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周作人自少年时代起即着意辑录、收藏乡人著作:"在杭州时才十三四岁,得读<砚云甲编>中之<陶庵梦忆>,心甚喜之,为后来搜集乡人著作之始基……"①1914年至1915年,周作人帮助鲁迅翻看古书类书,抄录<古小说钩沉>和<会稽郡故书杂集>.这部<会稽郡故书杂集>得以顺利完成,周作人从材料的搜集到校对,直到联系刊刻,的确做了许多工作.此后,周作人开始辑录越中古文献,以<读书杂录>为总题,在<绍兴教育杂志>上连载前后一年之久.  相似文献   

2.
以"新军旅小说、新乡土小说代表性作家"著称于文坛的阎连科,以其连续荣获鲁迅文学奖的<黄金洞>、<年月日>和广为称赞的<情感狱>、<日光流年>、<坚硬如水>等创作实绩,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其近作<黑猪毛白猪毛>中,他更是从独特的视角出发,运用反讽手法,充分展示了社会生活中业已存在的浓厚的"权力崇拜意识",对恢复人的血性与尊严,发出了深切的呼唤!  相似文献   

3.
张培 《美与时代》2008,(1):132-134
<怀念妹妹小青>写于1999年,作者将一个时代的悲剧,浓缩在一个无辜的孩子身上.小说发表后,获誉良多.有评论家认为"这应是毕飞宇最好的短篇之一"(施战军<克制着的激情叙事--毕飞宇论>):也有评论者认为是"毕飞宇短篇小说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名家精品阅读之旅--毕飞宇小说>.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小说中的虚实问题一直是众多小说评论家争论的焦点.进入当代社会,小说的话语模式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对历史小说的虚实问题的探究一直都在进行.相对于古代小说评论,这一时期的学者对<三国演义>的虚实问题研究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特别是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品三国以后,对<三国演义>创作中虚实问题处理的利害得失的评论已成为学术界新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点校本<朱子语类>卷七十八中两条前后相继的语录存在着严重的错误,表现为两处"人欲"均是"人心"之误.本文从<朱子语类>文献资料内证以及"人欲"、"人心"二词的义理分析两处着手支持自己的论点.指出了是原本错误而点校者未发现上述错误.论证了两条"问题"语录的存在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最后指出了较为合理的修改方式与本文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6.
楚简<亘先>为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据整理者李零的说明,属道家资料.本文之作,即在此一前提下,论述<亘先>中所显示的哲学问题主张,并由此得以一窥战国时期道家对于某些哲学论题曾有过的讨论.在论题的探究中,分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主旨在论述<亘先>之哲学理解;第二大部分是就亘先中与老子及其后学的发展论述,并藉此推定<亘先>一文的时代哲学论述. 第一部分,主要是依据庞朴的简序,对<亘先>一文的理解与诠释.第二部分主要是就与<亘先>哲学观念相关,同时又在<老子>及其后学中有过不同的主张与论述为主,大抵有"恒、先"、"无有"、"气"、"或、欲"等几个哲学论题.  相似文献   

7.
戴震对儒家"仁"学进行了细致且系统的考辨。在戴震看来,"仁"合于"道",根于"人伦日用",合本体、准则、德性于一,表现为:形上之"生生"、人伦之"欲无私"与人伦之"遂欲通情";"生生"是"欲无私"与"遂欲通情"的形上根基、"欲无私"与"遂欲通情"表现且确证"生生""遂欲通情"又是"欲无私"的推己及人;由"生生"而"欲无私"再"遂欲达情"乃"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三者圆融一体。这在发扬原始儒家"生生"之仁的同时,实现了原始儒家以"仁"统贯诸德的初衷,并通过对欲、理、仁关系的厘清和爱人、忠恕的新诠完成其对宋儒之仁的批判与孔孟之仁的超越,从而还"欲"于"仁",将伦理根植于生活,倡导了一种事实与价值合一、德性与幸福一致的伦理生活,开启儒家"仁"学一代新风。  相似文献   

8.
一、水生和水生妻的原型是孙犁大妻 <荷花淀>和<嘱咐>这两篇小说,可以看成姊妹篇.虽然从副标题上来看,应该把<荷花淀>看成是<芦花荡>的姊妹篇,因为两文的副标题分别是"白洋淀纪事之一"和"白洋淀纪事之二".但是,从人物和情节上来看,应该把<荷花淀>与<嘱咐>看成姊妹篇.因为两文有相同的主人公水生和水生妻,有互相连贯的故事情节--<荷花淀>写水生妻送郎参军,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嘱咐>则写抗日胜利,水生请假回家,在家里住了半夜,妻子乘冰床子送他回到部队,嘱咐他好好打仗,尽快打败国民党反动派.  相似文献   

