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辑同志: 《形式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一书中概念部分有这样的论述:概念之间有相容并列关系和不相容并列关系。不相容并列关系略写,单说相容并列关系。见图: 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中,即划分法的三条规则其中一条:子项不相容(子项之间为不相容并列关系),否则犯子项相容错  相似文献   

2.
汉语中并列结构的几个组成部分一般说是平等并列的,并列的几个事物在外延上要求不相容。但实际语言中,有时却往往有相容事物的并列情况。如"要教育党员群众以大局为重,以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为重。"(《邓小平文选》第一百四十二页)按理说,党员和群众这两个概念是交叉的,党员中有群众  相似文献   

3.
作为固定词组的成语,较之其他形式的词组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其内部所属的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表意;也就是说,不少成语在表意时是藉其内部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将这些成语的逻辑搭配构成作一番追踪,便会一目了然。 (一)采用同一关系构成的成语,如: 真凭实据精雕细刻花言巧语崇山峻岭奇珍异宝家喻户晓 (二)采用并列关系构成的成语,如: 耳闻目睹凤毛麟角狼心狗肺餐风饮露虎踞龙盘唇枪舌剑 (三)采用反对关系构成的成语,如: 貌合神离深入浅出阳奉阴违扬长避短吐故纳新扶弱抑强 (四)兼用同一关系和并列关系构成的,如:  相似文献   

4.
原来写小说,他是很容易获得掌声的。那时的人们喜欢看小说,他的小说发表后总能收到不少读者的来信,县里、市里的文化单位开会,也老是表扬他,赞美他,有些学校也请他去作报告。“有掌声的日子感觉真美妙!”那时候他在给我的信中这样说。然而现在,他的小说发表之后,几乎就像一块瓦片丢进了水里一样没有动静。  相似文献   

5.
八纲辨证研究中的逻辑问题河北中医学院(050091)赵洪钧,刘延伶一、关于阴阳与其它六纲的概念层次关系八纲是四对互相矛盾的概念。古人已认识到它们之间不是同一层次的并列关系。张景岳称阴阳为纲领,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程仲龄指出阴阳统帅表里寒热虚实,便是强...  相似文献   

6.
去年谈了交叉关系的概念的特殊处置问题。现在再来谈谈从属关系概念的特殊处置问题,主要是从属关系的概念并列使用的问题。从属关系的概念允许并列处置的情形怎样呢? 由于长期沿用的结果,“团员”与“青年”,“共产党员”与“先进分子”.以及“生产、工作、学习”中的“生产”与“工作”这些从属关系的概念,在特定情况下也已约定俗成,有时被当作非从属关系的概念,而加以并列。如在“团员、青年是文艺体育活动的骨干方量”、“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都应当严格要求自己”以及“在生产、工作、学习中,人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体现了我们社会的美好  相似文献   

7.
儿子喜欢读书,可是他对写作没有兴趣,我为此十分头疼。有一次,几位文友来家里玩,谈话中恭维起我刚发表的一篇小说。没想到儿子在旁边插嘴说:“这有什么?我也能写出那样的作文来。”我一听,立即鼓励他说:“我知道,你是很优秀的。只要你坚持每天练笔,你写得会比这更好。”当天晚上,儿子还真的写了一篇记叙文。尽管作文存在很多缺点,水平在一般偏下,我还是给了儿子极高的评价,给他打了99分。儿子一见,竟高兴地笑出声来,这是他小学五年级来作文得到的最高分。高兴之余,他又天真地问我:“爸爸,为什么不给我打100分呢?”我给他指出几个错误的标点…  相似文献   

8.
《白象似的群山》是海明威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虽然只是有简短的对话构成,但小说中充满了象征。本文就对《白象似的群山》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进行了全面深刻的研究,从而揭露出小说暗含的无限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荀子对于美、善及其关系的看法,充分体现在他的“美善同一”观里。尽管荀子的美学思想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是他的“美善同一”观的真理颗粒,并不因为历史长河的奔流而失去其夺目的光辉。 荀子的“美善同一”在关于社会美即人的美的看法中直接地、集中地表达出来。对于人的美,荀子曾经做过探索。在《非相》篇中,他批判了先秦时代那种相人之术的迷信活动,明确地把决定人的美丑善恶的“心术”看作比人的容貌、体态更重要。 他说:“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一篇访谈。访谈人是诗人、小说家及文学批评家路易-菲利普·达朗贝尔。受访者是法国比较文学专家达尼埃尔-亨利·帕若。在谈话中,帕若向读者阐释了自身的诗歌写作生涯及诗歌与小说写作的不同之处、异国经历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对美洲文学和文化的参照。帕若还就身份问题和《第欧根尼》专刊标题"通道,边界,混杂"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1.
新派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在青年读者中影响甚大,书中描述的魔教即是宋元时代的“明教”,更早在唐代则是摩尼教。小说作者金庸先生不仅是武侠小说名家,而且对宗教史也有研究。他说,摩尼教的本山是在西域大漠之中,昆仑山光明顶上,离东土十万八千里,当年只有唐僧西天取经才去过。  相似文献   

