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些哲学著述中,对哲学范畴“量”作了如下的表述:“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马克思  相似文献   

2.
探究事物本质的两种不同视角王锐生对于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侧面和角度把握它的本质。这样,事物本质有何种规定性,取决于人们采取什么样的视角。最常见的视角是对比两类事物,从寻找它们之间的不同点中揭示事物的本质。由此得到事物本质的特征是多样的。例如,对于人的...  相似文献   

3.
通常认为事物结构形式的变化(即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排列次序的变化)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这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一种基本形式。近几年来,一些同志发表文章对此提出疑义。但如何看待结构变化与质量互变规律的关系,又有多种意见。现将讨论中的几种主要观点概述如下: 第一种意见认为,事物的结构形式属于质而不属于量,因而结构形式的变化属于质变而不属于量变。其主要理由是: (1)就质和量这两种规定性的固有特  相似文献   

4.
要搞清本质是否是多方面的,首先必须明确本质的自身规定性。所谓本质就是事物的内部联系。黑格尔说:“联系则是本质自己特有的规定”(《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40页)。构成某一事物的诸方面要素和属性,正是在特定的联系中,构成了事物的存在。所以黑格尔又说:“就本质作为单纯的和它自身相联系来说,它才是存在。”(同上书第241页)本质规定所特有的这种联系,决定了在事物的本质规定中,事物的各方面属性不是各自独立存在,而是在联系中形成了一个整体,即“作为本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人们在探索客观规律的过程中,对质和量的认识并不是“同步地”进入研究领域。科学的认识开始总是对事物作质的规定性即定性的研究,只有当这种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事物的质有了一定认识,科学的抽象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进一步地发展到运用数学的  相似文献   

6.
量是否具有层次性呢?在现行的哲学理论中,量是作为与质相对立的范畴来认识和定义的,它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例如,新近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是这样定义的:“量是质的等级、规模、范围和结构的表现,是事物可以由数和形来表示的规定性。”可是在现代数学研究对象的概括中,却尖锐地提出了这个问题。本文尝试从理论和数学实践方面,论述量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7.
林倩 《法音》2001,(8):10-13
佛典中常见的“自性”一词,对应的是梵文Svabhāva,这个词的前一部分“sva”表示“自己”(self)或“自己的”(one's own);后半部分“bhāva”意为“存在”、“有”(existing; being)。二者结合,表示事物特殊的、不通于其他的存在状态。在中观派看来,这个词与“诸法无我”中的“我”是同义语,表示众生对事物所执取的本体、本元,一种实在性的存在。 龙树在《中论·观有无品》中,着力破除“诸法各有性”的错误见解。他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 若法有自性,应是“自成”的,不应从因缘生,不应待他而有。其论中说:“众…  相似文献   

8.
一、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任何事物的存在和运动,都要经历一定时间和占有一定的空间。从一般意义上说,时间是指事物运动过程的持续性,表现事物发展的顺序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事物的广延性,它是表示事物彼此之间的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以及形状、位置和排列顺序等特性的。时间和空间对于运动着的事物来说是不可分离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面对的是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大系统,有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需要布局、支配、决策,如何在“时间序”和“空间域”上达到最佳的耦合,这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环境污染日…  相似文献   

9.
矛盾的层次     
矛盾至少有四层含义。 一、矛盾的实体性:异与同即差别与同一。两个或多个在实体(基质)上不同相异的规定性,就是矛盾的差别性。规定性之间的接触、联系,则是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差别性与统一性是一切矛盾存在的本源与母体。 二、矛盾的作用性:分与合即排斥与吸引。排斥性与吸引性是两种趋势或倾向,属于作用、运动范畴,这两种对立倾向又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这种互补,互映性,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就是一切事物运动的原因,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 三、矛盾的活动性:斗与和即斗争与和谐。斗争性是矛盾双方互相碰撞、冲击的活动,是矛盾双方之间的排斥与吸引相互作用中的激烈紧张状态。和谐性是矛盾对立双方之间—种搭配、调整、推拿、摩擦、抚摸、按摩、渗透、贯通的活动。它起着调和与妥协的作用,使矛盾双方不因排斥过分而决裂。斗争性与和谐性不仅能推动事物变化发展,而且还能产生新事物。  相似文献   

10.
在阐述矛盾的普遍性时,许多哲学教科书都有矛盾就是事物的提法。矛盾就是事物这个提法粗看它似乎有道理,但仔细分析起来就欠妥了。首先,矛盾和事物各自的规定性不同。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包含在同一客观事  相似文献   

11.
<正>一、表征的目的是行动表征(representation)是以某种事物表示其他事物。一事物究竟是如何与另一事物相关的,这就是表征内容和表征的意向性问题。说明一个内在表征与它所表示的外部对象之间的意向性关系,是当  相似文献   

