主谓词,就是批判他把抽象理念当作主词,把实际的主词当作谓词,从而达到用逻辑学的理由为普鲁士的政治现实作辩护的目的。可见,将掩蔽在术语迷雾中的这个话题清楚揭示出来,有助于开启从语言逻辑维度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资本论》的历史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卡奇在反思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道路时,谈到了他对马克思哲学本质的这一理解:"任何人若幻想靠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广泛深入的认识来一劳永逸地掌握自然和社会的现象,就必然要从生动的辩证法重新陷入机械的僵化状态,从全面的唯物主义重新陷入唯心主义的片面性.马克思的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必须每日每时地在实践中重新领会和掌握."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领域存在许多分歧,需要若干必要的区分来加以疏解。在通行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体系中,辩证法的定义和框架基本上采自恩格斯的论述,而马克思的论述只起补充和例证的作用。实际上,在辩证法思想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既有原则的一致性,又各有专长:马克思独有关于主谓词和主客体的辩证思想,而恩格斯则独有自然辩证法。卢卡奇等人把马克思的主客体思想阐发为实践辩证法,在突出人的主体性的同时牺牲了认识的客观性。综合地看,马克思的辩证法包括两个不能互相还原的方面,即理论辩证法和实践辩证法,前者在逻辑、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优先,后者在本体论和价值论上优先。马克思的理论辩证法主要是通过应用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研究而获得成功的,其基本预设的有效性还有赖于更多应用性成果的证明。  相似文献   

7.
青年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中的哲学转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期以来,从前苏东学界到我们自己的学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三个组成部分的边界被过分硬化了。以笔者近期对马克思一系列哲学、政治经济学文本重新解读所形成的看法,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从我们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解来说,如果不深入地了解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与科学建构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进程,就根本不可能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无论是青年马克思哲学的早期流变过程(1843-1844年),还是科学方法论的形成(1845-1846年),特别是他在对资本主义生产…  相似文献   

8.
唯物史观的重读及其对现代哲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现代哲学的性质及其何去何从的问题,在学界已经争论良久且观点相当对立.哲学确无定论.但这并不意味着哲学的演进没有一以贯之的逻辑,也不表明现代哲学没有现代的规定性.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重新思考和研究的思想理论样本,重新探析唯物史观,对于理解和推进现代哲学,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推进,凸显了"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性和新的研究路径。回到马克思的文本和思想历程,结合政治经济学批判可以区分"辩证法的合理形态"建构的三个阶段:一是站在费尔巴哈立场上对黑格尔"逻辑的、泛神论的神秘主义"的"主谓颠倒";二是走向历史唯物主义,"实证"批判"把帽子变成了观念"的思维和现实抽象;三是在《资本论》写作过程中,重新发现辩证法,并实现对黑格尔的双重颠倒,即从思维主体到生产过程主体的转向和对"头足倒立"着的资本主义物化现实的破析。  相似文献   

10.
柄谷行人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左翼理论家之一。他试图通过对康德哲学和《资本论》的重新解读,重铸反资本主义的抵抗逻辑。然而,他的康德化马克思主义方案具有明显的缺陷。柄谷行人对批判概念的理解依赖于康德的视差概念,由于对康德先验理性的无批判肯定和对黑格尔历史理性的无分析否定,使批判成了可以脱离现实的思想活动。在对《资本论》的理解中,柄谷行人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把流通领域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差异理解为剩余价值的来源,把流通在剩余价值实现中的作用和劳动者的购买者地位直接等同于劳动者的主体政治地位,造成了理论逻辑与现实政治逻辑的混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关系主要是由他们在资本和权力占有中的非对称地位,而不是由他们的抽象市场地位决定,马克思的《资本论》不可能提供一种消费者抵抗的政治逻辑,离开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不可能真正地消灭资本主义体系。在这个意义上,柄谷行人的理论是一种选择性的视差。  相似文献   

11.
波菲利(Porphyry)约公元234年出生于叙利亚,约301—306年逝世于罗马,曾在叙利亚和雅典学习,深受郎吉努斯影响并与之交往甚密。波菲利是一个新柏拉图主义者。他编订了普罗提诺斯著作并撰写其传记,他还注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因此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波菲利在西西里期间,罗马元老院议员克里塞欧西乌斯(Chrysaorius)因学习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遇到困难而写信向他求教。于是他写了一封信,这就是《导论》。后来《导论》和《范畴篇》一起被译为拉丁文,传入中世纪,成为文学院逻辑课的必读书,被认为是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概念和学说以至整个哲学的导论,成为一份哲学经典。传统逻辑讲的谓词理论(种、属、种差、固有属性、偶性)就是基于波菲利《导论》中的思想,足见《导论》在逻辑史上的重要性。亚氏的四谓词理论与波氏的五谓词学说的最大差异在于前者没有个体词作主词因而只有类与的关系而后者个体词作主词因而不仅有类的关系而且有个体与类的关系众所周知传统逻辑没有能够清楚地区别个体与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将其辩证法的特质标示为"批判的和革命的",但后人在对马克思辩证法的阐释中,却将之肤浅化了,批判性被理解为一种外在的运用。孙正聿教授将哲学的任务理解为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本身的追问,对于各类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的批判,并由此将辩证法理解为一种突破形式逻辑之排斥内容的内涵逻辑,因而对于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便首先是对于形式逻辑的前提批判。正是通过对辩证法之对形式逻辑之形式成立前提和内涵前提两方面批判的考察,孙正聿教授构建了一个辩证法批判的整体性的理论框架。这是对于康德、马克思批判性思想之弘扬与阐发,是对辩证法研究的一个极富创新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3.
物化与异化问题 ,是自青年卢卡奇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始终关注的理论逻辑焦点。在《否定的辩证法》一书中 ,当阿多诺说明了否定的辩证法有基本原则和主要概念之后 ,他也对物化与异化的批判逻辑表示了某种理论兴趣。阿多诺这里的分析是十分复杂而细微的。他先从认识思想史中的经验唯心主义发生原由开始追问 ,并发现反对物化现实的斗争原策源地竟然是唯心主义的观念呼喊。这也是后来马克思以降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思想前提。显然 ,阿多诺是反对资本主义物化现实的 ,因为这是否定的辩证法所致力反对的同一性逻辑的现实基础。可是 ,他却出人…  相似文献   

