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管健  金淑娴 《心理科学》2019,(4):920-927
为了探究个体自身与他人的社会阶层对个体在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问卷和实验研究来考察自身阶层的行为效应、互动对象阶层的调节效应以及信任有中介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低阶层者倾向于比高阶层者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2)感知到的互动对象阶层对不同阶层个体的合作行为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3)个体对互动对象的信任水平(即对他人合作行为的预期)对此调节效应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际情绪调节指的是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对自己或他人情绪进行调节的社会加工过程,对人际互动和社会关系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人际情绪调节社会互动的视角,首先探讨了人际情绪调节的概念;其次简要介绍了人际情绪调节的测量方法及其优缺点,包括主观评价法,实验室法和动态评估法等;最后分别从沟通理论和过程理论两方面梳理了人际情绪调节的研究,并针对这两方面的理论取向,提出相应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理论上,人们对不同个体行为是否违背道德的判断是完全一致的。本研究提出,人们对社会距离线索的知觉会影响对道德行为的判断。研究设计了两个实验,分别从社会距离直接启动和社会距离线索启动的角度对这一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较近的社会距离启动及社会距离线索都能促使个体采取更温和的道德判断,功利主义的色彩比较浓厚,而较远的社会距离启动促使个体采用更加严格的道德判断,表现出道义论倾向。文章最后讨论了这一结果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类为什么会好奇?人际好奇的概念、功能及理论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好奇是个体对他人的信息产生的好奇,其中包括对他人的生活经历、生活习惯和细节,以及想法、感受、动机产生的好奇。人际好奇受到个体性别、年龄、个体状态、人格和文化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人际好奇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人格判断、文化学习和维护社会规范等方面有积极影响。人际好奇可以用本能论、信息缺口理论、兴趣?剥夺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加以解释。目前对人际好奇研究较少,未来需从毕生发展的角度探索人际好奇,研究网络中的人际好奇现象,进一步完善人际好奇的测量方式,加强基础研究和实证研究,考虑文化因素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5.
杨莎莎  陈思静 《心理学报》2022,54(3):281-299
惩罚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个体的惩罚行为, 但个体对惩罚规范的感知与实际规范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这被称为规范错觉。为了更好地从这一角度理解第三方惩罚, 我们需要回答的是:第三方惩罚中是否存在规范错觉?如果存在, 其方向如何?会对个体自身的惩罚行为产生何种影响?实验1 (N = 449)和实验2 (N = 134)的结果表明, 在违规情境中, 人们往往低估了他人的惩罚水平, 这导致自身较低的惩罚行为。实验3 (N = 164)和实验4 (N = 284)进一步发现, 较弱的公正世界信念导致人们对他人惩罚水平的低估, 从而影响了自身的惩罚行为, 而社会距离调节了公正世界信念对规范错觉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 规范错觉会受到内部(公正世界信念)和外部(社会距离)两个参照点的影响,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第三方惩罚是一种注重维护规范的积极行为、而非注重个人收益的策略行为。  相似文献   

