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 IOR)是指个体对出现在先前提示位置上的刺激反应更慢的现象。尽管大量ERPs研究发现呈现在线索化和非线索化位置上的靶刺激诱发的ERPs在250-300ms处存在一个稳定的差异(Nd250),但这一差异的方向却并不一致。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结合经典的线索-靶子范式,考察刺激放置的朝向是否会影响到IOR中Nd250效应的极性。结果显示虽然刺激放置朝向并未有影响到Nd250的极性,却对早期P1成分的线索化效应的地形图分布有着显著的影响。这表明1)过往ERPs研究中的Nd250效应极性的不一致并非源于刺激放置朝向的作用;2)刺激的放置朝向会导致早期线索化效应(P1)在地形分布上出现差异。  相似文献   

2.
返回抑制是指个体对呈现在先前(约250 ms前)线索化或注视过位置的刺激反应更慢的现象。尽管有研究表明IOR在长时训练下存在稳定的训练效应,但其相应的认知神经机制,即训练究竟是如何影响IOR的迄今为止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对信息加工过程高敏感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结合长时训练和线索-靶子范式来对该问题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在行为上同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返回抑制效应在长时训练下表现出稳定的下降趋势;更重要的是在脑电上同IOR行为效应量在训练后变小的结果相一致,标识早期知觉加工的成分如N1等在有效和无效线索条件间的差异也表现出在训练后的降低。结果表明早期的知觉加工阶段是训练影响IOR的一个重要阶段,为探明IOR训练效应的认知神经机制提供了来自电生理学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操纵线索和靶刺激的空间关系,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探讨返回抑制梯度效应的脑内时程动态变化。结果发现,线索化条件下,P1波幅减小。在175-225ms内,线索化与相邻均比相对条件诱发了一个更大的负成分(Nd200),而且当返回抑制量大(线索化位置)时,Nd200更大。差异波(线索化-相对)的地形图显示,该负成分主要在额中部脑区有明显激活。在250-300ms内,线索化比相对条件同样诱发了一个更大的负成分(Nd270),差异波(线索化-相对)的地形图显示,该负成分主要在右侧顶部脑区有明显激活。结果表明,返回抑制梯度效应可能是由线索化位置的抑制和注意方向的转换共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 IOR)与情绪刺激都具有引导注意偏向、提高搜索效率的特点, 但二者间是否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迄今为止尚不明确。研究采用“线索-目标”范式并在视听双通道呈现情绪刺激来考察情绪刺激的加工与IOR的交互作用。实验1中情绪刺激以单通道视觉面孔或一致的视听双通道呈现, 实验2通过在视听通道呈现不一致的情绪刺激进一步考察视听双通道情绪一致刺激对IOR的影响是否是由听觉通道一致的情绪刺激导致的, 即是否对听觉通道的情绪刺激进行了加工。结果发现, 视听双通道情绪一致刺激能够削弱IOR, 但情绪不一致刺激与IOR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 并且单双通道的IOR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仅在视听双通道呈现情绪一致刺激时, 才会影响同一阶段的IOR, 这进一步支持了IOR的知觉抑制理论。  相似文献   

5.
基于外源性线索-靶子范式, 采用2(线索-靶子间隔时间, stimulus onset asynchronies, SOA:400~600 ms、1000~1200 ms) × 3(目标刺激类型:视觉、听觉、视听觉) × 2(线索有效性:有效线索、无效线索)的被试内实验设计, 要求被试对目标刺激完成检测任务, 以考察视觉线索诱发的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 IOR)对视听觉整合的调节作用, 从而为感知觉敏感度、空间不确定性及感觉通道间信号强度差异假说提供实验证据。结果发现:(1) 随SOA增长, 视觉IOR效应显著降低, 视听觉整合效应显著增强; (2) 短SOA (400~600 ms)时, 有效线索位置上的视听觉整合效应显著小于无效线索位置, 但长SOA (1000~1200 ms)时, 有效与无效线索位置上的视听觉整合效应并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 在不同SOA条件下, 视觉IOR对视听觉整合的调节作用产生变化, 当前结果支持感觉通道间信号强度差异假说。  相似文献   

