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医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以及沟通不及时、不充分,是目前我国医患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非语言性沟通在医患沟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重视沟通的基础,培养和提高自身非语言沟通能力,利用非语言沟通的积极效果,促进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减少医患纠纷,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2.
医疗过程不应被看作是单一的技术过程,需要关注医学技术以外的诸多因素,医患沟通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讨论了培养医患沟通技能的意义在于增加病人满意度、提高依从性、提高临床疗效与工作效率、减少纠纷等,并介绍了医患沟通过程中的主要技巧,以期对临床医患沟通教育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沟通频次与刻板印象传递性质的关系入手,以住院患者和尚未成为住院患者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系列再生范式,利用10条4人再生链,探讨了医患沟通频次对医生刻板印象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医生沟通频次高的住院患者在再生链的第2个位置传递医生的积极信息高于消极信息,但是经过4人的传递,住院患者对医生刻板印象信息的传递在积极信息与消极信息没有差异。而与医生沟通频次低的大学生在再生链的后期表现出传递医生消极信息的倾向。该结果表明:沟通频次能够调节有关医生的消极刻板印象的传递—与医生沟通频次高的群体在传递医生的刻板印象信息时,在传递的早期具有积极的倾向性;但经过多人传递之后,在效价方面已经没有倾向性;与医生沟通频次低的群体倾向于传递医生刻板印象的消极信息。  相似文献   

4.
医惠沟通不畅已成为引发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应基于以下四维视角,改善医患沟通,增进医惠互信,减少医患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即以人文精神为灵魂、以权利为本位、以制度为保障、注重沟通技能与艺术.同时,良好的医患沟通还需要其他社会因素与社会体制的配合与支持.  相似文献   

5.
在医患沟通的特殊语境中,医生的语言能够作为暗示手段以治疗疾病,模糊语、比拟、比喻、倒装等语言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将对患者的治疗起到正面的心理暗示,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反之,错误的暗示也许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6.
医患沟通中患者的信息认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医患沟通在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沟通中的主要内容是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的主要目标是达到医患双方的相互理解.论述影响医患沟通中信息认知的几个因素,其中包括信息的形式,情绪因素,沟通行为因素三个方面.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干预,提高患者对信息的认知能力将使医患沟通更加有效,从而有利于合作式的医患关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过爱  王沛 《心理科学》2021,(3):674-681
从医生沟通能力的视角出发,改善医患关系的相关促进技术主要包括线下课程培训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时交互式模拟训练等形式。其中,线下课程培训是当前医生沟通能力提升的主要促进技术,分别以沟通技能培训Comskil模型和真实工作场所中的医生沟通能力培训周期模型作为理论支撑,形成了针对特殊领域的“告知坏消息”沟通培训课程和处方对话培训课程。线下的课程培训因其在培训时间和培训师能力要求方面的局限性,促使了计算机模拟在医生沟通能力训练上的运用,从而形成了基于计算机的实时交互式模拟训练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新技术加入到实时交互式模拟训练中来。  相似文献   

8.
良好的医患沟通不仅令患者心情愉快,而且还对患者的健康有实质性的影响。从宾默尔所提出的移情偏好理论的视角,探讨如何在该理论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移情偏好主要指从他人的立场和角度来体察其情绪和感受,明确其需求。鉴于此,提出医患沟通的相应策略:医生为主导,引导患者配合;基于移情,医生预测患者行为,做出最优反应;运用移情偏好,医生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处理。而所有这些策略都离不开医生的移情能力的培养和移情偏好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医疗剧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容易被社会群体所接受,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职能。近年来我国医疗剧客观地呈现了医患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医疗剧的热播引起了社会关于医患关系的热议。医患沟通是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中外医疗剧用艺术的方式架起了医院和社会沟通的桥梁。从医疗剧在医患沟通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来剖析医患之间的误解,探讨医疗剧在医患沟通中的意义,真实促进医患了解,真诚促成医患理解,沟通促成医患和解。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基于心理学知识背景,提出了融入心理学技术的医患沟通实践课程新体系,以“角色扮演”法为主要教学载体,以团体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进行了初步的课程教学探索.  相似文献   