6.
从特质性的主观阶层感和情境性的主观阶层感两个角度考察了主观社会阶层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实验1采用问卷调查法,发现主观社会阶层较高的被试在人际关系取向上更倾向于共享关系取向。实验2采用材料启动法,发现对社会距离近的他人,高阶层与低阶层利他行为差异不显著;对社会距离远的他人,高阶层的利他行为显著大于低阶层组。研究结论:主观社会阶层较高的个体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社会距离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社会善念是个体在人际互动中充满善意地关注、尊重并保护他人选择的需要和权利的行为,通过实施社会善念有助于提升他人的合作行为。为检验这一假设,本实验设置了“施—受”双方的互动博弈情境,采用“物品选择游戏”操纵实施者的社会善念水平,分别利用信任博弈和公共物品游戏测查接受者在互动过程中的信任水平和合作行为。结果发现:相比于低社会善念组,被试在高社会善念组中表现出更高的信任水平和合作行为。进一步路径分析也发现,信任在感知社会善念与合作行为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由此可见,社会善念行为的实施为互动双方建立信任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降低了人们时时“设防”的监控动机,使合作带来的利益双赢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互动的提取小组中, 说者的选择性提取可能会导致听者对未提及但相关内容的遗忘, 这被称为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本研究实验1首先考察了有无真实他人在场对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 结果显示只有在真实他人在场条件下, 该现象才会出现, 说明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受到听者对自下而上的社会互动情境加工的影响。实验2进一步考察了在他人在场条件下, 个体的抑制控制能力对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 结果显示该现象只与其作为说者时的个体提取诱发遗忘效应大小有关, 提示了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与个体提取诱发遗忘过程类似, 都会受到个体自上而下的排除竞争项目侵入记忆的无意抑制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为理解人际交流情形下个体记忆的形成与改变提供了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9.
催产素被誉为“爱的荷尔蒙”, 与依恋有着密切关系。以往研究已证明不同来源的催产素对不安全依恋者的人际适应性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内源性催产素水平越低, 不安全依恋者的人际适应性越差; 外源性催产素增强了依恋回避个体的人际适应性, 但降低了高依恋焦虑个体的人际适应性; A、G等位基因与不安全依恋者的人际适应性有关。此外还借助依恋理论和社会显著假说解释了上述影响, 不安全依恋者的防御性排斥、环境因素和个体差异调节了催产素的效应。未来应比较催产素受体基因与不安全依恋者人际适应性关系的差异, 催产素影响不安全依恋者人际适应性的性别差异问题, 并在人际互动过程中研究催产素对不安全依恋者人际适应性的影响, 以增强催产素研究的生态效度。  相似文献   

10.
人际环是以水平轴亲和维度和垂直轴控制维度为核心,按照规定序列排列在一个环形的空间。研究目的:研究融合人际互动与人格特质两个心理学研究领域,探讨中国文化下人际互动中人际环状结构。研究方法:本研究以人际环为理论基础,设计三种不同关系类型:夫妻关系、同性好友关系和恋人关系,采用多元变量分析和随机化测验方法检验本土文化下人际互动中个体的人际特质结构。研究结果:显示互动中个体人际特质以两个基本维度(亲和维和控制维)为核心,这两个维度体现出人际关系互动中的两个重要信息:地位和爱。人际特质包含六个因子,分别是人际冷漠性、人际亲和性、人际开放性、人际退缩性、社会支配性和社会服从性。此六因子以水平轴亲和维度和垂直轴控制维度为核心,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六边环形,并以规定序列排列成环形空间。  相似文献   

11.
个体的社会阶层反映了其所掌控的客观社会资源(即客观社会阶层)和其主观上所感知到的自身社会地位(即主观社会阶层)的水平。收入(或财产)、职业、受教育程度是研究中常用来反映客观社会阶层的操作化指标。而主观社会阶层的操作化界定既包括对主观阶层进行问卷测量,也包括对其加以实验操纵。心理学研究要基于研究目的以及要考察的具体效应与机制对不同的操作化界定加以取舍,有时也要综合兼顾多种操作化方式。通过选取典型群体来代表不同阶层,这种做法宜慎重采用。同时研究的信效度问题有必要更多加以重视。未来研究应加强关注阶层认同偏差与阶层纵向流动等基础问题,以及因取样偏差而带来的阶层效应被简化的现象,并结合跨文化视角分析不同文化下社会阶层的内涵差异。  相似文献   

