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情绪版本的外部线索任务,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探讨考试焦虑的产生是由负性刺激的警觉还是脱离困难导致的认知神经机制,以及这种注意偏向(警觉与脱离成分)发生的具体时间进程。行为实验结果发现,相比起低考试焦虑个体,高考试焦虑个体对考试相关威胁刺激存在注意脱离困难。脑电实验结果中,P1成分揭示高考试焦虑者对考试相关和无关威胁线索后靶刺激的注意处理削弱;考试相关威胁线索后靶刺激诱发的P300对于高、低考试焦虑者具有临床鉴别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谢念湘  佟玉英 《心理科学》2012,35(4):1009-1012
探讨生物反馈疗法对大学生考试焦虑的治疗作用。在某大学随机抽取学生1500名,采用考试焦虑量表进行筛查,选取焦虑组和对照组各30名。利用生物反馈疗法进行干预,采用脑电α波相对功率、肌电和皮电导联进行检测,每周2次,持续4周。结果表明:1.经过4周的干预,焦虑组干预前后各生理指标存在差异;2.生物反馈疗法干预考试焦虑在疗效上存在性别差异。结论:生物反馈疗法能有效降低大学生考试焦虑水平,对其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社交网站已经成为个体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对个体的社会发展和社会适应产生重要影响。为探讨线上“秀恩爱”与旁观者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及自尊和依恋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458名成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被动接受“秀恩爱”程度越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自尊越低。(2)自尊在被动接受“秀恩爱”程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中介效应,被动接受“秀恩爱”程度越高,会引发个体自尊下降,进一步降低主观幸福感。(3)依恋焦虑在被动接受“秀恩爱”程度与自尊之间有调节效应,当依恋焦虑水平较低时,被动接受“秀恩爱”程度对自尊的削弱效应较强。  相似文献   

4.
考试焦虑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认知考试焦虑量表从550名高一学生中筛选出75名不同考试焦虑水平的学生,运用Deese-Roediger-McDermott范式(DRM范式)诱发错误记忆,考察考试焦虑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显示:(1)DRM范式能有效诱发个体对未呈现的关键诱词产生错误记忆;(2)中等考试焦虑水平的学生产生的错误记忆最少;(3)高考试焦虑水平的学生在高唤醒情境下对关键诱词的再认错误率显著高于中、低唤醒情境下的个体。使学生保持中度考试焦虑能减少错误记忆,提高认知成绩。  相似文献   

5.
本文比较了肌电和皮温生物反馈以及反馈与自我训练结合等方法对改善考试焦虑的有效性。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的状态焦虑分选择48名高考应届考生为实验受试。将这些受试随机分成6组,每组8人,分别为:1.肌电反馈加自我训练;2.单肌电反馈;3.皮温反馈加自我训练;4.单皮温反馈;5.假反馈和 6.延迟训练等组。训练前后分别测试了各位受试在故意制造的紧张气氛中完成测验作业时的肌电和皮温变化以及状态焦虑的水平。比较结果表明:1.生物反馈改善考试焦虑是有效的,皮温和肌电反馈有效性相当;2.生物反馈和自我训练结合效果似乎更佳;3.假反馈训练的效果虽然比不训练略好,但两者无明显的区别;4.初始状态焦虑程度越高,经训练,焦虑水平下降幅度也越大。  相似文献   

6.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种种否定的情绪体验。如,愤怒、恐惧、焦虑、抑郁、嫉妒等,他们对学生的学习以及人格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其中考试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考试焦虑是学生对考试情境的一种紧张的、类似担忧的反应。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从客观上说,是学生面临的考试相当重要,考试难度过高;从主观上说,是学生自认为应付考试把握不大,预感个人自尊心会受到威胁。  相似文献   