11.
在医患关系中,医生充当着双重角色,不仅作为患者的代理人或顾问为患者利益着想,同时也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在这种双重角色下极易发生供者诱导需求,并进而导致过度医疗与医疗费用的上升.因此,有必要在支付机制、成本费用约束和外在监督等方面实现对医生的激励相容,以规范医疗行为,切实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2.
论医生的双重角色及其激励相容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在医患关系中,医生充当着双重角色,不仅作为患者的代理人或顾问为患者利益着想,同时也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在这种双重角色下极易发生供者诱导需求,并进而导致过度医疗与医疗费用的上升。因此,有必要在支付机制、成本费用约束和外在监督等方面实现对医生的激励相容,以规范医疗行为,切实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3.
汉语综合理解能力的测试及其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丽霞  陈永明  崔耀 《心理科学》2000,23(4):390-394
采用两个测试,多媒语言理解测试和文章的阅读理解测试,分别测量了大学生的汉语综合理解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多媒语言理解测试根据Gernsbacher的多媒理解量表编制而成.文章的阅读理解测试是莫雷编制的<语文阅读水平测量>中的一个分测验.测斌结果表明(1)两个测试之间有显著相关和较高的一致性,说明阅读是汉语综合理解的一个重要方面;(2)汉语综合理解能力有两个成分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理解能力;(3)书面语言的阅读理解与口头语言的听力理解显著相关,说明外部语言的理解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15.
对医生防御性医疗行为的探讨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防御性医疗行为是指医生为了避免医疗风险的责任 ,在为病人进行治疗、检查等医疗服务过程中而采取增加了各种医疗转诊、会诊 ;多进行各种化验、检查 ;回避收治高危病人或进行高危手术等特殊医疗行为。防御性医疗行为普遍地受到公众谴责 ,但又难以避免地发生在日常行为过程中[1] 。据美国的一项对全科医生“防御性医疗行为”的调查表明 ,在 2 0 0名全科医生中有 98%的人承认自己有因怕医疗风险而采取的防御性医疗行为[2 ] 。美国技术评估办公室 (TheOfficeofTechnologyAssessment,OTA)指出 ,目前尚没有准…  相似文献   

16.
医学是一门充满未知的科学,它需要人们不断探索,医学又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医学人才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真知.  相似文献   

17.
乡村医生在岗培训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了解我国乡村医生在岗培训现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我国2888名乡村医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x2检验.发现我国乡村医生学历偏低,每年集中学习时间较短,经济承受能力较差,制定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制度是必要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分析当前医患纠纷的成因,特别是年轻医生面临的人文背景知识、专业知识和价值观等内在因素,以及患方存在的社会矛盾、健康素养和潜在隐患.探讨纠纷的防范机制,提出有效沟通的步骤、方法和可能使用的沟通策略.防范医患纠纷,需认识自身不足,提高专业及人文知识,确实要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以“德”服患(者),让医疗回到本源.  相似文献   

19.
Classical cognitive science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an association with the computational theory of mind. Although this association has produced highly significant results, it has also limited the scope of scientific psychology. In this paper, we analyse the limits of the specific kind of computational model represented by the Chomskian-Fodorian tradition in the study of mind and language. In our opinion, the adhesion to the principle of formality imposed by this specific computational model has motivated the exclusion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reflection on language and, consequently, has led to the inability to account for some aspects of language functioning at the processing level of discourse.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store 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discourse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processes. Specifically, we argue that the ability to produce and understand discourses is based on individuals’ capacity for navigation in space and time. We will show that the space–time orientation is guaranteed by the projection of the self, which involves a special kind of conscious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