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聪 《天风》2016,(8):13-14
正教会的牧养必须顾及不同年龄阶段的信徒,针对他们独特的背景与需要,给予适切的牧养。我们会为教会信徒人数的增长而向上帝感恩,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当信徒人数增长后,教会也会出现牧养工作不力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我们冷静分析原因,并思考如何改善。在此,笔者将通过三点和大家分享交流。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教会的快速发展,一些教会的信徒人数增长很快,按照传统的牧养方式,有时就会有信徒感到教会不够温暖。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在做好日常牧养工作的同时,更注重牧养的精细化。精细化,就是精益求精,细致入微,追求更好。教会的牧养方式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不应固步自封,长久不变。现在教会里的信徒结构多样,不能仅用一种方式去牧养所有的信徒,平时要注意观察,深入思考,要对信徒的不同情况加以区分,分群牧养。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大量迁移至城市;城市教会逐渐成为教牧事工发展的重心.繁重的牧养任务,迫使同工们思考,如何才能提升牧养品质呢? 一、讲台的转型:逐步从教导转向启发 中国教会的传统牧养模式是以主日讲台的教导为中心,主日讲道也以"浇灌"式为主,周间的青年聚会和查经聚会也是以信徒领受为主,从形式上讲是增加了不同的聚会形式,但从实际的内容来说,不过是加添了一次讲道而已.当下城市教会有越来越多的信徒希望讲台有更加生动活泼的内容,信息更加贴近生活,不但告诉大家是什么,也要让大家明白怎么做.即"属天的信息"也要"接地气".  相似文献   

4.
岳清华 《天风》2016,(10):14-15
正教会的牧养工作可以善用网络资源,力求做到多元化的牧养、有效性的牧养。信徒多、工人少是目前中国教会极其普遍的情况,"牧养不力"、"教会供应不足"是大多数教会存在的问题。网络的普及本是好事一桩,却因为被滥用或误用而偏离它本应有的实质和功用。如何善用网络资源以丰富教会供应,笔者认为有三条途径可行。一、通过网络培养义工要改变牧养不力和讲台的供  相似文献   

5.
蔡博生 《天风》2009,(11):14-16
随着农村人口大量迁移至城市,城市逐渐成为教会事工发展的重心,城市教会的牧养也愈发引人关注。而经过了若干年的牧养积累,城市教会的牧养重点也从原来单一的牧养模式开始转型走向多元,而多元的牧养模式为团契生活带来契机和土壤。  相似文献   

6.
自笔者进入神学院开始,就从神学院老师、教会牧者口中听到教会"青黄不接""要收的庄稼多,做工的人少"等话语,并以中国教会一位牧师牧养一万人的现状勉励青年传道人兴起。据不完全统计,至2018年底,中国教会有教堂约6万座,圣职人员(牧师、教师、长老)1.4万余人,专职传道员约2.2万人。从发展来说,牧者人数上显然有所增加,但对于教会的需要来说,问题仍然非常严峻,现在大约平均每位牧者需要牧养超过千人,从牧养的压力来说,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  相似文献   

7.
正一、城镇化对中国基督教的影响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基督教在信徒数量、城乡信徒结构、教会牧养方式、社会参与方式、宗教供需关系等方面均发生明显变化。1.信徒向城市转移,城乡基督教人口结构发生变化。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农村基督徒大量向城市迁移,城市基督徒数量增长明显,城乡基督教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城市基督徒数量增长明显,既包括由农村或  相似文献   

8.
一、城镇化对中国基督教的影响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基督教在信徒数量、城乡信徒结构、教会牧养方式、社会参与方式、宗教供需关系等方面均发生明显变化。1.信徒向城市转移,城乡基督教人口结构发生变化。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农村基督徒大量向城市迁移,城市基督徒数量增长明显,城乡基督教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教会常以一堂崇拜代替了教会的其他活动,这种情况已日益显出其不足了,事实上,崇拜与讲道是代替不了所有的牧养工作的。做好牧养工作,势在必行! 今日教会(尤其城市教会)的牧养工作做得不够,也不能完全怪传道人牧师,有牧人心肠固  相似文献   

10.
邓艳英 《天风》2014,(6):8-10
<正>细胞小组的牧养方式,强调的重点不是「小组」而是「细胞」,关注的重点不是「聚会」而是「关系与生活」。团契有很多种牧养方式,然而有时候却不免在联络、生命成长及活力方面有些匮乏,我所在的无锡市中山路基督教堂青年团契采取了细胞小组的牧养方式,强调的重点不是"小组"而是"细胞",关注的重点不是"聚会"而是"关系与生活"。我想结合本青年团契细胞小组的牧养方式及生物细胞的特性,来谈一下我在小组牧养中的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1.
肖安平 《天风》2016,(10):30-31
正爱的辅导是用基督的爱关怀、辅导、牧养、帮助人。在此是基督教的一种生命关怀方式:生命关怀与教牧辅导紧密结合,牧养加关怀,辅导加关怀,并且注重爱的辅导。这可以成为今天求索的一种教牧辅导新模式和教会牧养新方法,以加强生命关怀,促进教牧辅导的高效,提高教会牧养和生命关怀的质量以及教牧辅导的帮助转化能力。爱的解读:十架之爱有人给"爱"这样一个解释:十字架样式的爱(参约壹4:10)。这对爱作了深刻的理解。此爱是神圣的,有爱的特殊意义即爱的赎价:爱的赐  相似文献   

