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营丘与爽鸠氏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营丘与爽鸠氏城曲英杰近年来,关于齐国史与齐文化研究异常活跃,与之密切相关的古营丘地望及爽鸠氏、季、逢公伯陵、薄姑氏居地所在等问题亦很自然地被重新提起。论者或坚持营丘与临淄为一地,或在临淄之外另寻营丘,然对于自古相传的今临淄城外"桓公告"即古营丘之说...  相似文献   

2.
一文化是一定社会或地域的文化。就人类文化的横向联系来看,几乎任何社会、任何地域的文化,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并存、多样性的统一。齐文化是先秦齐国的文化,或者也可以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为齐地文化。齐文化是多元的。在齐文化中,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等,并存交汇,相互作用;儒、墨、名、法、道、兵、阴阳五行和神仙方术之学“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生相灭也。”(《汉书·艺文志》)  相似文献   

3.
去非 《管子学刊》2001,(4):86-89
东夷就是齐地,东夷齐地古有君子国之称,因而是羲农文化或羲炎文化的发祥地,君子之国,礼义之邦,故为孔墨渊源所自,太公是东夷人,故行“因俗简礼”之政,其通利未之道,而而促成“商品经济的发达”,“极女工之巧”,因而有妇女经商行贾,有“女闾”出现,行商妇女不是娼妓,不当信犬见雪而怪吠。襄公,文姜是私通内秽,无社会性,普遍性,战国秦汉间齐多神仙方术之士,但与“巫儿婚俗”则风马牛不相及,至于“桓公淫骨肉又甚于乃兄”的判谳,可待《书虚》扫除蔽目的一叶。  相似文献   

4.
以博求专新意迭出──读《齐文化论稿》张玉书继主编的《齐文化概论》出版以后。王志民教授的又一本齐文化研究的专著《齐文化论稿》带着墨香、挟着新气,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本书由山东大学著名学者董治安先生作序,二十多万字,"对于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5.
周代齐国经济概观刘斌齐地是伏羲氏和神农氏的故土。伏羲教民"作结绳而为网署,以佃以渔",中国渔猎经济从这里兴起;神农教民"木为耜,揉木为耒"以获取"耒褥之利",中国农业经济从这里发端;神农又教民"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相似文献   

6.
秦代的博士与方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代博士与方士以齐人居多,且多为邹衍阴阳五行学派的后学。通过对他们言行事迹的追踪考察,不难发现他们拥有相近的学术归旨、政治理念及故国情感。他们与秦始皇之间既有合作,也有斗争。合作是暂时的表象的,斗争才是长期的实质的,且这种斗争实属齐、秦两种异质文化冲突的反映,而“焚书坑儒”正是这一冲突激化的必然结果。博士与方士是齐文化在秦代的主要载体,对于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功不可抹。  相似文献   

7.
从“齐”得名看古代齐地纺织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齐”得名看古代齐地纺织业陈昌远齐国何以得名,近年来史学界讨论影响较大的有以下五说:一,齐得名于临淄附近的天齐渊。(赵超:《"齐"这个地名产生于何时》,《地名知识》,1983年第3期)二,根据《说文》释"齐"。认为"齐"之得名与种植小麦有关(朱活:...  相似文献   

8.
齐文化研究在国外陈书仪"齐文化"这个概念的名称,在中国,只不过是近十几年才叫起来;在外国,对先秦齐国的一些文化现象,至今还没有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进行系统的探讨。但是,对先秦齐国的文化典籍、圣哲先贤及其思想的研究,起始时间并不晚,而且也不乏高质量的研究成...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四所六刊座谈会召开经过较为充分的酝酿和筹备,由淄博师专齐文化研究所发起并组织的"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四所六刊座谈会"于1994年1月13日至15日在淄博市友谊宾馆召开。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山东大学传统文化研究所、曲阜师范大学孔...  相似文献   