12.
在公务文书中,为了适应应用文的准确和简洁的要求,常常使用一些缩略语,以求用最少的文字,表达较丰富的内容,因此,缩略语在公务文书中被广泛运用。在公务文书写作中缩略语的运用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标数概括。这是公务文书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缩略语,如“四个现代化”,“双增双节”“三资”等等。这种标数概括的特点就是把几个并列的词语中共有的“成分”抽取出来,再在它的前面标上与原构成  相似文献   

13.
评述朱熹的太极范畴并不是简单的问题。哲学史上认为朱熹的形上学是从宇宙发生论到本体论的转变,而太极是这一转变的核心概念。这种看法大体无差。但笔者认为朱熹的太极概念中有几种含义可作详细分疏。关于太极,朱熹在他的文章中或者在与学生之间的谈话中所述内容中有种种不同之处,甚至互相矛盾,令人迷惑不解。《朱子语类》中说到“太极”处,共有334次。在《朱子语类》和《近思录》首篇涉及的问题中我们会发现朱熹和他的弟子们心目中的太极,与宇宙论的“天地”、存在论、本体或心性论的“理”、“性”等又有密切关系。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4.
周永恩 《美与时代》2013,(12):106-106
一、大众的审美观就是评价标准--兼谈艺术作品鉴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我国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说过:“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这讲的就是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客观性指作者表达的思想是唯一的,主观性指人们在鉴赏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以自己的思想见解、情绪感情来评价和充实鉴赏的对象。同一作品,在不同的读者中,可能产生不甚相同、甚至很不相同的感受和反响;而同一读者(观众),随着主观条件的变化,即使面对同一作品,他的感受、体验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鉴赏的主观性,既表现在不同的读者(观众)之间,也表现在同一读者(观众)思想感情、生活经历的发展,以及心境情绪的变化上。  相似文献   

15.
人淡如菊     
正1982年汪曾祺在《雨花》发表了一组小说,其中一篇为《钓鱼的医生》。小说中所说的医生果有其人,此公姓汪,字菊生,号淡如,实为汪曾祺的生父,职业是一个祖传的中医眼科医生。而汪曾祺写出这篇小说与我给他讲的故事有关。汪家是高邮本地的望族,除  相似文献   

16.
逻辑的基本规律有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律。这些规律概括地表现了逻辑思维的一般特点,普遍地适用于各类思维形式。人们在运用概念、做出判断、进行推理时,都必须遵守这些规律。这对科技论著的翻译尤为重要。下面,我们从专门术语同一、习惯用语同一和普通事物同一这三个方面介绍逻辑的同一律知识在俄汉翻译中的运用技巧。一、专门术语同一我们知道,科技专门术语是用来正确地表达科学概念的。而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同一性。俄汉两种语言习惯不同,表达同一科学概念的术语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7.
在这篇著名的论文中,弗雷德不仅复活了古代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是个体的观点,而且将这个观点也运用到了属性范畴上,提出了与个体实体相应的个体特性的概念。为了支持这一观点,在这篇论文的第一部分,弗雷德就"个体"(individuals)这个概念,对其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中的思想起源做了穷根究底的分析和研究,在对《范畴篇》中许多关键性段落的理解上提出了发人深省而又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解,从而成功地为个体实体和个体特性的概念进行了辩护。而在此基础上,在这篇论文的第二部分,他又就个体实体的概念的形而上学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引入了"忒修斯船"的分析,对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的个体实体的概念提出了富于启发的思索。  相似文献   

18.
在《论意义和指称》(1892)一文的开头,弗雷格陈述了他在《概念文字》(1879)中的思想,即他认为同一是对象的名称或符号之间的关系。在《概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的描述:1——(A≡B)的意思是:由于符号A与符号B具有相同的概念内容,因此A总是可以为B所替换,反之亦然。这一概念与莱布尼兹关于“同一法则”  相似文献   

19.
“诸”字在报刊、书籍中是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字,然而有些文章却用得并不妥贴。请看下面的例句: 1.最近常有短小说见诸于报刊,名月不少,如“小小说”、“微型小说”、“超短小说”、“袖珍小说”等等,很受青年读者欢迎。(1982年4月1日《中国青年报》四版《“千字小说”有什么特点?》) 2.有些情况比见诸于新闻报导或文学作品的还要糟糕。(1982年8月  相似文献   

20.
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更是在批评界和社会大众中倍受青睐。《都柏林人》通过描写其中处于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向大家展示了一幅死气沉沉,黯淡无光的都柏林景象。《阿拉比》是其中很具代表的一篇,也是儿童篇的最后一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小男孩追求懵懂的爱情,以及最后爱情破灭,自我顿悟的故事。目前,国内外研究《阿拉比》的文章不在少数,其中大部分是研究作品所展现的社会现实,小说的叙事技巧以及男孩的顿悟。这些研究大多是关注作者与文本本身。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阿拉比》之所以如此受大众欢迎的原因正是乔伊斯在创作中不断地含沙射影、欲言又止,充分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其作品的意味大出意料之外,一再打破读者的先入经验,超出了期待视野,使读者感到振奋,拓展了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