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高旭亮  汪大勋  王芳  蔡艳  涂冬波 《心理学报》2019,51(12):1386-1397
基于分部评分模型的思路, 本文提出了一般化的分部评分认知诊断模型(General Partial Credit Diagnostic Model, GPCDM), 与国际上已有的基于分部评分模型思路的多级评分模型GDM (von Davier, 2008)和PC-DINA (de la Torre, 2012)相比, GPCDM的Q矩阵定义更加灵活, 项目参数的约束条件更少。Monte Carlo实验研究表明, GPCDM模型的参数估计精度指标RMSE介于[0.015, 0.043], 表明估计精度尚可; TIMSS (2007)实证数据应用研究表明, 与GDM和PC-DINA模型相比, GPCDM与该数据的拟合度更好, 并且使用GPCDM分析该数据的诊断效果也更优。总之, 本研究提供了一种约束条件更少、功能更为强大的多级评分认知诊断模型。  相似文献   

2.
统计学习是指个体在连续刺激流中发现转移概率等统计规律的过程, 在Saffran等(1996)的经典婴儿语音切分研究中首次被提出。大量研究证实了统计学习的普遍存在, 近期学界开始关注统计学习的特异性及其对认知的影响, 尤其是从学习过程及其特异性两个方面阐述统计学习的认知神经机制并揭示其和语言的交互作用。未来应从脑和行为的多模态数据视角, 丰富统计学习结果的行为和神经指标, 考察不同类型统计学习过程的动态神经活动模式, 建立统计学习行为和脑的关联, 深化对统计学习认知神经机制的认识, 在统计学习与语言交互作用的基础上, 从成人二语学习切入结合音乐统计学习训练探讨促进语言学习的统计学习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3.
多级计分认知诊断模型的开发对认知诊断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但对于多级计分模型下的Q矩阵修正还有待研究。本研究尝试对多级计分认知诊断Q矩阵修正进行研究, 并聚焦更具诊断价值的基于项目类别水平的Q矩阵修正。将相对拟合统计量应用于多级计分认知诊断Q矩阵修正, 并与已有方法Stepwise方法( Ma & de la Torre, 2019)进行比较。研究表明:BIC方法对多级计分认知诊断模型的Q矩阵修正具有较高的模式判准率和属性判准率, 其对Q矩阵的恢复率也高于Stepwise方法, BIC方法修正后的Q矩阵与数据更加拟合; 在复杂模型中, 相对拟合指标BIC比AIC和-2LL表现更好, 在实践中, 使用者可以选择BIC法进行测验Q矩阵修正; Q矩阵修正效果受到被试人数的影响, 增加被试人数可以提高Q矩阵修正的正确率。总之, 本研究为多级计分认知诊断Q矩阵修正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4.