6.
唐晓雨  孙佳影  彭姓 《心理学报》2020,52(3):257-268
本研究基于线索-靶子范式, 操纵目标刺激类型(视觉、听觉、视听觉)与线索有效性(有效线索、中性条件、无效线索)两个自变量, 通过3个实验来考察双通道分配性注意对视听觉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 IOR)的影响。实验1 (听觉刺激呈现在左/右侧)结果发现, 在双通道分配性注意条件下, 视觉目标产生显著IOR效应, 而视听觉目标没有产生IOR效应; 实验2 (听觉刺激呈现在左/右侧)与实验3 (听觉刺激呈现在中央)结果发现, 在视觉通道选择性注意条件下, 视觉与视听觉目标均产生显著IOR效应但二者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双通道分配性注意减弱视听觉IOR效应。  相似文献   

7.
返回抑制(IOR)是指注意过程中个体对已搜索过的位置进行抑制, 从而在随后该位置上出现目标时发生注意重新定向或反应变慢的过程。本研究使用ERPs技术, 采用线索-靶子范式, 考察了情绪目标辨别任务中IOR的发生过程及二者的神经机制。结果发现, 与无效线索相比, 有效线索下的P1波幅更小, N1波幅更大, 正性、负性面孔N170的波幅比中性面孔大。表明当要求被试做情绪辨别任务时, IOR与对情绪信息的反应之间发生了分离, 表现出情绪加工的优先。这说明IOR和情绪偏向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神经通路上的适应机制, 也为进一步探究注意与情绪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来自神经电生理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IOR经典线索提示范式应用到三维空间,设置不同的深度距离,操纵目标深度、线索类型两个自变量,分析IOR效应的差异,并进一步探索其在三维空间中的扩散范围问题。结果发现:(1)短距离条件下,同侧视野不同深度的线索(Z-无效)反应显著慢于不同视野相同深度的线索(X-无效)反应,而长距离条件下,两者无显著差异;(2)无论目标深度远近,IOR效应均存在,短距离条件Z-无效的IOR量均显著小于长距离条件。结论:三维空间存在IOR,并在深度位置上具有一定的扩散范围,以提示线索位置为中心,IOR的扩散程度随深度距离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吕婷婷  牛盾 《心理科学》2015,(2):284-289
使用冲突色词作为外源性线索,通过3(任务类型)×2(线索有效性)×2(色词一致性)混合设计考察认知控制对返回抑制(IOR)的影响。结果:(1)线索-靶子任务(CT)和靶子-靶子任务(TT)均产生正值IOR,CT的IOR效应量(32ms)显著大于TT(12ms)。(2)线索有效性和任务类型交互作用显著。按键反应组IOR效应量(11.85ms)显著大于颜色反应组(-18.5ms)和词意反应组(-25.65ms)。证实冲突色词在CT任务中做为线索可产生IOR,这种范式上的新尝试同样适用于TT任务。在TT任务中对认知冲突的觉察和控制导致IOR效应反转,支持注意的非盲性机制。研究为主动操纵被试对线索的认知控制程度,考察复杂任务下实施认知控制对注意定向的影响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三维空间中视觉空间返回抑制对Simon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爱君  张明 《心理科学》2015,(4):792-800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三维场景,采用视觉空间返回抑制范式与Simon任务的变式相结合,操纵了目标深度、线索有效性以及空间一致性三个变量,考察三维空间深度位置上视觉空间返回抑制如何影响任务无关的反应表征(Simon效应)。结果发现,(1)三维空间深度位置上存在基于空间的返回抑制效应,且空间返回抑制效应会削减Simon效应;(2)目标出现在远处空间时,线索化条件下的Simon效应显著大于非线索化条件下的Simon效应;(3)目标出现在近处空间时,线索化条件与非线索化条件下的Simon效应之间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空间返回抑制并不是"深度盲",且目标的空间位置会对空间返回抑制与Simon效应的交互关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付佳  张明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7(4):265-268,294
联合空间cue—target范式和空间Stroop任务,考察了空间注意在解决空间Stroop效应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1)与空间Stroop刺激出现在非线索化位置相比,出现在线索化位置上时,被试对位置和空间维度不一致试验的反应更快,且空间Stroop的量显著减少;(2)返回抑制影响空间Stroop效应量的大小,返回抑制对非空间Stroop效应量的调节和对空间Stroop效应量的调节有所不同,无论一致条件,还是不一致条件下,对空间Stroop反应的反应速度要快于非空间Stroop。  相似文献   