14.
"颠倒说"一直占据着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核心位置。阿尔都塞认为,"颠倒说"无法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变革的真实内涵,应该用"结构的改造"即从把黑格尔的"简单内在本原"改造为"多元决定"来看这种变革。这一点被拉克劳、墨菲等后马克思主义者继承。"颠倒说"应该被重新理解为一种"清算"或者是"重新退回",否则,将一种意识形态颠倒终究还是一种意识形态。由此带动了当代激进政治哲学对"回到政治事物本身"的积极倡导。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变革还蕴含着"矛盾的不平衡发展的法则",这一点被导向成为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空间转向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5.
卞敏 《学海》2004,3(4):50-55
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恩格斯在谈及创立新世界观的工作时说 :“马克思和我 ,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① 这就是说 ,马克思主义在哲学领域中进行变革的实质 ,是使辩证法与唯物论、自然观与历史观得到完整的统一 ,而“自然”与“历史”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核心范畴。马克思解开“历史之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来看 ,马克思在吸取黑格尔辩证法以后 ,把创立新哲学的突破口选在解开“历史之谜…  相似文献   

16.
通常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规定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法、认识论、逻辑的三统一,或者说是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性质的这个规定与理解,虽然不错,但从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发展的历史、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革命与建设的经验、总结马克思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自己后期经济学研究中形成的关于“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理论,是他晚年在历史辩证法话语的特定主体向度中,对科学历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进行统一理解的一个重要观点。可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传统哲学解释框架里,这一重要的理论只是在抽象的“未来人类解放”这一逻辑质点上被简单诠释。依我所见,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换的理论确证,内含着极为深刻的哲学命意,而科学地深入理解马克思这一重要论点的本真含义,对于我们今天对传统哲学解释框架的否证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8.
文章说,独立的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一种虚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为占有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它结成一种明确的关系而进行的斗争史。在谈到马克思所使用的“显现”概念时,文章说马克思的意思有两方面;一、要把某物理解成为他物的形态;二、要在他物的形态的自我表现运动中去认识它的意义。文章在叙述了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之后接着说,在解释历史状况时,马克思几乎是粗暴地使用了辩证法,马克思思想的全部发展特征是:和单纯的还原批判以及和费尔巴哈的基础相比较,活动和生产的因素却始终是愈来愈占居领先地位。文章说,如果说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所完成的是精神的反归自身,那么,马克思的劳动中所完成的则是人的人类生成。马克思力图在劳动与辩证法之间建立起相互对立的关系。黑格尔最终想扬弃对象性,而马克思却要证实这种对象性。马克思利用对象化过程重新解释了黑格尔的扬弃过程。他把劳动视为人的生产力量,把辩证法视作抽象思维的否定活动,并把两者对立起来。文章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思想基础的形成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结束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现在系统地获得了它应有的地位,它的最基本的形式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永远保持着生命活力。马克思的内在发展就是黑格尔的“颠倒”和“翻转”。文章最后说,马克思颠倒黑格尔辩证法的尝试是否成功了呢?回答是:按照辩证法的最初问题,颠倒辩证法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辩证法是一种认识过程,这种认识过程从根本上说来是实现不了的。如果我们试图从生存的范围中去把握黑格尔的辩证法所提出的问题,并使之再现的话,那么,马克思则走上了相反的道路。马克思的“辩证方法”恰恰又把最拘泥于形式的黑格尔的辩证法规定为一种绝对价值。马克思的这种辩证方法最终是起着一种包含在历史内的形而上学的作用。总之,卡尔·马克思的辩证法并没有什么不考虑它作为整体是如何在他的思维中巩固下来而就可以信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安若澜  曾怡 《世界哲学》2017,(5):137-149
马克思对于古希腊思想资源的借鉴一直是一个较少深入的主题,本文旨在从历史文献及逻辑线索两个方面,展示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是如何根本性地影响着马克思对他同时代哲学及历史现实的思考的。马克思作为卓绝的哲学家,从本质上把握了亚里士多德在主体/谓词、经济学/致富术之间建立的概念框架,并将之用于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及其后的商品、货币的本质问题的分析。因此,我们也更能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维度绝不是一种简单的还原论或者演进说,而是从亚里士多德处继承而来的、作为破解黑格尔体系哲学的思辨理论。  相似文献   

20.
美国女哲学家古尔德于1978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著《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以马克思的《大纲》(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为文本基础,提出了一个对马克思的新的理解,她认为马克思启动了对传统哲学的根本变革,实现了系统哲学和社会理论的结合,她将马克思视为一个系统的哲学家,并将马克思的这一变革重建为社会本体论.作者围绕五个主要范畴即社会、劳动、因果性、自由和正义详尽地阐发了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思想.作为对马克思的解释或理论重建,作者对文本的解读新颖而富有个性,笔者以为本书对于推进国内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尤其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