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晓鸿 《天风》2016,(11):30-31
正原文:词日:真主无元,湛寂常然~1。译文:作颂词道:上主本无始真源,寂静且奇妙永恒。原文:权舆匠化~2,起地立天。译文:太初巧匠般创造,开辟诸天并大地。原文:分身出代,救度无边~3。译文:三一之圣子降临,救赎之功业无尽。原文:日异暗灭,咸证真玄~4。译文:太阳升起幽暗灭,一同证明真奥妙。  相似文献   

2.
徐晓鸿 《天风》2016,(7):20-21
正原文:惟道非圣不弘,圣非道不大。道圣符契,天下文明~1。译文:真道若非依靠圣上就不能光大,圣上如果不藉着真道治国也不能算作伟大。真道与圣明治国相互印证,社会才会昌明。原文:太宗文皇帝,光华启运,明圣临人~2。译文:唐太宗文皇帝,光辉照耀开启盛世,贤明的君主莅临世间。原文:大秦国有上德曰阿罗本,占青云而载真经,望  相似文献   

3.
徐晓鸿 《天风》2016,(12):20-21
正原文:开贷生成,物资美利~1。译文:放赈施恩顾百姓,提供物资让利税。原文:香以报功,仁以作施。译文:焚香向天报功德,仁慈之心愿施舍。原文:旸谷来威,月窟毕萃~2,译文:日出之处自生威,月藏之地自凝辉。原文:建中统极,聿修明德~3。译文:德宗建中年登基,发扬先皇明德行。原文:武肃四溟,文清万域~4。译文:武功整肃披四方,文治清明响万国。原文:烛临人隐,镜观物色;译文:火烛临照人之隐,明镜察观物之色;原文:六合昭苏,百蛮取则~5。译文:天地万物重复苏,万邦各族依准则。原文:道惟广兮应惟密,译文:圣道多么深广,应和何等隐密,原文:强名言兮演三一~6。译文:勉强述说其名,三位一体真神。原文:主能作兮臣能述,  相似文献   

4.
来稿须知     
《世界哲学》2007,(4):F0003-F0003
投稿者请注意,请勿一稿两投,本刊对网上或其他出版物中已发表过的文章不再刊发。另外,投稿时请准备如下资料,连同文章一起发给我们:1.译文的外文原文;2.译文题目的原文,原创文章题目的英文译文,译文原著者的国别、姓名的外文原文;3.文章的内容提要200字左右,关键词3—4个;4.文章出处的书、刊名称外文原文、出版社名称原文、出版年代和页码;5.您的联系方式,包括:工作单位、电话、详细通讯地址、邮编、身份证号。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来稿须知$《世界哲学》编辑部  相似文献   

5.
吕澂  肖永明 《世界哲学》2009,(1):120-133
《二十唯识白话译本》,是现代中国佛学大家吕澂先生对《唯识二十论》的白话翻译本。《唯识二十论》为印度佛学瑜伽行派一系重要论师世亲所撰,主要从设难辩驳的角度建立唯识学的思想基础。此论玄奘法师译本文义深邃,索解困难,吕澂先生对其进行逐句白话译述,以便于学人读解。吕先生译述的抄录本,上面有吕先生的亲自校改,只是先生生前并未予以公开发表。这次加以整理,借《世界哲学》篇幅发表,以供同好。《译本》底稿内容只有白话译文,没有配以《唯识二十论》原文,而且白话译文也只有“点顿”式断句。这次整理,依据吕激先生主持编校的《藏要》所收《唯识二十论》,将原文分段列入白话译本中,分别以【原文】及【语译】标出,并将原文、白话译文一并标以相应的新式标点,以利读者阅读理解。  相似文献   

6.
[原文]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见《老子道德经·三十六章》)2.晋献公将欲袭虞,遗之以璧马,知伯将袭仇由,遗之以广车.故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见《韩非子·喻老第二十一》)[译文]1.想要收紧他,一定得暂且放松他;想要削弱他,必定要姑且使他强大;想要废除他,必然要姑且让他兴旺起来;想要取得他,必须姑且给予他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7.
徐晓鸿 《天风》2016,(9):24-25
原文:于是天题寺榜,额载龙书。宝装璀翠,灼烁丹霞。译文:于是皇帝亲自为景教寺题写了匾额,寺门上出现了御笔题词。宝贵的装饰光彩斑斓,有如闪烁着红色霞光。原文:睿扎宏空,腾凌激日。译文:皇上的题词宏大空灵,腾跃激荡如长虹贯目。原文:宠赉比南山峻极,沛泽与东海齐深。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四种英文译本的比较研究,结合国内一些学者的评论,对《道德经》第一章翻译的得失提出自己的见解。文章认为:翻译和评价《道德经》译文首先应采取谨慎求证的方法理解上古汉语撰写的原文,以准确传达原文思想内容为首要目的。在原文意义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发挥译语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蒲乐道《易经》英译本是自理雅各和卫礼贤-贝恩斯以来《易经》英译本的代表作之一。蒲译本在《易经》英译史上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各种问题。例如,符用学层面,对原文的不当改动、断辞译文混乱等;符义学层面,英译与原文诠释框架不一、用后起概念解释先前词语、不合原文化事实、译文内部义理框架缺乏连贯等;符形学层面,对原文形式特征再现不够、译文平面化、冲淡化等。另外,该译本未能吸收《易经》研究的新成果,也存在相当数量的责任性误译。学界应加强对20世纪下半叶以来《易经》英译本的翻译批评,将描述性和规定性模式结合起来,以较客观、全面地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更正     
<正>本刊2016年第1期刊登李炽昌教授的论文《无像崇拜与破坏偶像:圣经禁像传统在中国的诠释》。文中涉及开封犹太会堂的碑文。原文是英文稿,译者在翻译时,没有参照碑文的原文,做了意译,这样就造成了一些出入。应作者要求,特更正如下:第186页右边栏倒3行至187页左边栏第5行引文更正为:夫一赐乐业(以色列)立教祖师阿无罗汉(亚伯拉罕),乃盘古阿耽(亚当)十九代孙也。自开辟天地,祖师相传授受,不塑于形像,不谄于神鬼,不信于邪术。其时神鬼无济,像态无  相似文献   

