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新书架     
《帛书〈易传〉初探》廖名春著 ,台湾文史哲出版社 1 998年出版。该书收集了作者自 1 992年至 1 995年期间发表在海内外学术期刊上研究帛书《易传》的 1 9篇论文和 6篇释文。全书按照内容共分五编 :第一编“帛书《易传》简说” ,收有四篇论文 ,主要介绍了帛书《易传》中《易之义》、《要》、《二三子问》、《缪和》、《昭力》的基本内容。第二编“帛书《系辞》论辩” ,收有 5篇关于帛书《系辞》的论文。重点探讨了帛本《系辞》和今本《系辞》的关系、帛本《系辞》的学派性质及今本大衍章的问题 ,提出了今本《系辞》早于帛本《系辞》、帛本《…  相似文献   

2.
帛书《缪和》《昭力》中的传《易》者言语客气、推诿、不自信,而孔子传《易》时则直接、自信。在《缪和》《昭力》传《易》者所处之时代,《周易》被君主运用于治国,而孔子之前和之时没有这种情况。从这两个方面可以推断,《缪和》《昭力》中的传《易》者当不是孔子,而是战国晚期儒门一位传《易》人物。  相似文献   

3.
马王堆帛书《缪和》《昭力》中的"子"即是孔子,其中蕴涵着大量孔子易教思想,这些思想可以和其他古籍中所见孔子思想相互印证而又富新意。孔子晚而好《易》,不仅出于个人宗教情感之需要,更主要的是他对易之教化作用的阐扬。挖掘这两篇中的孔子易教思想不仅可以推动帛书《易传》的进一步研究,更可以深化对孔子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论帛书《缪和》《昭力》的内在分别及其成书过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认为帛书《缪和》可以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其中第一部分是该篇的主体 ,而后两部分则可能是逐步编入其中的。相对于《缪和》来说 ,《昭力》尚处于尝试性的文本编合活动过程之中 ;二者相隔较大 ,仍是两个独立的文本单位。此外 ,《缪和》第二部分的“子曰”文本 ,直接反映了孔子曾经传经和创作《易传》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帛书《缪和》、《昭力》"子曰"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帛书<缪和>、<昭力>之"子曰"即是"孔子曰",并非指"讲师之言".而谬和、昭力等七人,皆当为孔子晚年弟子,而非汉初人物.由此还认为,<缪和>、<昭力>乃是儒家研<易>著作,而战国至汉初流传的诸种<易传>皆当以孔子为宗主,且多与孔子晚年弟子及其后学相关.  相似文献   

6.
刘震 《周易研究》2007,(2):19-23
帛书《易传》中的《昭力》篇虽然字效较少,但其结构完备,内涵清晰,属于帛书《易传》中十分具有特色的一篇释文。然而由于其篇末的字数标记,许多学者认为《昭力》与《缪和》属于一篇文章。亦有的学者认为《昭力》中论及“卿大夫”与“国君”,乃以《易》论政,属于政治论的范畴,不属于解《易》范畴。笔者通过研究《昭力》对卦爻辞的解读,认为《昭力》恰恰是一篇独立成章的解《易》文章,而且其所体现的是与帛书《易传》其他篇章不尽相同的解《易》理念,其“六经注我”的解释学理念也是我国典籍中出现较早的。《昭力》篇的研读对于我们认识孔子的政治论点与易学观念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自从1973年底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批帛书以来,文物单位陆续公布了帛书《周易》、《老子》甲乙本及其卷前后的多种古佚书,引起了世界性的兴趣和关注,唯帛书《系辞》及其前后数篇解《易》之作近20年迄未问世。1987年12月初,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在济南召开了一次“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在会上读到韩仲民先生提交大会的论文《帛书系辞浅说——兼论<易传>的编纂》,韩文提及帛书本  相似文献   

8.
李尚信 《孔子研究》2011,(1):127-128
众所周知,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马王堆帛书<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极为珍贵的易学文献.在六篇<易传>--<二三子>、<系辞>、<衷>、<要>、<缪和>、<昭力>中,<要>篇较为短小,但价值却十分重大.<要>篇记载的孔子与弟子谈论<周易>的资料,是目前所见最详细、最全面的孔子论<易>文献,极大地弥补了传世文献的...  相似文献   

9.
试论帛书《衷》的篇名和字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文通过对帛书易传三件残片的缀合和考释,认为所谓的帛书《易之义》原篇题当为《衷》,是孔子后学按照阴阳和衷共济的主题所选定的孔子沦《易》言沦的汇编,编者以为这些言沦是最为适当的论《易》之语,故名其为《衷》;而原记字数“二千”当为“四千”之误;同时进一步考定帛书《要》的篇首当为今本《系辞》的第十章。  相似文献   

