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摘 要 面孔情绪识别过程中的多感觉通道效应指参与刺激加工的各个通道对面孔表情认知的综合影响。研究者们通过行为实验、事件相关电位以及脑成像技术等对该过程中的多个获取信息的通道进行研究,肢体表情、情绪性声音、特定气味能系统地影响面孔表情的情绪识别。一系列的研究对多通道效应的作用时间、潜在作用机制、相关激活脑区进行了探索。未来的研究可以整合脑网络的技术,并结合其他学科的新技术以更细致具体地考察这些通道下信息的物理属性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 面孔表情 多通道效应 面孔情绪识别 肢体表情 情绪性声音 嗅觉信号  相似文献   

2.
张美晨  魏萍  张钦 《心理学报》2015,47(11):1309-1317
为考察阈上、阈下不同面孔表情下的注视线索提示效应, 实验以阈上和阈下面孔的不同注视朝向为提示线索, 同时变化面孔表情, 要求被试迅速和准确地对随后出现的靶刺激(大写字母)的呈现位置做出判断。结果显示, 在阈上呈现条件下, 注视线索提示效应显著, 且该效应不受面孔表情的影响。在阈下呈现条件下, 注视线索提示效应显著, 但该效应受到了面孔表情的调节, 表现为在注视线索无效时, 判断目标位置所需反应时在正性、负性面孔表情下显著长于中性面孔条件。上述结果说明, 阈上知觉时, 面孔表情虽被清晰感知, 但个体自上而下的控制机制使其被忽略, 因而未能影响个体的注意偏向; 阈下知觉时, 面孔表情得到自动加工, 并影响了个体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3.
娃娃脸效应是指由婴儿面孔特征(或婴儿图式)所引发的普遍、进化的社会认知反应, 不仅包括对婴儿面孔的偏好性反应—— 如优先注意、关怀和照料的冲动, 还包括对于具备婴儿图式的成年人、动物甚至非生命物体的泛化性反应, 即认为这些对象具有与婴儿相似的特质并对其产生相应的态度和行为。娃娃脸效应的表现、影响因素及神经机制的相关研究证明了人类对于婴儿面孔特征的偏好性反应是一种本能释放机制, 并为进化心理学中的亲代投资及性别选择理论提供了佐证。娃娃脸效应的文化差异以及实践应用可能是这一领域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探讨情绪性面孔的知觉和表象过程中,不同类型线索表情的启动效应,并关注不同类型表情表象难易的差异。选取NimStim数据库中20位演员的愉快、愤怒和中性表情作为启动刺激,随后呈现同一演员不同表情的图片,或通过颜色提示被试对不同表情进行表象,并同时进行表情类型判断。研究发现,情绪性面孔知觉与表象任务中均存在启动效应,之前呈现的线索面孔将会对接下来呈现的相同效价的面孔产生启动效应,对相反效价及中性面孔产生抑制; 在平衡不同类型面孔可能存在的启动效应后,正性、负性及中性表情是同样易于表象的。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关于面孔表情识别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面孔本身的结构特征来进行的,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面孔表情的识别也会受到其所在的情境背景(如语言文字、身体背景、自然与社会场景等)的影响,特别是在识别表情相似的面孔时,情境对面孔表情识别的影响更大。本文首先介绍和分析了近几年关于语言文字、身体动作、自然场景和社会场景等情境影响个体对面孔表情的识别的有关研究;其次,又分析了文化背景、年龄以及焦虑程度等因素对面孔表情识别情境效应的影响;最后,强调了未来的研究应重视研究儿童被试群体、拓展情绪的类别、关注真实生活中的面孔情绪感知等。  相似文献   

6.
面孔种族效应是指个体对本族面孔与他族面孔的加工存在差异,即对本族面孔的识别比他族面孔更快速、更准确,而对他族面孔的分类则优于本族面孔。经验是否以及如何影响面孔种族效应的发展,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近十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婴儿面孔种族效应进行了研究,已有成果主要涉及两个方面:(1)自然条件下婴儿面孔种族效应的出现与发展,即婴儿在面孔种族偏好、识别与分类以及面孔种族加工方式上的变化;(2)训练对婴儿面孔种族效应的影响。未来应丰富研究模式,增强实验材料的生态性,联合新的神经生理技术手段,进一步揭示婴儿经验对面孔种族效应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动态面孔表情优势效应是指较静态面孔表情而言, 个体在识别动态的面孔表情时表现出较好的识别能力。动态面孔表情优势效应的心理机制主要涉及增强的构形加工、补偿角色和面孔模仿能力。此外, 该优势效应的神经网络则由核心的神经网络和扩展的神经网络组成, 前者主要负责早期的知觉编码和刺激的运动加工, 而后者与个体的面孔模仿能力、刺激的动态表征等有关。今后的研究应集中在完善延伸的神经网络、拓展其心理机制; 开展动态面孔表情优势效应的发展性研究; 考察面孔表情的刚性运动特征; 注重在虚拟现实环境下研究动态面孔表情的优势效应。  相似文献   

