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朴初会长会见南泽道人禅师一行1997年3月23日下午,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在北京广济寺亲切会见了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监院南泽道人禅师和曹洞宗贯首宫崎奕保禅师的侍从中村典笃一行。91岁高龄的赵朴初会长红光满面,精神饱满。在与南泽道人禅师互致问讯后...  相似文献   

2.
禅师利用俗语接引学人,目的不在于造成语言的碰撞冲突,而在于借助通俗淳朴的俗语沟通思想、交流感悟。俗语大多来自民间口头,鄙俚质朴。俗语的通俗化特点,恰好与禅宗语言风格相适应,因此成为禅籍语言的主要表达形式。许多禅师在上堂说法、应机接人时喜用俗语,使之成为禅师接引后学的一种方便施设,发挥着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3.
快乐急转弯     
禅书上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太太,整日在一个路口哭着,人们不明所以,只见她光哭着,就称她为“哭婆婆’。一天,一位禅师路过此地,见到此种情形,便不由上前打听。老太太告诉禅师,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卖伞人家,一个嫁给了卖鞋人家。每当天晴的时候,她就想起卖伞的女儿,想到她的伞眼下卖不出去,因之伤心而哭;而每当下雨的时候,她又想卖鞋的女儿,想起她的布鞋一定卖不出去,因之伤心。所以,无论晴天雨天,她便总是哭。禅师脱口便说,下雨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想你卖伞的女儿生意好,天晴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想你卖鞋的女儿生意兴隆呢?禅师的一句话,街头上就多了一个成天乐呵呵的“笑婆婆”。  相似文献   

4.
名山之上,大瀑布之旁,小茅察之内住着一位童颜鹤发的禅师。人世间盛传他智慧高、道行深、神通广大、料事如神。但他有一怪习,素不与人交谈,如遇问及任何事,只竖起一食指作答,人皆称之为“一指禅师”。某大富豪素仰其名,带随跟班,不惜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去拜访他。原来富豪拟拆资两千万开设大工厂,多月来犹疑不决。心有所求,欲请禅师指点迷津,开启茅塞。 禅师依然故我,“竖指”作答,微笑不语。富豪大喜,一心以为鸿鹄之将至,认定“一指”乃  相似文献   

5.
正拒绝是一门艺术,不要随便地拒绝,不要无情地拒绝,不要傲慢地拒绝;要能委婉地拒绝,要有笑容地拒绝,要有代替地拒绝,要有出路地拒绝。有一个意志消沉的年轻人,去向一位禅师请教从痛苦中解脱的方法。禅师说,你自己去悟一下,便会明白了。一天以后,禅师问他是否有所悟,他摇头,禅师便举起戒尺打了他一下。第二天,禅师又问,年轻人仍然不知,禅师又用戒尺打了他一下。第三天,他再次向禅师表示没有收获,当禅师举起戒尺打过  相似文献   

6.
宏度 《法音》2002,(12):37-37
本刊讯应中国佛教协会的邀请,以法国佛教联合会会长一行禅师为团长的法国佛教联合会代表团一行60人,于11月8日至12月1日在广东、海南、福建、四川、河北、北京等地参观访问。一行禅师1926年出生于越南,16岁受沙弥戒。后弘法于欧洲,著有《故道白云》、《步步安乐行》等著作近百种,其信众遍及欧美各国。一行禅师为禅宗临济传人,视我国禅宗道场为祖庭,曾多次率其弟子访华,与我国各地佛教界进行友好交流。此次一行禅师所率代表团成员来自法国、越南、新西兰、澳大利亚、巴西、英国、美国、加拿大、芬兰、德国、荷兰、西班…  相似文献   

7.
传说有一位无言禅师,深得佛家真谛,虽然寡言少语,但人们认为他一言一行,内含大义。一天,禅师的左右不在,有个游方和尚向无言禅师请教佛法。游方和尚问,什么是佛?禅师一言不发,只是左顾右盼,乐张西望;问什么是法?老禅师抬头看天,低头看地;问什么是僧?他干脆闭目养神。又问什么是修行之道,无言禅师满脸厌烦地伸出手来。  相似文献   

8.
总也不老     
从前从前有一位禅师每次听到钟声响总是捂着心哀痛地叫着新来的弟子都会问道:"师父你怎么了?"老禅师说:"那钟声每天每天打得我的心好痛!"眼泪总也不老,不管是几岁,面对生离死别,它晶莹得就像最初的那一滴泪。  相似文献   

9.
正禅师:原先,我干渴而嘈杂,在欲投进水一样的宁静时,总有人劝阻批评,总有人讥讽嘲笑,使我畏缩不前。弟子问禅师:那么,是谁最终引导您投进了宁静之中?禅师说:是一条狗。弟子扑哧一笑,问难道您的导师是条狗?禅师说:是。弟子:这是怎么回事?禅师说:一天,我看到一条快渴死的狗,非常  相似文献   

10.
百丈怀海禅师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嗣法弟子。他与西堂智藏、南泉普愿禅师同为马祖道一门下的高足。因后住新吴百丈山,人称其为百丈禅师。百丈禅师不仅对中国禅宗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他所创立的百丈清规,千百年来已成为禅宗丛林统一规制。百丈禅师还经常以言简意深的警语开示弟子学人。他所讲述的警训,给人启迪,发人深省,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指南。  相似文献   