12.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考察了奖赏预期对人类面孔情绪识别的影响。实验采用线索-目标范式, 分别记录了被试在奖赏预期条件下以及无奖赏预期条件下对正性、中性和负性面孔进行情绪辨别任务的ERP数据。行为结果显示, 被试在奖赏预期条件下的反应时快于无奖赏预期条件下的反应时, 对情绪面孔的反应时快于对中性面孔的反应时。ERPs数据显示, 奖赏线索比无奖赏线索诱发了更正的P1、P2和P300成分。目标刺激诱发的P1、N170波幅以及N300均受到奖赏预期的调节, 在奖赏预期条件下目标诱发了更正的ERPs。P1、N170、VPP等成分没有受到面孔情绪的影响, 而额中央位置的N300波幅显示情绪(正性与负性)面孔与中性面孔加工的差异。重要的是, N300波幅出现奖赏预期与情绪的交互作用, 正、负情绪加工效应以及负性偏向效应受奖赏预期的差异性影响。正性情绪加工效应不受奖赏预期的影响, 而负性情绪加工效应和负性偏向效应在奖赏预期条件下显著大于无奖赏预期条件下。这些结果说明, 奖赏预期能够调节对面孔情绪的加工, 且不同加工进程中奖赏对情绪加工的调节作用不同。动机性信息调节注意资源的分配, 促进了个体在加工面孔情绪时的负性偏向。  相似文献   

13.
采用内源性线索-靶子范式, 操纵线索类型(有效线索、无效线索)和靶刺激通道类型(视觉刺激、听觉刺激、视听觉刺激)两个自变量, 通过两个实验, 分别设置50%和80%两种内源性空间线索有效性来考察不同空间线索有效性条件下内源性空间注意对视听觉整合的影响。结果发现, 当线索有效性为50%时(实验1), 有效线索位置和无效线索位置的视听觉整合效应没有显著差异; 当线索有效性为80%时(实验2), 有效线索位置的视听觉整合效应显著大于无效线索位置的视听觉整合效应。结果表明, 线索有效性不同时, 内源性空间注意对视听觉整合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高线索有效性条件下内源性空间注意能够促进视听觉整合效应。  相似文献   