孟迎芳  董月晴  陈荃 《心理学报》2021,53(5):469-480
Swallow和Jiang (2010)最早发现, 编码时的目标探测会促进同时呈现的背景信息在随后记忆测验中的表现, 并将这一现象称为注意促进效应(Attentional Boost Effect, ABE)。随后研究发现这一现象并不会出现在概念内隐测验中, 由此提出目标探测主要促进的是背景信息的知觉加工, 而非语义加工。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 操纵了对背景信息的编码加工类型(知觉加工或概念加工)。结果发现, 当与目标探测同时进行的是对背景信息的概念加工任务, 则ABE会出现在随后的概念内隐测验中。反之, 当对背景信息进行的是知觉加工任务时, 则ABE会出现在随后的知觉内隐测验而不是概念内隐测验中。这些结果表明, 目标探测既可能促进背景信息的知觉加工, 也可能促进背景信息的语义加工, 但只有在目标探测下背景信息的编码加工与随后内隐测验中所依赖的提取加工具有一致性, 才会产生ABE。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 研究者开始将经颅交流电刺激技术应用于精神疾病领域中, 其中, 以γ、α频率最受关注。tACS作用于精神疾病的可能机制包括两个方面, 直接调节异常的大脑神经活动和间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首先, 使用特定频率的tACS作用目标脑区, 可以调节对应频率的神经振荡和大脑功能连接, 通过作用于疾病相关的异常大脑活动, 直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其次, 并不针对某种疾病特异受损的大脑活动, 而是用tACS激活与认知功能相关的大脑环路, 广泛地提高患者的注意、记忆等多种认知功能, 进而整体上缓解不良症状。目前, 使用tACS治疗精神疾病这一领域还有一些尚未解决、值得探讨的问题。tACS的作用机制研究、刺激参数和范式改进、技术升级, 可以成为心理学、脑科学以及临床医学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Lars B 《心理学报》2009,41(11):1040-1048
在这篇文章中, 我将讨论从正常老化到痴呆, 这一通常被称为痴呆前临床阶段的认知功能的转变。研究表明, 阿尔茨海默症和血管性痴呆病人在临床确诊之前的几年中, 会出现明显的认知损伤。早期最突出的损伤存在于情节记忆、加工速度以及执行功能。这些功能性损伤与神经生物学研究证实的边缘系统和新皮层区存在多重损伤是相一致的。虽然早在临床诊段之前, 病人组和控制组的平均成绩存在巨大差异, 但同时这两组测试成绩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叠的。寻求降低这种重叠度的方法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这有可能通过将认知的和其他指标(如基于脑的、基因的、临床的、社会的)相结合构建预测模型来实现。此外, 在未来研究中以下三方面也是急需考虑问题: (a) 找出在 前临床期间认知功能急速下降的时间点: (b) 评估从前临床到临床诊断变化速率中存在的个体差异; (c) 确定特定因素与随后发生的痴呆之间的关联强度是如何随时间向临床确诊推进而逐渐变化的。  相似文献   

7.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简称自伤行为,意为个体在没有明确的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重复地改变或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是一种不具致死性或致死性较低的、以自身为伤害目标的破坏性行为。本文主要基于近十年的研究文献,从神经生理层面对自伤行为相关脑区、神经递质以及与共病障碍的异同展开述评,并尝试建立一个整合性的自伤行为认知神经机制模型。 关于自伤行为的神经生理机制,综合以往研究发现,自伤患者边缘系统中情绪脑区的异常(如杏仁核的过度激活等)使患者可能产生情绪调节障碍进而导致自伤;控制脑区如前额叶皮层的异常导致其抑制控制能力受损;奖赏脑区如眶额皮层等的过度激活或许会成为自伤复发的维持因素;自伤患者疼痛感知区域如HPA轴的反应水平的减弱使其疼痛敏感性较低并主动追寻疼痛感。除此之外,相关的神经递质和基因的异常也是自伤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比如5-羟色胺转运体其基因连锁多态区的短等位基因会减弱该递质的调节功能,诱使个体出现情绪调节障碍;又比如内源性阿片肽参与了疼痛和情绪调节的过程,且其水平会因个体早期挫折经历和遗传因素而降低,而自伤行为可以促进该递质的释放;同样的,在阿片受体被刺激之后,自伤者体内的多巴胺水平将会升高,个体对自伤行为产生愉悦感。 此外,还将其与自杀、成瘾、进食障碍和抑郁障碍进行了比较。自伤和自杀尝试者在脑电指标上有某些不同的表现,但二者从行为研究和功能成像的角度也呈现出相似性。个体的自伤行为与物质成瘾显著相关,且二者都伴随着抑制控制能力的损伤、阿片类和多巴胺系统异常引发的对某种物质或行为的渴望等。进食障碍患者和自伤行为存在较高的共病率,前者可能就是一种间接的自伤,且二者的脑电和功能成像的指标部分相似。最后,抑郁障碍也是和自伤行为有着较高共病率的一种障碍,部分抑郁障碍患者会通过自伤来调节情绪,且二者有共同的风险因素以及部分重叠的神经机制。研究以上障碍与自伤行为的异同有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认识自伤,并多方位实施预警和干预。 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构建了自伤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假设模型,将自伤的认知过程与各阶段起主要作用的神经生理机制相联系。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于自伤行为的性别差异、发展特点、干预以及与注意脑区异常的联系等。  相似文献   

8.
