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项目法定向遗忘的研究范式,在两个实验中分别采用文字和图片材料考察了情绪性记忆定向遗忘的效果及其心理机制。实验中采用了中性和负性两种实验材料,设置了两种记忆指令出现时间(2秒后提示和5秒后提示),相对于中性材料,被试更不容易忘记负性材料。记忆指令出现的时间只影响图片材料的定向遗忘。研究表明负性情绪会干扰定向遗忘,选择性编码理论可以解释情绪性文字材料的定向遗忘,而抑制理论更能解释情绪性图片材料的定向遗忘效应。  相似文献   

2.
在定向遗忘条件下探讨DRM词加工时产生的错误记忆现象,并探究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实验一和实验二分别操纵了词的深、浅加工以及词所处的情境。实验一的结果发现只在深加工时,F指令下的DRM词受到抑制激活,低于R指令下的再认正确率,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也与各指令下DRM词的恢复提取密切相关;实验二的结果发现集中情境和随机情境均会受到遗忘指令的影响抑制DRM词的正确再认,但集中情境下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与各指令下DRM词的恢复提取关联更紧密。在定向遗忘条件下,用FTT理论解释实验一的结果较为合理,用AAT理论解释实验二的结果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3.
采用单字法定向遗忘范式,考察远距离联想任务得分高低者在中性和负性词语定向遗忘效应上的差异,来探讨创造性思维水平高低与主动抑制的关系。实验采用2(高/低创造性思维水平)×2(中性/负性词汇)×2(记住/忘记指令)×2(2s/5s时间间隔)混合设计,发现高低创造力组,在材料不同呈现时间下,对不同情绪材料的定向遗忘效应分别不同。低创者在2s和5s以及高创者在5s时间间隔时,均对中性词语表现出定向遗忘效应,而对负性词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定性遗忘效应。高创者在2s时间间隔下,对中性和负性词语均表现出定向遗忘效应。结果表明较短时间内高创者对负性情绪的主动抑制能力优于低创者。  相似文献   

4.
陈睿  杨景  何顺超  李鹏 《心理科学》2018,(2):318-323
刺激的情绪性具有增强记忆的效果,那么,带有情绪信息的刺激对遗忘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已有研究从行为及认知神经机制层面探讨了情绪性刺激对定向遗忘效应的影响,但结果并不一致。总结已有文献发现,以情绪性刺激的材料类型、情绪效价、唤醒度和熟悉度为主的客观因素和以被试的情绪状态为主的主观因素均为影响定向遗忘效应产生及其稳定性的重要原因。这类研究是对有意遗忘研究领域的重要补充,也加深了人们对有意遗忘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关于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大多从信息编码角度考察自我参照的加工优势, 但作为记忆过程的另一重要方面, 自我参照对遗忘影响的研究较少。遗忘自身经历的情绪性记忆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研究采用项目法定向遗忘范式(item-method directed forgetting)考察了自我参照对情绪性记忆定向遗忘的影响。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都表明参照方式会影响定向遗忘:自我参照条件下的材料会发生定向遗忘; 而他人参照条件下的材料不会发生定向遗忘, 两种参照方式下材料间区辨性的不同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此外, 实验二采用回忆测试发现:自我参照对不同效价的情绪性记忆定向遗忘产生了不同影响, 而自我提升(self-enhancement)动机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有目的的遗忘(定向遗忘)需要耗费认知努力吗?有研究发现, 定向遗忘可能是被动衰减的结果, 即F项目(需要遗忘的项目)未获得有效复述是选择性复述了R项目(需要记住的项目)造成的, 这一加工过程不需要认知努力; 但也有研究表明, 定向遗忘过程可能是遗忘线索诱发的对记忆加工的主动抑制, 需要耗费认知努力, 脑认知研究中发现的前额叶ERPs成分为这一机制提供了证据。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定向遗忘编码过程可能同时包含主动抑制与被动衰减, 但是尚不清楚两种加工机制相互作用的方式。为进一步澄清定向遗忘编码阶段的认知机制, 未来研究需要将非认知因素纳入考察, 并关注不同人群的定向遗忘特征, 在此基础上尝试解决理论争议。  相似文献   