12.
近三十年来,不管信徒增加多少,不少教会基本上采取比较传统的以"讲台为主、探望为辅"牧养模式,对这种方式有人戏称为"圈养"。探望固然重要,但众多信徒仅靠一两个教牧同工岂不是"蜻蜒点水"?故目下一些信徒抱怨教会没有"家"之温暖感,教会的凝聚力随之下降。不时发现有信徒走失或离开,少数的甚至被异端邪教所引诱而误入歧途。为此,我们有必要反思和改进教会的牧养模式。本期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丰富教会牧养事工",相信会对有负担的同工同道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13.
詹海烈 《天风》2002,(11):28-29
汕头教会自从80年代初期复堂以来就一直重视查经。随着查经时间的延续,参加查经人数的增加,以及查经后分小组交通分享所显示出的良好效果,我们感觉到教会的整体素质在提高,信徒对真理有进一步的认识,灵性生命得到长进。一、查经栽培的重要性和具体操作教会不但要重视对广大信徒群体的牧养,同时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11,(5):38-38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年是教会的希望,青年牧养事关教会的前途和社会的见证。所以,麦哲恩博士说:"牧者若不重视青年工作,那是对教会的亏欠,对圣工的失职。"本期每月话题讨论的是"关注教会青年牧养",希望能对各地教会牧养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5.
张恩珠 《天风》2011,(2):16-17
包智敏牧师以《发挥书刊在牧养中的作用》一文通过《天风》发表,包牧师在文中阐述了在教会的牧养工作中应充分发挥书籍的重要作用,我们对此深有体会,也很受鼓舞。我们安阳市基督教会耶稣堂每年约有150人至200人受洗,平时礼拜天参加敬拜的人数有2000多人。在这么多信徒中,各人灵命成长程度不等,文化层次不一,个人在信仰和生命中遇到的困惑不同,  相似文献   

16.
翁溯利 《天风》2016,(8):14-15
正教牧人员传给世人的应为真理之"道",授予信徒的当是侍主之"业"。现今有很多教会尤其是基层教会,存在"信徒多,工人少"的牧养窘境;笔者认为现今教会可以借鉴使徒教会的牧养理念,抓好四件事:第一件事:教风的控管使徒时代的教会在犹大地全面发展时,信徒越发增添(参徒5:12-16),教会免不了会有某些不良风气,此时教会的掌  相似文献   

17.
<正>走进信徒心里,赢得他们的信任与接纳,这是做好团结工作不可或缺的团结私设聚会点中真诚爱主、爱国爱教的弟兄姊妹,促成基督教会更大程度、更高质量的合一,是中国基督教会广大教牧同工和信徒共同的责任。深入剖析私设聚会点的形成原因,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是有力做好团结工作的第一步。解决牧养缺失问题。从教会自身来看,一些教会信徒人数众多,教牧人员数量有限,精细化牧养有心无力。而一些私设聚会点的人数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进程会对教会的建设和牧养带来一些变化的因素,一是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教会的数目会增多;二是城市生活的多元化会向教会提出许多新的课题;三是为适应这种变化,教会要做研究和尝试。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教会堂点和信徒的数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会比城市教会多,但城市教会则拥有一些极具发展潜力的优势:同工人数多,牧养可做得更充分;经济能力强,可开展更多事工;信徒素质高,可提高教会的整体形氛发展变化快,可形成一种推动教  相似文献   

19.
你跟随我吧     
孟艳玲 《天风》2005,(4):10-11
经文:约21:1-23 这段经文我们听过不下数十次,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它,但这次我不是研究大家所关注的原文(例 如"爱","这些"),亦不是什么释经,只是想以彼得的内心世界来演绎这几节经文。看一下耶稣的牧养工作,耶 稣是如何牧养门徒的,他如何把一群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弱点与缺欠的门徒牧养成伟大的使徒与牧者,从这 段经文尤其让我们看到对彼得的牧养。  相似文献   

20.
一、教会需要被牧养圣经非常清晰地表明:教会是需要被牧养的。保罗认为教会牧养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基督徒在基督里生根建造,牧养他们直至生命、灵性成熟。(参西1:28-29)我个人也是这样在神面前领受的,教会牧养焦点是牧者和羊群建立一种家人一样美好的关系,带领信徒在基督里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