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探讨儿童期逆境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儿童期逆境量表、青少年日常烦恼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与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量表对4639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中职学生的儿童期逆境得分显著高于普高学生;(2)普通初中学生抑郁得分最低,与普高、中职、职高学生相比均显著,职高学生的抑郁得分显著高于普高学生;(3)儿童期逆境能够正向预测青少年抑郁水平;(4)日常烦恼在儿童期逆境与青少年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5)儿童期逆境对青少年日常烦恼的影响受到核心自我评价的调节。研究结果为青少年抑郁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考察了原生家庭功能对亲密关系质量的影响,以及共依附和个体自我分化在其中的作用。采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共依附量表、自我分化量表、关系质量指数量表对5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家庭功能显著正向预测亲密关系质量;(2)共依附在家庭功能与亲密关系质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共依附的中介效应受到自我分化的调节。因此,原生家庭功能对亲密关系质量的影响是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3.
初中生家庭功能类型与其价值观形成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强 《应用心理学》2009,15(1):67-72
采用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和价值观自测问卷对259名绍兴市区初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亲密度高、情感联系强的家庭更容易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而情感联系弱的家庭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价值观;(2)适应性强、应变功能高的无规律型家庭有利于自律、内控的自我导向价值观的形成,并对从众型和冷漠型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3)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功能水平和踏实型价值观类型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适应性功能水平与功利型和冷漠型价值观类型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关系质量是影响人格判断准确性的重要因素,该研究分别在男性、女性朋友两个样本中考查了熟悉度与关系亲密度对人格判断自我—他人一致性(SOA)的影响,结果表明:(1)神经质的自我评定显著高于朋友评定,责任心的自我评定显著低于朋友评定;(2)两个样本中大五人格所有维度的SOA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尽管女性样本中外倾性、宜人性和责任心的SOA均比男性样本高,但两样本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3)两样本聚合的SOA中,外倾性最高(r=0.41),责任心其次(r=0.36),神经质和开放性最低(均为r=0.21);(4)除了男性样本中的外倾性,熟悉度对其他维度的SOA都没有显著调节效应;(5)两样本中关系亲密度对所有人格维度SOA的调节效应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探讨天水师范学院大学生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基本状况,为高校顺利开展心理健康工作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提供参照依据。结果表明:天水师范学院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整体水平良好。实际家庭亲密度与理想家庭亲密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际适应性与理想适应性差异不显著。实际亲密度在性别、不同生源地和是否为独生子女这三个维度上均存在差异,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实际适应性差异显著,理想亲密度在性别和不同生源地两个维度上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探索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功能过程和结果的特点,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和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量表对101例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及101例普通青少年进行调查。发现两组家庭在家庭功能过程发展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家庭功能结果方面及家庭类型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功能过程发展中的角色、情感反应、问题解决负向预测家庭功能结果的亲密度(P0.05),问题解决和总功能维度负向预测适应性(P0.05)。表明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家庭功能的过程和结果上失调,且家庭功能的过程与结果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随机选取某市三所普通中小学四、六、八、十年级的755名青少年为被试,使用自评和他评问卷探讨家庭亲密度、家庭道德情绪和责任感与青少年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青少年家庭亲密度、责任感与学校适应问题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家庭亲密度和责任感高于男生,外化和学业问题少于男生;家庭亲密度、道德情绪和责任感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2)家庭亲密度正向预测道德情绪和责任感,直接和间接负向预测青少年学校适应问题。(3)责任感负向预测学校适应问题,并在家庭亲密度和学校适应问题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构方程模型各指标的拟合效果较好。家庭亲密度、责任感是学校适应问题的良好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家庭功能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池丽萍  辛自强 《心理学探新》2001,21(3):55-60,64
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Ⅱ)调查了304个城市家庭的家庭功能状况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平衡型家庭所占比例最大,为58.0%,中间型占25.9%,极端型只有16.1%;(2)家庭功能随婚姻发展历程发生变化;(3)家庭亲密度受经济收入水平影响,但与受试者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等变量无关。  相似文献   

9.
研究旨在考察隔代照料与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家庭亲密度的中介作用。采用流行病调查中心抑郁量表(CES-D)、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和家庭环境量表(FES-CV)亲密度分量表测量中老年人抑郁症状、生活满意度和家庭亲密度。自编隔代照料问卷测量中老年人的隔代照料频率。共计325位45岁及以上有照顾孙辈经验的社区中老年人参加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第一,隔代照料强度与中老年人的抑郁症状、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负相关;第二,家庭亲密度部分中介了隔代照料与抑郁症状、生活满意度的负向关系。结果表明,隔代照料对中老年人心理健康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家庭亲密度在一定程度上部分中介了上述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李彩娜  邹泓 《心理科学》2007,30(4):810-813,819
采用家庭功能评价量表(FAI),青少年孤独感问卷,对北京和两安的1325名初高中生及其父母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在家庭功能问卷的所有维度,亲子间知觉差异显著,青少年的知觉更消极;(2)在家庭功能的所有维度,男孩与父母的知觉差异均大于女孩与父母的差异;沟通维度父子间的差异大于母予差异,冲突与和谐维度母女间的差异大于父女间的差异;(3)不同知觉差异纽青少年的孤独感差异显著,知觉差异水平与孤独感间呈线性关系;亲子阃在冲突与和谐及父母关注维度的知觉差异可以显著预测青少年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1.
