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限制饮食是为了控制体重, 长期严格地控制进食的倾向。大量研究表明相对于非限制性饮食者, 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尤其是高能量或高美味食物线索存在认知偏向。这种偏向是基于一定的脑神经基础的如前额叶背内侧, 小脑等区域。未来研究应设置严格的筛选标准, 运用视觉odd-one-out和学习-再认实验范式, 重视认知神经机制的探讨, 开展中国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加工的认知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模型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2.
刘豫  陈红  李书慧  罗念 《心理学报》2017,(2):219-227
失败的限制性饮食者是进食障碍的高危人群,他们面对食物时的抑制控制能力通常很弱,从而更易发展为肥胖,所以改善失败的限制性饮食者对不健康食物的进食选择十分重要。本文采用在线停止信号任务,通过提高失败的限制性饮食者对不健康食物图片的抑制控制能力,从而减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不健康食物的选择。首先对66名失败的限制性饮食者实施前测,然后随机分为对不健康食物图片进行抑制反应的干预组(n=33)和对非食物图片进行抑制反应的控制组(n=31),两组被试接受每天一次(每次10 min左右)共计7次的训练。完成训练后,所有被试均接受后测。结果发现,干预训练后,与控制组相比,干预组被试对不健康食物的选择频率以及对不健康食物自我报告的吸引力和喜爱程度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
物质丰富的时代, 如何抵御美味食物线索带来的食物渴求, 并限制饮食从而保持健康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近年来, 国内学者为了探讨节食成功的原因, 创建中国食物图片库, 考察限制性饮食的认知神经机制, 以及成功和失败限制性饮食者的脑机制差异; 开展了特质食物渴求及中国特色的辣食渴求的认知神经研究。对推进饮食行为研究的理论发展, 也为肥胖、饮食失调等健康干预工作提供重要支持。  相似文献   

4.
最近十年,国内学者对中国人身体自我和饮食行为进行了理论和实证上的本土化探索,主要涉及对中国化身体自我和饮食行为测量工具的研制,身体自我的结构和特点;提出了"负面身体自我图式"概念和"负面身体图式指导负面身体自我者的认知加工"的重要观点,对该认知加工机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探讨了负面身体自我形成的影响因素、预测模型;探讨了限制性饮食者的认知加工偏好、饮食失调人群的特点和学生超重的干预模式;初步探讨了负面身体自我注意偏好、限制性饮食者及饮食失调亚群对食物线索加工的脑机制。  相似文献   

5.
罗一君  牛更枫  陈红 《心理学报》2020,52(10):1224-1236
在生命史理论的视角下, 本研究通过两个研究揭示了生命早期环境不可预测性对过度进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1招募处于生命早期阶段的91名初中生(年龄12~14岁), 采用饱食进食(Eating in the absence of hunger, EAH)范式, 结果发现生命早期环境不可预测性能够显著正向预测个体饱食状态下的高热量食物选择(即过度进食); 研究2招募新冠病毒疾病(COVID-19)暴发背景下301名武汉市居民(高死亡威胁组)和179名其他省市居民(控制组) (年龄18~60岁)为被试, 通过问卷法回溯性地测量生命早期环境不可预测性并探究其影响当前过度进食的机制, 结果发现生命早期环境不可预测性通过生命史策略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过度进食。同时, 死亡威胁(新冠病毒疫情)扩大了环境不可预测性通过生命史策略间接影响过度进食的效应, 而社会支持则能缓冲这一效应。研究结果为COVID-19背景下和灾后居民的健康进食干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自我客体化对女大学生限制性饮食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采用自我客体化量表、体像比较量表、限制性饮食量表和意志控制量表对487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自我客体化、社交网站体像比较和限制性饮食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意志控制与自我客体化、社交网站体像比较以及限制性饮食均呈显著的负相关;(2)社交网站体像比较在自我客体化对限制性饮食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3)自我客体化对限制性饮食影响的直接效应以及社交网站体像比较中介效应的后半路径均受到意志控制的调节,即在低意志控制群体中,这两种效应都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眼动追踪考察两类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注意偏向的成分。在高低能量食物分别和非食物配对时,成功者对高能量存在注意警觉(加速探测)-回避(早期和总体的回避)模式;失败者对高能量存在注意回避(早期定向回避)-维持(早期维持)模式,即在早期注意更少的定向于高能量,但一旦注意到就出现维持偏向。在高低能量配对时,成功者对高能量注意警觉(早期定向)-维持(早期维持);失败者对高能量注意警觉(早期定向)-维持(早期、总体的维持) 。总体上,我们发现了不同亚类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加工的能量效应,即失败者比成功者对高能量食物注意更多的眼动证据。  相似文献   

