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在许多父母反映,孩子的语言听不懂了,什么“报告”是请吃饭:“bb”表示再见,原本孩子讲英文听不懂,连说的中文也听不懂了。随着e时代的来临,网络正悄悄地影响着两代人的关系。很多父母比较注重孩子身边交的朋友,可是隔了一层网络的薄纱,父母们似乎没了辙。另外,孩子和父母的共同语言也逐渐减少了。孩子在网络上查看资料或制作,父母总怀疑孩子在打游戏而采取“封网”措施。问他们吧,孩子们居然说:“说了你们也不懂!”显然,由于孩子自我意识的  相似文献   

2.
小草 《天风》2005,(6):35-35
一个杂志的编辑说:“很多有头脑的警官都看到了青少年犯罪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这些父母对孩子通常说的话是,我们想让孩子拥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您会发现,完美主义会给孩子带来的苦毒,因为孩子并不完美。如果您能回顾一下自己成长的“历史”,或许能够帮助您。您需要对孩子实行宽容,他们不能和比他们大5、6岁的人相比。他们把事做对时要找出夸奖他们的理由。  相似文献   

3.
从孩子呱呱坠地起,父母就盼着孩子能快点长大,可随着孩子一年年地长大,却平添了许多烦心事。因为,进入青春期后,以前听话的“乖乖女”、“乖乖儿”不知怎么就变得像头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犟驴了。教育处在青春期叛逆状态的孩子,是件很棘手的事:打骂不行,因为打骂只能增加孩子的对抗情绪和叛逆心理;说教又被孩子当作了“耳边风”;放任不管更是不行,因为孩子们那并不成熟的个性和主见,不约束的话,难保他们不会出现行为偏差甚至滑向歧途:“家有‘逆子’怎么办?”这成了困扰孩子开始步入青春期的父母们的难题。当父母们发现,许多传统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4.
四二一忧思     
记得一报刊称:拜倒在孩子脚下的父母称孩子是“小皇帝”。中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已有几千万独生子女出生。“小皇帝”就是指这一代孩子。 “小皇帝”,确切地说,就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及父母用全部精力供养起来的、几乎无一例外地患上了“四二一”综合症的孩子——独生子女们。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会家家  相似文献   

5.
从孩子呱呱坠地起,父母就盼着孩子能快点长大,可随着孩子一年年地长大,却平添了许多烦心事。因为,进入青春期后,以前听话的“乖乖女”“乖乖儿”不知怎么就变得像头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犟驴了。教育处在青春期叛逆状态的孩子,是件很很棘手的事:打骂不行,因为打骂只能增加孩子的对抗情绪和叛逆心理;说教又被孩子当作了“耳边风”;放任不管更是不行,因为孩子们那并不成熟的个性和主见,不约束的话,难保他们不会出现行为偏差甚至滑向歧途。“家有‘逆子’怎么办?”这成了困扰孩子开始步入青春期的父母们的难题,当父母们发现,许多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见效,这时,不妨换一种心态,变化一下方法,试试“另类”教育法。  相似文献   

6.
临近高考了,考生的压力都比较大,作为江苏省文科状元季晓莉的父亲,季平先生告诉笔者,家长不仅要从家庭气氛、饮食方面帮助考生调节身心状况,也应适时把握孩子的所思、所想、所虑,并且在必要的时候予以疏导,以帮助考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关心”可以少一些和所有父母一样,平时,季先生一家对女儿季晓莉的督促比较经常,考试情况、学习情况做父母的都了如指掌,管得也比较严。临近高考,季先生一家对女儿的学习倒不怎么过问了。“孩子本来就够紧张的了,我们做父母的不能再人为地增加压力。”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是做父母的重头工作。但是,又不能…  相似文献   

7.
随着独生子女队伍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年青父母把孩子放在了“皇帝”的宝座上。他们努力为孩子创设舒适的生活环境,提供优越的教养环境,努力用自己的“爱心”为孩子创设一个欢乐幸福、纯而又纯的“冰晶世界”。在这样的“冰晶世界”里,孩子们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生长,可以免受一切磨难和挫折。于是,在这满是阳光和鲜花的天地里,“只能唯我,不能利他;只能至上,不能俯就”的“蛋壳心态”迅速得到了滋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家庭中,相对于孩子,父母总是强势的一方。对于孩子身上暴露出来的“待人不礼貌”“不愿意与小朋友分享玩具”等等“小毛病”,父母总是倾向于把问题原因归结为“孩子天生性格如此”“自家孩子就是不如别人”等客观因素,很少从自身找原因。殊不知,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重要的模仿对象,而模仿正是孩子习得技巧、获取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毫不夸张地说,孩子身上的问题,基本上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孩子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舍己救婴孩     
今年5月中旬的一天,一位从江西来邵武打工的姜美旺才出生8个月的男婴姜过江因患小肠疝气,肠子绞在一起,婴孩已不省人事,双目垂闭,生命危在旦夕。这时婴孩的父母,在家里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孩子的母亲放声大哭。哭声惊动了住在附近的几位基督徒,首先是房东游彩风姊妹,她对孩子父母说:“赶快送医院抢救。”孩子的父母哭着说:“我们手  相似文献   