11.
唐宋以后,佛教各个宗派大都衰微,惟有禅宗盛行。元代,临济宗作为禅宗的主要派别,不仅保持宋以来丛林禅学的特点,而且对传统禅法有所发展,使禅宗保持了生机和活力。尤其是南方的破庵祖先禅师(1136-1211)一支,思想活跃、法脉昌盛,在元代禅宗中影响最大。高峰原妙禅师的禅法便出于这一支,其得法法脉为:破庵祖先禅师—无准师范禅师—雪岩祖钦禅师—高峰原妙禅师。高峰禅师的参禅得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精参力究、穷彻本源而得以成就。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与潭州谷山寺相关历史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梳理考证,指出住持或驻锡该寺的僧人中,有唐五代时期南岳怀让与青原行思二系的谷山藏禅师、谷山有缘禅师、谷山崇禅师、谷山丰禅师、谷山和尚等,也有宋代临济宗的惠洪觉范禅师、谷山希祖禅师、谷山旦禅师、扬州齐谧首座、谷山广润禅师、石霜竹崖印禅师、谷山照禅师等。这些禅师之间相互有着较深的师承法脉渊源关系。唐代潭州谷山藏禅师的法嗣中有瑞岩禅师、百岩禅师、大岭禅师三位新罗国(今朝鲜半岛)僧人,几位禅师回国后,相继建立起自己的法派体系,对中国禅宗的东传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一条曲折清幽的山径通往氤氲的重光山,山麓坐落着文福禅师费15年心血拓建而成的重光寺。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笔者与年近花甲清癯矫健的文福禅师于寺后殿二楼禅房里品茶话禅,闲谈间涉及其巧定姻缘、断发拒恋、垦荒苦修和两地建寺等种种传奇式前尘往事。  相似文献   

14.
正云龙禅师和徒弟在路上行走,经过一片由出家人守护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人在舒适地栖居,马儿在欢快地奔跑,狗在尽情蹦跳,连水盆里的鱼儿也在悠然摇动着尾巴。云龙禅师发现这是个启迪徒弟的机会,便走上前去问:"你这里有多少个人"出家人答:"七百多吧。"云龙禪师又问:"有多少匹马?""七百多吧。"云龙禅师又问:"有多少条狗?""七百多吧。"云龙禪  相似文献   

15.
一诚禅师1949年出家,8年后手持虚云老和尚的手扎上云居山,从此跟随虚云老和尚直到他圆寂。禅师在亲近虚老的时间里,获得时任云居山真如寺方丈性福大和尚的青睐,传给他沩仰宗法脉。其时虚老亦视其为法门龙象,鉴于已接法于性福大和尚(性福大和尚是虚老的法子),就代另一个弟子明一观本禅师传给禅师临济宗法脉。一诚禅师之所以被虚老看重,与其自身具备的天赋素质不无关系。早在少年时代,禅师到附近的乌山寺礼佛时,  相似文献   

16.
据说,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酷爱兰花。在一次为弘法讲经而云游各地之前,他吩咐弟子们一定要看护好寺院里栽种的数十盆兰花。禅师走后,弟子们非常殷勤地侍弄着兰花。但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偏偏当晚弟子们一时疏忽,忘了将兰花搬回室内。结果,花架倾倒,花盆破碎,一棵棵兰花被风雨摧折得憔悴不堪。看着眼前一片狼藉,弟子们叫苦不迭。  相似文献   

17.
满了吗     
一位学僧在无德禅师座下学习了一段时间,觉得已经足够了,向无德禅师告辞,想去云游四方了. "什么是够了呢?"禅师问. "够了就是满了,装不下了."学僧很认真地回答. "嗯,好吧,你走之前,再帮我装一盆石子吧."禅师说.  相似文献   

18.
善昭禅师的《三教》,集中体现了宋代高僧处理儒道佛三教关系的基本思路。善昭禅师认为儒家之学如雨露一般润泽着万民的心田,是国家实现繁荣昌盛所必不可少的思想因素和精神力量。在道教庞杂的思想和繁多的道术中,善昭禅师最为看重的是老子的见素抱朴思想。善昭作为中国佛教禅宗临济宗的一代祖师,他最为推崇的自然还是佛教。善昭禅师的《三教》就是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中"三教"融合发展趋势的体现,同时自然也会对这一发展趋势产生强有力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山深处有一所旧茅屋,茅屋里住着一位修行的老禅师。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老禅师在一片草地上散步。  相似文献   

20.
明尧 《法音》2008,(9):3-19
大慧宗杲禅师.宋代临济宗杨岐派高僧,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字昙晦,号妙喜,安徽宣州人,俗姓奚。十七岁剃发、受具。初依曹洞宗诸老,后谒湛堂文准禅师。文准禅师示寂后。参天宁圆悟克勤,发明大事。后奉克勤禅师之命。分座说法,一时名重丛林。后隐居云居,既而结庵于福州长乐洋屿.开法接众。绍兴七年奉诏住持径山寺。法席大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