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敌意性别偏见是一种出于对女性敌对情感的性别偏见;善意的性别偏见则是指一种主观上出于爱护女性的正面情感,通过特定角色限制而对女性形成的一种性别偏见态度。二者的具体心理结构分别包括两性权力、性别间能力差异和异性性行为等三个维度。不同类型性别偏见对人们有关女性群体和个体的社会认知及其态度存在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女性主义认同发展理论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研究中一个活跃的研究主题。女性主义认同是一种基于女性主义立场并自我标签为女性主义者的社会认同。基于Downing和Roush的女性主义认同发展理论,心理学研究者开发了FIS、FIDS、FIC等旨在评估女性主义认同发展阶段与水平的测量工具。研究表明,由于女性主义赋权女性挑战其生活及社会文化中的性别主义偏见,因此,女性主义认同发展能够有效地提升女性的自尊、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从而促进女性的身心健康。未来的女性主义认同研究应该重点致力于女性主义认同理论的完善和深化及研究方法论的变革,包括运用交错性范式与多元方法探讨不同性别、种族/民族、年龄、阶层等多元群体经验,使用追踪研究探讨女性主义认同发展的历程,以及致力于女性主义认同研究工具的本土化,从而推动我国女性主义认同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工作-家庭资源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208份双职工夫妻配对数据,探讨配偶的善意性别偏见对职业女性工作繁荣的中介机制与边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配偶的善意性别偏见负向预测职业女性的工作繁荣,家庭-工作冲突中介了配偶的善意性别偏见与工作繁荣的关系;同时,职业女性的工作中心性调节了家庭-工作冲突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对降低职业女性的家庭-工作冲突,减少善意性别偏见,促进工作繁荣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义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女性主义运动,经历了从对主流心理学的批判到重构心理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历史发展轨迹。20世纪60、70年代,女性主义心理学着重于对主流心理学中的男性中心主义偏见的揭露与批判;从80年代起,女性主义心理学将重点转向对心理学学科基础假设的挑战,试图重构心理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父母性别偏见对女孩影响的研究多聚焦于幼儿与青少年时期家庭领域,忽视了其对女性成年后工作领域的深远影响。基于自我概念理论,探讨了父母性别偏见对女性职场表现的负面影响机制。基于225份多时点、多来源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1)父母性别偏见通过降低女性自尊加剧其职业妥协;(2)职业妥协负向影响女性工作绩效和创造力;(3)父母性别偏见依次通过自尊、职业妥协削弱女性工作绩效和创造力。研究结论从原生家庭界面拓展女性职场表现研究视角,为识别影响女性职业选择和职场表现根源因素、促进职场性别平等和女性职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7,(4):94-100
国家的性别在政治社会学中是一个被忽略的命题,而在女性主义研究中则属于理论化程度比较低的主题。本文将选取西方女性主义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理论——佩特曼的性别契约论、麦坚伦的国家物化论和布朗的国家创伤论——进行述评,分析性别在国家起源,结构以及运转中的形构作用;并以这些理论为基础来重新解读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国家与女性的关系,以及在市场转型背景下实现性别平等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伦理学伴随着西方女权运动的深化,产生于最近三十年,其主要标志是卡罗尔·吉利根教授的《不同的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妇女发展》的出版.此后,女性主义伦理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政治伦理、生态伦理、生命伦理、性伦理等领域,形成不同的交叉学科.作为女性主义伦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关怀伦理学,一直备受女性主义伦理学家的关注.关于关怀伦理学,学术界比较有争议的几个问题有:性别与道德的关系、关怀与正义的关系、关怀伦理学的理论归属等.女性主义伦理学的出现为女性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同时,也为伦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性别分析法.但是,女性主义伦理学作为一种新兴学科,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偏见不是一种单方面的社会心理现象, 而是偏见持有者、偏见对象、旁观者等多方相互作用和共同建构的结果。当女性在作为受害者和旁观者两种不同身份时, 她们对性别偏见持有者的回应既有相同之处, 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压力应对模型和对抗偏见反应模型可作为适应女性双重身份下对抗偏见的两种解释模型, 在面对偏见持有者时, 不同身份下女性对性别偏见的回应行为主要受到乐观、代价/收益、痛苦水平和女权主义等因素的影响。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聚焦对抗性回应行为的效度争议、对内隐性别偏见持有者的干预和拓展想象接触的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代伦理学的新发展:女性主义伦理学评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女性主义伦理学是当代伦理学中反主流规范伦理学中的一支。它将女性身份作为反思西方社会生活的一个符号代码,试图以性别分析方法剖析伦理学领域内性别权力的运作,以结束使女性受压迫的伦理意识和谋划,达到更合理的对伦理道德的理解。同时它批判了规范伦理学的普遍主义理论体系与论证方式,质疑了主流伦理理论的基本预设与价值建构。女性主义伦理学探究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当代伦理学多元化发展的潮流中,女性主义的探究为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  相似文献   

10.