10.
舍己救婴孩     
冯一中 《天风》1997,(8):38-38
今年5月中旬的一天,一位从江西来邵武打工的姜美旺才出生8个月的男婴姜过江因患小肠疝气,肠子绞在一起,婴孩已不省人事,双目垂闭,生命危在旦夕。这时婴孩的父母,在家里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孩子的母亲放声大哭。哭声惊动了住在附近的几位基督徒,首先是房东游彩风姊妹,她对孩子父母说:“赶快送医院抢救。”孩子的父母哭着说:“  相似文献   

11.
儿童什么时候都可以学习电脑和上网,但不同年龄的孩子,电脑网络活动有所不同,父母的指导也不同。可将2~18岁的孩子分为6个年龄段。2~3岁:不要让孩子自己玩电脑和互联网,但可以看父母使用电脑。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接触电脑的主要内容是:看动画片和适合他们兴趣的电子出版物。父母操作电脑时,可向孩子]示鼠标的用法,并让他们尝试使用键盘。4~5岁:让孩子使用电脑完成学习任务是不适宜的。这个年龄段,孩子最适合玩电脑游戏及使用教育娱乐软件,或学一些最初步的计算机知识。6~9岁:父母或许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很快熟悉网络,而父母不能让孩子…  相似文献   

12.
父母总把孩子放在自己的掌心,孩子却渴望一片自己的天空。“关怀”或者“关心”别人,一直被认为是好的行为,你把它们和“强迫症”连起来,好像关怀、关心别人倒成了问题了?家长爱孩子,才会去关心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这还有错吗?对孩子所有的关心爱护,有一个根本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幸福。你要爱孩子,就要让他将来生活得好。你要让他将来生活得好,就要让他有生活的能力,有足够的经验。要让他有足够的经验,你现在就不能剥夺他获得经验的机会。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关心。有个17岁男孩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特别傻,什么都不懂,所以我必须得替他…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缺点和不足,孩子更是如此,总有一些这样那样的劣性。面对孩子的不足,很多父母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责怪孩子,甚至以拳脚相加,殊不知,孩子身上有不少缺点都源自于父母的过失,“上梁不正下梁歪”,这一点,只是在平时被我们忽视罢了。因此,为了培养孩子的  相似文献   

14.
现实生活中,老师和家长会发现一些“问题孩子”屡教不改,而且形形色色的“问题孩子”似乎有增无减,他们在对待这些孩子时,往往只想到教育和感化,或者是责骂与惩处,绝少有人想到这些孩子或多或少存在心理疾病,更不会想到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和药物的治疗。一、“笨小孩”实为孤独症在心理门诊中,一个年仅3岁的病人小明很特别。据小明的父母回忆,孩子在1岁之前一切都正常,到1岁后好像什么都停止了,到了3岁还不能叫“爸爸”、“妈妈”,只会发一些无意义的声音。进入幼儿园后,表现独来独往,常常独自一人做自己的动作。小明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  相似文献   

15.
现在的父母拼命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和灌输知识,“神童方案”、“成长秘诀”等出版物和学习班也应运而生。受此影响,年轻父母们衡量孩子是否成功的标准也成了“会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特长考了几级”、“英语水平如何”等,但却对孩子的性格、习惯等方面的养成很少顾及。  相似文献   

16.
很多父母都会认为自己不懂音乐,不会培养孩子,就把孩子交给培训课的老师。其实他们都忽略了家庭对于孩子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许不能给孩子较为系统的学习方法,但是作为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认识节奏、感受声音,引导孩子客观、正确的学习演唱技能或是演奏技能。  相似文献   

17.
<正>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一个家庭的未来。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育孩子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更是父母的责任。家庭教育本应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在融洽的亲子关系基础上,父母用自己的学识、人格影响孩子,助力孩子的成长。可是当下教育孩子却变成了全民的焦虑:“起跑线”焦虑、择校焦虑、升学焦虑等等,“教育焦虑”变成了当下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曾疾呼:“救救孩子”!如今这种呼声愈来愈强烈了,原因在于独生子女存在一系列令人担忧的现象——“三高现象”。即心理障碍率较高、犯罪率较高、离家出走或轻生率较高。那么怎样来救孩子呢?中国自古就有“子不孝,父之过;女不贤,母之错”的训言,于是人们的视线瞄准了孩子的父母,或怨其过分溺爱孩子,培育出来的是温室的花朵;或责其拔苗助长,将孩子看成盛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孩  相似文献   

19.
<正>许多父母常常会困扰,明明自己对孩子有天然的爱,为什么这样的爱在表达的过程中却被异化、被扭曲,以至于孩子根本感受不到自己的爱。而当我们去回想生活中父母与孩子谈话的场景,便能从中窥见一二。“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我起早贪黑的,你怎么就一点都不懂我的苦心呢”“你这孩子怎么这样”……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父母向孩子表达“关爱”的例子。  相似文献   

20.
美国社会学家沙里尔·霍克为寻找“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对于孩子和父母有没有坏处”这一问题的答案,对201位独生子女的父母和105名独生子女,作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认为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