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生的标点     
我希望我的人生是一个句号,圆满而充实。母亲告诉我:孩子,人生应是一个逗号,总有未完的续音,这样才不会终结,才会充满希望。于是,当我失败时,再也不愿让衰草抚慰伤痕,拒绝让微风抚平记忆。我要靠我自己站起来,是的,要靠自己,我要自己去写完那逗号后的下文。渐渐地,我懂得了"逗号"  相似文献   

2.
正钱穆先生在他的文章《做人的规矩》中曾写道:"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事实上就是这样。一个人要是没有约束和监督,他的动物性随时随地都会迸发出来,进而伤及他人、他物。所以,孟子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其实,这样说还不够深刻,应该说:没有规矩,就难以成人。而所谓规矩,就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原则、底线,如果没有它的存  相似文献   

3.
赵本山在小品里说:“人生就像一架飞机,飞多高都没关系,关键是能平稳着陆。”他的意思,当然是做人要善始善终,小心飞得高摔得重,但这句话放在一般的为人处世上,也十分贴切。我的意思是,办事要有头有尾,有时候,结尾比开头还重要。  相似文献   

4.
美育何为     
一、审美实践:实现自我价值 从古到今,我们有不少的美学家,也有不少的美育家,但对"美是什么"以及"美育何为"他们没能讲清楚,反而是越讲人们越糊涂了.为什么?这就在于他们总是离开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做人"谈论美,谈论美育,没有看到美乃至美育在根本上都以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做人"为前提,没有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做人",美乃至美育都不存在.美乃至美育问题,实际上都与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做人"密切相关!为改变此一局面,真正弄清"美是什么"以及"美育何为"问题,我们首先必须解决人的本质问题,从人的"做人"谈起.解决人的本质问题,弄清人生何为,无疑是揭示"美是什么"以及"美育何为"的唯一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5.
简单人生     
正人字两笔,一撇为天,一捺为地;人生两步,一步为阳,一步为阴;人世四季,生老病死。人字好写人却难做,心字简单却难懂。做人难,难做人。一句话,很轻,也很重,普通,也很珍贵,很多时候,一句同情理解的话,能给人很大安慰,增添勇气。而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如一把利剑,刺伤人们脆弱的心灵。"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所以说话也要心中有尺,口中有度。不要图一时痛快、信口开河,要动脑子,敏事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人死如灯灭,一死百了,那有来生?——这是迷的断灭见。有人说,人有来生,人死以后,当然还会再来做人,不会改变。——也是迷的常见。断见、常见都不是人生的真理,人死不是如灯灭,人死也不一定是做人,随着业报因缘,五趣流传,六道轮回,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相似文献   

7.
闲品人生     
人生如茶。只要你投入沸腾的生活,就能显现出生命的绿色。人生就是拥抱生活,就是品尝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人一走茶就凉(有时候也未必),冷水泡茶慢慢来,品茶就要品出哲人睿语。人生的诀窍是什么?就是你有多大的脚,就穿多大的鞋;你有多大的能耐,就做多大的事。所谓有一分光发一分光,有一分热出一分热,永远不要奢望插根筷子就能长出参天大树。“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即可。人生如棋。如何攻,怎么守,每出一招都要凝神深思。行子有风,落子有声,既不能顾此失彼,只顾杀得一时痛快;又要有舍车保帅,顾全大局的英雄气概。做人、交友、行事都是这…  相似文献   

8.
在科学上有一个关于分寸的定律叫黄金分割,德国科学家刻卜勒称之为神圣分割,就是最具有美学价值的比例,也是人类的视觉感到最舒服的造型。做人做到恰如其分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做事做到恰到好处是人生的最大学问。一位叫迈克的男孩长得又高又壮,他的母亲害怕他会成为学校的"小霸王",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叫他与人为善,学习忍耐。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社会交往中,如果没有精妙恰当的交际方法,就不能为自己创造成功发展的良好环境。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固然要靠自身的努力,但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为重要。因此,学习运用交际策略和交际艺术是人生走向成功的重要课题。这就需要学习一下模糊学。 这里所说的模糊,不是是非不分的糊涂,也不是故弄玄虚的神秘,更不是“不说好,不说坏,谁也不见怪”的圆滑。它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是精明与高明的融合,是做人与处世的艺术和方法。 学会模糊,可使自己在交际中摆脱困境,变被动为主动。例如,毛泽东的家乡韶山有个“毛…  相似文献   

10.
等待     
正因为世界不是因我而来的,因为世界奏出的音乐,有的我很喜欢,渴望听到,有的就不喜欢,即使被风吹走,也不遗憾,我便慢慢学会了等待,如一滴水等待汪洋大海的一个浪,等待幸运的邂逅,等待音乐的洗礼。有人说,等待是人生的常态。但是我也知道,在等待之时,我还需要做些什么,保证我的等待是值得的,是永远有生机的。真  相似文献   

