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人的生命本性看道德与伦理的区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伦理作为人类特有的现象,必然与人的生命本性有着内在关联.人的超自然性蕴含着做人问题,道德、伦理是做人问题在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两个方向上的解决.道德是个体做人方向与方式的选择,伦理是包含底线伦理和社会道德的规范系统.道德、伦理的区分具有重要的伦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耻感与道德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主张德治的儒家和主张法治的法家两大道德哲学的历史传统及其所代表的个体道德和社会伦理的两大道德哲学的逻辑体系中,耻感都是道德哲学体系的原素和原色.耻感的伦理根源和伦理动力是个体"成为一个人"的向伦理实体和人的公共本质回归的精神运动.耻感的道德本性是作为"主观意志的法"的道德自由,因而它的更深刻的本质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不是制裁而是激励,是推动人们在道德上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与道德衡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时至今日,人们普遍同意,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引发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化,但由于人们对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看法不同,以致对这种变化原因的阐释和理解也各持其论、歧见尤存。在许多人看来,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只不过是将经济与道德两个概念进行简单的相加,抑或将社会伦理的普遍规范和道德价值加诸于市场经济的运作形式之先而已。然而,对于旨在寻求道德规范的生成及其发展之目的来说,这种机械的数学相加显然难以培育市场经济主体所要求的伦理素质。在理论上,市场经济与道德作为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寻求其联系与整合可以借由“…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实践智慧,伦理学不应该是玄思晦涩的抽象理论,而应该切入生活世界,为道德实践提供合法性说明和价值性指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道德实践不应该只是合目的性的行为,它需要伦理理论就其具体情境中的选择难题和价值期待释疑解惑。伦理咨商是通过对话方式,力图将伦理理论的真理性与道德实践的适宜性结合起来,为道德主体解惑、去苦。伦理咨商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治疗,这种带有个体特殊性的道德治疗活动与社会普遍性的道德治理举措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是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道德资本”是一个组合概念,由“道德”和“资本”两个概念联结而成.道德资本论者要想实现这一关怀必须隐含一种伦理利己主义的道德理解,即它所理解的道德概念是一种伦理利己主义的道德概念,而这恰是其实践上软弱无力的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的道德生活是各少数民族对道德文化和伦理价值的历史认可和现实感知,是少数民族的生活追求和行为方式.它是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其主旨是重视人们的价值评价和道德选择,关涉的是各民族的伦理导向和人们的道德心态,因此道德生活必然涉及少数民族道德观念、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取向、道德评价等方面,以及社会主流道德的价值取向对这些方面所造成的各种影响.纵观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其道德生活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渗透并表现在人们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少数民族道德生活的研究应呈现出多角度、全方面、更立体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伦理与道德之辨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伦理与道德两个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在许多研究者那里是比较模糊的。本文试图从词源学的角度并结合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的相应观点对二者的内涵加以区别界定并对二者的关系加以厘定:道德是个体对自身完满性的价值追求,具有主体性与私人性;而伦理则是基于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交往而形成的规范体系,具有“互主体性”与公共性。道德是伦理的基础,伦理是道德的提升。笔者认为,对伦理与道德加以区分和厘定将有助于伦理冲突的化解、伦理关系的协调以及伦理秩序的维护。  相似文献   

8.
人们的道德思维可以说是遵循着伦理理性和伦理智慧两种模式进行的。所谓伦理理性,是指每一位行为主体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都应该合乎道德地行动。而人们之所以要用道德来规约自己的行为,目的在于使自己和他人的利益与需求都能够得到保障与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与理性处于合一的状态。所谓伦理智慧,是指行为主体在面临道德困境和伦理悖论的时候,为了寻获道德的或者比较道德的解答,所采取的所有选择、权衡、谋略、处置、协调等实践活动。一句话,伦理智慧体现为一种寻求道德目标的权衡能力。如果说伦理理性是在实践道德、践行道德的话,那么就可以说伦理智慧是在寻找道德、追寻道德。伦理理性以道德真理为导向,伦理智慧则是以道德共识为依归。  相似文献   

9.
作为权宜道德的技术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四种传统伦理观在面对高新技术时的困惑、局限及其根源的分析,提出了以亚里士多德的智慧伦理和笛卡儿的权宜道德为基础,在尊重遗产价值和选择价值的同时,以灵活具体的道德规则代替抽象不变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发展了7条解决技术伦理问题的战略,并且强调技术伦理的有效贯彻关键在于将技术伦理变为制度伦理.  相似文献   