有氧运动是氧气充足时运用大型肌肉群进行有节奏的持续运动。有氧运动可以加快工作记忆任务中的反应速度; 在记忆编码前和记忆巩固阶段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有助于提升情景记忆; 高强度有氧运动可以促进内隐记忆。有氧运动可以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的产生, 引起长时程增强, 激活海马等与记忆相关的脑区并促进神经元再生。未来可探究有氧运动开始和持续时间的影响、有氧运动强度和认知参与的影响、有氧运动对不同年龄性别群体的影响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中介作用, 从而深入揭示有氧运动对记忆的影响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9.
王晓田 《心理学报》2019,51(4):407-414
本文提出了决策中不确定性的五种类型及其行为学和心理学的应对机制:用简捷启发式替代加权求和应对信息不确定性, 用直觉应对认知不确定性, 用价值观预测选择偏好应对行为不确定性, 用决策参照点的权重替代概率应对结果不确定性, 用时间换时间以降低延迟折扣应对未来不确定性。新行为经济学应当通过“为什么”的功能性分析, 找到行为助推的心理杠杆。化解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行为助推; 化繁为简是行为助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运用元分析法整合探究拒绝敏感性与边缘型人格特征关联的已有实证研究, 旨在分析两者间的关联, 并同时考察可能影响该关联的其他变量。经过文献检索和筛选, 共纳入符合要求的原始文献50篇, 含84个效应量, 总样本量为7400人。同质性检验结果表明, 纳入研究的异质性较高, 故进一步对各影响因素变量进行了亚样本及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 在不同研究设计类型、被试所处地、样本类型、边缘型人格特征指标、拒绝敏感性测量类型的亚样本下, 二者之间的关联存在一定差异, 其中在横向设计、其他地区样本、混合被试、整体边缘型人格特征、量表法测量时所得的拒绝敏感性与边缘型人格特征间的关联最强; 年龄与女性被试比例对该关联不存在显著影响。未来研究可通过纵向研究进一步揭示二者间的预测方向, 考察拒绝敏感性不同成分与边缘型人格特征间的关联, 并在国内开展探索二者关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艾攀  戴艳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1):168-178
道德损伤是指个体实施、未能阻止、目睹或听闻违背自身深层的道德信念和期望的行为, 对心理、生理、精神、行为和社会的持久影响。道德损伤作为一个跨学科概念, 自2009年Litz从心理学角度对其重新做出界定以来, 在心理学、伦理学、精神病学、社会学等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研究者已经编制出多个多维度量表来对道德损伤的事件或症状进行测量,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认知加工疗法和针对道德损伤研发的适当暴露疗法等措施来进行干预。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深入探究道德损伤的发生发展机制, 确立道德损伤的诊断标准, 推广道德损伤的适用范围, 丰富道德损伤的内涵, 从而拓展道德损伤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2.