12.
事物不仅具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具有量的规定性。事物的运动表现为两种状态:量变状态,即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处于相对统一的状态;质变状态,即统一物分解,一事物向另一事物转化的状态。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互相斗争,引起事物不断地发生由量到质和由质到量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要“注意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真正做到“胸中有‘数’”。我们在工作中,要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就要分析事物的矛盾,真正弄清和掌握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工农兵群众和革命干部,在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逐步地学会了运用质量互变这一辩证法规律。例如,在当前的工业生产高潮中,各厂矿企业的职工同志们普遍地注意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他们在质量第一的前提下,不断努力地去提高产量。他们认为,好中求多才能真正多,好中求快才能真正快,好中求省才能真正省。无数生动的事例说明,无论做什么工作,只有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掌握“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真正做到“胸中有‘数’”,才能把工作做好。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它按表示事物单位和表示动作单位的不同而分成物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大类中又可分成若干小类,如物量词可根据其使用特点分成个体量词、临时量词和集合量词等等。量词运用的普遍化和多样化是汉语的一大特点。不可计数的事物需通过量词的表达变成可计数的,这是一般语种都共同的,但可计数的事物也需用量词则是汉语所特有的;在现代  相似文献   

14.
论实践推理     
论实践推理林建成(南开大学哲学系博士生)黑格尔曾经指出,任何推理形式实际上表示的都是个体性、特殊性、普遍性的关系;另一方面,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个体性、特殊性和普遍性这三个环节并体现着三者的关系,因此,“一切事物都是一推理。”①“推理三式的客观意义一般地...  相似文献   

15.
论时间引入形而上学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统治欧洲哲学思想两千多年,却在近代受到猛烈的攻击。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探讨“猪存在”后面、上面、外面的最根本、最原始、最本质的“存在”,似乎这个“存在”是事物的一种特别的属性,加到任何事物中去,就会使该事物“存在”,像现在的味精加到任何菜肴中去都能提味一样。康德对此大加批评,指出“存在”是一综合判断,并非事物之任何属性。将“存在”加到事物中去,不能对事物增加任何东西。于是,如此理解下的“存在”只是毫无内容的一个抽象概念。言之凿凿。于是康德以后,西方哲学侧重于知识论,而…  相似文献   

16.
在形式逻辑里,对直言判断可根据主项的量把判断划分为单称判断、特称判断、全称判断。有些形式逻辑著作认为,单称判断“是表示个别事物的情况的判断”,因而“是科学认识的基础”,而全称判  相似文献   

17.
现在许多哲学教材都说,事物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前进上升。把低级与简单、高级与复杂联系在一起,似乎事物发展从低级到高级,就是从简单到复杂。其实,低级和高级,简单和复杂,是不同含义的范畴。低级和高级,主要是表示事物结构、性质和功能上的等级区别,简单和复杂,主要是表示构成事物的成分、要素、结构层次以及这些成分、要素、结构层次的联系在数量上的区别。事物发展都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这是确定无疑的。但是,事物发展并不都是从简单到复杂。在有的情况下,事物发展从某一阶段、某一方面讲都是从复杂到简单。  相似文献   

18.
象顾(颉刚)先生这样学识渊博的史学大家,深知普及读物的重要性,但他却叮嘱要“将读史记录加以编写印成一本小书”,为读者提供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一九八四年二月三日《文汇报》第三版《学史指径》语言中的并列复句、递进复句和转折复句都可用来表示联言判断。各种语言形式所表示的联言判断,就其逻辑值来说,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都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但从感情色彩和各联言肢所表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关系来看,它们的差别又是明显的,不能互相替代。上例中联  相似文献   

19.
关于王夫之“内成”、“外生”概念的辨析衷尔钜王夫之在所撰《周易外传·系辞上传第六章》中提出过“内成”、“外生”两词语,与他改造佛教的“能、所”并赋于其崭新的内容还有所不同,这似乎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前所未见的独创。有不少具较高声望的学者也据此论证王夫之把事物的变化概括为两种形式:“内成”为事物内部的量变、质的渐变;“外生”为超出其规定性范围而发生的质变。笔者在由张岱年先生主编的《中国唯物论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所执笔的《王夫之的唯物论思想》一章中亦曾沿袭此说。今经进一步研究,却疑惑丛…  相似文献   

20.
论创新实践的生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已经成为反映当代时代精神的重要范畴。根据质的规定性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实践划分为常规实践和创新实践。所谓常规实践,是指那些运用事物已被发现了的规律、属性和关系,按照先前的规则重复进行的实践。而创新实践,则是指那些通过对事物规律、属性和关系的新发现或新运用,能够比先前的实践更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创新实践在实践的目的、手段、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