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是现代的科学真理理论。虽然列宁没有给我们留下一本专门论述真理问题的著作,但是他在自己的一系列著作中全面发展了有关真理的最重要的思想和原理。这些思想包含着该理论的基本逻辑成分及其最重要概念的必要定义,在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此外,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又是经常变化和不断发展的。这里我们将分析一般真理观中的两个问题:真理的定义和结构。这两个问题决没有囊括真理的全部内容,但它对理解真理却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真理的定义哲学思想一直在探求能够更加  相似文献   

2.
伽达默尔认为:人文主义传统与精神科学具有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在方法上还是在真理源泉上,人文主义传统对精神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试图用自然科学方法论规定精神科学所遭遇到的困难,表明了精神科学及其自身研究方法的独立性,而从人文主义的四个核心概念对精神科学的特殊性质和真理源泉进行的论述,又表明了精神科学是植根于人文主义传统之中的。  相似文献   

3.
李德顺同志的哲学力作——《价值论》,已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丛书”出版。该书共分三编:第一编,价值的本体论研究,论述价值的基础、本质、特性和类型;第二编,价值的认识论研究,论述价值意识、评价及其标准;第三编,价值与真理的辩证法研究,论述价值与真理和自由问题。在这颇具匠心的逻辑结构中,蕴含着作者在一系列价值问题上新颖独到的理论创获。  相似文献   

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关于这个问题有十分明确的论述,这些论述,对于我们澄清一些混乱思想,批判当前出现的一种否定实践标准的思潮,肃清“四人帮”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流毒,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综合介绍一下列宁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作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探讨了人们犯错误的原因,深入浅出地论述了怎样才能获得真理和避免或减少错误。对于哲学界有争议的一些问题,如真理与错误的关系、怎样正确理解检验真理的标准等,作者都阐明了自己的看法。本书语言通俗,适合广大青年哲学爱好者阅读,同时也可供研究这一问题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6.
“把真理定义为客观事实”这是对列宁关于客观真理问题论述的歪曲、误解,此论的提出者所提的几个论据都是错误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的结果。认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客观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论述海德格尔提出的"真理问题的形而上学"及范畴问题的三个视域,本文探讨了1912至1916年间,海德格尔是如何让逻辑重新获得哲学上的意义的,即如何通过确定真理的存在重新在逻辑与存在之间建立起关联的.  相似文献   

8.
主张社会科学真理有阶级性的同志说:“社会科学真理所反映的是社会现象,是阶级关系、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对于这些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当然不能不具有阶级性。”这似乎是反映论,实际上是把客观对象同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同真理相混同的意见,是不能使人同意的。 首先,社会发展规律本身不具有阶级性。阶级斗争是客观的事实,人们承不承认它,喜  相似文献   

9.
关于社会科学的真理有无产阶级性的问题,关键就在于社会科学的真理有无客观的阶级内容。认为社会科学的真理没有阶级内容,当然就否定其阶级性,承认社会科学的真理有阶级内容,也就会承认社会科学真理的阶级性(当然,不具有阶级内容的社会科学真理,也是没有阶级性的)。 社会科学的真理有阶级内容,绝不是说在其客观内容之外又多了一个阶级内容,而  相似文献   

10.
关于真理的抽象性和具体性及其统一,我曾作过初步探讨(参见拙作《真理在本质上是抽象和具体的辩证统一》,《国内哲学动态》1981年第8期)。《国內哲学动态》今年第6期发表尹瑜新同志《要正确运用“抽象”与“具体”这对范畴》一文,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异议,但我不能同意尹文的观点。现就这个问题作进一步探讨,求教于尹瑜新和哲学界的同志。尹文认为,“真理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的提法是把抽象和具体这对范畴在同一对象上同时用于形式和内容两种不同的涵,这里的抽象只是就真理的形式而言的。我认为,真理不仅在形式上具有抽象性,而且在内容上也具有抽象性。当我们提出真理的抽象性和具体性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很少著作象H.-G.加达默尔的《真理和方法》这部巨著那样,丰富了当代哲学内部的和哲学之外的讨论;也很少著作象加达默尔的这部著作那样,具有这么多具体的不明确性。人们围绕着《真理和方法》中所论述的许多主要概念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至于他在这本书中所阐述的其他概念,则没有引起争论,其价值也没有受到损害。意义和指称就属于这类概念下面的讨论力求探讨加达默尔的“意义”的意义和“指称”的指称。这里讨论的问题,有的是我同意的,有的是我要批评的。只有当“意义”或“指称”所指的东西具有比较普遍性的时  相似文献   