7.
毛新瑞  徐慧芳  郭春彦 《心理学报》2015,47(9):1111-1123
根据双加工理论, 再认提取可以划分为两种不同的加工:熟悉性与回想。以往的研究普遍认为情绪对再认提取具有增强效应, 但是情绪对再认记忆中两种不同加工方式(熟悉性与回想)的增强效应的神经机制尚存争议。本研究以ERP作为测量手段, 采用修正的“记得/知道”范式对情绪图片进行再认测验, 旨在探究在学习?测验间隔较长的条件下, 情绪信息如何对熟悉性与回想产生增强效应。在行为结果中, 对于知道判断, 情绪图片的记忆表现显著高于中性图片, 情绪效价间没有差异; 对于记得判断, 负性情绪图片的记忆表现要显著高于正性与中性图片。在ERP数据上, 对于知道判断, 情绪图片的FN400新旧效应有增强作用。对于记得判断, 负性图片的LPC的新旧效应波幅显著高于中性与负性图片; 而正性图片的LPC新旧效应增强作用不显著。以上证据表明:学习?测验间隔较长的情况下, 熟悉性再认提取中, 情绪记忆增强效应主要体现在情绪唤醒对记忆强度的提高, 而不仅仅体现在情绪效价对熟悉判断反应倾向的影响。在回想的再认提取中, 情绪效价的调节占据主导地位, 负性情绪图片有显著的情绪记忆增强效应; 正性情绪图片则不具有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8.
刘希平  张佳佳 《心理科学》2012,35(6):1315-1322
从学习材料的情绪性和提取过程的情绪状态两方面考察了情绪对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结果发现提取练习对情绪性与非情绪性材料引发了同等程度的遗忘;提取练习阶段,当被试处于正性或中性情绪状态下也会发生明显的提取诱发遗忘现象,而当被试处于负性情绪状态时,提取练习不会导致对未提取项目的遗忘。研究结果表明,学习材料的情绪性不影响提取诱发遗忘,而提取过程的情绪状态会对提取诱发遗忘产生影响,负性情绪状态可以消除提取诱发遗忘。  相似文献   

9.
情绪记忆是情绪和记忆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是当今国际研究的前沿。本研究以正性、负性和中性图片为实验材料,操控四种学习-测验间隔(立即、一周、两周和三周),结合再认正确率d'和虚报率,来考察一般情绪记忆的特点。发现:(1)正性情绪记忆的遗忘规律不稳定,主要是受虚报干扰之故;负性情绪记忆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即一周后遗忘缓慢;中性记忆随学习-测验间隔延长而下降。这是情绪唤醒和效价共同作用的结果。(2)正性错误记忆高于负性和中性,可能是正性情绪记忆的加工更具语义性和内隐性。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为探索情绪刺激如何影响虚假记忆及其在分离虚假记忆与真实记忆神经活动中的作用,以IAPS图片为标准情绪刺激,19名大学生为被试,使用DRM实验范式,从行为、眼动和ERP三个方面进行了联合分析。结果发现,情绪的唤醒度和效价都能促使虚假记忆的产生,只是唤醒度影响时程更早。眼动和ERP的联合分析还发现了在情绪刺激下虚假记忆与真实记忆在神经活动层面上存在差异:早期虚假再认图片比真实再认图片需要更深的加工来实现对目标的识别;晚期虚假再认需要更多的信息搜索、比较等加工来完成其决策行为。  相似文献   

