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496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 对其网络欺负行为进行为期2年的4次追踪测试, 同时测试其道德推脱、观点采择与共情关注。采用潜变量增长模型探讨初中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发展轨迹, 并分析道德推脱、观点采择与共情关注的影响。结果发现, (1)在2年时间内, 初中生网络欺负行为呈显著下降趋势, 起始水平与下降速度有显著负相关; (2)道德推脱能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网络欺负行为的起始水平, 负向预测其下降趋势; (3)观点采择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网络欺负行为的起始水平, 正向预测其下降趋势。上述结果肯定了道德推脱与观点采择对初中生网络欺负发展轨迹的预测作用, 以网络情境支持了道德推脱理论, 部分支持了社会信息处理模型。  相似文献   

2.
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42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观点采择和道德推脱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大学生的网络偏差行为并不十分严重,但男生的网络偏差行为明显多于女生的网络偏差行为;(2)观点采择会对大学生的网络偏差行为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但这一影响过程需要通过道德推脱的完全中介作用而实现。  相似文献   

3.
摘 要 本研究采用整体抽样法对2407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现实受欺负对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以及愤怒反刍的中介作用和道德推脱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现实受欺负可以显著地正向预测网络欺负行为。(2)愤怒反刍在现实受欺负与网络欺负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现实受欺负通过愤怒反刍对网络欺负行为产生影响的间接效应受到道德推脱的调节。具体来说,对于道德推脱水平高的青少年而言,愤怒反刍会对网络欺负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对于道德推脱水平低的青少年而言,愤怒反刍对网络欺负行为的预测效应变得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追踪研究设计,探讨受欺负与初中生主动性和反应性攻击之间的关系,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研究对2533名八年级学生(初测年龄为13.95±0.60,51.32%男生)开展了间隔半年的两次测查。结果表明:(1)T1受欺负显著正向预测T2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2)T2道德推脱在T1受欺负和T2主动性、反应性攻击之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主动性攻击的中介模型还受性别的调节,在女生中T1受欺负对T2道德推脱的预测作用更强,在男生中T2道德推脱对T2主动性攻击的预测作用更强。本研究的结果提示,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受欺负青少年的道德推脱水平,对这些青少年的道德认知进行有效干预,从而阻断受欺负和攻击行为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使用的普及,网络欺负日益成为普遍的社会公共问题,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易引发广泛的危害。研究聚焦于被欺负者和欺负者潜在转换的视角,考察有过线下被欺负经历的个体是否实施网络欺负的可能性更高,且是否是道德推脱在其中起中介作用,而此作用还会受到高自尊的增强。以中学生为对象,间隔六个月时间,在时间1测量了线下受欺负情况、道德推脱和自尊,在时间2测量了在网络上欺负他人的情况。结果发现,在控制了性别、年级、社会赞许性之后,线下受欺负程度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欺负的程度,且道德推脱在其中起到正向的中介作用。此外,这一中介作用还受到自尊的调节,随着自尊的增强,在线下越受欺负的青少年就越会通过道德推脱合理化其攻击行为,从而在网上做出更多对于他人的欺负行为。  相似文献   

6.
以56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被试内设计先后在群体内外两种条件下完成观点采择、共情反应与助人行为实验,探讨大学生观点采择在影响其助人行为的过程中,群体关系与共情反应的不同作用。结果表明:(1)在内外群体关系中,大学生观点采择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均需要借助于共情反应的中介而发挥作用;(2)群体关系在观点采择对助人行为的作用中发挥了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内群体关系中,大学生观点采择对助人行为的影响不仅需要借助于共情反应的部分中介效应而发挥作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直接效应;在外群体关系中,大学生观点采择则完全借助于共情反应的中介效应而发挥作用,不存在显著的直接效应。  相似文献   

7.
对158名大学生进行实验研究,探讨观点采择在影响共情性尴尬的过程中,尴尬类型与共情反应的不同作用。结果表明:(1)共情反应在观点采择与共情性尴尬之间起中介作用,(2)这种中介作用受到尴尬类型的调节,即在自尊模型和违背他人意愿模型下,共情反应在观点采择对共情性尴尬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戏剧模型和非意愿暴露模型下,共情反应在观点采择对共情性尴尬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观点采择与共情倾向对高中教师共情反应的影响,164名高中教师完成了人际反应指数量表,并在三种不同的观点采择指导语下完成共情反应问卷。结果表明:(1)观点采择通过指导语操作检验有效;(2)情感观点采择下的共情反应显著高于认知观点采择下的共情反应;认知观点采择下的共情反应显著高于技术观点采择下的共情反应;(3)情感观点采择通过共情倾向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共情反应产生影响,认知观点采择通过共情倾向的完全中介作用对共情反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自恋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观点采择和共情关注在其中的调节效应,采用自恋人格问卷、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和简版Buss-Perry攻击问卷,对56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自恋显著正向预测攻击行为;(2)观点采择和共情关注均可负向调节自恋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两者都能显著抑制高自恋者的攻击行为,却无法影响低自恋者的攻击行为。因此,提高观点采择和增强共情关注是减少高自恋者攻击行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是一个涉及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过程。本文以移情、道德推理、观点采择这三者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分3个方面回顾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对移情、道德推理与观点采择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复杂机制也作了思考。  相似文献   

11.
The authors examined the altruism born of suffering model in a culturally diverse sample of young adults. They hypothesized that major life events would interact with perspective taking to predict empathic concern, which would predict multiple types of prosocial behaviors among young adults. The sample included 202 young adults (M age = 20.94?years; 76.5% girls; 36.5% White, 50.5% Latino) who reported on their exposure to major life events, perspective taking and empathic responding, and tendency to engage in six forms of prosocial behaviors. Life events indirectly, positively predicted prosocial behaviors via empathic concern. Empathic concern and perspective taking also interacted to predict empathic responding.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links that support the altruism born of suffering model, suggesting that life stressors might not always be negative and might promote resilience and social connection among young adults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2.
The current study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maternal empathy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parenting that encourages the child to take the perspective of others, child cognitive empathy and child prosocial behaviour. Participants were 72 typically developing children (66 Caucasian, six Asian) aged between 47 and 76 months (M = 61.5 months, SD = 8.3 months). Results support the facilitative effect of parenting that encourages the child to take the perspective of others. Thus, the role played by par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behaviour extends beyond warm/sensitive/responsive parenting in infancy. Together these forms of parenting are key factors that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behaviour.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55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探讨道德推脱在移情、责任心、道德认同与学术欺骗行为之间的作用。结果表明:道德推脱对学术欺骗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责任心、道德认同对道德推脱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道德推脱在移情与学术欺骗行为之间无显著的中介作用,而在责任心与学术欺骗行为、道德认同与学术欺骗行为之间均有完全中介作用。文章最后探讨了这一中介作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