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首次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命题,他认为只有能够激起人们审美感情的才称为艺术作品,而激起这种审美感情的是艺术作品中的"线条和色彩构成的关系和组合",就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朱仙镇木版年画以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粗健有力的刻线,单纯热辣的色彩,庄重大气、古朴淳厚的气质,具有很高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2.
严格地说,现象学的开创者胡塞尔并没有直接对"审美知觉"做出分析.在胡塞尔的著作中,也找不到"审美知觉"一词.但是,由于"现象学的直观与‘纯粹’艺术中的美学直观是相近的",艺术家"对待世界的态度与现象学家对待世界的态度是相似的"[1],换言之,"美学本来的学科性质与现象学的方法之间有着一种本质上的密切关系."[2]在这个意义上,胡塞尔对"知觉"的分析,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包含而且等同于对"审美知觉"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本质,‘意味’是指那种不同于对自然物的美的感情,而是一种特殊的、神秘的、不可名状的审美情感,‘形式’是艺术的核心,是艺术品内的各个部分和质素构成的一种纯粹的关系。"白描是源自古代的"白画",是指单用线条勾勒自然物象而又不施颜色的一种画法,有时会用淡墨渲染。白描中的"线"都具有独立的审美特性,白描中的每一根"线"都富有极强的概括能力,白描中的"线"是从描绘的具体事物中抽象、沉淀出最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象征性、有意味的"线",白描中的"线"是对自然物象的简化,实体的自然物象中是没有线条的,仅"线"的本身来说,又具有了表意的特征,这和一般的表现形式又有所不同,因此,白描中的"线"是"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4.
吴晶 《美与时代》2007,1(12):96-98
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他的著作《艺术》中指出:"一种艺术品的根本性质是有意味的形式."它包括意味和形式两个方面:"意味"就是审美的情感,"形式"就是构成作品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一种关系[1].  相似文献   

5.
当我们由传统哲学语境进入现象学语境时 ,最让我们感到迷惑的是现象学中频繁出现的几个术语 :“本质直观”、“本质经验”、“本质还原”等。本质如何能被直观 ?本质如何能作为经验 ?产生这种迷惑的主要原因在于现象学与传统哲学对“本质”定义的差异。传统哲学的本质是隐藏在直观现象背后的抽象概念 ,而现象学的本质 (Eidos ,Wesen)则是直观呈现的纯粹意识可能性。本质问题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主题 ,胡塞尔明确地说 :“现象学在此应被确立为一门本质科学———一门‘先天的’或也可以说是‘艾多斯’ (Eidos的中文音译———引注 )的科学”。…  相似文献   

6.
<正>谢金良博士《审美与时间——先秦道家典籍研究》一书,以先秦道家有关典籍为文本,从而研治"审美与时间"这一重要而具挑战意味的学术难题,显示了其不一般的学术视野、理论勇气与钻研精神。笔者认为,倘欲解读"审美与时间"之关系究竟如何可能,首须证明"道即时间"这一命题是否成立。《老子》有关"天乃道,道乃久(久指时间)"与《庄子》"道无终始"、"与物无终无始"及《审美与时间》有关"时间无所不‘到’(道)"等言说,可证"道即时间"论能够成立。从海德格尔生存存在论说"道即时间",无异于指"存在即时间"。此指"时间到‘时’",即"有待去‘是’"之"当下"、"瞬时",即"现象"。时间审美具"广义"、  相似文献   

