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当下的消费主义语境下,广告审美日益被流俗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创作者对广告审美流俗化的直接影响;二、受众审美倾向对广告审美流俗化的隐性影响;三、当今传播媒介对广告审美流俗化的显性影响。广告作为当今时代的特殊文化现象,它的合理发展不仅是时代变迁的最敏感符号,同时也关乎其他文化产业的正常运行,因而,广告审美的意义不言而喻。分析广告审美意识流变的原因有利于找准症结,对症下药,促进广告行业的更好运转。  相似文献   

2.
王雪芳  张红霞  陈振杰 《心理学报》2017,(10):1344-1356
在营销实践中,多位代言人同时出现在一则广告中的组合代言广告日益增多,却很少有研究关注。本文探究了组合代言中代言人关系类型(合作型组合代言vs.冲突型组合代言)对广告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合作型组合代言,冲突型组合代言会产生更好的广告效果;这种作用是通过消费者感知到的广告生动性所中介的;消费者的情感强度可以调节这种作用,对于情感强度较高的消费者,冲突型组合代言能产生更好的广告效果,而对于情感强度较低的消费者没有显著影响;此外,代言人之间的差异程度也可以起到调节作用,即当消费者对组合代言中代言人们的评价相差较小时,冲突型组合代言能提升广告效果,当对代言人们的评价相差较大时,则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文章还对这些发现的理论贡献、营销启示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广告美学是广告学和美学相结合的边缘性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广告活动中的审美现象和审美规律。对于广告美学的研究,国内方面将美纳入实践活动领域予以考察,抓住广告及广告审美的行为性、行为关联性和互动性;在国外,则将广告美学当成商品美学或营销美学来进行研究,主要是研究商品、人与商品的关系,尤其是人对商品的审美关系,提高广告的美学功能,使广告在沟通产销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廖以臣  许传哲  龚璇 《心理学报》2019,51(8):945-957
怀旧型情感广告是企业常用的广告策略, 现有的研究主要从怀旧广告的情感性出发, 而忽略了广告的认知性。本研究从情感处理的两个维度(情感和认知), 探究了怀旧广告和非怀旧广告在不同品牌情境下对消费者口碑传播的影响。通过二手数据和实验研究发现:对温暖型品牌而言, 怀旧(vs非怀旧)广告会降低消费者的口碑传播, 孤独感和满足感起到连续中介作用; 对效能型品牌而言, 怀旧(vs非怀旧)广告会提高消费者的口碑传播, 历史感和信任感起到连续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性感广告是常见的品牌营销手段,科技发展使得表现形式更加丰富的性感营销越来越受青睐。既有研究往往片面地将性感等同于与性,且文献零散分布在生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缺乏系统的逻辑脉络,结论之间相互矛盾。完整的性感效应理论框架包括对性感广告的定义、分类和性感广告所产生的正负面效应;其中的心理解释机制有消费者认知、生理动机、性自我图式和社会临场感;同时,性感广告会受到产品类型、广告情境和个体特质的调节。总之,性感广告在营销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广告中人物角色的性别刻板印象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选取广告的呈现方式、呈现时间及广告词的呈现方式为变量,探查了广告中人物角色的性别刻板印象效应.结果发现:(1)广告中的性别刻板印象与三种因素之问存在交互作用,但在不同的启动条件下其作用方式不同;(2)伴随着广告出现的功能性介绍增强人们对产品的需要程度,而具有艺术性设计的广告词增强人们对产品的喜欢程度;(3)刻板化状态影响判断标准,高刻板化程度者的判断标准更严格.  相似文献   

