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证”的概念与“辨证论治”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证”的概念与“辨证论治”思路北京市中医研究所(100001)符友丰一、“证”与辨治思路的历史回顾“证”字见于医籍,《素问》提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意为治疗方法的选择要根据病邪之气、病位病所及证候(表里)来选择。这节文字不仅...  相似文献   

2.
务本论道———中西医学的不同理解和追求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陆广莘一近代史上中西医间的学术之争,主要集中在“证与病之辨”。而近代中医学的主要失误,是把证认同于病,并进一步从属于病。这根源于中医学在近代被指责为“不科学”的语境...  相似文献   

3.
改善症状是中医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优势,但简单的对症治疗显然体现不了中医的特色;辨证论治虽然是中医治疗的核心,但在对癌病本质的把握上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支撑;单一的辨病论治强调以毒攻毒,却不能改善症状及预后。本文作者以对结直肠癌的治疗为例,认为抓主症,将病证与辨治相结合,有望较好地解决“症”“证”“病”三者的关系,在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4.
1 既辨证、又辨病 ,诊断学上的中西医结合中医重宏观 ,西医重微观 ;中医重整体 ,西医重局部 ;中医重辨证 ,西医重辨病 ,这是中、西医学的优势和特点。分而言之 ,中医是辨证论治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得“证候”之后 ,再根据中医的藏象、经络、气血、病因病机理论 ,在证候与自然、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关系分析中 ,确定病因病机以辨证求因 ;而西医是“辨病施治” ,根据来自病人、作为认识疾病重要线索的症状 ,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仪器或实验室检查 ,以明确局部的病灶 (器官、组织、细胞 )的病理改变 ,或产生这种病理改变的致病因子 ,做…  相似文献   

5.
与西医动物模型比较,中医的证候动物模型研究显得落后、粗放、重复率低、零碎不成体系。特别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中医证候动物模型难以实用。表现在一方面大多数中医证候动物模型自认为造模成功,而对中药新药药理研究发挥不了应有效益,许多在辨病基础上辨证的中医新药...  相似文献   

6.
从中医症、证、病的概念谈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医学中的症、证、病是三个不同的概念,症是人体在疾病状态下发出的每一个信息;证是疾病在瞬间的症状总和,是信息群;而病是症状和证候的主体,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只有辨证是不够的,辨证的同时应追求辨病,将辨证与辨病结合起来,在明确疾病诊断的前提下,辨证才是比较准确的.  相似文献   

7.
重视发挥中医理论的辨病功能福建医学院(福州350004)林绍春中医辨病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在以大量临床资料的基础上作出的。由于通过四诊手段所获取的临床资料仅仅是体内疾病的外部表现,并不能直接等同于体内疾病,因此,这就需要做一番“以外揣内”...  相似文献   

8.
病证关系的科学反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临床学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因证确定治疗方法 ,随证变化加减方药。正是由此原则 ,中医学才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之说。治病强调“证” ,选择治法和遣方用药必须以“证”为依据 ,这是中医学的鲜明特点 ,它有很大的灵活性 ,适用范围几乎不受限制。然而 ,这一临床原则是否完全符合临床实际 ,能否切中疾病本质呢 ?危害人类健康的是各种疾病 ,而任何疾病都必有致病原因和病理 ,治疗为什么不直接针对疾病原因和病理 ,却强调“证”的表现呢 ?病和证究竟是什么关系 ,怎样处理这一关系才能符合疾病治疗的客观规律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9.
浅田惟常是日本折衷考证派的代表人物,《伤寒论识》是其涵泳《伤寒论》三十年后之力作。浅田氏认为“辨脉”、“平脉”、“伤寒例”非仲景原作,故仅对六经病等篇进行了注释;他以小学方法考释《伤寒论》,广罗博证,语多精辟。何廉臣称其“足于丹波氏《伤寒论辑义》并传”,其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相似文献   

