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加,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糖尿病的高糖、高脂状态可使活性氧化物产生增多,造成氧化应激;氧化应激与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通过联合补充抗氧化微量营养素VitE、VitC、Zn及Se,以及多选用含抗氧化物食品,可有效地降低氧化应激,从而阻止或延缓糖尿病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代谢控制的行为医学干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的基本出发点,是把人体看作是生物、心理、社会统一的有机体。糖尿病(DM)可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又会影响DM的代谢控制。尽管DM患者心理障碍的现患率很高,但至今尚没有学者将“心理问题”作为一种并发症提出,或者像对其它并发...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约占糖尿病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这些人群整体健康状态较差,合并疾病多,必须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对胰腺β细胞功能状态、主要器官状态等因素全面评估,选择适合老年人的安全有效的降糖药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糖尿病的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带来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预防糖尿病发生、改善糖尿病患者现况等均提示推广普及糖尿病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糖尿病教育可以全面改善患者临床控制指标、知识水平、自我管理水平和自我效能水平,且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分析显示其投入相对较小的成本即可达到良好的效果和效用,因而在糖尿病防控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同时,我国的糖尿病教育实践中尚需解决好媒体宣传、教育配需体系、机制和投入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糖尿病的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带来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预防糖尿病发生、改善糖尿病患者现况等均提示推广普及糖尿病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糖尿病教育可以全面改善患者临床控制指标、知识水平、自我管理水平和自我效能水平,且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分析显示其投入相对较小的成本即可达到良好的效果和效用,因而在糖尿病防控体...  相似文献   

6.
探讨联合补充抗氧化微量营养素对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和肾功能的作用.以STZ诱导大鼠糖尿病,不同方法补充抗氧化微量营养素6周后,检测血清丙二醛、总抗氧化水平、尿酸、肌酐、尿素氮和24h尿蛋白的含量.结果联合补充VE+VC+Se+Zn可显著逆转糖尿病大鼠的上述生化指标,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之氧化应激,明显改善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肾功能.  相似文献   

7.
外科手术治疗重度肥胖由来已久。近年来观察发现,同样的手术对糖尿病预防率和“治愈率”非常理想。目前我国这方面的工作如火如荼。今年世界糖尿病联盟专门在纽约开会,宣布将外科手术治疗肥胖、糖尿病作为糖尿病防治的手段之一。本文简述了外科手术发展史、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辩证看待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正确把握手术适应证和熟练掌握手...  相似文献   

8.
外科手术治疗重度肥胖由来已久.近年来观察发现,同样的手术对糖尿病预防率和"治愈率"非常理想.目前我国这方面的工作如火如荼.今年世界糖尿病联盟专门在纽约开会,宣布将外科手术治疗肥胖、糖尿病作为糖尿病防治的手段之一.本文简述了外科手术发展史、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辩证看待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正确把握手术适应证和熟练掌握手术操作至关重要,我们仍然需要正视外科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是否具备手术指征、可能出现一定的并发症、术后未必能够完全治愈等等,不宜盲目推广.关于其是否能够完全颠覆糖尿病的传统治疗模式,现在就下结论还为时尚早,尤其是现在糖尿病的內科治疗新方法层出不穷,尚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对各种內外科疗法进行评估和对照.  相似文献   

9.
多因素强化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低脂联素血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多因素强化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低脂联素血症的影响。89例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血糖、血脂、血压强化控制,随诊1年并检测相关指标变化,统计学分析显示多因素强化干预可改善低脂联素血症,糖化血红蛋白和甘油三酯的变化值是影响血清脂联素水平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多因素强化干预可以有效改善低脂联素血症,可能减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探讨多因素强化干预对2型糖尿痛患者低脂联素血症的影响.89例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血糖、血脂,血压强化控制,随诊1年并检测相关指标变化,统计学分析显示多因素强化干预可改善低脂联素血症,耱化血红蛋白和甘油三酯的变化值是影响血清脂联素水平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多因素强化干预可以有效改善低脂联素血症,可能减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对98例1型糖尿病和520例2型糖尿病进行心理分析.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患者比例较高,且1型和2型糖尿病在心理障碍上存有差异.抑郁症和糖尿病的相关性涉及各个方面,有必要进行研究以进一步阐明二者在流行病学、神经内分泌及神经化学等方面的相关性和机制.  相似文献   

