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风》2016,(7)
正《罗马书》12章3节:"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上帝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这节经文的前半节希腊原文是:"■(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但要……看得合乎中道)。"原文中四次用同一字根的动词"■",即"看",这个希腊字(在这节经文中)的意思包括"思想、估量、认为,持某种看法,有某种评价";其中有两次是这一字根  相似文献   

2.
《马太福音》10章16节下半节,《和合本》译为:“所以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这节经文的希腊原文是“γ(ι)νεσθε ο(υ) φρ(ο)νιμοι (ω)ζ ο(ι) (ο)φειζ κα(ι) (α)κ(ε)ραιοι (ω)ζ α(ι) περιστεφα(ι)”.其中主要的字词“灵巧φρ(ο)νιμοι”的原型是“φρóνιμοζ”,“驯良àκ(ε)ραιοι”的原型是“àκ(ε)ραιοζ”. 在汉语词典中,对“灵巧”的解释是:灵活巧妙,在手的使用或身体的其他活动方面显得灵活、熟练或机敏;对“驯良”的解释是:和顺善良.从汉语词典的解释来看,这两个词的意思远未能表达出希腊原文φρ(ο)νιμοζ和àκ(ε)ραιο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合乎中道     
陈孝浪 《天风》2016,(2):10-11
正各位同工同道,使徒保罗曾被圣灵感动而写信给罗马教会的信徒,要求弟兄姊妹不要高抬自己,也不要贬低同工,对自己、对同工都要看得合乎中道。所谓的"中道",与中国传统里的中庸之道有相似之处,中庸的"中"有不偏不倚、中和正直的意思,中道的"中"有客观公正、恰如其分的意思。今天我要与大家共同勉励的题目就是:合乎中道。一、看自己要合乎中道——恰如其分保罗说:"我凭着所赐我的恩,对你们各人说:不要看自己  相似文献   

4.
幸福之道     
要到达真正的幸福,必须通过正确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中道。讲中道的人很多,什么是中道?他不讲解我们还懂得一点,听他一讲我们反而糊涂了。真正的中道是什么呢?可归纳出四点:(一)对人的原则是自他兼利当你跟人相处或进行一种交易的时候,不要只求自己的福利,而应先考虑到别人的福  相似文献   

5.
《古兰经》中说“真主的确不喜爱过分的人。”(5∶87)不过分、不走极端、凡事谨守中道,这是伊斯兰教所主张的“适度”原则,也是穆斯林社会生活中普遍的行为取向。这种行为取向类似于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儒家讲中庸之道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合乎周礼宗法等级制度的社会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6.
桑伟 《天风》1997,(6):3-5
经文:罗 12:3;腓 2:3;腓 3:8 一个教会的属灵光景如何,一个基督徒的灵命长进与否,或长进的快慢,很大程度上与“看”有关。即:怎样看自己?怎样看别人?怎样看世界?“看”,意为看待、衡估、品评,从而决定其态度和行动。看得准不准?对不对?当不当?  相似文献   

7.
陈丰盛 《天风》2011,(11):58-59
教会生活中,当有人见某基督徒因犯罪而跌倒时,劝勉者往往会说:“不要看人,人是不好看的,只要看耶稣。”在教会的讲台上。也经常会听到一些不要看人的教导。因此,教会的见证会中一般传道人都不提人的“功劳”,在讲台上不作自己的见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就以“某人”来替代,避免有突出个人之嫌。  相似文献   

8.
汉语的动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不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如“是、为、等于、应该、应该能”等等,这一类动词为数不多;另一类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动作动词,如“走、跑、跳、飞”等,是构成汉语动词的主体。动作动词一般是表示“动”的,但也有些动作动词,在一定句式如存现句中,表示“不动”,象“躺、跪、住、翻”(在”书翻着”中)等。 表示“动”的动作动词与表示“静”的动作动词之间,无论在句法上还是在语义特征上,二者都有明显的差异。请看下述例子:  相似文献   

9.
表示“存在、领有、达到某种性质或程度”等意义的“有”,是一个可以带宾语的动词,但它既不同于“骑(马)”、“写(字)”等只能带体词性宾语的体宾动词,也不同于“觉得(很好)”、“进行(谈判)”等只能带谓词性宾语的谓宾动词。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有”的“句法功能也很有特殊之处”。本文仅就有关“有”的宾语问题谈一点儿浅见,以就教于大家。“有”经常带名词性词语作宾语,也可以带形容词性词语或数量词组作宾语,这是无须多说的。“有”能否带动词性宾语呢?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比较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  相似文献   