10.
梅馨 《管子学刊》2014,(2):125-126
齐文化、鲁文化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地域文化。山东被称为齐鲁之邦,这说明这两种地域文化有诸多共同之处。然而细分之下,齐文化与鲁文化又具有各自的特点,“齐文化以务实性、尚变性、开放性、兼容性等鲜明特征著称于世,鲁文化则以其勤俭质朴、注重传统、恪守礼乐、重德尚恩等显著风格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1]。以往学者研究齐、鲁文化,或关注于齐文化与鲁文化的个性特征,或关注于齐文化与鲁文化如何由优秀的地域文化演变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从地域文化的视阈下研究齐文化与鲁文化则比较少见。邱文山著《地域文化视阈下的齐文化与鲁文化》(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年版)则是这一研究角度下的新著作。  相似文献   

11.
宋玉顺 《管子学刊》2009,(4):117-120
唐太宗李世民究竟怎样实现"贞观之治",史学家早有详尽论证。本文所要论及的是唐太宗及其辅臣在贞观之治中,对齐文化的借鉴和运用。本文分"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君身自正,善始慎终"、"探讨兵法强军安边"等四个方面来探究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认识齐文化的历史影响及作用,而且有利于使其更好地为当代现实服务。  相似文献   

12.
谈谈临淄齐国古都的保护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谈临淄齐国古都的保护与开发杨英吉,郑德新临淄乃齐国的古都所在地,亦是齐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之悠久,文物古迹浩繁,享有宏大的"地下博物馆"之美誉。1961年国务院将"临淄齐国故城"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国务院将临淄批准并公布为第三...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先齐科技史的过程中,发现先齐文化中的许多科技因素,例如制陶、冶金、天文学、数学等诸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基本观念的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先齐文化中的自然地理因素和科技因素与“阴阳”、“五行”概念的渊源关系,我在《试论先齐...  相似文献   

14.
巩曰国 《管子学刊》2013,(4):118-119,122
齐文化是先秦地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升温,齐文化以其丰厚的内涵、鲜明的特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出现了众多的论著和论文。这些成果,或宏观把握,或微观阐析,或原典解读,或理论架构,推动了齐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拓展。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成果,虽然有的追求生动通俗,但多数着眼于学术研究。面向大众、适合社会上广大读者阅读、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的齐文化著作,还不是很多。中华书局最近出版的张光兴先生的《说齐--齐人齐事一家言》(以下简称《说齐》),在这一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夏敏 《管子学刊》2008,(3):80-81
泰沂山脉北麓鲁中地区,以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为特征的东夷文化少嗥氏部落,是先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支以鸟为图腾盛行太阳崇拜的远古文明具有高度发达的原始科学萌芽,尤其在天文学和数学领域,奠定齐文化中以节气为主要表现的太阳年历法和以九九算法为代表的数学成就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试析齐国的经济发展与货币流通张继彬,仲采萍古齐是先秦东方文明大国。齐国都城临淄是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太公封齐,即推行"兴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商品经济政策。桓公执政后,任管仲为相,修太公之业,致力于经济改革,以货币为杠杆发展农、工、商业而致强国...  相似文献   

17.
张杰 《管子学刊》2002,(4):89-90
新时期的齐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主要表现在学者们在研究齐文化典籍、专题、个案的同时,开始自觉地把齐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来研究,并力图建立起真正科学意义上的齐文化学科。齐文化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当然可喜可贺,但这一领域并  相似文献   

18.
许宝新 《管子学刊》2005,(1):128-128
最近,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王修智在我市临淄区视察齐文化研究与开发工作时强调,齐文化是淄博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资源,要搞好整体的规划、开发和建设,扬起齐文化这面大旗,塑造并打响齐文化品牌。市委副书记岳长志陪同视察。  相似文献   

19.
顾炎武诗歌中有几首写到齐国历史人物,或用作典故,或吟咏人物,或隐喻现实,其中复国英雄田单最受其推崇。顾炎武诗歌中的齐文化,有他作为明遗民的立场和视角,与他反清复明的平生壮志密切相关,古老齐文化的爱国精神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独到的阐发。也赋予他的诗歌创作以独特的面貌。  相似文献   

20.
已出土的汉画像石、画像砖等文化遗存在墓葬中,并非如现在所看到的石质或砖质原色,都曾经被敷以各种颜色,这在考古发掘中已得到证实。经研究考证,画像石、画像砖上敷施的色彩并非古代工匠随意之为,而是包含了儒家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