8.
雷怡  夏琦  莫志凤  李红 《心理学报》2020,52(7):811-822
近年来, 研究发现, 与成人面孔和其他社会性刺激相比, 成人对婴儿面孔表现出更多的注意偏向。本研究利用点探测范式, 结合眼动技术, 探讨了面孔可爱度和熟悉度对婴儿面孔注意偏向效应的影响。行为结果表明, 成人对高可爱度的婴儿面孔的反应时注意偏向更强; 眼动结果发现, 高可爱度的婴儿面孔的首注视时间偏向和总注视时间偏向更强, 表现为注意维持模式, 并且, 这一效应只出现在低熟悉度条件下; 而在可爱度评分上, 高熟悉度的婴儿面孔的可爱度评分显著高于低熟悉度的婴儿面孔。结果表明, 在低熟悉度条件下, 可爱度才会影响成人对婴儿面孔注意偏向效应; 在偏好行为上, 对婴儿面孔的主观评定和观看行为上可能存在分离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面孔知觉中, 面孔性别与表情的加工有不同的机制。Bruce和Young (1986)及Haxby, Hoffman和Gobbini (2000)的面孔知觉理论虽然对表情加工也较为关注, 但对面孔性别加工机制的解释却较少, 也未能明确面孔性别与表情的相互关系。当前关于两者是否独立加工尚无明确结论, 但更多证据支持它们相互影响。我们认为, Garner范式下面孔性别与表情加工的研究可能忽略了面孔熟悉性因素。同时, 面孔适应范式为该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 文章对于两者相互作用的机制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婴儿图式 (baby schema, or Kindchenschema) 是指人们对一系列婴儿特征的一种心理表征, 这些特征包括婴儿所特有的高额头、大眼睛和圆脸蛋等知觉特征。婴儿图式可以诱发人们的积极情绪, 并引起关爱、照顾婴儿的行为, 从而满足个体生存以及繁衍的需要。对婴儿面孔的加工存在性别差异, 女性对婴儿特征比男性更敏感, 原因可能有四种:大脑结构的不同、女性独有的情绪反应、女性生殖激素的影响和早期环境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揭示婴儿图式的特异性神经机制, 并从性别差异入手, 进一步探讨母爱与婴儿图式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谷莉  白学军 《心理科学》2014,37(1):101-105
本研究选取45名3-5岁幼儿和39名大学本科生作为被试。实验材料为恐惧、愤怒、悲伤、惊讶和高兴五种面部表情图片。用Tobbi眼动仪记录被试观察表情图片时的眼动轨迹。结果发现:(1)成人偏好高兴表情,并在高兴表情上的注视时间和次数显著大于幼儿;(2)成人偏好注视眼部,幼儿偏好注视嘴部。结果表明,面部表情注意偏好的发展具有社会依存性,趋向于偏好积极情绪,这种发展变化与面部表情部位的注意偏好相关。  相似文献   

12.
面部表情类别知觉效应是指连续变化的表情在人脑中按照类别表征, 且不同类别的表情之间存在明显的类别界线。介绍了面部表情类别知觉效应的行为和脑电研究范式及基础研究, 综述了攻击性、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社交焦虑等对面部表情类别知觉的影响, 以及面部表情类别知觉的发展研究。综述表明, 类别知觉研究能够揭示不同人群表情知觉类别界线及其偏移情况, 有助于解释相应的社会行为。未来研究应注重对面部表情类别知觉效应的个体差异和神经生理机制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躯体和面孔是个体情绪表达与识别的重要线索。与面部表情相比,躯体表情加工的显著特点是补偿情绪信息,感知运动与行为信息,及产生适应性行为。情绪躯体与面孔加工的神经基础可能相邻或部分重合,但也存在分离;EBA、FBA、SPL、IPL等是与躯体表情加工相关的特异性脑区。今后应系统研究面孔、躯体及语音情绪线索加工潜在的神经基础,探讨躯体情绪加工的跨文化差异,考察情绪障碍患者的躯体表情加工特点。  相似文献   