9.
<邱祖语录>见<藏外道书>第十一册<邱祖全书>内,后序署名"皇明永乐十三年(1411)龙门弟子潘静观拜序".序中大意是说,古圣利生,本无定法,时节未到,虽欲泄之不可;时节既到.虽欲秘之而不能."长春遗录一篇,所说皆无上妙道,大约令人不历阶级,直下见性,不但绝无从上龙虎、铅汞诸家丹经伎俩,亦绝近来葛藤公案诸家语录习气,确是我祖最后微言,不可思议者也."本语录原在师徒之间传授,先是龙门嫡嗣张碧虚得其师传,后亲授云阳,云阳得此篇后,默默行持,不轻示众,后机缘成熟,传于贤者,公布于世.  相似文献   

10.
张强 《学海》2008,42(3):168-174
<金瓶梅>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相比,<金瓶梅>在思想内容、人物塑造、叙述结构及题材选择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在<访美散记>中,丁玲从自己的已成之见出发,以本土文化为中心,将"自我"与"他者"相对立,着力批判了美国的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了凸现"美国文明"的弊端,一方面,她有意将浑融为一的"美国文明"作了拆解,以其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对之进行反衬;另一方面,则将中华精神文明作为理想的参照系对之进行比照.虽然丁玲对美国文明这一"他者"的批判不乏合理之处,但是,她从中所显示出来的以异证异、以异斥异的文化态度无疑是保守的、排外的,笼罩着浓厚的文化中心主义的阴影,表现出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2.
<史记>以叔孙通为"汉家儒宗",<汉书>判定的"儒宗"达12人.对比"儒宗"中<史><汉>均有记载的叔孙通和董仲舒,差异源自判定"儒宗"的标准不同.在学说价值上,<史记>注重儒学的社会效用,<汉书>强调学术造诣;在致用问题上,<史记>强调对时机的把握,<汉书>突出学问和学养.从根本上,这是<史><汉>对儒学内容和致用途径理解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张朝阳 《美与时代》2007,(3):110-112
戚蓼生在<〈戚蓼生序本石头记〉序言>中对曹雪芹小说美学进行了中肯评价和理论发掘,将<石头记>推上了中国古典小说前所未有的美学巅峰.戚蓼生认识到了曹雪芹在小说美学方面的历史性创新,即人物性格乃至人性的多维性等问题;肯定了曹雪芹小说因"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而震撼人心的美学价值;提出了文本解读的多向度、多维度问题;认为营最善传递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达到了"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的至高水准;达到了"淫佚贞静、悲戚欢愉"的高度融溶、浑然一体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书稿>笔记本Ⅱ、Ⅲ时已经读过李嘉图和穆勒的著作并且极有可能做了摘要,他在<穆勒摘要>中试图阐明私有财产外化为货币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异化.<穆勒摘要>和笔记本Ⅰ在主题上具有连续性,而且它的水平高于笔记本Ⅰ,可以依据<穆勒摘要>推测笔记本Ⅱ中"遗失"的内容,并且把<穆勒摘要>看做其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一、概述 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小说<呼啸山庄>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该小说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探讨丁玲早期小说为各阶层女性“写心”的独特描写领域 ,以及她在这片创作天地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用当代的眼光重新审视、评判丁玲的早期小说 ,分析其成败得失 ,说明丁玲小说在当时出现的历史价值 ,它们对新文学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不仅<周易>的形式架构和思维模式深刻地影响到<文心雕龙>,而且<易传>的一系列范畴和命题,诸如"道"和"器","文"和"章","象"、"辞"和"意"等,对<文心雕龙>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因此,<易传>哲学乃是<文心雕龙>的思想之魂.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周易>,就没有<文心雕龙>.  相似文献   

18.
易、道相关"舆"象索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象、象喻在<易经>和道家文献中的大量运用,不仅表现为一种修辞手段,而更表现为一种思维方式.破解其中的象喻是探得这些经典文献的理蕴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必须的.道家文献与 <易经>在相关于"舆"象的象征意义上有很多相互关联之处.本文在道家思想受<易经>影响的认识基础上,对<易经>中的<坤>、<姤>、<剥>、<大壮>、<乾>等卦与道家文献的相关车舆之象的象征意义进行相互阐发,并据以对<易经>与道家文献中涉及到车舆之象的文句进行诠释,以此探讨道家文献与<易经>在内在思想上的异同关联.  相似文献   

19.
通过考察<洛神赋>创作的具体背景,可证这一名赋的创作应该与诗歌<赠白马王彪>密切相关,是曹植借题发挥,抒发对政治上拥戴自己、亲情上温暖自己的同母兄长曹彰生死离别之情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周易>与<中庸>皆为早期儒家的重要文献,但是由于二书成书年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献学问题,学界始终争论不定,很难从学术谱系上断定其关联.因而本文通过对二者文本中的重要思想、概念的比较,着重对"德"与"位"合一的论述,以为<中庸>未发之中,与<周易>变易从道之中有对应关系.在这种对应关系中构建出儒家"大德必得其位"的中道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