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海》2014,(5):152-156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对竞争有着许多充满真知灼见的分析。他把竞争视为一种作为"一系列事件的连续"的动态过程和一种发现程序,反对带有统制主义色彩的"有序竞争"观,反对政府外加的"划地为牢的垄断"。本文总结和分析了哈耶克的竞争观及其对我国经济改革的意蕴。  相似文献   

2.
曹卫东 《学海》2006,49(4):84-96
本文选取德语世界中研究保守主义的几位著名学者卡尔·曼海姆、马丁·格莱芬、哈根和库尔特·伦克的研究成果作为重点考察对象,一方面对有关保守主义的不同定义进行阐述,揭示德国保守主义发生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对德国保守主义思想结构进行分析,并从宏观上勾画德国保守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3.
理由已经成为当今元伦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关于这一主题,斯坎伦持一种基础主义、认知主义和实在主义的观点。斯坎伦把理由定义为有利于某事的考虑,其本质是一种规范关系。他以理由基础主义反对还原论自然主义,认为理由和理由判断不能被还原为自然事实和对自然事实的判断;以理由认知主义反对表达主义,认为理由判断是关于规范真理的信念,具有确定的真值。其理由实在主义又不同于摩尔式的非自然主义,认为理由判断的主题是某种独立于主体但不外在于主体的"存在"。斯坎伦的理由观念要面对形而上学诘难、认识论诘难和实践论诘难。斯坎伦通过"理性行动者"这一概念回应实践论诘难,通过"域"和其中的"标准"来回应形而上学诘难和认识论诘难。在回应这些问题的同时,斯坎伦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形而上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以情境论与自主论相结合的方式界定保守主义是理解保守主义的最佳知识途径;按照这种思路,可以确定近代以来保守主义的四次浪潮,在每一次的具体情境中,保守主义都试图捍卫受到重大挑战的传统制度与实践;在保守主义的各种论证中,可以归纳出三种反复出现的命题,即赫希曼所谓的悖谬论、无效论和危险论;将保守主义反动的修辞与各种进步的修辞加以对照有助于揭示激进派的盲点,更好地推动政治发展与社会历史进步。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对康德的"存在论题"——"存在(是)不是一个实在的谓词"作了极其细致和深入的分析,试图从康德的这一论题中引出他自己的有关存在本身的追问。但他犯了三个根本性的错误,第一,康德的"存在(是)本身"只是逻辑系词,从中不可能引出存在者之所以存在,而他的存在者之所以存在又只是主体性的"我思",也不符合海德格尔的要求;第二,康德的三个模态范畴虽然形式上着眼于系词"是",但本身仍然是一些"实在的谓词",除了描述经验性的存在者之外别无用处,无法指示海德格尔的"作为存在的存在";第三,康德的"反思概念的歧义"是批评莱布尼茨和洛克的独断论的,而不是要通过对模态范畴的反思而建立起海德格尔式的存在学说,海德格尔的解读完全脱离了康德的文本。海德格尔想通过引申和发挥康德的存在论题而推出自己的存在论,这是一个失败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强纲领的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劳丹的《一种科学的伪科学?》的回应。作者首先以实例论证了对科学的社会特征特别强调的合理性,进而从三个方面回答了劳丹的批评:作者重申,他并不反对哲学家从未持有的论题,但反对让逻辑、合理性和真理就是它们自己的解释的方法;作者批评劳丹转换了对合理性的定义,而他所提出的对称性的反例,仅在把它解释成要求对明显不同的行为作出同一的因果说明时(但这并非作者的意思)才成立。解释理性行为之社会根源的模型已经有了,只不过哲学家们对传统著作缺乏清醒的认识,这就是他们的失败所在。  相似文献   

7.
系统梳理了尊重自主原则的"自主"概念之不同涵义,不仅包括了自由主义阵营内部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自主概念,而且涵盖了来自现象学、女性主义和社群主义的批评,这些批评也贡献了另一种对"自主"的理解。通过对这些歧义性理解背后原因的探寻,试图重新提出生命伦理学原则的出发点问题。原则主义认为,包括尊重自主原则在内的四原则应以单一普适的公共道德为出发点,但"自主"涵义分歧的现状恰恰表明生命伦理学原则需要从更深的层次上奠基,把握生命伦理学原则的内容及适用范围离不开对原则背后语境的廓清。  相似文献   

8.
如何定义艺术是20世纪艺术哲学的核心命题。为解决此问题,阿瑟·丹托坚持本质主义立场,提出了本质主义与历史相对主义相结合的定义策略。他的这一观点实则回应了两类相关理论:第一类是反本质主义艺术观,代表人物是新维特根斯坦主义者韦茨;第二类是不充分的本质主义艺术观,包括格林伯格以形式为核心的现代主义艺术观、迪基不乏社会学色彩的"艺术体制论"、弗雷德和莱文森的历史主义定义策略。丹托的艺术本质观是前卫艺术激发的理论探索的逻辑合题,也充分说明本质主义并非一无是处。就提出方式而言,丹托的艺术哲学体现出鲜明的历史化和批评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生成论是当代具身认知科学中的一个新取向。它反对传统认知科学中的表征主义观点,主张心智并非认识者对环境信息的表征和加工,而是行动的制造者,是特定身体构造和身体能力的行动者与环境的互动与耦合过程。激进生成论认为自创生的生成论和感觉运动的生成论在反对表征主义方面过于“温和”。因此,它主张“激进化”生成论,强调基本心智就是一种反应形式,不包含任何内容性心理表征。因此,它要掀起一场反表征主义“革命”。这一激进主张受到来自左右两方面的批评。  相似文献   