7.
网络语言作为广告文案经常被应用于营销实践中,但少有文献探讨此类应用对于传播效果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大学生被试,基于信号理论和情感迁移理论来分析网络语言文案如何影响消费者对于广告的注意和感知。研究1通过眼动实验考察网络语言广告文案对被试注意的影响。结果显示,相较于标准语言,网络语言广告文案吸引了受众更多的注意,但在广告观看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会减少受众对于广告图片的注意。研究2采用问卷方法考察网络语言文案对广告信任和产品评价的影响及其中介效应。结果显示,网络语言文案会提升消费者对于广告产品的评价,这一效应受到受众的感知广告有趣性的部分中介。另外,网络语言文案会降低消费者的广告信任,这一效应受到受众的感知广告严谨性的完全中介。本文还讨论了研究结果对于学术理论和营销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广告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个体特征与广告诉求之间的一致性。以往研究忽略了文化衍生的权力感作为关键心理特征与不同诉求广告之间的匹配性效应。本文探讨文化衍生的权力感(个人权力感vs.社会权力感)对广告诉求偏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启动个人(vs.社会)权力感的消费者更加偏好感性(vs.理性)诉求广告, 其中唤醒度发挥中介作用。当启动个人(vs.社会)权力感时, 个体更加强调满足自我需要和寻求挑战以不断提高地位与声望, 更容易激发兴奋等高(vs.低)唤醒度, 从而更加偏好感性(vs.理性)诉求广告。此外, 合理化需要在文化衍生的权力感通过唤醒度对广告诉求偏好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在不启动合理化需要时, 文化衍生的权力感通过唤醒度对广告诉求偏好发挥影响的中介效应显著; 而当启动合理化需要时, 上述中介效应不显著。本文基于文化取向的视角揭示了权力感影响广告诉求偏好的心理机制与边界条件, 为企业根据文化衍生的权力感差异制定广告营销策略等方面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9.
多语言包装策略被广泛应用于促进旅游商品的销售。然而, 现有研究仅从消费者感知视角出发, 难以揭示多语言线索的复杂效应。本研究基于选择通达模型, 主要探讨(1)多语言包装策略导致消费者推断旅游商品是针对某类群体(即对比效应)还是广泛模糊的“国际市场” (即同化效应)的作用机制; (2)多语言包装策略对旅游商品购买决策的影响机制。本研究有助于扩展旅游商品和包装语言的相关研究, 为旅游商品营销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广告中性别刻板印象的信息加工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沛  孙连荣 《心理学报》2005,37(6):819-825
通过操纵注意方式、刻板印象的启动方式及被试的刻板化状态,探讨了广告中性别刻板印象信息加工的方式和特点。结果表明:(1) 广告中性别刻板印象信息的加工是自动化加工和控制性加工共同作用的结果,刻板化启动引起更多的自动化加工,反刻板化启动引起更多的控制性加工;(2)注意方式影响广告中性别刻板印象信息的控制性加工而不影响其自动化加工,集中注意时控制性加工的贡献最大;(3)对于广告中的性别刻板化信息,刻板化程度高的人具有更严格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1.
广告作品评价系统的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从1990年至1991年,在全国许多城市对消费者的电视和报纸广告作品的一般性评价进行了调查,分别获得了五至六个基本评价因素:可信度、吸引力、适合度、感染力、认知力和必要信息;通过控制试验,又获得了它们的相对重视度和广告作品评价的数学模型: B=∑a_k ·r_(kj)  相似文献   

