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繁复之美     
正第一次感受到繁复之美,是看一档介绍苗族服饰的节目。华丽的苗族服饰,简直把繁复之美演绎到了极致:复杂多样的图案,鲜艳夺目的色彩,华贵亮丽的装饰,织、绣、挑、染的技法,让服饰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我不能想象,这样的服饰,如果纯手工做下来,会是一个多么浩大的工程。不过苗族人喜欢手工做的服饰,包括复杂的头饰,通常也都是手工打造的。  相似文献   

2.
彝族服饰美丽、典雅、富有表现力,是我国民族文化当中颇具魅力的艺术形式,通过解读彝族服饰中各种符号的意义,能够体会到彝族人们别样的人文风情。彝族人民千百年来的审美、文化、习俗、信仰等均可从服饰中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有关于服饰本身的研究,当前我国学术界取得了较为客观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人们穿衣的心理情绪、体验以及别人的评价,这个方面的研究较少。对于服饰本身来说是将物体作为中心点,而服饰心理则是将中心点转移到了人的身上,以具体的人为主。通过对民国时期男子服装的简要概述,探讨男子服饰心理的变化,能对民国时期的历史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杨柳 《美与时代》2016,(4):105-106
服饰是人类文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的演化变迁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个鲜明写照。我国女性服饰经历了"男尊女卑""无性化"到"回归女性"这几个变化阶段,这直接反映了女性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价值。如今,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女性为了追求自我解放和个性自由,服饰已逐渐作为可以当做炫耀身份以及确定社会地位的社会文化产品和商品,成为展现时代风貌的镜子。在服饰的演变过程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性别权利关系得到了改变,男女平等的实现已不再只是一个梦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服饰距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国本土服饰,其发展依然存在着问题。因此传统服饰设计方法需要不断创新,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和功能需求,使其能够在新时代背景下延续生命力,为人们所喜爱。传统服饰与功能纺织品的创新结合,是通过传统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途径,将传统服饰文化意蕴运用到现代服饰设计中,根据服饰环境的特殊需求使其具备功能特性,以满足人们的审美和生活需求,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一、服饰意义 服饰的创造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不同的社会文化产生外部形态各异的服饰,服饰的产生,往往是社会意识、文明程度、劳动方式、宗教信仰、历史背景、审美情趣、伦理道德的综合反映。不同的服饰构成诸多的文化现象,服饰的风格是历史深层的沉淀,是民族文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程轶 《中国宗教》2022,(11):80-81
对道教服饰的制度规定开始于南朝宋,此后不同朝代道服的规格略有不同。总体而言,道教服饰延续了中国古代汉族服饰的传统,汲取了儒家礼制文化,反映了道教自然、朴素的美学思想,是道教伦理思想最直观的体现,是对道教哲学“服饰化的表达”。一、道教服饰的发展过程道教服饰是指道教徒的衣着穿戴,又称“法服”“道服”“道装”等,属于汉族传统服饰系统。道教服饰保留、延续了中国古代传统服饰的传统,同时又结合道教思想元素,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8.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外在物化表征,是区分各少数民族的显性依据。羌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其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造就了羌族服饰的独特风格。羌族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与生存环境、游牧生活方式、图腾崇拜、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羌,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是古时中原地区对西部地区出现的游牧民族的一种泛称,是中华大地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从汉代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中的"禹兴西羌"到晋代500  相似文献   

9.
服饰,在现代社会已不只是遮体御寒的手段,而是人塑造形象、显示个性、表现气质的工具。时代瞬息万变,服饰设计就万花筒般变换,让设计师大显身手。服饰设计栏目,将是研究者、设计师们纵论古今服饰的园地。  相似文献   

10.
服饰,在现代社会已不只是遮体御寒的手段,而是人塑造形象、显示个性、表现气质的工具。时代瞬息万变,服饰设计就万花筒般变幻,让设计师大显身手。服饰设计栏目,将是研究者、设计师们纵论古今服饰的园地。  相似文献   

11.
服饰,在现代社会已不只是遮体御寒的手段,而是人塑造形象、显示个性、表现气质的工具。时代瞬息万变,服饰设计就万花筒般变换,让设计师大显身手。服饰设计栏目,将是研究者、设计师们纵论古今服饰的园地。  相似文献   