12.
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疾患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98例1型糖尿病和520例2型糖尿病进行心理分析。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患者比例较高,且1型和2型糖尿病在心理障碍上存有差异。抑郁症和糖尿病的相关性涉及各个方面,有必要进行研究以进一步阐明二者在流行病学、神经内分泌及神经化学等方面的相关性和机制。  相似文献   

13.
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干预研究显示有效阻断β细胞自身免疫性损伤可阻止或逆转新发生的糖尿病.已完成的临床免疫调节干预研究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目前有数百项I、II期临床阶段的干预试验研究在招募或进行中.早期临床试验发现长期服用T细胞抑制剂环孢素A可提高新诊断1型糖尿病的缓解率,但是由于担心其长期服用所致的肾毒性等不良反应,终止了其在1型糖尿病治疗中的进一步应用.目前针对1型糖尿病免疫调节治疗主要集中在抗原特异性(胰岛素、谷氨酸脱羧酶65)、抗原非特异性(抗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免疫调节治疗和促进β细胞新生等措施方面,这三大类措施的联合应用有可能实现更有效的干预效果和较低的毒副作用.目前针对1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临床研究的现实意义较一、二级预防研究更大,可在较短时间内、花费更少的资金和精力获得更有效的干预措施,而这些试验的成功更加有利于一、二级1型糖尿病的预防.寻找更准确的1型糖尿病发病预测和评价干预效果的方法是成功探索1型糖尿病干预手段的关键之处.  相似文献   

14.
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干预研究显示有效阻断口细胞自身免疫性损伤可阻止或逆转新发生的糖尿病。已完成的临床免疫调节干预研究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目前有数百项Ⅰ、Ⅱ期临床阶段的干预试验研究在招募或进行中。早期临床试验发现长期服用T细胞抑制剂环孢素A可提高新诊断1型糖尿病的缓解率,但是由于担心其长期服用所致的肾毒性等不良反应,终止了其在1型糖尿病治疗中的进一步应用。目前针对1型糖尿病免疫调节治疗主要集中在抗原特异性(胰岛素、谷氨酸脱羧酶65)、抗原非特异性(抗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免疫调节治疗和促进β细胞新生等措施方面,这三大类措施的联合应用有可能实现更有效的干预效果和较低的毒副作用。目前针对1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临床研究的现实意义较一、二级预防研究更大,可在较短时间内、花费更少的资金和精力获得更有效的干预措施,而这些试验的成功更加有利于一、二级1型糖尿病的预防。寻找更准确的1型糖尿病发病预测和评价干预效果的方法是成功探索1型糖尿病干预手段的关键之处。  相似文献   

15.
过去,人们(包括医护人员)对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存在许多误区.通过糖尿病的流行病学,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胰岛素治疗对2型糖尿病的意义,及胰岛素的种类、剂型,和使用方法(包括补充疗法和替代疗法),以及2型糖尿病的治疗现状,来阐述胰岛素治疗对2型糖尿病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过去,人们(包括医护人员)对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存在许多误区。通过糖尿病的流行病学,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胰岛素治疗对2型糖尿病的意义,及胰岛素的种类、剂型,和使用方法(包括补充疗法和替代疗法),以及2型糖尿病的治疗现状,来阐述胰岛素治疗对2型糖尿病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机理和糖尿病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现代医学认为两者的根本原因是胰岛素抵抗,导致糖耐量下降,血脂紊乱,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和高凝状态等.从系统论的观点阐述了代谢综合征的相互关系和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病机理,并进一步从该观点阐明2型糖尿病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们对糖尿病防治措施和手段可以说是无所不先进,但患者血糖、血脂、血压达标情况仍旧令人担忧。防治领域的相关人员都在竭尽全力探讨其原因,结果令人失望。但是糖尿病作为慢性终生性习惯性疾病,当前几乎所有的有意义的研究均指向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控制、增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减少糖尿病发病。糖尿病专科医生作为疾病防治的三级层面,很...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医在肥胖2型糖尿病现有的病因病机理论体系上的不完善,以及现有理论在临床应用中的局限,笔者初步总结了肥胖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肝、脾、小肠.在此基础上提出肥胖2型糖尿病主要治则:疏肝理气、健脾降浊、通腑泻热.望能丰富中医消渴病理论,在辨证施治的同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在医务人员中普遍存在的、被视为"职业杀手"的工作倦怠,不仅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到医学科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积极的、有效减少和缓解医务人员工作倦怠的干预策略,从而提高医务人员应对工作倦怠的能力和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