7.
探究不同心智活动下的神经表征差异, 是认知神经科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早期的脑电/脑磁分析方法主要关注组平均后的神经响应水平, 这要求在关注的时间进程上, 各个被试在相同刺激条件下事件相关电位/事件相关磁场的振幅大小和方向、以及地形图分布和极性均要有较高的一致性。近些年来, 研究者们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常用到的两种技术——机器学习中的分类算法(即基于分类的解码)和表征相似性分析——引入到了脑电/脑磁数据分析中。这两种新技术可以克服传统脑电/脑磁数据基于具体电压/磁感应强度波形平均分析的缺点, 具有在个体水平上探究神经表征编码的特点, 为人们探究大脑在不同时间进程上如何对特定的神经表征信息进行动态编码提供了新的思路。两种技术基于不同的方法学原理来抽提个体间一致的脑认知加工机制, 还为脑电/脑磁研究开展跨时域、跨任务、跨模态、跨群体比较不同认知过程中的表征差异提供了更多新颖的途径。我们首先通过与传统的脑电/脑磁分析方法进行比较, 系统性介绍了基于分类的解码和表征相似性分析的原理和操作流程, 之后对两种方法的应用场景进行了梳理, 并在最后对未来可供研究的方向提出了我们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对情绪性图片加工的脑电反应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方法探讨青少年情绪性加工的脑电反应发展性特征。测量并比较了48名分别处于三个年龄阶段(12~13岁, 16~17岁, 19~21岁)的个体在观看三类情绪图片(积极、中性、消极)时的事件相关电位。结果显示, 三个年龄阶段的个体对情绪性图片刺激进行加工, 通过主观报告能够明确区分情绪意义, 其评价顺序与成人一致, 同时, ERP的300~900ms时段从顶枕区到整个脑区呈现和成人研究一致的波形特征, 即情绪性刺激引起ERP的晚期成分相对于非情绪性刺激引起更正的波幅; 三个年龄阶段的个体在脑电活动的时程上表现出从后侧脑区向前侧扩散的趋势, 低龄组个体枕区的ERP活动程度高于高龄组个体, 而高年龄组个体在额区、颞区、中央区位置的ERP活动比低龄组个体更强。结合主观报告, 上述ERP结果展示了青少年情绪性加工脑电反应的发展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智力的脑电生理学研究近年来蓬勃发展。文章分析了EEG、ERP这两种主要的电生理学技术在智力差异探究中的应用,在智力水平与大脑激活程度的负相关受到任务难度、内容以及被试性别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进展;指出了以往个体智力差异脑电生理学研究中存在的ERP智力差异研究采用的任务略显简单、难以体现智力活动的本质等问题;认为今后利用多种脑电技术结合研究个体智力差异的趋势日趋明显。  相似文献   

10.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会给儿童发展带来负面效应, 其影响甚至延续至成年期。然而传统诊断方式难以做到快速、客观、准确的识别和诊断儿童PTSD, 机器学习作为一种处理大量变量和数据的新兴方法, 逐渐被应用到儿童PTSD的早期预测、识别及辅助诊断等研究中。机器学习凭借其性能、原理等方面的优势, 可被应用在儿童PTSD的识别与转归领域。相比自我报告式的诊断, 通过机器学习辅助识别和诊断儿童PTSD的过程具有效率高、客观准确、节约资源等独特优势。然而, 机器学习也在硬件成本、算法选择和预测准确度等方面存在局限性。未来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提高机器学习诊断识别儿童PTSD的准确率, 并将机器学习算法同传统诊断方法结合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不同程度考试焦虑个体对威胁性刺激注意机制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线索提示实验范式,旨在考察考试焦虑个体对与考试有关和与考试无关刺激在注意机制上的差异。研究选取被试149名,分别采用TAS,STAI-T以及BDI量表进行高、低考试焦虑被试的筛选。问卷结果显示,TAS与STAI-T、BDI均有较高的正相关。行为实验结果显示,高、低考试焦虑个体对与考试相关的刺激在注意卷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与低考试焦虑个体相比,高考试焦虑个体对与考试相关的刺激上出现了注意脱离困难。  相似文献   

