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简既继承陆九渊,又在"心即理"、批评孟子和《论语》、以心解经、坚持心一元哲学等方面超越陆九渊心学。体现为对"心即道"的重视,不盲从旧权威,通释和遍注群经,突出吾心"常一"的经典解释原则,批评对心即道的割裂,将心学与经学相结合,在心一元论和"心即道"思想的框架下更加突出心的权威性,发展了陆氏心学,并对后世心学和学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杨简与陆九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简,字敬仲,浙江慈溪人.曾筑室德润湖(慈湖)上,世称慈湖先生.生于南宋高宗十一年(1141),卒于理宗宝庆二年(1226).他是陆九渊的高足弟子.陆九渊的“本心”学说以甬上四学者——杨简、袁燮、舒璘、沈焕为得其传,而杨简居其首.虽然历来的学者在评论陆派学说时,对杨简多有微辞,但从心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却是杨简发挥了陆九渊心学的核心部分,使陆学能够在哲学理论上独立于朱熹理学,并经明代王阳明学说的接续发展,进一步完善了陆王心学的理论体系,从而形成支配一代学术的思想潮流.从这点上看,全谢山说“文元(杨简)为陆氏功臣”(《宋元学案》卷七十四《慈湖学案》),是丝毫也不过分的.故述杨简与陆九渊思想的异同及继承发展关系,以就教学界.  相似文献   

3.
在对象数派和理学派充分反思的基础上,陆九渊完成了对易学的心学建构。他认为易符与实在之间的对应不限于形质的一致性和单纯的数理实证;两者之间应该是一种间接的对应。他主张以人心释“理”,易理、天理和人心并无差异,遂将《周易》演绎为一部存心明理之书,从而既总结了思孟以来的心学认识,又开启了杨简、王夫子乃至熊十力等人心学研究的先河。  相似文献   

4.
宋明理学家所说的心体、心之体和心之本体概念,指的主要不是存有论意义上的实体,而是人心的本来体段、本有状态。在其实质上,指向人的伦理行动的先验根源;在其功能上,它为人的生活世界的展开提供价值法则和意义担保。统观陆王心学的体系,在体用思想上,应当说都是体用兼举的,两个体用论的具体意义也是有差别的。陆九渊以好善恶恶、好仁恶不仁即传统儒家的"好恶"观念来诠释"心之用"的思想,对后来王阳明用良知之"是非"即先验性的道德判断来推进儒家"好恶"思想,进而建构其即体即用的心学学说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的思想特色是心学,但心学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自解读经典,这正是心学的经典化与经典的心学化一体两面的过程。王阳明认为,心学与经学是一种道与经的统一关系,心之常道就是经之常道,对经的宗旨及源流的考察须以正人心为本,孔子删述《六经》等也正是围绕着正人心、塑人伦进行的。一言以蔽之,王阳明的心学不是空谈心性、游谈无根的,而是对经典诠释的心学。  相似文献   

6.
不论是“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六经”及其“注”本身都是不可或缺的主题。陆九渊积极评价唐代《春秋》学的发展,要求区分实理与行事,“知本”明理是治学的根本所在。“先立乎其大”的“大”并不与心划等号,它其实是指心中所具之理。陆九渊《春秋讲义》的中心在“讲”义。义或礼义作为“中国”的标志,体现了华夏优越感和民族自信心。“实理实说”,孔子修《春秋》是包括匡扶正义的霸业在内的。但在华夏内部,则重在君臣大义与维护它的礼制制度。陆九渊不满于汉儒天人感应论走向歧途的牵强附会,但更在意人们对天人感应神圣性的疏忽和懈怠。他要求从宇宙论的根源去看待灾异,而这根源实乃发明圣人之心而来,最后则落实到君王救助灾异的主体职责上。  相似文献   

7.
陆九渊以心解《易》,以此为其心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展开寻找到经典根据。其心学的本体论、工夫论和境界论与其对《周易》天地人三才一体的理论、三陈九卦之序、《艮》卦"艮背行庭"之旨、太极本体的解释关系密切。他的心学智慧也反过来丰富了《易》学的文化宝藏。  相似文献   

8.
彭彦华 《周易研究》2023,(4):96-110
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的思想分歧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由于对“理”的理解不同,朱陆在“为学之方”上存在分歧——朱“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陆“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谈“穷理”(“道问学”),陆说“明心”(“尊德性”);在为学目的上也有分歧——朱以穷理修身为读书之目的,陆把读书为学归结到实理实事上。二是由于对“气”的理解不同,朱陆在为学宗旨以及修养方法上存在分歧:陆讲“尽我之心”“易简工夫”,朱讲“存天理灭人欲”“格物居敬”。三是朱陆对“心”的理解不同,朱熹有“道心”(义理之心)、“人心”(物欲之心)之分,象山认为“本心”既是道心也是人心,二者合一。四是朱陆关于本体的争论,即世界的本原是无极还是太极、阴阳是形器还是道。  相似文献   

