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期“临床决策研究”栏目由陶贵周等撰写的“从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的流行特点谈医学模式的转变”通过大量的数据资料,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特点及危害、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干预冠心病危险因素效益评估及医疗经济学与冠心病的预防进行了论述。作者指出,冠心病是由遗传、环境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多因素综合所致,在冠心病的诸多危险因素中,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和肥胖等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而这些主要危险因素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策略来降低乃至消除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从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的流行特点谈医学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不仅造成个人很高的致残率或致死率,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冠心病已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而冠心病是一个多病因疾病,是可防可控的。充分了解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现状及危害,转变理念,着眼预防,逐步改变目前"重治轻防"的医学模式,是我们心血管医生神圣的使命。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不仅造成个人很高的致残率或致死率,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冠心病已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而冠心痛是一个多病因疾病,是可防可控的.充分了解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现状及危害,转变理念,着眼预防,逐步改变目前"重治轻防"的医学模式,是我们心血管医生神圣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探讨冠心病患者的管理,循证医学证明控制危险因素大幅度降低冠心病死亡,危险因素控制达标成为冠心病现代治疗的主要方向.动脉粥样硬化是进展性疾病,斑块的进展破裂是导致事件的罪魁祸首,仅仅控制危险因素不足以从根本上治愈冠心病.透过现象,从控制危险因素达标到管理动脉粥样硬化,转变现有的治疗观念,引入新的动脉粥样硬化管理理念,即"Treating Arteries Instead of Risk Factors".  相似文献   

5.
美国心脏学会新发布的一项关于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科学声明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女性的首要死因,女性冠心病症状不典型,在危险因素、机制、诊断等方面与男性均存在明显的差异,由于我们对女性冠心病的特点认识不足,临床上常常出现诊断及治疗的不足,而哲学原理作为一种辩证思维,可以指导我们对女性冠心病特点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6.
对冠心病高危因素积极地预防及治疗,可降低冠心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已经得到公认的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通过引起代谢及血流动力学紊乱而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目前,国内外许多临床研究显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从医学人类学的视角对《中国人群死亡及其危险因素流行、趋势和分布》一书进行了评述,认为本书以大量的数据重新论证了医学人类学和社会医学的基本命题,也给读者带来了一些关于"人类发展与疾病流行"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从医学人类学的视角对《中国人群死亡及其危险因素流行、趋势和分布》一书进行了评述,认为本书以大量的数据重新论证了医学人类学和社会医学的基本命题,也给读者带来了一些关于"人类发展与疾病流行"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对冠心病高危因素积极地预防及治疗,可降低冠心痛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已经得到公认的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通过引起代谢及血流动力学紊乱而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目前,国内外许多临床研究显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支架内血栓形成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罕见但极为严重的并发症,常导致患者心肌梗死和死亡。其危险因素包括抗血小板治疗、支架因素、介入操作因素、患者及病变因素等。预防的关键在于积极防治上述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延长抗血小板治疗疗程、选择合适的支架类型和操作技术、开发新型支架和抗血小板药物,同时注意冠心病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1.
支架内血栓形成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罕见但极为严重的并发症,常导致患者心肌梗死和死亡.其危险因素包括抗血小板治疗、支架因素、介入操作因素、患者及病变因素等.预防的关键在于积极防治上述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延长抗血小板治疗疗程、选择合适的支架类型和操作技术、开发新型支架和抗血小板药物,同时注意冠心病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2.
国外冠心病A型行为类型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心血管系统疾病,是自二十世纪以来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构成最大威协的主要疾病之一。尤其是冠心病(CHD)在许多国家的发病率或死亡率都位居前列。由冠心病所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和精神负担都是难以估量的。数十年来,世界各国和医学界为防治冠心病进行了巨大的努力。其中病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寻找,确定各种可能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目前一致公认的危险因素有:高血清胆固醇、高血压、吸烟、肥胖和糖尿病、缺乏锻炼以及家族史。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是当今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是一种身心疾病,多数学者认为精神紧张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因此,研究精神紧张与冠心病发生、治疗和预防的关系,对保护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A 型行为的反应特征是时间匆忙感和竞争、敌意。研究证明,具有 A 型行为特征的人,其生理机能也有相应的变化,例如血液胆固醇、三酸甘油酯和血压水平偏高;同时据推测,A 型行为者由于其特殊的行为类型,往往会进食较多的含胆固醇食物,吸较多的烟,以及缺少体力活动等。这样,A 型行为类型除了本身是一种冠心病危险因素外,还间接地使其它冠心病危险因素增多,故又被称为冠心病倾向行为(coronary—prone  相似文献   

15.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预防是全球范围急待解决的公众健康问题.以往的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明了心衰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标志性指标(既A期心衰).发现有心衰的高危因素的个体是心衰预防的关键步骤.高血压和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衰危险因素,糖尿病、心脏瓣膜病、血脂异常及肾功能不全与心衰的危险性高度相关.但无论是有这些心衰危险因素的患者(A期)或已经有心脏结构异常但还无临床症状的患者(B期),还是已经发展为有临床症状的心衰患者(C期及D期),都可能被忽视而不能快速诊断及适当治疗.因此,提高公众关注心衰意识将有助于正确的诊断及治疗,提高患者对心衰指南的依从性,而且更重要的是重视易导致心衰的危险因素,从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6.
分析缺氧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收集缺氧性肝炎患者41例,其中死亡18例(死亡组),生存23例(存活组),病死率为43.9%,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显示:缺氧性肝炎患者平均年龄(74.7±12.5)岁,以70岁~89岁患者居多(占73.2%),并发于感染性休克者占70.7%;死亡组患者中合并冠心病及糖尿病的百分数均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AST、LDH、INR、Cre、Bun、乳酸水平分别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的pH、HCO_3~-水平分别明显低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中合并酸中毒者的百分数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冠心病、糖尿病是影响缺氧性肝炎预后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6.44、4.59,P0.05)。可见缺氧性肝炎多见于老年患者,常并发于感染性休克,病死率较高,冠心病、糖尿病是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常发生抑郁及焦虑。而在严重精神症状(如抑郁或/和焦虑)者中有较高的冠心病发生率。抑郁增加冠心病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影响预后。其机制有如下几个方面:对医疗措施及生活方式改变的依从性差、血小板功能异常、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以及心率变异性降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由于其较好的耐受性且无明显的心血管副作用而应用于冠心病合并抑郁及焦虑的药物治疗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仍需要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以确定抑郁及焦虑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临床上应更加关注焦虑对冠心病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焦虑能否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自冠心痛被发现以来,其危险因子就不断地被发现,现已发现了约200多种冠心病的危险因子,既往已知的体内的危险因子有血脂异常、纤维蛋白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妊娠相关性血浆蛋白A、白介素-6等.近些年来随着研究人员对冠心病的不断深入研究,又发现了一些新的体内的危险因子,如: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等,临床上通过对这些新的危险因子的检测分析,有助于对冠心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和影响生活质量的一种心身疾病,精神应激不仅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且是一种致病因素.但是精神应激不一定都会引起冠心病,这其中有个体的基因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作用.它的中介机制主要有脂肪途径和非脂途径.  相似文献   

20.
利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服用常规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某部队医院入院的符合入选条件患者322例,收集患者的各临床指标,根据其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结果分组,并对两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22例老年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38.2%,氯吡格雷抵抗组ADP抑制率平均为(17.92±9.28)%。将氯吡格雷抵抗的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因素代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出,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固醇、高糖化血红蛋白是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