8.
夜间进食综合征是一种表现为早晨没有食欲、晚饭后过量进食或夜间醒来进食的饮食障碍,并且与睡眠问题相关。在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先后介绍了夜食症的概念内涵、发病的生理神经机制及主要的干预措施和治疗手段,并对现有研究的不足进行总结,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旨在为研究者在此领域的进一步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眼动追踪考察两类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注意偏向的成分。在高低能量食物分别和非食物配对时,成功者对高能量存在注意警觉(加速探测)-回避(早期和总体的回避)模式;失败者对高能量存在注意回避(早期定向回避)-维持(早期维持)模式,即在早期注意更少的定向于高能量,但一旦注意到就出现维持偏向。在高低能量配对时,成功者对高能量注意警觉(早期定向)-维持(早期维持);失败者对高能量注意警觉(早期定向)-维持(早期、总体的维持)。总体上,我们发现了不同亚类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加工的能量效应,即失败者比成功者对高能量食物注意更多的眼动证据。  相似文献   

10.
暴食症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暴饮暴食症状, 并伴随着强烈的沮丧感, 个体在进食时通常感觉失去控制, 进食大量食物。暴食行为受到应激、负性情绪、冲动性人格、身体不满意与限制性进食以及父母的喂养方式影响。关于暴食症发生和维持的理论模型主要有情感调节理论、食物成瘾模型、人际关系模型以及完美主义模型。未来要进一步探究影响暴食的因素, 完善暴食症的理论模型, 运用脑成像等技术深入研究暴食症的认知神经机制并加强对暴食症的干预与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11.
李灵  侯晓旭  张亚  隋雪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2):2040-2051
与其他类型的刺激相比, 个体会优先注意食物相关刺激, 即对食物刺激的注意偏向。对影响食物线索注意偏向个体因素研究的分析发现:(1)在状态因素中, 饥饿以及与自我威胁有关的、唤起强度大的负性情绪对食物线索注意偏向有增强作用, 这在注意加工的早期和晚期都有体现; (2)在特质因素中, 行为研究发现, 相比于体重正常个体和非限制性饮食者, 超重/肥胖个体以及唤起节食目标的成功限制性饮食者没有更强的注意偏向, 但是, ERP研究发现, 在注意加工的早期阶段, 就出现了特质因素对食物线索注意偏向的影响; (3) fMRI研究发现, 对食物线索的注意过程伴随着脑岛、眶额叶皮层等与奖励相关的脑区及视觉注意网络的激活。未来研究需要:(1)从动态角度研究注意偏向, 进一步提高测量的信度; (2)使用专门的范式探究个体因素影响注意偏向的神经机制; (3)严格分离不同状态因素; (4)对被试进行严谨筛选和划分, 做好被试间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2.
翁春燕  陈红  朱岚 《心理学报》2012,44(5):680-689
采用点探测变式探讨了120名成功和失败女性限制性饮食者对两类食物线索的注意偏向机制。结果发现, 当只启动享乐目标时, 成功的限制者存在对美味食物线索的注意回避, 失败的限制者存在对美味食物线索的注意脱离困难; 当相继启动享乐目标和节食目标时, 成功和失败两类限制者均存在对美味食物线索的注意回避, 但失败者仍然存在注意脱离困难。从目标矛盾模型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三重影响模型和客体化模型,探讨媒体形象内化与大学生限制性饮食行为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外表的社会文化态度问卷、自我客体化问卷、荷兰人饮食行为问卷、自我同情量表四个量表对6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媒体形象内化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限制性饮食行为;(2)自我客体化在媒体形象内化与大学生限制性饮食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自我同情调节媒体形象内化与自我客体化之间的关系,随着自我同情的增加,自我客体化的中介作用减小。  相似文献   