基于183项实证研究, 采用元分析法综合考察了领导授权赋能与领导有效性的关系, 包括个体工作态度与绩效(145个样本, 50509名员工)、团队绩效(47个样本, 4856个团队)和组织绩效(9个样本, 1090家企业)。结果表明:领导授权赋能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 与离职倾向、倦怠&压力显著负相关, 与个体(团队)绩效及其各维度显著正相关, 与反生产行为显著负相关, 但与组织绩效的正向关系不显著。其中, 主观幸福感、团队绩效、团队任务绩效的样本文献可能存在出版偏倚, 其元分析结果很可能被高估。在东西方差异上, 领导授权赋能与个体(团队)绩效、个体(团队)任务绩效的相关性均属东亚样本更强、欧美样本更弱, 而与个体(团队)创新绩效、个体(团队)关系绩效之间无显著差异。然而, 团队创新绩效的欧美样本和团队关系绩效的东亚样本仅1份, 故其东西方比较结果可能存在不稳定及不可靠性。此外, 领导授权赋能的量表、数据类型显著调节了领导授权赋能与个体绩效的关系, 行业类型的调节效应不显著。研究结果为领导授权赋能与领导有效性的研究给出了新的阶段性定论。  相似文献   

13.
One of the more severe and consequential memory impairments experienced by older adults is the loss of the ability to form and remember associations. Although the associative deficit is often assumed to be unitary, memory episodes may contain different types of associations (e.g., item–item, item–context). Research in younger adults suggests that these different association types may involve different neural mechanisms. This raises the possibility that different association types are not equally affected by aging.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is, the current study directly compared memory across item–item and item–context associations in younger and older adults by manipulating the manner of presentation of the association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ssociative deficit in aging is not uniform and that aging has a greater impact on item–context compared to item–item associations. The results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ories of associative memory, age-related cognitive decline, and the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of the medial temporal lobe in aging.  相似文献   

14.
以往研究发现工作场所中他人感知的员工工作-家庭冲突对员工工作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但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 从刻板印象理论出发, 提出可能影响他人感知员工工作-家庭冲突的工作、家庭相关因素; 采用能力-热情维度框架探讨他人感知员工工作-家庭冲突的作用机制及其结果。今后研究可在整合工作-家庭冲突研究和刻板印象理论的基础上, 对他人感知员工工作-家庭冲突的形成及人际效用机制等方面进行拓展。  相似文献   

15.
钟罗金  汝涛涛  范梦  莫雷 《心理学报》2019,51(12):1330-1340
三个实验分别探讨了无意识和有意识自我欺骗存在的可能性, 以及认知模糊程度与动机强度对两种自我欺骗的影响。实验1的结果发现, 自我欺骗存在无意识和有意识两种形式; 实验2的结果发现, 随着认知模糊程度的降低, 无意识自我欺骗人数明显减少, 而有意识自我欺骗人数显著增加; 实验3的结果发现, 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加, 有意识自我欺骗人数显著增多, 无意识自我欺骗人数并无显著变化。结果提示, 自我欺骗具有现实存在性, 且有两种不同形式; 两种形式自我欺骗具有不同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16.
阅读的认知加工机制随年龄变老只发生了量变还是也产生了质变, 是毕生发展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要进行有效的语言处理, 读者必须结合已有的经验知识和当前语境对即将出现的信息进行预测加工。因此, 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回答老年人阅读中预测加工机制发生了怎样变化, 即预测误差成本是如何产生的。研究拟采用眼动脑电同步记录技术, 在自然阅读过程中实时获取语言处理的行为和神经指标, 聚焦老年人预测误差成本的产生机制, 主要从副中央凹视觉、工作记忆负荷及语言能力三方面解释预测误差成本产生的原因。研究成果对构建汉语阅读的毕生发展模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Alcohol has detrimental effects on a range of cognitive processes, the most prominent being episodic memory. These deficits appear functionally similar to those observed within the normal aging population.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an associative memory deficit, as found in older adults, would also be evident in young adults moderately intoxicated by alcohol. Participants were shown unrelated word pairs and then tested on both their item recognition (old/new item?) and associative recognition (intact/recombined pair?). Half the participants we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lcohol whereas the other half were sober. Alcohol impaired memory performance but significantly more so for associative than for item memory. Moreover, within the alcohol group, the associative memory deficit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amount of alcohol consumed.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not all aspects of episodic memory are equally impaired by alcohol, which may hav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criminal investigations involving eye witnesses who have consumed alcoh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