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采用道德认同量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和五因素正念度量表对53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道德认同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道德认同的两个维度—道德认同内化和道德认同符号化均能正向预测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2)共情在道德认同内化和符号化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正念在道德认同内化和符号化通过共情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过程中起调节作用,正念减弱了道德认同符号化对亲社会行为倾向的正向影响,增强了共情对亲社会行为倾向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探讨了亲社会自主动机对青少年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检验了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研究1以293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考察了亲社会自主动机、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2以205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法操纵亲社会自主动机(vs.受控动机),并考察其对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亲社会自主动机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并且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亲社会自主动机对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中都起到了中介作用;相反,亲社会受控动机则不利于青少年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进而不能有效地提升其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3.
网络信息的纷繁复杂,让人们担忧因错失信息而导致自身的利益受损,本研究探讨这种现象的加剧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使用问卷法(研究1)和实验法(研究2),探究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在其过程中人际安全感的中介作用和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个体的错失恐惧程度负向预测了其亲社会行为;(2)人际安全感在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高的错失恐惧水平会降低个体的人际安全感,从而减少个体的亲社会行为;(3)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负向预测作用中起调节作用,当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低的时候,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消极影响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自我同情的“利他”心理机制,研究1采用自我同情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亲社会行为量表对53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自我同情、生命意义感、心理弹性与亲社会行为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自我同情正向显著预测亲社会行为;(2)生命意义感在自我同情与亲社会行为间起独立中介作用;(3)心理弹性在自我同情与亲社会行为间起独立中介作用;(4)自我同情可以通过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对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研究2采用干预法对被试的自我同情进行为期7天的干预,结果发现:随着自我同情水平的提升,被试的亲社会行为也显著提升。该研究揭示了自我同情影响亲社会行为的潜在心理机制,对自我同情的社会效益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对130名儿童(平均月龄M = 63.15,SD = 4.37;其中男孩69名)进行调查,探究父亲将心比心、儿童心理理论、儿童亲社会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时间点1由父亲完成将心比心访谈、时间点2由母亲完成儿童长处与困难问卷、儿童完成错误信念理解任务、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任务。结果表明:(1)父亲将心比心、儿童心理理论与儿童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2)儿童的心理理论在父亲将心比心与儿童亲社会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兴超  杨继平 《心理科学》2013,36(4):904-909
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55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道德认同在道德推脱影响大学生亲社会行为过程中的调节效应。采用潜变量调节效应模型的无约束估计方法研究发现:(1)道德推脱会对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道德认同会对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道德认同会对道德推脱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2)在高道德认同水平下,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会随着道德推脱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地减少,而在低道德认同水平下,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并无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为考察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以及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的中介作用,采用人际信任问卷、亲社会行为问卷、攻击行为问卷、幸福感指数问卷对225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人际信任正向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人际信任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好;(2)人际信任通过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道德推脱和内疚在共情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间的多重中介作用。研究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道德推脱问卷、内疚感问卷和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对128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道德推脱在共情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间起中介作用;(2)内疚在共情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间起中介作用。结论表明:共情可以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也可以通过道德推脱和内疚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9.
亲社会表现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其影响机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两个研究(分别以大学生和二、四、六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受助者结果类型(受助者获得积极结果vs.受助者避免消极结果)对亲社会表现的影响。结果显示:(1)受助者避免消极结果条件比受助者获得积极结果条件诱发成人更高的亲社会意愿和行为;(2)六年级儿童帮助他人避免消极结果的亲社会意愿更强、情绪更积极;(3)相对于帮助他人避免消极结果,二年级儿童更倾向于帮助他人获得积极结果。这些结果说明受助者结果类型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表现(包括亲社会行为、亲社会意愿、亲社会情绪),并且这种影响因成人和儿童有所不同:成人和年长儿童表现出亲社会损失规避现象,年幼儿童则表现出相反效应。  相似文献   

10.
胡发稳  丁颢 《心理学探新》2011,31(3):244-248
采用自编亲社会行为决策材料,以行为决策对象的被选频次为指标,通过对65名男女大学生的研究,结果发现:1)在阈上和阈下的"图-词"启动范式下,均存在显著的情绪启动效应,且实验性情绪变化明显。2)在正性图片启动下,自尊水平和情绪效价对亲社会行为决策均无显著影响,但二者的交互作用显著,低自尊个体在负性情绪下的亲社会行为决策存在显著性差异;行为决策对象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决策有显著影响,与自尊水平、情绪效价之间的交互效应不显著;在负性图片启动下,自尊水平、情绪效价、行为决策对象以及三者的交互作用对亲社会行为决策均无显著影响。3)总体上,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决策受自尊水平与情绪效价的交互作用影响,也受行为决策对象及其与自尊水平、情绪效价的三次交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83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共情倾向和受害者可识别性对大学生捐款意愿的交互效应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对低共情倾向的大学生,受害者可识别性对其捐款行为不存在显著影响,对高共情倾向的大学生,受害者可识别条件下的捐款意愿显著高于不可识别条件;(2)受害者可识别性通过增加高共情倾向大学生的同情反应,进而增强其捐款意愿。  相似文献   