12.
Spatial perspective taking is a term that encompasses a class of phenomena that assess the extent to which a perceiver can access spatial information relative to a viewpoint different from the perceiver’s egocentric viewpoint (e.g. something on my right is on the left of someone facing me).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spatial perspective taking that involves judging how objects are oriented around an agent is susceptible to alterations in social motivations. In all experiments, participants saw a picture of two objects and asked to jud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bjects when there was, or was not, an agent between them. Results from Experiment 1 showed that participants spontaneously described the objects from the agent’s perspective when he was present. Experiments 2 and 3 explored whether this effect was altered by prior participant exposure to manipulations of social inclusion or social exclusion. Results from these two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socially included participants and socially excluded participants did not differ in their tendencies to adopt the spatial perspective of another. The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results of other studies showing that perspective taking can be influenced by social motivations.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基于人格的交互作用理论,通过时间与金钱两种助人决策情景,设计两个实验考察了人际敏感性特质对个体助人决策的影响,以及决策角色与社会压力两种情境因素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相比低人际敏感性,高人际敏感性个体更容易做出助人决策;(2)相比低社会压力,高社会压力下,高人际敏感性比低人际敏感性个体捐助的金钱更多; (3)高社会压力下,相比低人际敏感性个体,高人际敏感性个体为朋友与陌生人决策时会捐助更多的金钱。研究表明:人际敏感性影响个体的助人决策,决策角色与社会压力会对不同人际敏感性个体的助人决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Much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has sought to distinguish itself from more ‘individualistic’ approaches to huma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Much of this debate fails to take account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social and intrapsychic processes which, it is argued, are vital to the formulation of unifying theoretical principles and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health psychology. A general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is outlined, based on notions of connectionist systems operating at both the individual and interpersonal level. A special feature is the assumption that we depend on communication with and from other people to attribute reality to our interpretations of events. The benefits of this perspective for health psychology are then illustrated in the contexts of attitude-behaviour relations, appraisals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person-situation interactions, and group processes and social influence.  相似文献   

15.
孙灯勇  郭永玉 《心理科学》2016,39(3):714-719
相对剥夺感是指与某一标准相比较,个体觉得自己或自己所在群体状况更加糟糕,并产生生气或怨恨的情感反应。相对剥夺感包括个人相对剥夺感和群体相对剥夺感。研究表明,家庭收入、主观社会阶层、内群体认同,以及社会变化的速度和方向等对个人或群体相对剥夺感产生显著影响。相对剥夺感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行为,以及群体的态度与行为均具有显著的影响。但是,有关相对剥夺感与公正理论的异同、相对剥夺感的测量、参照对象与比较方式,以及相对剥夺感影响心理与行为的机制等方面还有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社会阶层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前沿领域,是指由于经济、政治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群体,这些群体之间存在着客观的社会资源(收入、教育和职业)的差异,以及感知到由此造成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基于社会认知视角的社会阶层理论认为,处于同一阶层中的个体,由于共享的经历,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认知倾向,低阶层者是情境主义的,高阶层是唯我主义的。大量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证实,环境所导致的认知倾向差异,使得高低阶层这在感知自我、他人和社会的方式存在显著的不同。而阶层的流动性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以及本土化的社会阶层心理学研究是需要未来深入探索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A decade of research on social class has shown that those lower in social class tend to be more interdependent or focused on others. Here, we show that considering social class as an aspect of culture, which means that it shapes thoughts, feelings, and behaviors, can improve the precision, generalizability, and utility of theories about relationships. Moreover, we show the value of research on social class that integrates theories and methodologies developed in relationship science (e.g., studying existing relationships in real life, over time) with those developed in the science of social class (e.g., social class as a form of cultur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material resources and rank in society). Integrating these perspectives will accelerate understanding of when and how relationships can be beneficial for all. Recent research on social-class variation in interpersonal processes lays the groundwork for substantial advances across domains of psychology.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决策角度出发,依托博弈论的经典范式是研究抑郁症病人人际与社会功能障碍的一个切入点。Ruff和Fehr (2014)提出在社会决策中存在三类情境,即社会反馈、替代性评价、社会原则。我们从这个理论框架出发,发现抑郁症病人在社会反馈加工中存在社会性快感缺失,对社会拒绝的敏感性增强;在替代性评价过程中,共情和心理理论能力减弱;抑郁症病人对决策中的社会原则(公平、合作)存在适应不良现象,如过度利他性。未来的研究一方面可进一步探索抑郁症病人的社会性快感缺失现象,另一方面可采用经颅电/磁刺激与脑成像技术结合或超扫描技术,提高研究结果的解释力和生态效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