10.
黄明理 《学海》2005,(5):162-165
道德理论和规范脱离实际是传统伦理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伦理学研究正在实现三大转向.回归生活,关注个体道德,以及从方法到理论的兼收并蓄,使得伦理学显现出空前的活力.应用伦理学的迅速发展是当前伦理研究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但道德庸俗化倾向和保守主义是伦理学研究视角转换过程必须力避的两大陷阱.  相似文献   

11.
道德冷漠是指道德感、道德经验或道德判断的缺失或匮乏。道德冷漠一旦弥漫成一种社会化的道德心态和道德氛围,人们就会认为这个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道德危机,进而感到个体在道德上的无力。道德冷漠与道德能力的缺失有着密切的关联,为提升主体的道德能力,需要从个体的维度,确立主体的道德信念、培养主体的道德情感和构建主体的道德人格;需要从社会的维度,实现社会规范和人际关联的道德重建、道德规范和伦理秩序的法制重建以及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的文化重建。  相似文献   

12.
徐薇 《学海》2005,23(6):91-93
现实的、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蕴含着一系列道德伦理,伦理观念、规范和制度的存在是市场经济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发展所要求的伦理道德基础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尊重人的独立、自由,肯定人在人格、个性、尊严和机会等方面的平等。其次,充分肯定和彰显个体价值与主体性价值原则。再次,市场经济内含着人道主义的伦理原则。最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内在地要求建立严格的经济行为伦理规范和市场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3.
道德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的一个基础性的根本问题。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对道德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解和规定,制约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甚至制约着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目前,学术界的一些争论,比如围绕道德的主体性问题,道德的规范、约束、调节职能与道德对主体个性自由发展的肯定激励职能问题,以及群体道德与个体道德的关系问题等等的争论,其实质都归结于对道德本质的理解问题。这些争论主要反映在下列同志的文章中:肖雪慧:《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原动力》(载《光明日报》1986年2月3日;夏伟东:《略论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的道德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时道德建设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道德建设要取得实效,必须正确地认识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遵循道德发展的规律,突出人在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强化领导干部在道德建设中的示范作用,注重道德教化与个体自觉道德实践的结合,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培育和发展公共生活伦理.  相似文献   

15.
德行与幸福的关系问题是道德哲学的重要问题.德行是否与幸福保持一致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某种道德理论的判断和评价.运用道德悖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从一种新的视角来分析、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现代德性伦理所追求的提升道德主体的整体德性,对于克服功利主义和单纯义务论对德福关系的简单理解.正确理解德福悖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建坤认为,管理道德是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应遵循的职业道德。管理离不开道德,管理中的伦理手段与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是互为补充的。而管理的现代伦理则应该包括伦理观念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对管理效能的评价,应该包括伦理价值的评价。管理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记忆道德     
记忆伦理涉及记忆主体与处于一定的伦理关系和伦理共同体之中的人和物的关系问题,其核心要义是要求记忆主体记住所有与之相关的人和事。记忆道德反映人类在主观上和实践上对记忆伦理的体现程度。具体地说,它反映记忆伦理通过人类的道德思维、道德敏感性、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得到体现的实际情况。记忆道德可以区分为个体记忆道德和集体记忆道德。无论记忆道德是以个体还是集体的形式存在,它要求人类的记忆行为遵循三个普遍有效的道德原则,即公正原则、以实践作为检验记忆价值唯一标准的原则以及记忆建构责任与记忆传承责任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下的道德选择──读《经济学的伦理问题》庄琦经济学有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之分。实证经济学研究“是或不是”的问题,规范经济学研究“应该或不应该”的问题。既然涉及了“应该或不应该”的问题,规范经济学本身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伦理分析的性质,在一定条件下...  相似文献   

19.
个体伦理的提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现代伦理建设的最重要贡献,也是它与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伦理思想的真正接轨之处.但遗憾的是,无论是对个体伦理的阐释还是倡导,“五四”的个体伦理都与西方存在重要的区别,充满了内在的悖论和外在的困境.最主要的体现为对于“个性”的片面理解,以及对于旧式“德性”的不自觉沿袭所造成的现代伦理价值标准的建构空白.这使得“五四”伦理思想试图建构的独立个性与自我意识,携带着各种影响至今的局限与矛盾.  相似文献   

20.
也谈社会公共伦理——基于个体社会角色的一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明  张伟 《道德与文明》2008,3(3):50-53
社会公共伦理作为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所应该遵循的原则和规范以及维持社会稳定有序运转的重要保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公共伦理建构中,却存在一种伦理需求与道德供给之间的深刻矛盾,即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伦理的缺乏与道德日益多元化、个体化之间的矛盾。面对如此困境,在实际操作层面,基于个体社会角色的一种思考或尝试也许能为当代中国社会公共伦理的建构打开另外一扇窗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