12.
金钱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概念。国内外有关实证研究发现, 启动金钱概念会诱发自足感、经济型心理定势、自由市场的价值观以及利己自我图式(社会认知模型), 从而导致亲社会行为减少。文章探讨了金钱概念启动对利他性亲社会行为、遵规与公益性亲社会行为、关系性亲社会行为和特质性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关注:(1)金钱概念启动在组织管理中的研究; (2)贫富差异在金钱概念启动与亲社会行为关系中的调节效应; (3)深化时间概念启动影响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4)金钱概念启动影响亲社会行为的神经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1060名五至八年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家庭功能如何通过同伴接纳的中介作用影响亲社会行为,同时探讨了留守状况在该中介模型中所起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家庭功能、同伴接纳和亲社会行为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青少年的同伴接纳在家庭功能及亲社会行为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留守状况调节了家庭功能通过同伴接纳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后半段路径。具体而言,与曾/现留守青少年相比,非留守青少年的家庭功能通过同伴接纳对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影响更强。研究结果可以为培养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Gao  Qiufeng  Lu  Sihan  Sun  Ruimei  Zheng  Haiyan  Ouyang  Ziyu 《Motivation and emotion》2022,46(4):522-534

Prior studies have revealed that positiv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re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ve symptom. However,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this relation whether specific mediators or moderators are at play are little known. Therefore, the current study examined the potential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needs satisfaction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mindfulness in the link betwee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depressive symptom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 total of 900 college students from Shenzhen, China (53.40% male; Mage?=?19.82, SD?=?1.01, range from 17 to 27 years) completed questionnaires regarding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psychological needs satisfaction, mindfulness, and depressive symptom. This study found that (1)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re negatively related to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ve symptom; (2) psychological needs satisfaction could be a potential mediator in the link betwee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depressive symptom; and (3) mindfulness could moderate both the relation betwee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depressive symptom as well as that between psychological needs satisfac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 and those relations were weaker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high levels of mindfulness than those with low levels of mindfulness. The current study highlights the mediating and moderating mechanisms that may underli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depressive symptom, which ma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and prevention programs for alleviating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ve symptom.

  相似文献   

15.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分别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检验特质共情与状态共情 在这个影响过程中的中介效应。 结果发现:(1)情感温暖、信任鼓励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亲社会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 专制、溺爱型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亲社会行为起负向预测作用。(2)特质共情在情感温暖型、信任鼓励型父母教养方式与中职生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经试验操纵的状态共情的中介效应与特质共情的中介效应同样显著。结论: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影响中职生的共情进而影响其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两个子研究分别考察累积环境风险与大学生自伤行为间的关系模式,并探讨注意分散与认知重评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高风险大学生自伤意图的缓解作用。研究1在1066名大学生中采用问卷调查,探索累积环境风险对大学生自伤行为的作用及模式。基于研究1的结果,研究2选取符合高风险背景的6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实验室实验对两种情绪调节策略的作用予以考察。本研究结果表明:累积环境风险对男女大学生自伤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均符合非线性“正加速模式”,但男生群体随累积风险数量增加而引发的自伤行为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女生。对于高环境风险背景下的大学生,注意分散和认知重评两种策略均能降低其自伤倾向性与自伤认同,但不能降低其自伤意念。这提示应重视对经历了高环境风险的大学生进行情绪调节策略等方面的干预,以减少其采取自伤行为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7.
以1260名小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小学教师期望对人格的影响,以及学生知觉在教师期望对人格影响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教师期望各维度与人格的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和亲社会性均有显著正相关,品行和纪律期望维度与人格的情绪稳定性相关不显著。(2)学业期望对人格的智能特征、外倾性和情绪稳定性预测作用最大,品行期望对认真自控预测作用最大,纪律期望对亲社会性预测作用最大。(3)小学生知觉在教师期望对人格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亲社会性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教师期望对人格情绪稳定性影响中不存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