10.
该书出版于2009年,展示了美国近四十年文化现状。作者自认为是"文化生态保护者",而非"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美国理论与实践脱节,充斥着反智主义,正处于一个非理性时代。这个时代主要表现为宗教原教旨主义的兴起、公共教育在塑造公民方面的失败等"反智主义"的社会现实。"美国似乎所知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11.
康德主义伦理学被怀疑论者看作一种心灵-独立的实在论,并因此遭到它的批评。实在论者则把康德主义伦理学作为一种心灵-独立的实在论加以辩护。科斯嘉承继并推进了罗尔斯所实现的康德主义的元伦理学转向,在回应对康德主义外在实在论批评和辩护的同时,提出了一种建构主义的程序实在论,并把它作为一种内在的实在论加以辩护,完成了道德实在论的内在转变。但是这种康德式建构主义却面临着这样一个困难,即它作为一种内在的实在论同时是一种非认知主义。从理论的融贯性来看,与这种康德式内在实在论相适合的应是一种康德式内在认知主义。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主客关系问题,内格尔和胡塞尔基于不同的哲学传统,进行了一场有意义的对话。内格尔试图实现主客统一,但是面临陷入两难困境的危险。他一方面反对物理还原主义把意识经验还原为物理现象,另一方面试图对意识经验作出客观解释,追求普遍的客观性。他批评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是一种观念论还原主义——把客观还原为主观。针对这一批评,我们可以设想胡塞尔可能的辩护。从超越论主体性作为主客统一的前提、交互主体性作为主客统一的桥梁以及构造性和被给予性的统一作为主客统一的保证等方面,可以论证超越论现象学在一定程度上不但能实现主客统一,而且能回应内格尔对胡塞尔的批评。  相似文献   

13.
<正>该书出版于2009年,展示了美国近四十年文化现状。作者自认为是"文化生态保护者",而非"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美国理论与实践脱节,充斥着反智主义,正处于一个非理性时代。这个时代主要表现为宗教原教旨主义的兴起、公共教育在塑造公民方面的失败等"反智主义"的社会现实。"美国似乎所知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14.
哈耶克经济自由主义代表了当代实践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即将认识论批判的思想引入实践哲学。认识论批判使哈耶克在实践领域走向了形式主义的方法,反对全面的、实质性的理性建构,但是,哈耶克的方法论原则却使他陷入价值虚无主义的深渊无法自拔,而不得不向神秘主义求援。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西方主流保守主义思想家的传统观.保守主义者把传统作为体现历史延续性的道德和政治观念,传统是既定的、古老的和弥足珍贵的,传统所蕴含的社会知识乃是前人的洞察力和经验,维护传统方能维护客观道德秩序的真理.保守主义理论更深层的含义是关注社会变迁,保守主义者赞同缓慢的和渐进的变革,反对激进的全盘的变革.  相似文献   

16.
家族相似是维特根斯坦反对本质主义的一个经典论证。有学者认为该理论充满内在的谬误,会导致虚无主义,并以此为切入点,对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及其哲学立场提出了一个挑战。本文在回应上述批评的基础上指出,家族相似理论不仅没有他所指责那些论证谬误,而且也不会导致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它背后是一种语境决定论的哲学思想,里面包含着一种基于生活形式的原初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胡大平 《现代哲学》2007,2(2):16-23
鲍德里亚批评马克思的逻辑有一个递进过程,从最初借助于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发展出一种以符号(或形式)分析为核心的消费社会观,到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批评,最后以“象征交换”理论替代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在这一过程中,他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的失败原因追溯到马克思主义起点上,并借助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相关人类学成果构建了一种从象征关系入手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批判话语,但是在根本上“象征之镜”却是资本主义“生产之镜”话语之外的另一种非历史话语,批判本身成为与历史生成具体情境无关的一种话语反对另一种话语的斗争。在直接的意义上,鲍德里亚式的批评是当代左派激进文化批判的困境表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的讨论围绕着"想象障碍迷思"这一议题,即为什么人们对某些反事实情境存在想象障碍,而展开。本文首先对BrianWeatherson的"In-Virtue-Of Hypothesis"给出了批评,并提出人们对某些反事实情境存在想象障碍是因为那些反事实情境在概念上是不可能的——概念上不可能的情境,也仅有概念上不可能的情境才是不能被想象的。针对这种对可想象性与可能性关系的理解,本文也讨论了一些可能的反驳并指出这些反驳的不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9.
柴伟佳 《现代哲学》2016,(3):105-110
以笛卡尔和阿格利帕为代表的全局怀疑论的论证结构表明怀疑论暗含着对于知识之理解的三个预设:1.关于证成的内在主义观;2.关于真理的实在论;3.关于知识的不可错论,这三个预设与柏拉图对"知识"的传统定义——JTB理论是相一致的,而葛梯尔问题的提出表明这种对知识的定义是有缺陷的,从而为我们解决怀疑论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伯纳德·威廉斯对于伦理客观性的探讨多有创见,但其主张在当代元伦理学版图中难以定位。本文试图阐明威廉斯对于伦理客观性的看法及论证,并在此基础上定位其元伦理学立场,进而指出威廉斯的元伦理学主张并不能完全符合某种主流的"主义"。他对于使用厚概念的伦理判断持认知主义的看法,却对于使用薄概念的伦理判断持非认知主义的看法;他反对个人主义式的主观主义,同时也拒绝做一个道德实在论者;他否认客观道德价值的存在,同时拒斥错误理论;他承认相对主义中蕴含着真理,却不愿全盘接受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