14.
安全标志是一种传递潜在风险的方式,在安全管理中有重要地位。安全标志词语在安全标志中应用广泛。本文从新的视角研究安全标志词语的有效性,应用心理学中的线索-靶范式研究安全标志词语的风险等级对目标的注意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词语的风险等级显著调节注意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 IOR)效应, 高风险词语相对于中、低风险词语能够减弱IOR效应;但词语的风险等级对IOR的调节作用受到靶子位置的影响,其中,靶子出现在左侧时调节作用显著,而靶子出现在右侧时调节作用不显著,这是由于风险引发的负性情绪刺激处理的偏侧优势产生的。本文为安全标志有效性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心理学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本文以三种表情面孔为材料,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方法探讨表情线索在注意朝向中与注视转移发生的交互及两者如何共同影响观察者的反应。结果发现:(1)线索效应在三种表情面孔的两种SOA中都出现了;(2)SOA较长时,注视线索效应量间的显著差异出现在中性和恐惧面孔、高兴和恐惧面孔间;(3)面部表情的效应出现在了表情线索诱发的P1成分上;(4)目标诱发的P1和N1说明了注视线索效应的存在及与表情间的交互。结论:表情线索先对观察者的朝向反应产生影响,随后是注视线索及其与表情线索发生的交互。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探索延迟匹配任务范式下面孔识别工作记忆的脑电位特征。实验以面孔图片为刺激,在校大学生被试完成靶匹配工作记忆任务。结果发现,被试识别靶面孔及分心物面孔时均在枕颞区两侧诱发N170,且靶与分心物的N170振幅在相同电极上都没有显著差异,在颞区两侧的P7和P8上差异显著;无论靶面孔还是分心物面孔,工作记忆的 ERPs均产生了 P300成分。在分别追踪新靶和熟悉靶的工作记忆任务条件下,靶与分心物的ERPs波形在250 ms后出现分离,且靶刺激波幅均比分心物更正,新靶比熟悉靶更正。熟悉分心物与新分心物之间显示出250~650 ms的前额区旧/新效应,在晚期的450~650 ms时段,新工作记忆比旧工作记忆波幅更正。这些结果表明,面孔识别的N170效应可能反映的是面孔知觉的整体加工,且 N170的右半球优势具体为颞区的右侧优势;先前的面孔学习会影响工作记忆期间大脑对面孔的识别反应。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在完成Stroop任务时的脑事件相关电位特征。以中文Stroop色字为材料,对颜色和字义任务中一致刺激和不一致刺激的脑电叠加平均,并相减(不一致刺激减一致刺激)得到差异波,比较各组被试的波形。结果发现:在顶区,初中生的P3比高中生和大学生更为正走向;大学生、高中生和初中生的头皮分布呈现出不同的特征;Nd4与Stroop效应和反转的Stroop效应有关,可能反映了对无关信息的抑制,而Pd6则反映了对语义信息的再加工。  相似文献   

18.
刘幸娟  张阳  张明 《心理科学》2011,34(3):558-564
基于位置的返回抑制(IOR)是指对先前注意过的位置上靶子反应变慢的现象。探讨听觉障碍被试检测任务IOR的时程和量是否受听觉剥夺的影响。实验1中,听觉障碍被试和听力正常组被试具有相同的IOR时程和量;但在取消中央线索化的实验2中,当SOA为350ms时,听力正常被试没有出现IOR,听觉障碍被试出现了IOR,说明听觉障碍被试的注意脱离快于听力正常被试。听觉障碍被试对外周靶子的反应快于听力正常被试,表明听障人群外周注意资源增强。这些结果表明听觉障碍被试的空间注意更具有效性和策略性。  相似文献   

19.
两类线索相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艳芳  张侃 《心理学报》2001,34(2):132-136
研究运用前置线索的实验模式,采用对颜色刺激进行不一致颜色命名的实验任务,考察了线索与刺激和反应的维度重合关系、线索的呈现时距和线索的有效慨率对命名时间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无刺激一反应相容性的情况下,当线索一刺激和线索一反应这两类线索相容性同时存在却相互竞争时,线索一刺激的相容性强于线索一反应的相容性,只显示出线索一刺激的相容性效应。同时,实验结果证明了线索一刺激相容性效应仍然遵循适时性的特征,受到线索呈现时距的影响,并随线索客观有效慨率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20.
张美晨  魏萍  张钦 《心理学报》2015,47(11):1309-1317
为考察阈上、阈下不同面孔表情下的注视线索提示效应, 实验以阈上和阈下面孔的不同注视朝向为提示线索, 同时变化面孔表情, 要求被试迅速和准确地对随后出现的靶刺激(大写字母)的呈现位置做出判断。结果显示, 在阈上呈现条件下, 注视线索提示效应显著, 且该效应不受面孔表情的影响。在阈下呈现条件下, 注视线索提示效应显著, 但该效应受到了面孔表情的调节, 表现为在注视线索无效时, 判断目标位置所需反应时在正性、负性面孔表情下显著长于中性面孔条件。上述结果说明, 阈上知觉时, 面孔表情虽被清晰感知, 但个体自上而下的控制机制使其被忽略, 因而未能影响个体的注意偏向; 阈下知觉时, 面孔表情得到自动加工, 并影响了个体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