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是早期道教的重要典籍之一。通常认为,《太平经》的成书时间不晚于汉顺帝时期(125-144)。据《后汉书·襄楷传》记载:“汉顺帝时,琅玡人宫崇诣阙,献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号曰《太平清领书》。”此即《太平经》。  相似文献   

2.
我国早期道教的一部重要经籍——《太平经》(即《太平清领书》),据说出自东汉于吉之手,后来传给琅邪人宫崇。全书原有170卷,以“十天干”为部,每部17卷,但由于年代久远,该书在流传过程中已有缺佚,现存明代《正统道藏》中的《太平经》仅57卷。今人王明先生据《正统道藏》本的《太平经》残部以及唐人闾丘方远的《太平经钞》,编成《太平经合校》,这是目前最为完备的本子。  相似文献   

3.
明《正统道藏·太平部》,有残存《太平经》五十七卷。据范晔《后汉节·襄楷传》记载,原书为一百七十卷,号《太平青领书》。东汉末,张鲁之天师道及张角之太平道,均奉此经为授道秘典。由于《太平经》对东汉及魏晋社会发展有过一定影响,且在哲学思想史、道教史方面有一定价值,故历来颇受学术界及宗教界一  相似文献   

4.
毛丽娅 《中国道教》2006,1(4):19-22
世界是人、社会、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维持着整个世界的和谐。成书于我国东汉中期的《太平经》,又称《太平清领书》,是道教早期的重要经典。我国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基本命题和这个命题所表现的“体用一源”的思维模式,熔铸了一种独特的宇宙人生理论。汤一介先生称之为“普遍和谐观念”①。这种“普遍和谐观念”在《太平经》中至少包括四个层次,即自然界的和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我身心的和谐,本质上体现为一种整体和谐观念。一、自然界的和谐《太平经》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  相似文献   

5.
浅析《太平经》中的政治伦理思想唐怡汉代安顺之际,天灾纷至、生灵涂炭。秦汉以来的信仰危机、伦理危机、社会政治危机全面爆发,清明、太平、宽松的政治环境自然成为人心所向。这时,《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应时而生。该书提出了一些清明政治的设想,勾画了一...  相似文献   

6.
“存思法”一名“存想法”,是我国古代一种养生法。道教成立后,将它作为一种修炼方术,以后成为道教上清派的典型内修法,但随着道教的发展,“存思法”也经历着不同的衍变。东汉中后期(二世纪)出书的早期道教重要经典《太平经》中,即有悬卦五脏神象,此五脏神象各依五行方位,颜色画出:“东方之骑神持矛,南方之骑神持戟,西方之骑神持弓弩斧,北方之骑神持镶楯刀,中央之骑神剑鼓”(《太平经合校》卷七十二《斋戒思神救死诀》),以及“使空室内傍无人,画象随其脏色,…悬之窗光中思之…卧即念以近悬象,思之不止,…五行神且来助之,万疾皆愈”,(《太平经合校》卷十八至三十四《以乐却灾  相似文献   

7.
<正统道藏>收录有<太平经>57卷,国内学者多认为它为汉代道经<太平清领书>之残卷,日本学者则倾向认为它出于六朝本<太平经>,但这些讨论都没有涉及其中的图像内容.通过对57卷本<太平经>中图像多角度的详细解读,证明这些图像绘于明代,盖当时原图像已经遗失或严重损毁,时人根据经文内容对其进行了再创作.  相似文献   

8.
三一最早见诸道经者为《太平经》。敦煌本《太平经》残卷(S·4266)云,“精学之士,务存神追,习用其书,守得其根。根之本宗,三一为主”。《太平经})之三一,具体是指天地人三者合一以致太平与精气神三者混一以求长生。既有政治理想,又有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信仰。《太平经》的作者认为,天地人均由元气演化而成,人的生命存在,为精气神统一的整体,因此,使三者和谐一致即可成为神仙,天地人的合理有序则是实现天下太平的关键。这是道教理论家提出的在本原论意义上的天人合一主张。《史记》其实是三一的最早出入。《封禅书》(《史…  相似文献   

9.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是人们常说的话。八仙的原由何在?各种传说很不相同。“八仙”一词,最早可追溯到东汉。牟融《理惑论》:“王乔、赤松、八仙之箓,神书百七十卷。”这里“八仙之箓”中的“八仙”,系指列仙,“八仙之箓”即《列仙传》等类书。八仙的传说最早的有二,一、“淮南八仙”;二、“蜀中八仙”。东晋葛洪《神仙传》说:“淮南王安,好儒学方技,有八公往  相似文献   

10.
由老子开创的“法於自然”的道家学说,经过战国、秦、西汉各个历史阶段自身认识的深化提高和系统完善,在东汉时期正式形成了道教,并诞生出自己的一部主要经典——《太平清领书》,即今存的《太平经》残本。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进程,经历了各学派之间矛盾问题的论辩、思想观念的融合,特别是两汉时期与儒家文化并存,儒道互补,以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观点作用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诸方面,作为我国古代雕塑和绘画艺术品的汉画受其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汉画,即汉代墓葬建筑材料砖、石上的绘画,盛行于西汉中后…  相似文献   

