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论述表明,"道德原则的历史性"意指道德原则的特殊性和相对性中蕴含着普遍性和绝对性,道德原则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承认道德原则的普遍性和绝对性,是克服相对主义道德观唯一有效的路径。强调道德原则的历史性,其要旨不在于否定道德原则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而在于反对空谈道德的道德主义。运用历史性的道德原则"改变社会",要求在物质生产领域探究社会现象的道德属性,揭示并消除非道德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国内一些学者常把道德感情理论与情感主义统称为情感主义的现状,通过分析道德感情理论与情感主义的名称、内容和旨趣,指出这两种理论的差异及其现代性意义.道德感情理论试图把道德的普遍性建立在人类共同的感情上,代表着启蒙时期人们重建普遍性道德的努力;情感主义把道德等同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实际上是放弃了道德的普遍性.从道德感情理论到情感主义,反映了道德哲学在现代性过程中的演化与困境.  相似文献   

3.
伦理相对主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相对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否认道德普遍性、绝对性、客观性。它的论据主要是文化相对主义所描述的不同民族或同一民族在不同时代所奉行的不同的乃至相反的道德风习。然而 ,这些道德规范的差异 ,只能说明道德具有特殊性、相对性、主观性 ;却不能否认道德具有普遍性、绝对性、客观性。因为一方面 ,这些不同的乃至相反的道德规范所由以推出而为其前提的更高的、最终的道德标准必是完全相同的、绝对的 :保障社会存在发展、增进人的利益 ;另一方面 ,道德的规范虽然都是主观约定、制定的 ,但是 ,这些道德规范的正确性或优良性却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因此 ,道德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相对性与绝对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伦理相对主义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共产党宣言》中"自由人联合体"切入,并从自由精神的普遍性与历史性、自由的精神与自由的生活、历史观与道德观三个方面具体解读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的基本思想,揭示唯物史观坚持道德价值精神的客观普遍性,坚持自由的最高价值,坚持在历史中理解道德。  相似文献   

5.
从道德普遍性的角度看,群体选择进化理论构建的道德模型是不成功的。这种不成功体现在如下两方面:其一,可能相容于群体选择理论的两种模型——强道德实在论模型和理性逻辑推扩自然情感的模型——均不能解释道德如何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其二,由新达尔文主义者弗兰斯.德.沃尔提出的、可能相容于群体选择理论的解释道德"应该"的模式不能充分说明道德为什么是普遍的。  相似文献   

6.
从道德存在论看 ,道德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地域性与历史性的统一。从道德价值论看 ,道德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 ;多元性与一元性的统一。从道德认识论看 ,道德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群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从道德实现论看 ,道德是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统一 ;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复杂多样,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和演进,形成了名目繁多、内涵丰富的诸多道德规范或德目。本文从中国传统哲学的本体-工夫思维模式,对中国传统道德理念进行重新排序和定位,提出了二维四面三层次的内在结构模式。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与超越性的内在深层结构,正是这一整体性的存在和具有某种普遍性和超越性的内在深层结构,为其现代践行提供了可能性和有效性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程颐反对汉儒"反经合道为权"的经权观,提出了"权即是经"的理论。他将"经"视为必须普遍遵循的道德准则,而从"权衡"的意义上来理解"权"。他认为,"权"是内在于"经"的,通过"权"的方式来实现行为合理化的过程,正是具有普遍性的"经"在现实道德生活中落实和展开的过程,"经"的普遍性是不容置疑的、绝对的。这样,道德准则不但在抽象的形而上的层面上具有了普遍性,而且在现实的道德生活中也成了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标准。尽管程颐的经权观在理论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他通过经权问题对道德准则的普遍性的强调,反映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发展的必然,对于道德准则约束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六届"全国人权与伦理学论坛"于2017年10月21-22日在深圳举行。论坛中,"人权进入道德语境的合理性"这一议题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关注,专家学者从人权的普遍性范式、人权的现实目的以及人权与道德关系的理论困境等三个层面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一、人权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范式与会者为人权进入道德语境的合理性进行辩护的一个方面,即在于证明人权同道德话语在性质  相似文献   

10.
斯洛特试图超越女性主义关怀伦理立足性别差异的道德视界,从英国情感主义道德传统和近年来道德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中汲取灵感,发展出一种基于人类普遍"移情"的关怀伦理,由此探索一种可兼具解释个体道德与公共道德的总体伦理学方法。他确立起"移情"在人类道德生活中的普遍价值,试图证明无论行为者的道德义务或公共道德事务均应以"移情"为基础。基于此,斯洛特将移情关怀伦理视为一种较之理性主义更适合道德领域的新道德情感主义。尽管这种移情关怀伦理的确在道德领域具有普遍性,但本文认为,这种普遍性并不表示它可以解释所有的道德问题,亦难以兼及所有行为规范,更不足以取代理性成为人类道德生活的全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