12.
名人与产品一致性对名人广告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怀明  马谋超 《心理科学》2004,27(1):198-199
本研究通过实验考察了名人与产品的一致性对名人广告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名人为高档商品做广告时,广告效果优于非名人广告效果,为低档商品做广告时,非名人广告效果优于名人广告效果,进一步分析表明,受众相信名人使用广告中商品的可能性是制约名人广告效果的重要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自传体广告能够唤起消费者对产品或品牌的某些以往记忆,它会影响人们对广告信息的加工方式,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改变人们的认知。在营销实战和研究中,都备受关注。本研究试图通过两个实验探讨它的内在机制,以及与事实性广告相比,在感知觉、情绪情感、认知改变等方面的优势。结果发现自传体广告确实在感知觉、情绪情感、认知改变等方面具有优势效应。此外还发现了自传体广告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信息流广告飞速发展的同时用户广告回避愈发普遍,然而传统广告回避结论无法平移到该情境。本研究基于用户动态的信息加工视角,试图探讨(1)动态信息加工状态下(收敛式vs发散式)产生广告屏蔽和广告跳过行为的内在机制;(2)采用归因引导重定向策略,挖掘用户屏蔽广告的“残留效应”所带来的信号价值;(3)采用广告凸显重定向策略,突破用户跳过广告的“学习效应”造成的负面影响。丰富现有理论的同时,为信息流广告的响应式优化提供理论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Televised advertising disclosures are supposedly designed to supply consumers with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decision-mak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ls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however, these disclosures may well be improperly conceived and executed. Disclaimers presented in other media are also challenged, though television represents a special case because of consumers' inability to control the processing situation (e.g., to study the disclaimer at length if desired) and because of the extensive use of disclaimers in this medium. In this study, televised advertising disclosures are examined experimentally and found generally to be ineffective. Resultant suggestions for researchers and policy-makers are developed.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e authors predicted (a) that disinhibited consumers would react more favorably to advertising that was high in arousal and (b) that inhibited consumers would react more favorably to advertising that was low in arousal. They tested these predictions by having U.S. college students evaluate both the commercial and the product being marketed in 1 of 2 beer commercials. The prospective buyers then completed a measure of dispositional sensation-seeking tendencies. Although the participants who differed in disinhibition reacted differently to the 2 commercials, the nature of their responses was more complex than predicted.  相似文献   

17.
网络广告的心理传播效果及其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广告现已得到众多商家的重视与青睐。研究发现, 网络广告的心理传播效果明显受到广告自身特点(如网络广告的形式、互动性、情感元素、产品类型)、受众状态(如受众的期待、卷入度、先前经验、性别)、以及网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者们利用修正的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互动广告模型、网络广告心理效果模型等对该类广告效应进行理论解释。但现有研究也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影响因素有待拓展、研究方法有待创新、因变量指标有待规范、理论总结不力等。  相似文献   

18.
比较广告是一种新异但颇具争议的广告形式。研究者们对比较广告的概念和传播效果已有较为统一的认识,新近研究的重点是比较广告传播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其传播效果的因素。文章从比较广告的传播效果、传播机制和影响因素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提出现有研究在机制探讨和影响因素控制上的一些不足,并展望了研究亚文化下比较广告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探讨同一品类两个强势品牌广告竞争对弱势品牌产生的影响, 研究尝试将广告重复、广告长度作为操控广告竞争强度的具体手段, 运用感知到的广告竞争水平来表示广告竞争强度。研究结果表明, 同一品类两个品牌同时进行广告重复的水平不同, 可以导致被试感知到的广告竞争水平有显著差异, 广告重复次数越多, 被试感知到的广告竞争强度越高, 广告长度对感知到的广告竞争作用不显著。研究同时发现:随着两个强势品牌广告竞争强度的提高, 消费者对弱势品牌的品牌态度降低, 这表明强势品牌广告竞争对弱势品牌具有溢出效应。另外, 研究还发现产品涉入度和产品属性相似性对强势品牌广告竞争的溢出效应具有调节作用, 涉入度低的产品和属性相似性高的产品溢出效应更大。本研究丰富了溢出效应理论, 增加了溢出效应类别, 同时对同一品类内部的广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Children's response to television advertising is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Children aged between six and ten years were tested for their recall, re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novel television advertisements. Children were able to recognise scenes from the advertisements after one exposure but recall of the brand names was poor for the younger children, even after three exposures. Recall for the advertising content increased by age and number of exposures. None of the six‐year‐olds and only a quarter of the eight‐year‐olds and a third of the ten‐year‐olds discussed advertising in terms of persuasion. Therefore, although children remember television advertisements, their purpose is not fully understood, even by many ten‐year‐olds. Copyright © 2002 Henry Stewart Pub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