10.
(姓名后、圆点前的数字为期数,圆点后的数字为页码) ·简帛易研究·再论马王堆帛书《系辞》中的“马”……………………………………………………………连劭名(3。35)王家台秦简“易占”与殷易《归藏》………………………………………………………一一”梁韦弦(3。38)论帛书《缪和》《昭力》的内在分别及其成书过程……………………………………………丁四新(3‘44)从帛书《易传》考察《文言》的实义一…………………………………………………一·‘[港]邓立光(4。40)简论帛书《易传》中的卦气思想……………………”………………………………  相似文献   

11.
子夏易学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彬 《周易研究》2006,(3):19-30
据史籍记载,孔子弟子卜子夏学《易》传《易》,并有易学著作《子夏易传》。由于《子夏易传》早佚,以及其他原因,后世很多学者怀疑子夏传《易》之事。文献告诉我们,子夏学《易》传《易》应为事实。而《子夏易传》的一些佚文和其他有关文献,说明子夏易学主要承绪孔子,兼容《易》之“古义”和“新义”的特点。特别令我们注意的是,子夏研习并传授《归藏》,这透露了一个重大信息:在儒家易学的传承中,可能存在同时传授《周易》和《归藏》两大易学系统的传统。而这一点被以前的易学研究忽视了。  相似文献   

12.
<正>于豪亮先生遗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全书212页,28万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有三部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卷后佚书和《系辞》。其中,《六十四卦》即我们今日所说的《经》;《六十四卦》卷后佚书,除少部分见于今本《系辞下》以外,其余皆为不曾流传下来的佚书;帛书《系辞》同今本《系辞》有一定差别:一方面,帛书《系辞》没有今本《系  相似文献   

13.
马王堆帛书<缪和><昭力>是孔子易说,其中的"子"并非后世之经师,更非黄老派学者,而是孔子,这可以从诸多方面得到论证.这两篇帛书因此成为研究孔子易学、<易>教思想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4.
范谔昌曾从李处约受易学,传陈抟《周易》象学,为陈抟易学南支重要传人。其后学有刘牧、黄晞、陈纯臣等。范谔昌《易》著作有《大易源流图》《易证坠简》《周易证义疏》等。其易学引入了汉易纳甲、纳音之法和道教"五子归庚"之说,较陈抟更进一步。其《易证坠简》在校勘《周易》经传方面有一定成就,而辨《系辞》命名及《易传》周、孔述作次序,开后世怀疑《易传》非孔子所作之风。《周易证义疏》一书则可能是在《大易源流图》《易证坠简》的基础上阐发河图、洛书象数之说的义疏体著作。  相似文献   

15.
论太极与大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太极与大恒连劭名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大批古代写本中,有一件抄写于西汉早期的帛书本《周易》,后面附有《系辞》及另外几份讨论易学的古代佚书。帛书《周易》卦父辞释文早已全文发表,《系辞》及其他易学古佚书尚在整理之中,近年学术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屡有文...  相似文献   

16.
论六经并称的时代兼及疑古说的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分析《论语》、《庄子》、《礼记》、《史记》和帛书易传、郭店楚简的记载,证明六经的形成,源于孔子;早在先秦时期,《周易》就已与《诗》、《书》、《礼》、《乐》、《春秋》并列,进入儒家群经之中,说孔子乃至先秦儒家与《周易》无关,否定先秦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并列的事实,是完全错误的。指出执著于这些错误观点的疑古学者,应该反省、检讨自己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孔子一生述而不作,并未留下严格意义上的文字著述,但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数十年如一日,所言多有传诵于弟子或时人者。这些言论或被辑纂成册,如《论语》一书,或被援引于后儒之论著,如《易传》、《礼记》、《孝经》、《孟子》等文字中的若干子曰。《论  相似文献   

18.
从帛书《易传》看孔子之《易》教及其象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帛书《易传》看孔子之《易》教及其象数[港]邓立光孔子《易》教之内容,由于帛书《易传》之刊布(1),而得以述焉。孔子说《易》未能为弟子完全接受,此因孔子对《周易》性质之转换一由卜之书转化为言德之书一超过时人之认识水平所致。孔子在其《易》教中兼用象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帛书《易传》比对《论语》中关涉《周易》的章节,从而确定这些章节是属于孔子晚年所说的话。此外,从帛书《易传》所见的哲理,-显示了晚年的孔子已经具有哲学家的形态。关心形而上的问题,并且对这些哲学问题有很深的体会。孔子说《易》,开辟了以义理研究《易经》的新途,亦展示了一个学术发展的转折点,即儒家的道德形而上学以孔子为开山。  相似文献   

20.
子思与《易》有关。对易学"卜筮"知识、《周易》古经和《易传》,子思都学习而熟知。更值得注意的是,子思作《易》,其著作即帛书《衷》篇。在孔子之后的先秦儒家"中道"思想传承中,子思最能体会"中道"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故一方面从形而上层面阐发"中道",而作《中庸》;另一方面在孔子所开创的经学易学上,凸显孔子所"观"、所新诠的易学"中道",专门辑录孔子有关"中道"的论述,而作《衷》篇。子思在先秦儒家易学传承中应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