12.
考试焦虑是一种心理障碍。根据其产生原因和机制进行防治.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减轻压力.放下包袱 有效的降低考试压力是防治考试焦虑的首要措施。考试焦虑与考试密切相关,它常常随着考试的结束而迅速消失.但由于对学生来说不能避免考试。因而应优先考虑在影响正常学习情况下减压。考试压力是考生主观认知在客观条件下作用的结果,老师和家长负有相当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网络行为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青少年网络行为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网络行为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社交焦虑量表对692名青少年进行研究。结果:(1)青少年网络行为与主观幸福感和社交焦虑相关显著;(2)主观幸福感和社交焦虑在网络成瘾与非成瘾之间差异显著;(3)网络成瘾与非成瘾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和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不同;(4)影响网络成瘾与非成瘾青少年总体主观幸福感的变量不同。结论:网络行为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不同压力管理策略(坐忘、正念、冥想)考察其对焦虑的干预效用,并用脑电探究其脑机制差异。首先用焦虑量表筛选出高焦虑被试60名,随机分入坐忘、正念、冥想和对照组,并对被试实施持续4周的干预,用焦虑量表进行后测,再采用EEG比较脑电波差异。研究发现:坐忘、正念与冥想都能降低个体的状态焦虑,坐忘对降低特质焦虑作用更大(t_(TAI)=-3.14,P0.01);坐忘在额叶激活了更高的α波,正念在顶叶激活了更高的θ波,冥想组α波的均值高于对照组。因此,不同的压力管理策略对焦虑的干预效用显著,而且三者的脑电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近似数量加工是对大数目物体数量在不依赖逐个数数前提下的估计。行为学研究提示高数学焦虑人群近似数量加工能力下降, 但神经机制未明。本研究探讨高数学焦虑个体近似数量加工的神经机制, 比较高低数学焦虑脑电活动的差异:(1)行为上无显著组间差异; (2)高数学焦虑组的P2p成分波幅增加; (3) δ频段ERS及β频段ERD无显著数量比例效应, 而低数学焦虑组在上述指标的数量比例效应显著。本研究为高数学焦虑人群近似数量加工能力下降提供了电生理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城市高考学生考试焦虑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钟丽凤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1):84-86,105
大量的心理调查表明,在所有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情绪中,“考试焦虑”占有相当高的比例。运用考试焦虑综合诊断量表(SRITA)对江西某中等城市一重点中学的188名高考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1)高考生考试焦虑主要来源于外部压力;(2)女生考试焦虑程度较男生偏高;(3)文理科考试焦虑无显著差异;(4)应历届高考生考试焦虑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田芊  邓士昌  郭佳 《心理科学》2012,35(5):1096-1101
我国约有一半的大学生经受着考试焦虑的困扰。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以624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自我决定动机的3种类型和拖延行为的2种类型对考试焦虑的忧虑性、情绪性的影响。结果发现:(1) 无动机对考试焦虑的2种类型都有正向的直接影响。(2) 唤起性拖延仅对情绪性有正向直接影响,而回避性拖延仅对忧虑性有正向直接影响。(3) 唤起性拖延在无动机影响考试焦虑的情绪性中起了重要的部分中介作用,而回避性拖延在无动机影响考试焦虑的忧虑性中起了重要的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司继伟  徐艳丽  封洪敏  许晓华  周超 《心理学报》2014,46(12):1835-1849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和选择/无选法范式, 在两位数加法心算和估算中, 探索高、低数学焦虑个体的算术计算策略运用及其内在机制。行为结果:数学焦虑效应在策略运用的反应时和正确率指标上的差异都不显著; 而脑电结果:高数学焦虑个体的N400波幅显著高于低数学焦虑个体; 选择条件中, 估算与心算的数学焦虑效应的N100波幅差异; 无选条件中, 高低数学焦虑个体N1-P2复合波的波幅和潜伏期差异显著。数学焦虑效应在策略编码(0~250 ms)和策略选择/执行阶段(250 ms之后)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特质焦虑者作为焦虑障碍易感性个体,会表现出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偏向,从而损害中央执行系统的抑制功能。但是不同情绪性评价刺激会如何调控特质焦虑者的抑制功能还不太清楚。为此,本研究以脑电P3b为抑制功能指标,要求高低特质焦虑组在三种不同评价下完成反向眼跳范式,考察不同性质的评价如何影响特质焦虑的抑制功能。行为结果发现,高焦虑组比低焦虑组错误率更高;积极评价条件下,高焦虑组的反应时慢于低焦虑组。ERP结果进一步发现,无评价条件下,高焦虑组的P3b波幅大于低焦虑组;低焦虑者在积极评价条件下的P3b波幅大于消极评价条件,但是高焦虑者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积极评价会损害高特质焦虑者的抑制功能,而消极评价则促进了高特质焦虑个体的抑制功能。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经典的知觉辨别恐惧条件反射范式,将主观电击预期和皮肤电反应作为主要指标,考察他人在场对恐惧习得过程和恐惧泛化程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恐惧习得过程未出现显著的组间差异。在恐惧泛化上,他人在场抑制了恐惧泛化水平,表现为皮肤电泛化水平更低、泛化梯度更广。研究初步证明,他人在场可能会分散个体的注意资源,降低个体的知觉辨别能力,进而抑制恐惧泛化。因此,他人在场在临床上对情绪障碍,特别是恐惧和焦虑相关障碍群体的干预作用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