11.
有意遗忘是强调遗忘的有意性和指向性。对负性情绪的有意遗忘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本研究采用单字范式,实验一以正性、负性和中性情绪词为材料,探讨了情绪材料对有意遗忘的影响。结果发现,三类词语均表现出了显著的有意遗忘效应;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加入了情绪状态,探讨了情绪状态和情绪材料对有意遗忘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积极情绪状态下,被试更多地遗忘负性情绪词;在消极情绪状态下,被试更多地遗忘中性词。表明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有意遗忘既受信息的情绪性影响,又受个体情绪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月婷  李琦  郭春彦 《心理学报》2010,42(7):735-742
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 采用学习-再认范式, 探讨情绪词(积极词和消极词)在内隐和外显记忆测验中的差异。结果发现:在内隐记忆测验中, 消极词的ERP波形比积极词更正; 在450~900 ms时程上存在提取方式的ERP分离, 即在内隐提取过程中, 消极词比积极词的ERP波形更正, 而在外显提取过程中, 二者ERP之间不存在差异。这些结果表明, 在相同编码影响下, 内隐提取对情绪性材料敏感, 而外显提取对情绪性材料不敏感。本实验结果说明刺激的情绪信息影响提取过程, 消极词语义较强的注意攫取能力主要体现在内隐提取阶段。  相似文献   

13.
宫火良 《心理学报》2008,40(12):1250-1257
采用混合实验设计,以情绪词和情绪图片为实验材料,选取不同述情障碍得分的大学生为被试,通过三个实验考察了高述情障碍者的情绪图式特征。研究结果发现:(1)高述情障碍组被试对情绪词的效价判断反应时显著长于低述情障碍组,述情障碍各维度得分均与情绪词的效价判断反应时呈显著正相关;(2)高述情障碍组被试对情绪图片的效价判断反应时与低述情障碍组相比差异不显著;(3)高述情障碍组被试情绪图式联结所需反应时显著长于低述情障碍组,情感描述困难与情绪图式联结所需反应时之间相关显著。研究结论如下:高述情障碍者存在情绪语言图式和参考性链接上的缺陷,而在情绪意象上并不存在积极/消极区分能力方面的缺陷  相似文献   