14.
注意捕获是指与任务无关的刺激能够不自觉地吸引注意的现象。实验一采用视觉搜索任务,考察与主任务无关的情绪面孔的注意捕获水平及其机制,实验二进一步探究时间任务需求对无关情绪面孔注意捕获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其他情绪面孔相比,愤怒的情绪面孔捕获了更多的注意,且受到整体情绪加工的影响;时间任务需求影响了目标刺激的注意选择,但愤怒优势效应不受到时间任务需求的影响,因此可能是一种较为自动化的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为探讨自闭症儿童在不同面孔遮蔽部位和不同面孔表情下的性别识别能力,本研究选取自闭症、智力障碍和普通儿童各21名对240张面孔表情图片进行性别识别。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的性别识别正确率显著低于普通儿童,且表现出对中性和高兴表情的识别优于生气表情,同时在遮蔽眼睛时正确率最低。研究认为,自闭症儿童的总体性别识别能力偏低,且受面孔遮蔽部位和表情类型的影响显著,在面孔表情加工过程中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局部加工特征。  相似文献   

16.
笑容是人类最普遍、最频繁的表情。人类进化出伪装笑容的能力,也拥有部分识别伪装的能力。在表情的表达与识别上,动态信息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笑容表达的动态特征可能为区分真伪笑容提供重要的信息,所以我们拟借助近年发展的计算机视觉的特征提取技术,系统地量化分析真伪笑容的动态特征(时长、方向、速度、流畅性、运动对称性、不同部位同步性、头动模式等),考察笑容在不同伪装方式及不同情境下的区别与一致性,深入理解人类笑容表达的特点。另一方面,通过探索有效动态特征与正确识别率的关系,检验知觉-注意假说,了解真伪笑容的识别特点及研究识别机制。通过比较动态真伪笑容的表达特点与识别特点,进一步理解人类表情信号编码与解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Multiple facial cues such as facial expression and face gender simultaneously influence facial trustworthiness judgement in adults. The current work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multiple facial cues on trustworthiness judgement across age groups. Eight-, 10-year-olds, and adults detect trustworthiness from happy and neutral adult faces (female and male faces) in Experiment 1. Experiment 2 included both adult and child faces wearing happy, angry, and neutral expressions. Nine-, 11-, 13-year-olds, and adults had to rate facial trustworthiness with a 7-point Likert scale.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s 1 and 2 revealed that facial expression and face gender independently affected facial trustworthiness judgement in children aged 10 and below but simultaneously affected judgement in children aged 11 and above, adolescents, and adults. There was no own-age bias in children and ad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hildren younger than 10 could not process multiple facial cues in the same manner as in older children and adults when judging trustworthiness. The current findings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stable-feature account, but not for the own-age bias account or the expertise account.  相似文献   

18.
Deception has been reported to be influenced by task-relevant emotional information from an external stimulus. However, it remains unclear how task-irrelevant emotional information would influence deception. In the present study, facial expressions of different valence and emotion intensity were presented to participants, where they were asked to make either truthful or deceptive gender judgments according to the preceding cues. We observed the influence of facial expression intensity upon individuals’ cognitive cost of deceiving (mean difference of individuals’ truthful and deceptive response times). Larger cost was observed for high intensity faces compared to low intensity faces. These results provided insights on how automatic attraction of attention evoked by task-irrelevant emotional information in facial expressions influenced individuals’ cognitive cost of deceiving.  相似文献   

19.
吴彬星  张智君  孙雨生 《心理学报》2015,47(10):1201-1212
对于面孔性别与表情的关系, 目前的理论尚不完善。而众多研究证据表明, 面孔熟悉度与面孔性别及表情的加工均有密切关系。本研究基于Garner范式考察了在不同面孔熟悉度下面孔性别与表情的相互关系。共包括4项实验:实验1, 面孔刺激的身份陌生且不重复, 刺激在Garner范式的控制组和正交组中均仅呈现一次, 面孔熟悉度低; 实验2, 除面孔刺激的身份重复外, 其余均同实验1, 面孔熟悉度中等; 实验3, 面孔刺激的身份陌生且不重复, 但分别在控制组和正交组中重复呈现多次, 面孔熟悉度高; 实验4, 通过面孔学习增加面孔的熟悉度, 以直接验证面孔熟悉度的增加对面孔性别与表情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陌生面孔, 表情单向影响面孔性别的加工; 随着面孔熟悉度的增加, 面孔性别与表情之间出现双向的影响。因此, 面孔熟悉度对面孔性别与表情的相互影响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