9.
10.
<正> 宋明儒学之“心学”一系,常以“陆王”并称。但实际上陆九渊和王守仁有不容忽视的区别。有些论者曾纯从理论形态的角度考察陆王之异,如模糊与明晰、疏阔与严密、点悟与分解等等。这些考虑都有道理,但却无关宏旨。只有透过它看到一个理论彻底性问题,才算抓住了陆王之异的意义所在。本文便试图通过考察陆王之异,清理一下“心学”从陆九渊到王守仁臻于成熟、彻底确立的内在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11.
张新国 《哲学动态》2020,(5):127-128
<正>2019年10月25—27日,由中国哲学史学会、抚州市人民政府和南昌大学主办,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心、南昌大学哲学系与金溪县人民政府承办的"陆九渊诞辰880周年暨心学传承与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在金溪县金溪国际大酒店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韩国高丽大学、首尔大学、成均馆大学以及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日本北九州大学等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百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杜维明教授、陈来教授、张立文教授、郭齐勇教授发来了贺信。  相似文献   

12.
陆九渊关于《周易》的论说不多,并未通过全面的易学注疏建立完整的易学观。然而,从《陆九渊集》留存的资料来看,陆氏在"六经皆我注脚"的视域下对《周易》部分辞句所作的解说可谓独具慧见。尽管某些论述不无随意、武断之嫌,但其心学《易》说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发展了易学的内涵,在易学史上开启了以心解《易》的滥觞。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是人在其伦理行动中所展现出的自主的、能动的与合目的性的地位与特性的综合性范畴。儒学以其治世的文化特质而对主体性思想揭橥甚深。宋明理学继承了先秦儒学在阐扬主体性时的身与心两个维度。相对于程朱理学较为注重人的行动的理据和根由,阳明心学则既注重美德所从出的人的内在良知即心灵,同时也颇为注重人的道德行动展开的直接现实性基础即身体;在本体论上则显示为,自觉在气论中展开其心学演绎,建构一种即主体即本体、既重价值型塑又重现实关怀的道德哲学新形态。  相似文献   

14.
康宇 《孔子研究》2012,(2):52-58
"以心解经"是陆九渊与王守仁在解释经典时所共同遵循的思路,但二者在具体方法应用中却形成了诸多差异:陆九渊解经依据"心本论",但又保持"理本论"的某些观点,讲究"发明本心"、"知先行后"的思维理路;王守仁解经则抛弃"理本论",以彻底的"心本论"架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学说,极力突出"心"的作用。从解释方法形成的客观情境上看,二者"以心解经"的方法均有着自身合理性。不过若仅从形式上判断,王守仁较陆九渊在方法体系上要更为完备。  相似文献   

15.
<四书>是陆九渊理论体系建构的重要资源.其”心即理”的本体论、以”发明本心”为核心的修养工夫论、格物论、义利说的提出与建构,都是以<四书>思想资料为依托的.  相似文献   

16.
王艮(1483—1541年),字法止,号心斋,江苏泰州安丰场人。他出身盐产,少年时就因家贫不能竟学而商游四方,但渴幕孔颜圣贤,奋然有任道之志,时常随身携带《孝经》、《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逢人质难,久而讲论经书,多有发明自得,不泥传注。他曾师事王阳明达八年(152-1528年)之久,在王门弟子中颇具声望,与王畿齐名,并称二王。阳明殁后,王良回到泰州接徙讲学,特别注重平民教育,“入山林求会隐逸,至市井启发愚蒙”《王心斋先生遗集·年谱》),始自立门户。他虽受业于阳明,但又“时时不满其师说”(《明儒学案·泰州…  相似文献   

17.
朱熹与陆九渊易学论争的理学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学是宋代思想家展开思想交流的公共话语.南宋朱熹与陆九渊的易学论争足理学阵营内的思想讨论.朱陆的易学论争,既表现了二人修养功夫进路,也就是功夫与本体关系的分歧,又体现了程朱理学与陆氏心学对儒学本真精神--道统的体认分野.朱陆二人的易学分歧最终指向的是程朱学派与心学学派不同的政治原则.  相似文献   

18.
在劳动价值论中,价值规定并不是马克思所作的假设,而是包含了在不同层次上展开的严格推理和严密论证。其中,对象化的一般人类劳动形成价值的实体规定,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则形成价值的本质规定。从其方法论基础来看,价值规定是一种思维抽象,处于本质层面,处于现象层面的则是价格。把握这一现象学方法,才能把市场经济的三大规律即价格规律、价值规律和价值决定价格规律区分开来,并正确理解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就其实践意义而言,劳动价值论虽然不能为人们的日常经济行为提供具体的操作手段和计算方法,但可以为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最大限度地减轻和缩短与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相伴生的各种问题和痛苦,提供深层的学理依据和支撑。内在逻辑、方法论基础和现实意义,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重读《资本论》的三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1472—1528)是中国心学的集大成者。石田梅岩(1685—1744)是日本德川时代一位商人哲学家,创建的石门心学亦被称为日本心学集大成。阳明心学盛行于中国明代,石门心学崛起于日本德川中期,它们都是心学,有其称为心学的共性。又因为阳明心学和石门心学形成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有异,这就决定了它们在心学体系建构、心学范畴理解诸方面的相异性。所以,通过王阳明和石田梅岩思想的比较研究,可以透视中国和日本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及  相似文献   

20.
南大吉是明代中期关学学者之一。因王阳明曾为其座主故称门生,后与王阳明有过一段特殊的交往关系,深受阳明心学之影响,其思想也从原来笃信程朱而转向阳明心学。其学"以致良知为宗旨,以慎独改过为致知工夫",以追求"道化"为理想境界,并特别告诫人们要警惕陷入"物化"之中。他不仅笃信"致良知"之学,且尽力在关中传播其学,此为"关中有王学之始",关学学术走向亦由此而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