11.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的经典之作,现已有多种英译本。本文选取了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译本和林语堂的译本,从对原文内容的忠实程度出发对三种译本进行对比赏析,最后得出结论:译文对原文内容忠实传达的前提是对原文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老子》第八十章六种英文译本的比较,探讨了译文的古汉语文本选取、上古汉语语法和词汇的对译以及原文的意义把握等问题。这些上古汉语一英文翻译的重要问题的处理,直接影响到英文译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英汉翻译的美学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英汉翻译原则 翻译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带有创造性、科学性的艺术.严复首次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泰特勒提出著名的"翻译三原则"并把他的原则阐释为:成功的译作应能体现原作的全部优点,洞察原作的全部推理,最终领悟原文的全部美.历来中外的翻译家们都推崇译文要通顺、流畅,要有很高的"可读性",要如行云流水,既要"忠"(于原文),又要"美"(于译文).在英汉翻译中注意再现原文的语言美、形式美、内容美及逻辑美,能够不落窠臼,平中见奇,大胆创新,使译词自然、顺畅、贯通、贴切、准确到位,与原词的含义、韵味相一致,再现原作的美.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17,(3):66-66
<正>新汉语译本由汉语圣经协会历时16年翻译制作。该译本忠于原文又贴近生活,结合了近代圣经研究的成果,文字直接流畅,传译原文的信息内容准确,符合原文的思想、感情色彩和语言风格。新汉语译本特点:一、译文和译注两者兼备,方便读者在读圣经的同时自行查考、研读经文。二、每卷书前做简介,涵盖历史背景、神学主题、文学特色和相关生命信息,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圣经文本思考。《新汉语译本/和合本(对照版)》(新约全书)以并排方式为  相似文献   

15.
王晓朝 《世界哲学》2012,(2):136-144
本文是在进一步研读柏拉图《泰阿泰德篇》的基础上对王路教授《读不懂的柏拉图》一文所做的回应。作者认为,王路教授对柏拉图该文中相关原文的解读有误,对中译文的两条主要批评意见站不住脚。王路教授指出柏拉图这节对话所举的例子中根本没有出现"存在"一词,作者认为被中译文译为"存在"的相应的希腊语词有"存在"之意,可以译为"存在"。王路教授指出这节对话中所举例子与想要说明的观点不匹配,作者认为这节对话没有所谓不匹配的问题,用感觉可以说明"存在",而不能说明"是"。  相似文献   

16.
梵学札记     
近日重温了《唯识三十颂》的梵语原文和玄奘法师的汉语译文,同时也认真选读了《成唯识论》,做了读书笔记。自觉有几点新知的收获,特别是对玄奘法师的《唯识三十颂》译文的准确性和艺术性加深了理解和确认。这在不小程度上使我自己能够澄清和解决有关玄奘法师《唯识三十颂》译文中的一些“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7.
雅各说:“我亲爱的弟兄们,这是你们所知道的。但你们各人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因为人的怒气并不成就神的义。”(雅1:19—20) 这里所说的“快快地听”,听什么呢?有人以为是快快地听道。其实不然。我们参考一下新的译文,就清楚了:“我亲爱的弟兄们,你们每个人都应该随时聆听别人的意见,不急于发言,更不要轻易发怒。” 由此可见,“快快地听”,原文  相似文献   

18.
徐晓鸿 《天风》2016,(6):24-25
原文:于是我三一分身,景尊弥施诃,戢隐真威,同人出代。 译文:正因如此,我们所信三位一体之一,景教徒所尊崇的弥赛亚,隐藏真神的荣威,如同凡人一样降生到人世间。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他为《佛教百科全书》撰写的条目,载该书第一卷第四分册567—576页。译文对原文篇首词书性的语源学解说和篇末的参考书目部分,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20.
60—70年代黑格尔学的特点之一是:赖以实现黑格尔哲学研究的原文鉴定的基础大大地扩大了。一位哲学家,如果他关于黑格尔哲学的观念没有越出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还被认为是必要的和足够的原文范围的话,那他今天就未必能够从职业的角度去参加黑格尔学者们的讨论了。当然,上面所说的并不意味着,《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的传统的原文被某种东西取代了。但原文的共同园地扩大起来了,现在,这些古典著作加入这个共同园地,人们可以在它的基础上有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