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箴言     
《中国宗教》2012,(2):46+50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庄生尝论坐忘之道。天隐子司马承祯据之而赋《坐忘论》,其言玄理甚精要。坐忘之说遂广为人知。今有良友刘奕君名书斋曰"坐忘堂",以感悟坐忘之深意。是作《坐忘铭》,以记之。  相似文献   

2.
在《庄子》的许多篇章里,都经常提及一个"忘"字,对此,究竟应该怎样正确理解?该忘掉什么?怎么忘?此中大有深意。在《大宗师》篇里,庄子假托孔子与颜回的对话,谈及"坐忘"的问  相似文献   

3.
庄子关于"自然"之论,与他的人生论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庄子哲学里,"自然"是一种状态,一种人的存在状态,一种人的精神状态,也是一种情感状态。这种状态不仅是一种原初状态或不待造作的真实状态,也是一种真美状态。庄子讲"自然",是将"自然"与人的存在状态联系起来,是要让人明白人的本然,明白本来的生活到底如何。  相似文献   

4.
"忘足,履之适也"出自《庄子·外篇·达生》中的一则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内涵。庄子所说的"忘足"之"适"实际上是一种"自适之适",这是关于主观的审美体验状态的描绘。主体忘却自己的欲求,摒弃自己的成见,包括对被观照之物的一切理性的、逻辑的认识,进入一种无目的的直接的自由观赏中,达到主观感受的至美至乐之境。从艺术创作角度看,当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足"、"履"正好合"适",也就是当鞋子刚好符合脚的尺寸,艺术规则与法度不仅不制约艺术创作的自由,反而是以一种最适合于表现艺术家所要表现的对象的手段出现时,"忘足,履之适也"体现的是一种创作自由达到顶峰的境界。从艺术欣赏角度看,"忘足,履之适也"在作为艺术欣赏对象的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特质是艺术理想与艺术形式的完美融合。一种不对对象进行概念辨析,同时又摒除主观欲望、成见的内心状态。当艺术欣赏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都自行消解,"忘足"之"适"便走到了最后的"忘适之适",达到了庄子所说的精神的绝对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5.
此前学者都将庄子"命"论归结为"安命论"。然"安命"无法最大程度涵括庄子"命"之全部思想主张,故无法传达庄子"命"论之真精神。而"达命",含有通达"天命"、洞达"生命"、遂达"性命"、达观"运命"四层深刻义涵,不仅最大程度涵括庄子对"命"之全部思想主张,又全面传达出庄子"命"论之真精神。故应将庄子之"命"论,归为"达命论"。  相似文献   

6.
王光松 《现代哲学》2021,(1):132-137
"静中养出端倪"是陈白沙标签式的思想主张,作为白沙静坐教法的系列表达方式之一,该说因应远程教学而提出。白沙之谓"端倪"指仁心之生意或觉知能力,他用以描绘或指称仁心的词汇还有"端绪""善端""此心之体"等,这些词汇的表达功能侧重不同。在他看来,"端倪"是成圣的根据,静坐则是成圣的根本途径。作为一种糅合了庄子"坐忘"、孟子"四端"、程颢"识仁"等思想成分的新型仁论与工夫论,"静中养出端倪"说的提出改变了明代儒学的工夫论格局,对明儒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序言 坐忘和坐志论的展开及有待探讨的问题 由于外来佛教严重地影响着中国文化,于是,为了与佛教及佛教的禅定、坐禅相抗衡,中国传统的道教便开始寻求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完善自己的修行法。适用于此的立论根据只有在老庄著作中才能找到,从而《庄子》中表现最高体验境界的心斋、丧我、坐忘等被特别注重,尤其是坐忘,由于它完全可以和佛教的禅定、坐禅相提并论,因而取得了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庄子·至乐》中庄子妻死"鼓盆而歌"是关于庄子婚姻的唯一记载,但可由此契入,窥探庄子的婚姻世界。妻始死时庄子"概然",与《礼记·檀弓》"慨然"的用法比较,非如一些注家所说是"同于众人而哀",人哭亦哭的哀背后更多的是有所感叹,处于"有情与无情"之间。而先秦"歌""哭"对言语境下"鼓盆而歌"是乐歌;"逍遥游"的独立自由与"人间世"的入世随顺决定了有独身气质的庄子选择婚姻"寄""寓"于世,但这只是"不得已"的无心之举,"鼓盆而歌"是两种思想交织的题中之义;庄子对儒家"五伦"进行消解,虽特重"朋友",与惠施却不能达"外死生、无终始"之境,终至"朋友"一伦也被推翻。庄子由此真正在"逍遥游"与"人间世"间"两行"。  相似文献   

9.
李莹 《美与时代》2004,(7):79-81
一、魏晋思想家论文艺审美主体的心理基础 在文学艺术的创造与鉴赏过程中,审美主体的心理基础显得异常重要.它不仅决定着审美活动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而且直接影响着文学艺术审美价值的实现形式.早在先秦时代,老子提出的"涤除玄鉴",庄子提出的"心斋""坐忘""虚静",管子、荀子提出的"虚壹而静"等,都曾涉及到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心理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10.
汉代象数易学包含两种不同的形态,其一可被称为"汉代象数易占之学",其二可被称为"汉代象数易注之学"。卦爻辞作为后者的主要训释对象,几乎不在前者的理路之中占据位置。而前者中的象数思想,在后者中则被转化成了训释经传文辞的体例。总体而言,后者对前者的影响远小于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王弼批评"存象忘意",是在评价后者。吾人不能认为"存象忘意"也可被用以评价前者,更不能认为"存象忘意"是对整个汉代象数易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之一,基本属于庄子的思想。它以"道"为最高范畴,主题是"一",内含"道通为一""物通为一""知通为一"三个方面。关于"齐物论"的涵义,历来有"齐物"论与齐"物论"之争,但从全篇来看,二者都有论述,物与物论都是齐的对象。可以说,"齐"即是"一",根本方法是"吾丧我",最高境界是"至人"。  相似文献   