12.
服饰,在现代社会已不只是遮体御寒的手段,而是人塑造形象、显示个性、表现气质的工具。时代瞬息万变,服饰设计就万花筒般变换,让设计师大显身手。服饰设计栏目,将是研究者、设计师们纵论古今服饰的园地。  相似文献   

13.
贵州苗族传统服饰图案的色彩、造型以及创作理念给当下室内设计人员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与创作灵感。当然,当下将苗族服饰图案应用于室内空间并不只是简单借用,而是要对其构成元素进行归纳与概括,将贵州苗族服饰图案元素单独抽离出来,作为独立的纹样应用到室内环境中。显然,中国室内陈设艺术要想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风格,必须将本土文化纳入到现代大众的视觉审美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服饰纹样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及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和智慧。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欢迎,设计师在当代服装的设计中,应更好地将中国传统服饰纹样与当代服装相融合,取其精华,将传统服饰纹样中的精髓运用到当代服装设计中,在美化服饰的同时,以弘扬中国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5.
在历史的发展中,服饰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当然服饰的起源与发展早于文学,而文学的兴起和繁荣又极大地推动了服饰的发展。在古代中国,诗歌是文学的主流,是最富于想象的艺术,充满了虚幻和空灵的美;而服饰是物质性的,首先它要完成为人遮身护体的职能,在超越物质层面的功用之后,服饰也就具有了精神审美的功能,这就使文学与服饰有了彼此互映、相得益彰的融合可能。在这方面,中国古典文学与传统服饰达到了默契的呼应。  相似文献   

16.
洛丽塔服饰是一种风格多样的少女服饰,在结合中华服饰的元素后衍生出中华风洛丽塔,又逐步融合更多的汉服元素。汉服特色的领、袖在洛丽塔服饰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并对洛丽塔服饰外形、装饰、印花等产生了特有的影响,使洛丽塔服饰更富有地域、民族文化风尚。随着汉服形制、汉元素在洛丽塔服饰中应用与影响的进一步扩大,需要对两者不断地改进融合,以更加契合青少年女性对于这类服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正从早期"昙曜五窟"的印度服饰为主,到中晚期的南朝士大夫"褒衣博带"式服饰,云冈石窟佛教造像服饰的演变,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也反映了当时佛教造像艺术中国化的过程。一云冈石窟是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期的大型石窟寺文化遗存。从北魏文成帝(440-456)复兴佛教开始,到北魏正光年间(520-525)止,开凿时间历经近70年之久。云冈石窟艺术气势宏伟、内容丰富、雕饰精美,代表着公元5-6世纪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东方石雕艺术的精魂",也是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典范,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崔璨 《法音》2021,(1):67-70
僧衣,是有着较为严格的制式规定的。纵观历代的佛教服饰,从形制到穿着方式均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这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非常值得探讨。关于僧衣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佛教造像的服饰,而缺少对现实中僧人服饰的研究。本文从现代设计的角度,结合图像学、文化史、艺术史来研究北宋这一时期僧衣的形制。北宋时期社会的包容性和对人本身的重视在僧衣上亦有特殊的体现,这其中所蕴含的设计思想对当下的服装设计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汉兴以来,儒家思想一直较为活跃,武帝之际,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确立了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逐渐在社会各层传播,在这一传播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汉代服饰的审美取向,形成了汉代服饰审美文化。汉代女性服饰作为汉代服饰体系中的一大分支,其丰富的服饰类型承载了汉代深厚的文化哲理,是研究汉代服饰审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汉代女性服饰审美的形成、标准与特点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汉代服饰的认识,以汉代女性服饰为研究点,探索汉代女性服饰审美取向产生的原因,并总结出汉代女性服饰的审美标准与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婚礼服饰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国华  蒲军 《美与时代》2006,(12):59-61
通过对中国的汉族服装和少数民族的传统婚礼庆典的习俗及穿戴服饰,与西方国家婚礼服饰及文化背景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中国的婚礼服饰与西方的婚礼服饰在色彩、款式、习俗与信仰等方面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