以1995名城乡普高生和中职生为被试,采用未来取向问卷(中文版),考察了普高生和中职生对未来的规划和态度的基本特点。研究发现:(1)总体上,普高生对未来教育的投入水平高于中职生,对未来教育和职业目标的实现持更积极乐观的态度。此外,城市普高生对未来教育的探索水平高于城市中职生,但对未来婚姻/家庭的投入水平低于城市中职生;农村普高生对未来职业的探索和投入水平均低于农村中职生。(2)农村青少年对未来职业和婚姻/家庭的投入水平高于城市青少年,且对未来教育目标的实现持更积极乐观的态度。(3)男青少年对未来教育的投入水平低于女青少年,对未来婚姻/家庭的探索和投入水平高于女青少年,且农村男青少年比农村女青少年对未来婚姻/家庭目标的实现持更积极乐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当代高中生职业选择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对浙江三所高中的三个年级共 3 3 7名高中生职业选择情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高中生对将来的打算、职业兴趣以及职业能力。调查结果表明 ,职业兴趣的性别分化在高中时期业已显现 ;高中生虽然会结合自己的理想、兴趣对职业进行选择 ,但是也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初中生元认知阅读策略训练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向阳  戴吉 《心理科学》2007,30(5):1099-1103
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运用自编的元认知阅读策略训练教程对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的初二学生进行了训练。结果表明:(1)对初中生进行元认知阅读策略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其阅读理解成绩;(2)对普通中学初中生进行元认知阅读策略训练的效果优于对重点中学初中生进行训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职中和高中学生的自我概念与内外参照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自我概念量表,对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多因素多元方差分析比较了这两类学生自我概念的差异;对学科成绩与学科自我概念做了分组相关分析,并做了,比较。结果表明:(1)职中生的自我概念显著低于高中生。(2)职中生与高中生的学科自我概念与学科成绩之间的关系有同有异,但都符合内外参照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高中生应对活动的特点。方法:采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自编的两个具体应激情境下(考试失败与人际关系紧张应激情境)的应对问卷KC与RC为调查工具,对河南省三所中学的466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自编的应对问卷KC、RC具有较好的信效度。(2)高中生在面临应激情境时,较多地采取问题解决这一积极主动的应对方式。(3)同一个体在不同应激情境下的具体的应对活动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同时又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结论:应对是个体与具体应激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高中生自我和谐总体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对湖南、贵州四所中学的高中生进行测量。结果:高中生自我和谐情况不太理想;高中生在不和谐因子得分与大学生常模并无显著差异,在灵活性上差异非常显著(p<0.001),在刻板性上差异显著(p<0.05);高中生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刻板性、自我和谐总分均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自我的灵活性与心理健康总分、偏执、敌对、适应不良等呈正相关。结论:高中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自我和谐对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培养高中生的自我和谐性有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普高生与中职生的个人未来目标和担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995名普高生和中职生为被试,采用未来取向问卷(中文版),考察了普高生和中职生的个人未来目标和担忧的内容与时间广度。研究发现:普高生与中职生较多地关注未来教育、职业、婚姻/家庭、家庭安康和自我,预期重要生活事件发生在二三十岁左右。普高生更多地提及教育目标和担忧以及与家庭安康有关的担忧,而中职生更多地提及职业目标和担忧,并预期职业目标和担忧发生的年龄较早;农村学生更多地提及与未来教育和家庭安康有关的目标,而相对较少提及职业目标,并预期教育和职业目标以及职业担忧发生的年龄早于城市学生;男生更多地提及职业和婚姻/家庭目标以及与自我有关的担忧,而女生更多地提及与家庭安康有关的目标和教育担忧,并预期教育和职业目标发生的年龄较早。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问卷测量法对某省立孤儿学校520名在校孤儿初中生进行调查,探讨师生依恋、同伴依恋与孤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自我污名和心理韧性在其中的并行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师生依恋、同伴依恋均可以正向预测孤儿初中生心理健康,但师生依恋预测作用更大,因而更重要;(2)自我污名和心理韧性是依恋预测孤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并行中介变量,自我污名负向中介作用大于心理韧性正向中介作用;(3)师生依恋对孤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完全以自我污名和心理韧性为中介,同伴依恋对孤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部分以自我污名和心理韧性为中介。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福利性集中供养制孤儿学校开展孤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日重现法对133名高中生学校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进行实描研究,考察了高中生在学校生活中的活动、活动场所、互动对象及与之相应的各种情感体验的日波动模式。结果如下:(1)高中生在一天中的绝大多数活动、场所以及人际互动中均表现为积极情感的体验强度大于消极情感;(2)大部分积极情感以及疲劳的体验强度都表现为在晚睡前达到一天中的最高点,大部分消极情感体验都在该时段降至一天中的最低点;(3)全天都体验到较强烈的胜任感,中午的体验强度最大,早晨的体验强度最低。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问卷法对浙江省四所初中的502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亲子依恋与人际宽恕的关系,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共情的中介作用和自尊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亲子依恋对初中生人际宽恕既有直接预测作用,又可通过共情间接影响人际宽恕;(2)亲子依恋通过共情的间接效应受到自尊的调节,即相对于低自尊个体,共情对高自尊初中生亲子依恋与人际宽恕关系的影响更显著。本研究表明,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共情,进而促进人际宽恕,但是较低的自尊水平会阻碍共情作用的发挥。结果提示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提高自尊水平对于初中生宽恕品质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