12.
庄子"艺道"观重在强调"道"对"技"的超越,历代学者多承此论。陆西星在此基础上认为由"技"而"道"尚需"技进而精""顺理而处"等不同层面的努力,并且认为由此可"虽应万变而神不劳",达到对心神的养护。与此同时,陆西星发展了庄子"艺道"观,形成由"适意"入"忘形",由"忘形"而"物化"的主体境界论,以及"无心""无情""大心"等修养论。本文旨在从以上三个方面论述陆西星对庄子"艺道"观的发展,突出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贡献,同时丰富对陆西星这位道教学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道家名实论在先秦"名实之辩"的思潮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先秦名实思想的第三种来源。道家的老子、庄子开创了先秦名实思想的另一理路,而黄老道家既吸收了法家政治之"刑名",又受到老庄开创的名实论的影响。道家既创立了作为根本之实的道作为政治与形名理论的形而上依据,弥补了儒家名实论的理论缺陷,影响了名家与法家,又站在道的高度反思、批判了"名"的作用,对名家的名实论进行驳难,从而在先秦名实思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逻辑学是研究论证结构与规则之学,论证结构由主张与理由组成,"对理由的确认"及"如何从理由到主张"为论证结构的规则,这是本文关于广义逻辑的观念。由此出发,庄子提出的"寓言"、"重言"、"卮言"三种论证类型亦属此学科的内容,其中"寓言"论式与譬喻论证、"重言"论式与引用论证、"卮言"论式与事实论证有相通之处。此三种论式凸显出先秦逻辑的"正名"与"用名"功能,而不同于亚里士多德三段论所讨论的词项理论。《庄子》中的多篇内容都应用这些论式来论证其思想。  相似文献   

15.
庄子《大宗师》篇借孔子的口说:“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同篇又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意思很清楚:人和鱼一样,要有一个合宜的生活环境,才能生活得幸福、快乐,其乐融融,以致与环境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所谓与环境融为一体,也就是与自然、社会融为一体,与天地融为一体,但庄子这里没有说“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天地”,而这个说法不论按古代的语言或庄子的思想看,都是一种很顺当的说法,但庄子却未用此说,而特别要说“人相忘乎道术”,那末“道术”在这里又如何与鱼的“江湖”相对应,成为人的快乐生活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正>《齐物论》是《庄子》中的重要篇章,也是对哲学进行比较集中而全面讨论的部分。本文拟谈谈对《齐物论》开篇"天籁"部分的理解。一、所谓"隐机""隐机"出现在《齐物论》第一句,开篇即是"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①陈鼓应先生将这一句解为:隐机:凭几坐忘(成《疏》)。"隐",凭,倚。"机",今本作"几"……近人李勉说:"‘机’为靠椅,似床,可  相似文献   

17.
司马承祯是唐代著名道士,在琴学方面有很深造诣,不仅善弹琴、能作曲,还精通斫琴,著有《坐忘论》一文,由此作琴曲《坐忘引》,另有《蓬莱操》《白云引》等道家琴曲。本文通过分析他的名著《坐忘论》《素琴传》,说明他的道家思想对于他的琴学有着重要影响;同样,其在琴学方面的成就,也是他整个人生在道家审美境界上的延伸。他在《坐忘论》中提出的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等修道的关键阶段,与他在《素琴传》中所主张的禁邪僻之情、存雅正之志、修身理性、返其天真的思想是相互印证的。  相似文献   

18.
庄子看待事物是以道观之的。与之相契合,庄子的"无情"并非否定人的所有情感,而是否定有悖于道的情,让人的真情流露。庄子肯定的"情"是"大情",是合于道的情,它是人的本真性情的真实展现。只在这种"大情"中,人才能进入悠游自得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9.
庄惠之交是了解庄子的一个视角,历来为学者所注意。《庄子》内七篇均与惠施有一定渊源:从《齐物论》《逍遥游》看,惠施于"齐物"有所得,庄子有所取鉴,但惠施所论不醇,"齐物"而不能"逍遥",遂与庄子之学分道扬镳;《人间世》论士人进退存身"形就心和"之道,思想背景与惠施一类纵横策士有关;《养生主》论"无用"之"保身",亦发端于《逍遥游》庄惠辩"无用";《德充符》论"不与物迁、命物之化"之"德",与惠施"弱于德""逐万物而不反"形成鲜明对比;《大宗师》论生死哲学甚精,是庄惠围绕"鼓盆而歌"论生死的延展与深化;《应帝王》走向对政治的完全厌弃,汲汲于政治的惠施是一个主要参照点。但庄子创作七篇非因惠施,惠施亦只是庄子笔下众多"质"中之一员。  相似文献   

20.
庄子哲学是目前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根据牟宗三对康德哲学中自我问题的理解和现象学的意义生成理论分析庄子的自我问题,认为庄子哲学中的"我"有三个意义,即真我、现象我和逻辑我;"成心"不仅可以统摄"我"的三个意义,而且是现象世界或者说我的意义世界的生成论根源;"坐忘"是与意义世界的生成顺序相反的认识真我、回到真我的方法和过程,即庄子的"达道之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