乔红霞  俞国良 《心理科学》2011,34(2):435-440
[摘 要] 军队女性心理是军事心理学和女性心理学共同关注的话题。目前研究的焦点包括:女性军人的性别角色与特质、军队女性领导者、女性军人的婚姻与家庭、性别压力与性骚扰等。军队女性心理在研究方法上受女性主义影响坚持多元方法论,在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上与普通女性心理研究相比又有其特殊性。未来军队女性心理的深层研究将日益迫切,非主流研究方法将逐渐引起关注,进一步的研究应注意军队女性心理研究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1.
尽管抑郁的影响因素得到了比较多的探讨,但是鲜有研究探讨职业自我概念清晰度与抑郁的关系以及性别和性别平等观在其中的作用。根据生涯发展理论和自我差异理论,本研究探讨了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清晰度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并考察了性别和性别平等观在二者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通过对463份大学生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1)职业自我概念清晰度与大学生抑郁负相关;(2)职业自我概念清晰度与抑郁的关系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职业自我概念清晰度、性别和性别平等观对大学生抑郁存在三重交互作用。当个体持有高性别平等观时,男性和女性的职业自我概念清晰度都与抑郁负相关。当个体的性别平等观较低时,女性的职业自我概念清晰度与抑郁正相关。研究结果对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采用“学习—再认”范式,以有或无外部特征的不同性别面孔照片为材料,研究面孔记忆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有外部特征时,女性被试对不同性别面孔的记忆成绩均好于男性被试;无外部特征时,女性被试与男性被试的记忆成绩不存在性别差异;(2)比起男性照片,女性可记忆更多的女性照片,表明女性在面孔记忆中存在自我性别偏见;男性也是可记忆更多的女性照片,存在反向的性别偏向;(3)无论被试性别和照片性别,均是有外部特征的面孔照片的记忆效果更好;有外部特征的情况下,女性的自我性别偏见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女性心理学是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但是女性心理学在西方主流社会中的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本文主要通过简单总结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对女性心理的看法,探讨女性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偏见阻碍,以期对未来女性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女性心理学是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但是女性心理学在西方主流社会中的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本文主要通过简单总结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对女性心理的看法,探讨女性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偏见阻碍,以期对未来女性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为考察材料生态性、被试性别和角色性别对理解友好与敌对意图的影响,分析了100名被试观察由2名男性或2名女性表演的三类互动意图的照片或卡通时的正确率和反应时。结果:理解真实人物的正确率高于虚拟角色;女性被试理解虚拟角色的反应时长于真实人物,而男性被试却未出现材料生态性差异;理解男性角色敌对意图的反应时短于女性角色的,而理解友好意图时却未出现角色性别差异。研究为负性偏向等理论提供实证证据,揭示材料生态性、角色性别对理解友好和敌对意图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6.
女性员工性别身份印象管理是指女性员工为了扭转他人对自己女性身份的偏见和消极印象,而影响他人看法的过程。性别身份印象管理策略包括社会再范畴化策略和积极区分策略,前者旨在减少与女性身份的联系,后者意在强调女性身份的积极意义。两类策略会对女性获得的评价、职业发展和个人福祉产生不同的效果;工作场所偏好、性别刻板印象强弱等因素调节了这两类策略的效果。未来研究应继续从性别身份印象管理、组织干预和中国文化背景等方面探讨如何减少性别歧视对女性员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崔霞 《大众心理学》2022,(11):38-39
<正>根据性别歧视矛盾论,性别歧视混合了敌意和善意两种矛盾的态度。敌意性别歧视是指对女性存在明显的性别偏见,而善意性别歧视则主要指其对女性的态度更加主观积极,比如,女性就应该受到男性的珍惜和保护,此外还包括绅士行为以及与女性建立亲密关系的尝试。尽管善意性别歧视更加浪漫且语言表达更讨人喜欢,但是善意性别歧视被认为强化了女性低人一等的观念,并将女性限制在她们传统的性别角色中。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毛泽东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作品的女性主义解读,探讨了毛泽东的农民观和女性观。作者认为,毛泽东在这些作品中阐释了阶级和性别之间复杂而又流变的关系,并认为农民和女性是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将农民和女性作为革命主体囊括进无产阶级范围内是毛主义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创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女性主义核心论述出发,讨论了欧洲福利国家不同福利体制与家庭政策不同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结合欧洲福利国家改革与社会变迁(人口老龄化与家庭规模缩小)的事实,通过经验资料分析,从理论上阐述了欧洲家庭政策的变迁和发展趋势,尤其是发达工业化国家在回应后工业化生产体制与追求生活质量的家庭经营模式进程中家庭政策的演变,并从再分配政治与公民权不同维度的关系回应了在"为承认而斗争"的理论建构中性别关系与女性角色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采用玩具选择任务,通过对角色性别刻板玩具偏好的描述,考察3-9岁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状况,及外部信息对儿童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1)儿童在玩具选择中表现出的性剐刻板印象在4.5岁显著增强,在7~9岁趋于稳定;(2)男孩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先于女孩;(3)学龄前期儿童对不舍性别刻板信息的女性角色最不刻板,性别刻板信息会显著增加女孩对异性角色的刺板程度,而男孩则对自身的玩具选择最为刺板:(4)5-6岁时,儿童对自身玩具选择的性别刻板要求显著增强。总的来说,儿童的性别刻板印象受到内部认知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