14.
研究探讨情绪正-负效价、唤醒度水平(高、中、低)以及有意识评价对推拉动作的影响。分3个实验进行, 收集反应时(RT)和手部动作指标等。实验1使用正-负效价下高、中、低唤醒水平的图片进行评价并执行推-拉动作任务; 实验2使用中性图片和灰色空白图片完成相同任务; 实验3在不进行效价评估情况下完成推-拉动作。结果表明(1)情绪效价对反应时, 运动时间和到达峰速时间等有显著影响:向上拖动图片时, 消极图片拖得更快; 向下拖动时, 则积极图片更快。(2)情绪唤醒度调节情绪效价对推-拉动作的作用:唤醒度越高, 情绪效价尤其是负性情绪对推-拉动作的作用越大; 反之, 则作用越小。(3)无评价条件下, 情绪效价对推-拉动作无显著影响; 即情绪对动作的影响需要有意识评价的参与。这些结果说明情绪对推拉动作影响可能发生在早期, 不仅影响动作计划, 而且影响到随后动作的执行, 而高唤醒度和有意识评价增强了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控制感对聋哑人的情绪图片时距知觉的影响,从中国人面孔表情图片系统中选取实验材料,采用2(控制感:高、低)×2(效价:正、负)的混合设计。结果表明:控制感的主效应及其与效价的交互作用显著,聋哑人在低控制感条件下,对正性图片的时距估计显著长于负性图片,但在高控制感条件下,聋哑人对正性和负性图片的时距估计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控制感对聋哑人的情绪图片的时距知觉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钱国英  姜媛  方平 《心理科学》2014,37(4):857-861
大量研究表明,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记忆的准确性,但是情绪对记忆鲜活性的影响更大,该文关注延时条件下情绪记忆鲜活性的研究。研究采用记得/知道范式,操控图片情绪性和测验延时变量,结果发现情绪记忆的记得成绩好于中性记忆,且在不同延时测验下,正性高唤醒图片的记得成绩下降由慢到快再到慢的变化,负性高唤醒图片的记得下降由快到慢变化,而中性则快速下降。说明情绪记忆更具鲜活性,且是效价在高唤醒下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信号检测论的框架, 考察不同的情绪效价以及时间间隔如何交互影响老年人在图片再认任务中的辨别力(d′)和判断标准(β), 进而影响其错误记忆。以21名老年人(女性14名)为被试, 平均年龄67.17 ± 5.03岁。根据中国老年人对国际情绪图片库(International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 IAPS)中图片评定的情绪参数, 选出积极、消极和中性图片各60张作为学习材料。另选积极、消极和中性图片各30张作为每次再认测验的干扰材料, 并且两次再认测验的干扰材料不同。短时间隔条件让老年人在图片记忆编码半个小时后完成对图片的再认测验; 长时间隔条件则为在三周后完成对图片的再认测验。结果发现: 1)在短时间隔条件下, β和d′共同影响虚报率; 而在长时间隔条件下, 只有β影响虚报率, d′不影响虚报率; 2)无论是在短时还是长时间隔条件下, 积极图片与消极图片的判别力d′都没有显著差别; 3)在短时间隔条件下, 老年人对消极图片的β更低、虚报率更高; 在长时间隔条件下, 老年人对积极图片的β更低、虚报率更高。研究结果表明: 老年人的错误记忆受判别力d′和判断标准β的影响。情绪效价通过作用于老年人的反应倾向(判断标准β)、而非记忆质量(判别力d′)来影响其错误记忆。时间间隔可以调节情绪效价对老年人判断标准β和错误记忆的作用, 使之随时间发生反转。老年人的“积极效应”在错误记忆中可能表现为随着时间的流逝, 老年人更愿意将积极信息报告为经历或学习过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拟探讨知觉改变引起的难度和材料意义引起的真实难度导致的非流畅体验对元认知判断的影响;同时对比记住判断和遗忘判断的不同。方法:引入定向遗忘程序,让被试在"记住"条件下作学习判断,在"忘记"条件下作遗忘判断,考察两种不同难度对人们有意遗忘和识记能力的影响。结果:两种材料难度对预测判断和学习成绩有不同的影响,而且两个实验均表明学习判断值显著高于遗忘判断值。结论:知觉属性导致的表面难度引起的非流畅性不同于材料的真实难度引起的非流畅性体验,由真实难度引发的加工可能促使记忆更加深刻,同时,记住判断的准确性高于遗忘判断。  相似文献   

19.
双加工理论认为再认提取存在回想和熟悉性两种认知加工过程。本研究采用修正的“记得/知道”范式,考察不同强度的负性情绪对这两种再认提取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记得反应上不同负性情绪强度的材料呈现出以下模式:高度负性 > 中度负性 > 轻度负性 > 中性;(2)在知道反应上,不同负性情绪强度的材料呈现出以下模式:中性 > 轻度负性 > 中度负性 > 高度负性。这些结果表明,不同强度的负性材料对情绪记忆的影响表现为两条途径:依赖于回想的再认随着负性情绪强度的增加而逐步提高,另外一个依赖于熟悉性的再认随着负性情绪强度的增加而逐步降低。  相似文献   

20.
通过构建使用单个双字词作为实验材料,并在测验阶段全面考察记忆提取过程的MPT模型,考察单字法有意遗忘的心理机制。结果发现,对于TBF/R项目,遗忘组的储存能力和提取能力均弱于记忆组;对于TBR/R项目,遗忘组的储存能力强于记忆组。并且无论对于短时SOA还是长时SOA,遗忘组对TBF项目后探测刺激的反应时都显著长于TBR项目。研究表明,单字法有意遗忘现象是由选择性复述、注意抑制和提取抑制三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