11.
谈到中国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们要不忘著名画家卢沉一句名言,"吞吐古今,涉猎中外",对传统要"学深学透"。如同孩子和父母,要认得"亲父母"和"祖宗",不仅要血液相融,更要灵魂相融,建立深厚的感情,把根扎好。等待孩子长大思想成熟了,然后再谈"涉猎中外",否则就乱了。孩子从小被拐骗抱走了,长大了认养父母而不认亲父母,即使别人帮他找到亲父母,也没有了感情,融不在一块;如果孩子对父母有印象有感情,即使被拐骗走,长大也能像"塞翁失马"故事,带一群马跑回来。  相似文献   

12.
我们的传统文化有非常刚性的、男性的一面,《周易》以“乾卦”为众卦之首,这个纯阳之卦,就是一个父亲的形象,男人的形象,圣人的形象。儒家的传统非常强调做人,以为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成人”,做什么人、成什么人,实际上就是成一个男人,做一个男人。这些人没有感情,“圣人无情”,认为人生有比儿女情长更重要、更伟大的事情,这就是治国、平天下,这些人永远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他们始终有一个远大的抱负,有坚强的信念,知其不可为而为,哪怕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哪怕“任重而道远”,哪怕是牺牲自己也要完成这一伟大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喜乐一程     
安宁 《思维与智慧》2010,(12):14-14
在指望中要喜乐.说出这句话的哲人,对于人生,有通达透彻的体悟,知道在漫漫人生长途中,我们更多的是活在那似乎没有边际的指望之中。因此要保有喜乐,要用淡定平和之心,去应对那孤独漫长的等待。  相似文献   

14.
学习做人     
学习做人司马南“做人”,还用得着学吗?这个问题初听似乎有些可笑,然而学习做人,又的的确确已成了当前人们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一个新的时尚。前不久笔者偶尔路遇一位多时不见的熟人,闲聊中,问起他最近又在忙些什么?他淡淡一笑道:学做人。见我闻听后一副丈二和尚...  相似文献   

15.
正"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这是杨绛先生96岁时,于《走到人生边上》一书前言里写的话。从价值的坐标出发,人生边缘的确并不意味着终点。探索人生的价值,关键不在于时间的长短;一个人跋涉的远近,最终取决于能不能突破人生的边界。有一位大学教授,每逢开学都这样向新生讲述学习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在高中美术课程改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育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以学为主"的必要性。"以学为主"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学生更好更快地达到这些教学目标,就必须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一、美术课堂引入信息技术的基本特点信息时代,是终身学习的时代,不仅学生需要学习,教师也需要不断  相似文献   

17.
我们必须超越时"做人"的常识化理解,从更加具有普遍意义的关系视阚而非日常私人交往领域来重新审视"做人","做人"是一种德性,内含着人的本质性规定.同样,对"做人"的评价、对"好人"的认定也要超出日常的私人交往领域,为"做好人"确立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和宽松的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民主社会公共交往扩大的背景下,按照新的"做人"观念学会做人应成为个体道德建构的起点.  相似文献   

18.
正"识"的心智《处世悬镜》,是古代人的心智宝典,高度概括了做人处世的"九字"箴言,被后人当作明镜来借鉴。《处世悬镜》是人生成功的前提和条件,是人类共享的文化资源。《处世悬镜》犹如一位睿智慈祥的长者,是耳聪目明的圣贤,点点滴滴地讲述人生苦、辣、酸、甜,传授做人处世的丰富经验。"识"作为经典的首卷,是发现真理的慧眼,是揭穿荒谬的亮剑。"识"能辨别凶吉,知其进退,使人增长真知灼见。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保证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且能"见一落叶,而知秋临;睹洼中之冰,  相似文献   

19.
《学而》作为《论语》的首篇,这应是编撰者有意为之,目的是告诉人们必须通过学习才能立足于世、成为真正的人。这十六章有着非常清晰的内在逻辑关系。从个体、家族和社会不同层面,告诉初学者"学什么"以及"怎么学"。只有学会"为人"、"修己",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做到"学之为己",从而为践行"修齐治平"的入世理念打好基础。这也正是把《学而》列为首篇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正做人"九度",即高度、品度、风度、气度、厚度、深度、尺度、角度、态度。做人的高度,即做人有追求"高大上"的意识并以此主导自己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在志美行厉中定义人生,不仅把生活看作是一种情怀,而对未来有一种目标感,并以心怀梦想为美,以胸无大志为丑;并且把生活看作是一种使命,对前途有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