14.
陈曦梅  罗一君  陈红 《心理学报》2020,52(4):485-496
基于积极心理学, 采用友谊质量量表、自我怜悯量表、身体欣赏量表和直觉进食量表, 对2438名初中生进行调查, 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友谊质量与青少年直觉进食的关系、作用机制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友谊质量与直觉进食呈显著正相关; (2)自我怜悯和积极身体意象在友谊质量与直觉进食间起中介作用, 且该中介作用包含三条路径:自我怜悯的单独中介作用、积极身体意象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自我怜悯-积极身体意象的链式中介作用; (3)中介效应性别差异仅出现在友谊质量与直觉进食(分维度)的关系中, 即“无条件地允许进食”和“进食不受情绪影响”两个维度。研究结果为促进青少年形成积极身体意象、健康饮食行为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干预指导。  相似文献   

15.
李燕 《心理科学》2000,23(3):311-314
本研究用推理法范式研究5岁儿童在不同条件下,对生长、生病、进食、呼吸和排泄等生物特征的限制于生物类别的限制性推理.结果表明,以人为例引入特征及对特征给予生机论的解释,都能提高儿童的限制性类别推理.儿童对生物特征的认识中,存在拟人化的推理模式和生机论的因果关系解释系统.儿童对动物和植物的认识发展是不均衡的,对动物的认识优先发展;对动植物共有的特征已有所认识,但对各个特征的认识发展是不均衡的.  相似文献   

16.
周爱保  谢珮  田喆  潘超超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1):2013-2023
人类的饮食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等, 其中情绪对饮食行为的影响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这种影响一般表现为摄入量的多少和食物(热量)的选择。通过探讨不同情绪下临床和非临床个体食物摄入量的表现, 总结发现消极情绪导致个体暴饮暴食的可能更大。积极情绪影响下的饮食行为的研究结果则存在分歧: 生理角度解释为积极情绪能够促进个体的享乐机制, 导致进食行为增加; 而自我控制理论则认为积极情绪增加了个人资源以抵制美食诱惑。此外, 进一步探讨了情绪影响下饮食行为的神经生理机制。未来在饮食相关的临床研究和治疗上, 需要对情绪影响下的饮食行为有更深入的神经机制方面的探究。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人的饮食活动,包括消化吸收、饮食心理及行为。采取某些措施,以增进食物的消化吸收,从而有利于身心健康,是关于饮食卫生问题,可区分为饮食生理卫生和饮食心理卫生。注意食物的新鲜清洁、饮食的定时定量、进食时细嚼慢咽、饭后不立即从事剧烈的运动等问题,从生理  相似文献   

18.
齐鲁饮食文化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定文化形态的饮食观念,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起着促进或制约社会发展的作用。齐鲁饮食习俗中“上顺天道、适时进食”的自然生态观,“长幼有序、进食有礼”的礼俗观,“敬天爱人”和谐观,“孝敬父母、以和为贵”伦理观,“以大惟美”待客观,是齐鲁饮食文化形态的主要特征,是儒学思想实现社会统治方略和社会管理的具体体现。新的历史时期,齐鲁饮食文化不断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发展与对外交流,去粗存精引领社会饮食文化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采用眼动技术,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藏语母语者在不同语境中阅读汉语句子时,字形、语音信息在词汇识别中分别发挥的作用以及词频效应。结果发现:(1)在高限制性句子语境中,字形和语音共同作用;(2)在低限制性句子语境中,语音作用显著;(3)词频效应出现在高限制性语境的晚期,以及低限制性语境的中期和晚期。该结果表明,在藏语母语者阅读汉语的过程中,句子语境影响词汇识别过程中字形、语音的作用及作用的时间进程,藏语母语者汉语词汇识别符合双通道理论。  相似文献   

20.
饮食控制缺陷可导致超重、肥胖和饮食失调。已有研究表明,肥胖和饮食失调者在前额叶认知控制神经环路上存在缺陷。无创神经干预-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通过调节前额叶皮层兴奋性来提高饮食控制能力,改善饮食失调症状。未来的研究应考虑不同刺激参数和刺激位点下的干预效应,融合其他神经生理技术考察无创神经干预改善饮食控制的作用机制,考虑个体差异性并结合客观的行为范式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