7.
以往对于荀子美学思想的探讨多是从其“乐”论出发,而对于“礼”论中隐含的审美思想发掘不够。实际上,荀子的“礼”论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审美意蕴。首先荀子将“礼”奠基在人的丰富感性基础之上,将生命本身的存在作为价值建构的原点,表现出对于生命存在的关注和尊重;其次荀子认为与“礼”相关的各种仪式活动,是以具体而物化的形式恰当地表现了人存在的各种生命情态,具有一定的审美效果,是对于人类生命情感的美化和装饰;最后“礼”的最终的目标和价值在于通过“行义之美”,构建一个“美善相乐”的理想世界,这个理想世界不仅具有伦理和谐的意味,还具有审美大化的韵味。荀子的“礼”论不仅在中国审美文化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理论建设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朱耀平 《现代哲学》2004,(4):97-102,120
与康德认为只有表现在意识行为中的“形式范畴”才具有先天性不同,胡塞尔认为不论是形式范畴还是质料范畴都具有先天性;先天与后天的区别,表示的正是一般对象与个体对象在本体论上的区别。这意味着在胡塞尔那里,“先天’’不再是“行为的名称”.而是“存在的名称”。海德格尔在充分肯定胡塞尔的这个思想的理论价值的同时,又对它做了“实质性的修正”,把先天与后天的区别最终归结为存在与存在者的“本体论区别”。  相似文献   

9.
外刊学论     
扎哈维:“贝尔瑙手稿中的时间和意识”(Zahavi,D.,“TimeandConscious-ness in the B ernau M anu scrip ts”,H usserl S tudies20:99~118,2004.)胡塞尔全集的第33卷《1917~1918年关于时间意识的贝尔瑙手稿》(2001),记录了胡塞尔于1917~1918年关于时间意识的新思考。因伽尔登(R. Ingarden)赞誉其可能为胡塞尔“最深刻”和“最重要的”著作。其主旨为如何阐明时间的构成,且回避意识中无限后退的难题。问题的棘手之处于:在设定一种奠基性和构成性的意识的同时,不再需要新的构成性意识来构成前一意识自身,由此造成在意识层次上无限向后推…  相似文献   

10.
idea与“象”——论直观和超越的兼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注重直观体悟而“尚象”,西方文化注重概念分析而“非象”。但柏拉图的“线喻”(Allegory of line)表明,作为西方二分世界理论渊源的idea(“相”或“理念”),一方面是概念抽象的“理念”,另一方面又是理性直观的“相”;它既是一种抽象思维的对象,又是一种显现出来的存在。idea的原初含义兼有后来被人类认知理论加以严格区分的“形”与“意”两方面的含义。康德、胡塞尔的哲学也表明,“形”与“意”、“看”与“思”在认知中难以相互分离。王树人先生认为“‘概念思维’是从‘象思维’中产生出来的,并且一直以‘象思维’为依托。”(…  相似文献   

11.
审美客体与审美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客体”与“审美对象”都是源于对西语“aestheticobject”的翻译而产生的现代汉语词汇 ,故在现行的美学理论中 ,“审美客体”与“审美对象”是两个没有区别的、可以相互替换的同义概念 ,它们的所指都是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之发生关系的事物。但作为汉语词语 ,它们明显地是两个不同的、有一定差异的词语 ,因此也就可以成为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对这两个概念做出明确的区分和界定 ,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地揭示审美活动的性质。一、审美客体与审美对象的界定在 2 0世纪 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 ,朱光潜先生曾提出著名的“物…  相似文献   