12.
全国第二次真理问题研讨会概述董谊思全国第二次真理问题研讨会于1993年5月ZI日至26日在安徽省歙县召开。这次会是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安徽省委党校等九个单位共同发起的。来自全国各地的160多位同志与会,提供论文80多篇。会议回顾了近年来真理问题的研究状况,并就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一些根本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会议及论文中涉及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概述如下。一、关于真理的本质属性问题什么是真理?真理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对此大体上有以下三种见解。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基本点是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否定主观真理的存在。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我们与坚持真理具有主观性的同志争论的焦点,并不是承认不承认真理是否具有主观形式,问题在于这种主观形式并不是真理的内容。主观形式不是真理的本质属性,此其一。其二,真理的主观形式也是来自客体对象的客观形态和人们实践活动的动作图式。正如列宁所说,“逻辑的格”是在实践活动中经过亿万次的重复而形成的。其三,主体在反映客体的过程中,其思维方式、情感意志、知识结构都使其有明显的倾向性和选择性,这一切都影响着主体对真理的主观形式的创造活动。但主体的这种主观性因素也要受到自身实践活动及  相似文献   

13.
20年前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其实质是冲破长期盛行的教条主义思想禁铜,坚持实践第一,在实践中捡验真理,在实践中创造真理,在实践中发展真理,真理标准大讨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开辟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最重要的思想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内涵与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完全一致的,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长河中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将具有永久性的启迪意义。今天,我们纪念真理标准大讨论,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实践第一,在跨越新世纪的实践中不断增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自觉性和坚定…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1978年开始的真理标准讨论开启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序幕,在思想上它具有启蒙的意义。其启蒙的意义表现在它破除了偶像崇拜,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然而任何一种实践都包含了某种价值因素,即使是探索真理的实践中,也无法完全避免价值因素的干扰。正如黑格尔和法兰克福学派对启蒙的分析所揭示的那样,启蒙会带来一些消极后果。实践标准也会由于其中所包含的价值因素而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这种消极后果表现在,当价值原则取代真理原则,并成为标准的时候,实践标准就会被庸俗化,功利原则取代了真理原则。因此,在使用真理标准的时候,我们必须把价值原则和真理原则统一起来,既不能用价值原则否定真理原则,也不能用真理原则否定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15.
李科林 《世界哲学》2009,(5):143-152
哲学是为了寻求关于人的真理,或者,哲学是人的思想所留下的轨迹?康德提出思想是朝向真理前行,是为了认识人自己。然而,康德哲学所塑造的人的形象在德勒兹眼中却成了人自由的羁绊,是对于思想的束缚。为了理解思想在康德和德勒兹之间的转变,论者在这里考察了德勒兹对于康德的理性主义的批判,以及德勒兹对于思想自由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富人难进天国黄志芳主耶稣在三年传教期间,常以其福音圣训教导门徒和群众。耶稣基督的每端道理都是万古常新的真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些看似简单的讲话,却具有高深的哲理。例如关于“富人难进天国”的论述,就有深蕴的内涵,耐人寻味。玛窦福音记载:“耶稣对门徒说...  相似文献   

17.
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以适应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同时在他的一切理论的和实践的活动上都从一个原理出发,即真理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列宁所深刻研讨的真理具体性这一原理,乃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部分。列宁指出:认为我们的感觉和观念是外界的映象,承认客观的真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三者是一回事。真理论在哲学里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回答什么是真理这个问题,这就是说,它这样或那样解决了哲学上一个基本问题。因此,真理问题自然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尖锐斗争中占中心地位;解决这个问题,具有巨大的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青泉 《哲学动态》1998,(12):39-41
周恩来同志在《鲁迅逝世二周年纪念题词》中说过:“鲁迅先生之伟大,在于一贯的为真理正义而倔强奋斗,至死不屈,并在于从极其艰险困难的处境中,预见与确信有光明的将来。”鲁迅在本世纪初对于道德与文明建设问题的深刻分析和精辟论述,具有科学的预见性,今天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争辩中,人们常常需要说理。从"道理"与"真理"的概念分疏出发,建议用"讲道理"来取代"讲真理"的说法,并在存在论上放弃具有绝对性和独一无二性的传统真理概念。但是,在哲学存在论上放弃真理概念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可以非理性地"蛮不讲理"或根本"无理可讲"。而是说,生根和生长在中国思想传统和生活实践中"道理"的概念,比较起西方哲学正统中的"真理"的概念,应该更能使我们日常以交往和沟通为核心目标的"讲理"活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周伟驰 《现代哲学》2007,(3):99-111
该文针对美国当代宗教哲学家普兰丁格(Alvin Plantinga)“有保证的基督教信念”①的宗教真理认识论,指出,按照普兰丁格的排他论的宗教真理认识论,并不能保证基督教信念在面对其他宗教信念时具有优越性,因为其他宗教也可以宣称它们符合普兰丁格的宗教真理标准,从而它们的信念为真。因此普兰丁格的认识论是自相矛盾的、失效的。相比之下,普兰丁格的老师阿尔斯顿(William Alston)的实践的和生存论的宗教真理进路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