11.
宋晶 《中国道教》2003,(3):24-26
《太平经》是道教最早行世的经典之一,出现于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初由于吉授之宫崇,尔后襄楷、张角曾有此书。《太平经》一书共有一百七十卷,内容庞杂,主要是承继老子之道和传统的天神信仰,吸收阴阳五行说和仙家方术,运用神道设教的方式,宣扬天人合一及善恶报应思想,宣扬帝王统治艺术和封建道德观念,以实现“太平世道”为理想目标。①在《太平经》提倡的道德观念中,以“孝忠诚信”为天下大事。该书反复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反对奸猾欺诈。本文拟从天道至诚不欺,诚信可以感动天地、至诚为善自有善报,诚信是衡量历代治乱的尺度、是维系社会…  相似文献   

12.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宁,天灾人祸不断,救治太平成为社会普遍愿望。与当时各种救世方案相较,《太平经》从一个独特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正文正辞。本文试图从以下两个方面揭示《太平经》正文正辞以治太平的具体内涵(1)欲治太平,必当随顺天地之格法,而《太平经》即是天地格法的最高代表。故以《太平经》为真文正文而案行之,即可治太平。(2)“身国同治”为《太平经》的一贯思路,在具论“治身”、“治国”的过程中,《太平经》又表现出相当的“文书”崇拜意识。  相似文献   

13.
《太上洞渊神咒经》共二十卷,一名《洞渊神咒经》,简称《洞渊经》、《神咒经》,为图谶式道教经典,收于《道藏》卷六中。史学界一般认为该书前十卷为原始部分,大致成于西晋末至南北朝的宋齐时期;后十卷成书于中唐乃至唐末。曾经“盛传于隋唐时代,被列为道士受经的第二阶”①,在道教典籍中占居重要地位。它以宣扬大灾将至,劝人“学仙”、“修道”、“度人”,以及多做善事,积累功德为主体思想,蕴含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神咒经》的德育思想包括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两个方面,现概括如下:一、道德教育内容《神咒经》的德育内…  相似文献   

14.
《太平经》卷四十八有《三合相通诀》,其意略谓:字宙间存在阴、阳、中和之气,天本阳气,地本阴气,人本中和气,此三者相合相通,共生共养万物。与此相应,天上的日、月、星,地形的高、下、平,人伦的父、母、子与君、臣、民,也各各以“三合”的形式出现,它们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均须“相爱相通”,“并力同心”,方能导致自然界的和谐,人世间的太平。这种“三合相通”说贯穿于《太平经》的始终,是它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试对这一学说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卿希泰先生在道教学术研究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向为学人所知,并享誉海内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卿希泰先生对早期道教的重要经典《太平经》做出的系列研究,包括《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一卷之"《太平清领书》的出现及其意义"(1980)、《〈太平经〉的哲学思想》(1980)、《试论〈太平经〉的乌托邦思想》(1980)、《〈太平经〉的知人善任思想浅析》(1979)、《〈太平经〉中反映农民愿望的思想不能抹杀——答刘琳同志》(1981)、《试论〈太平经〉关于天地人"三合相通"与"中和"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2009)等论著,对《太平经》的成书年代、思想内容、阶级性质、宗教特征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客观深入的辨析与研究,考镜源流,探赜索隐,论证精微,见解独到,不仅提出和解决了诸多值得学术界重视的有关道教经典研究的重要学术问题,而且为我国学术界的道教哲学思想研究开辟和构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范式,成为道教哲学研究的一座学术里程碑。黄海德,华侨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6.
每论及《道藏》源流,咸谓六朝刘宋陆修静“总括三洞”,分道教经书为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部;继之有“孟法师”撰《玉纬七部经书目》,以“四辅”佐“三洞”,即以太玄辅洞真部,以太平辅洞玄部,以太清辅洞神部,正一兼辅诸部,总称为七部经书。然则, “孟法师”究系何许人,名叫什么,史籍记载不详,因之后世说法不一,亟待考证。  相似文献   

17.
《圣经》是基督宗教的经典巨著,也是一部伟大的 文学作品。自中世纪以来,在西方世界有“惟一的书” 和“书中之书”的称号。从世界文化史上看,一千多 年来没有第二部书能够像它那样对西方文化产生过那 么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圣经》与世界上许多信仰基督 宗教的民族至今仍有着密切的联系。《圣经》包括《旧 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大部分(天主教在《新经》 和《古经》之外还包括《次经全书》)。《旧约》共39卷, 分成四类:古经、历史、文苑和预言。其中“历史”12 卷,写的是以色列民族的形成与兴衰的…  相似文献   

18.
一、《太平经》与道教的创立《太平经》是道教的第一部经典,出现于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初由于吉授之宫崇,尔后襄楷、张角均曾有此书。因它是道教最早行世的经典,所以我认为它的出现与传播,实际上即标  相似文献   

19.
道教素重炼气之法,认为元气为生气之源,气在则神随生,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中说:“人与物类,皆禀一元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人之气也。”又说“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气属阳,阳为荣;血脉属阴,阴为卫。荣卫常流,所以常生也。”早期道教的内修之术,便首重“爱气尊神重精。”《太平经》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中说:“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而治。故人欲寿者,乃当受气、尊神重精也。”又说:“神精有气,如鱼有水,气绝神精散,水绝鱼亡”,  相似文献   

20.
“道”、“气”、“神”三位合体论是《太平经》天道观的思想核心,也是《太平经》藉以统 摄其庞杂内容的根本观点。《大平经》以这种根本观点来指导其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社会实践,提 出了以奉天地、顺五行、协调阴阳、崇尚道德为纲领的杜会治平思想。这种社会治平思想的提出, 是以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基础为其历史根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