10.
中医的“证,病”与西医的“症状,病”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的“证、病”与西医的“症状、病”的比较山东医科大学93级研究生(250012)王振华,李凤英一、“证”与“症”在明清以前,中医著作中便有“证”而无“症”字。“症”字始见于明清的中医著作,且当时两字通用,意义并无本质区别,只是“证”字较正规,而“症...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中“肝病传脾”的思想,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与治疗,本文以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思想为依据,探讨中医诊断肝痛的思路:根据症状判断病位深浅,肝病见四肢疲乏为病轻、肝病见食不消化甚至不思饮食为病重。由此判断病情轻重,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2.
自前苏联Ilizarov医生发现慢性牵拉后组织再生的“张力 应力法则”至今,骨外固定系统已逐渐完善并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骨科治疗体系.骨搬移技术对物质发展的根本规律、生物学的基础研究、自然重建理念的形成、多种外科疾病的诊治思路和诊疗方法皆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医学与哲学的角度,论述了骨搬移技术的发展、对牵拉区域微循环的重建及其中包含的哲学思想,为骨搬移技术治疗骨科及血管外科系统疾病提供了医学与哲学上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肿瘤专业工作者不仅要关注患者的抗癌治疗,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康复与姑息治疗,骨转移是肿瘤患者的常见转移病灶。《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07年版)适时地对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骨相关疾病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体现了肿瘤的综合治疗原则,其特点为:(1)多学科合作的结晶;(2)以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3)突出了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和一切“诊断规范”一样,《共识》一方面对指导肿瘤科及其他相关科室医师们的临床实践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又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得到检验。  相似文献   

14.
中医现代化的反思和中医的发展之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讨论了当前所进行和提倡的中医现代化的结果不是在发展中医,而是导致了对中医的歧义的误解。认为中医的发展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在遵循中医自身规律的前提下,在不断地纯中医方法的临床实践中,用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开拓和精神发展中医的基础理论,加强中药生药的质控,用中医理论与西药匹配,加强中医的方证研究,使中医更适合社会的需要,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逻辑传统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同异,而进行的以类推之的推类,是中国古人经常运用的一种推理论说形式和思维方法。集诸子百家之成而独树一帜的苟子,在谈说论辩的思维实践中,继承了前人关于“类”和“推类”思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所缘以同异”的类概念认识,从“物各从其类”展开对类概念的考察,并通过关于“正名”的阐述,全面地论述了“譬称以喻之”、“推礼义之统”、“举统类而应之”、“推类而不悖”等推类思想,从而使推类思想在中国逻辑传统中更加繁丽多姿。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脾虚与胃黏膜损伤的相关性从中医发病学、病机关联观、证型归纳属性及治法归类等4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认为中医脾虚的病理状态为胃黏膜损伤提供了客观条件,而胃黏膜损伤因素则又易加重脾虚证候,二者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相关关系。其观点为构建“从脾虚论治”胃黏膜损伤性疾病的治则观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过敏调控--对过敏性疾病诊治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我国过敏性疾病诊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和国际上过敏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的发展趋势,建议对过敏性疾病的诊治和防范,应规范诊疗常规、加强科普宣教、普及环境预报、综合传统疗法、完善自我预警,实现群体抗敏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博大情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也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基本原理,因此对于中医的理论与实践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但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对该学说进行严格的形式化研究,使之难以与不断发展中的中医现代化进程相适应。本文就是在这一学说核心内容的基础上,介绍引入次协调逻辑、缺省推理逻辑等先进逻辑来与中医诊断学结合的思想和方法,这样的目的是为今后构造一种符合中医诊断原则的中医阴阳五行推演逻辑系统作准备,该逻辑系统将用来描述基本的中医辨证推演过程。  相似文献   

19.
《荀子》的“类”观念有四种:一、感性经验价值世界中由“名”所指代的“实类”,即由“实”的感性和价值性特征的同异所区分的人类、物类和现象类等。二、事物和人事中,存在自然或人为关联的双方,是“相从类”。三、以礼义的要求来衡量而对人所区分的“类”。四、作为社会、进而整个人的价值世界之秩序系统的“统类”。这些类观念由广义的“统类”所统辖。《荀子》类观念的性质:一、感性,包括“以似为类”和“以从聚为类”两种情形。二、价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