10.
陈丰盛 《天风》2011,(11):58-59
教会生活中,当有人见某基督徒因犯罪而跌倒时,劝勉者往往会说:“不要看人,人是不好看的,只要看耶稣。”在教会的讲台上。也经常会听到一些不要看人的教导。因此,教会的见证会中一般传道人都不提人的“功劳”,在讲台上不作自己的见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就以“某人”来替代,避免有突出个人之嫌。  相似文献   

11.
论中道——中庸思想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众所周知,世界上不同地方的古代民族对中道一中庸思想的崇仰,有许多相通之处。日本学者、比较思想家中村元博士就曾指出过这一人所共知却又难以究明的思想史实,认为:“中道一中庸之类的道德观念在印度、中国和希腊,差不多在同时得到了许多哲学家的提倡,这不能是偶然的一致,其中一定有某些原因。”(《比较思想论》第219页)就中国而言,近世从比较思想的角度注意到中道一中庸思想的学者,当推王恩洋。他在四十年代中期曾撰文号召人们研究中、西、印思想史上的中道一中庸问题,认为“此一问题,实中西伦理学上一极重要问题也。方今世界大通,中西学说理应比较研究,以观其异同,判其优劣,而定其去取。”(《中西伦理学上“中道”之讨论》,载《文教丛刊》第二册)  相似文献   

12.
经文:罗 12:3;腓 2:3;腓 3:8 一个教会的属灵光景如何,一个基督徒的灵命长进与否,或长进的快慢,很大程度上与“看”有关。即:怎样看自己?怎样看别人?怎样看世界?“看”,意为看待、衡估、品评,从而决定其态度和行动。看得准不准?对不对?当不当?直接关系到他采取的人生态度和行事  相似文献   

13.
奇妙的逆反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心理学家普拉图曾做了一次著名的实验——他在自己所著的《趣味心理学》一书前言的结尾中写着,“请不要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的故事”。可是根据观察和统计的结果,大多数读者都采取了与作者告诫相反的行为,偏偏不看前面的章节,而首先翻看第八章第五节的内容,这就是逆反心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否定副词“不”的作用,在比较通行的现代汉语著作中都认为:“不”表示一般的否定,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前,对人或事物行为、动作、意愿,或者事物的某种性状进行否定。譬如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就认为:“‘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头,作状语,表示对某种行为、动作、意愿或者事物的某种性状的否定。”可否定副词“不”是否还有其它作用呢?请看下而几例: (1)舞龙的过来了,台上台下都喧闹起来,人们喊着跳着,真是好不热闹啊。△(2)他娘喊着: “回家(口来)——吃饭(口来),再不家转,妈打不烂你哎。”乔  相似文献   

15.
作家王蒙论自己的处世之道,提出了“中道原则”:“这生活好比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我既不走短边,也不走长边,而是走对角线。”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的动词谓语句,最常见的格式是“主语一动词一宾语”(简称主动宾句),还有一种多见的格式是“主语一‘把’一宾语一动词”(简称“把”字句)。在什么情况下,必得用或宜于用“把”字句而不用主动宾句?这里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语意上的要求,一种是结构上的要求。本文试图从结构上探讨一下必得用或宜于用“把”字句的规律。1.1如果谓语动词为固定词组,其受事宾语不能后置,则要用“把”字句。例如: (1)我们不要把线装书束之高阁。(2)党外存在着很多人材,共产党不能把他们置之度外。(3)我们不要把“自由”和“散漫”混为一谈。这三个例句中的“束之高阁”、“置之度外”、“混为一谈”都是固定词组充任谓语动词,如果它们的受事宾语不用“把”  相似文献   

17.
认识自己     
“认识你自己”一词是希腊哲学用语,苏格拉底第一次看到此词之后,一生有着巨大的转变。有一种力量促使他不断去思索、反省……这是他今后成为希腊古典著名自然哲学家的根本之所在。保罗在“认识你自己”上达到登峰造极之境界,他说:“不要把自己看得过高,也不要把自己  相似文献   

18.
古兰经云:“月亮,我给它假设了一些宫宿,直至它恢复像始初细而弯、且小的弧形月。” (36:39)“月亮”一词的原文是,本句的词尾单字“(?)”读开口音,是宾格,它凭其后面动词  相似文献   

19.
刘美纯 《天风》2016,(9):27-27
《马太福音》10章16节下半节,《和合本》译为:“所以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这节经文的希腊原文是:  相似文献   

20.
《申命记》第6章3—5节出现两次“以色列啊,你要听!”,这是希伯来文语气很重的命令式词语,英文译Hear,O Israel,希伯来文读为:Shema Israel,前一个词Shema中译“示玛”,原文的含义是“你必须听”,代表听者必须“服从照办”,这也就是经文下文的必须“谨守遵行”(Observe diligently)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