12.
该著从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诉求与境域缘在构成、中国美学思想之境域缘在构成论与原点范畴、“致虚”“守静”思想与审美缘在构成论、“有无相生”说与缘在构成域之开放性、“阴阳”观与缘在构成思想、“万物化生”构成思想与审美境域缘在构成说、“与‘道’合一”说与缘在构成论、“诚”范畴与审美缘在构成论、审美缘在构成论的文化思想渊源、缘在构成域之审美精神等方面,对“中国美学的审美境域缘在构成论”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微审美”是依托当代高新技术传播平台所形成的全新的审美形式.作为一种文化审美和后现代审美形式,“微审美”具有即时性、杂合性、碎片性等基本特征.“微审美”之审美活动的迅速发展,在审美时空、审美体验、审美类型等多个层面向传统美学理论提出了挑战,诱发了美学理论的新变.进而,微审美及相关美学理论建构,为当下美育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艺术作品与一般物品的性质由"意味"和"形式"两个因素构成,"意味"是"艺术品能唤起某种特殊的感情""赋予形式以意味的正是这种情感的本质和目的"。这种特殊的情感就是审美情感,这种情感来自于艺术作品。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不关注主题,只关注线条和色彩,关注它们的关系、用量和质量而获得更多更崇高的情感;"形式"即纯粹的形式,特定的形式安排和组合表达了创作者的情感,传达了艺术家所感受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凡”、“凡是”的词性,颇多争议,给中学语法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初中《语文》第二册中的语法知识短文中认为“凡是”是副词。(P 264)邢福义(1981)认为“‘凡’常常和‘是’结合成‘凡是’。‘凡是’相当于‘凡’,也是个表统指的数量代词。”黄伯荣、廖序东(1985 P 328下文凡注页码的均见黄著)主编的《现代汉语》(下册)认为:“‘每、各、某、另、别、凡、本、其他、其余’也都是指示代词。”朱德熙(1984)认为:“‘光、就、单、凡’一类副词直接在名词前头出现的句子应该看成是省略了‘是’的紧缩形式。”宋秀令(1979)认为:“凡是……就(都)”是关联词语,同“只有……才”、“无论……都”一样,  相似文献   

16.
论人的生活世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生活世界概念的提出与演变“生活世界”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是胡塞尔在上世纪初提出的。胡塞尔早期对现象学的建构,主要依托于笛卡尔的“先验自我”概念,结果造就了一门彻头彻尾的本我论。为了摆脱他人的严厉指责,全面发展现象学,走出理论困境,胡塞尔亟需为现象学重新奠基,并最终把目光集中于“生活世界”概念。“这个概念在20年代之前就被胡塞尔零星地使用过。到了20年代,这个概念在胡塞尔那里获得了中心的意义,它成为一个根本问题的名称”。(倪梁康,第130页)胡塞尔虽然在《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集中论述了“生活世界”概念,却…  相似文献   

17.
自 1 7世纪以来 ,自然科学在欧洲就发展成为一种以自然为对象化课题的数学化的科学。但在 1 9世纪 ,这种自然科学却受到了一种“理论研究的无根基性” (Husserl,1 96 2 ,S .30 2 )或一种“基础危机” (海德格尔 ,1 999年 ,第 1 1页 )的威胁。而这一处境正是胡塞尔现象学得以产生的直接动因。作为现象学的创始人 ,胡塞尔认为 ,要克服自然科学的这种危机 ,就必须回到在直接经验中被预先给予的“实事本身”。而且在胡塞尔看来 ,这种直接的经验自身又具有由意识意向性构造起来的诸多层次。因此 ,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 ,科学的最终基础必然…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性绘画发展的进程中,象征性作为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和美学领域中的特殊审美特征,在发展变化中形成了自身独有的价值意义和深厚的思想基奠。而油画艺术中的象征则作为一种绘画语言,通过视觉可见的形式来表达创作者的深层精神内涵,那么这样的形式便充斥着象征意味,这样的艺术作品也自然是具有象征性的。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解读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象征性,论证解释油画艺术的象征性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艺术设计形式的问题角逐于设计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无论是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萌芽时期、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化的风暴还是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温情演绎,都暗藏着人们对于形式美的热切追求,我们亦可以从中看出在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社会环境等作用影响下,人们对于"形式美"的标准也有着一定的差异性。艺术设计作为人类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在当代生活中发挥着巨大意义作用。20世纪著名美学家卡莱夫·贝尔(Clive Bell)在《艺术》一书中提出"有意味的形式",当代艺术设计形式的最为理想的状态,是一种有别于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能创造审美精神愉悦的美——即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实践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十院校合编的《逻辑学》在阐述直接证明方法时,引了荀况《劝学篇》中的一个例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并分析说:“在青和蓝的关系上,必先‘出’而后‘胜’;不先‘出’,就无从谈到‘胜’。在师生、青老年、前后人关系上也同样如此。青年人必须首先虚心踏实地向老师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