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笑是人类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沟通信号。对笑的研究视角主要有进化论与社会互动论。从进化的视角看,笑提高婴儿的生存几率,增强成人性吸引力,且有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从社会互动的视角看,笑帮助人们控制攻击行为,增进合作行为,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未来研究需要有效区分笑与幽默,加强笑的脑机制研究,探讨笑的跨文化一致性与差异性,开展笑的应用研究与科际合作。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回顾了身体拥有感的错觉研究范式,强调了第一人称视角全身错觉的整体性优势,介绍了该错觉的测量方法、影响因素、以及认知神经机制。文章重点综述了该错觉的应用,指出诱发第一人称视角的全身错觉可以改变人们的身体认知,进而影响相关的自我认知、社会认知以及行为表现。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从扩大被试群体、深入研究认知神经机制,以及拓宽实验范式的应用领域和进行长时的认知干预尝试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3.
生命意义感获取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意义感体验对个体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其相关研究也已开始受到心理学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生命意义感获得与维持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包括意义感层次模型、意义感构建模型及意义感维持与流动模型。大五人格、心理模拟、积极/消极情绪和亲社会行为是影响个体生命意义感体验的主要因素。未来研究要进一步探讨生命意义感产生的影响因素,完善相关的理论模型,并要从时间序列的角度探讨意义感的产生过程,并对生命意义感获得及维持的跨文化差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李松  刘峻君  鲍秀琴  陈旭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11):2586-2594
尽管关系维持策略对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增强个人福祉有着重要意义, 但也增加了个体被拒绝的风险和痛苦。以往研究已经发现人际感恩一方面能在关系面临威胁时激活威胁缓冲策略修复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也能在威胁解除时激活关系增强策略建立和促进人际关系, 但人际感恩也增加了使用非适应关系维持策略的可能。此外, 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有助于解释人际感恩的关系维持功能。未来研究应从二元互动视角考察人际感恩的关系维持功能; 从多元评价视角考察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在人际感恩对关系维持的影响中扮演的角色; 并结合多种研究方法拓展人际感恩的关系维持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STS研究中的技术研究从技术决定论、技术的社会建构论向技术与社会共同塑造理论的转变,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对于工程伦理学研究的反思。诞生于这一学术运动中的社会技术系统论,有助于从关注社会技术系统复杂性的视角对传统工程伦理学的外在主义进路进行批判。基于社会技术系统论建立的解释—操作—对话模型,是开展社会技术系统语境下的工程伦理学研究的一项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6.
个体对负性事件的反省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结果,而自我反省的视角能够解释不同结果的原因。以旁观者的视角审视自己过去的经历,即从自我抽离的视角进行反省是一种适应性的反省。自我抽离视角的作用机制和适用性可以从建构水平理论来解释,自我抽离视角的实验室控制方法,主要通过指导语引导和操纵被试回忆过去事件的人称来控制。在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了自我抽离视角对身心健康、缓解负性情绪、减少基本归因错误和促进合理推理决策等的积极作用。最后,分析了自我抽离视角的适用边界和文化差异,并提出未来可以研究自我抽离视角与人格、动机、能力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杨昭宁  王东石  朱婷 《心理科学》2013,36(4):842-847
倾斜恒常性理论是一种新的解释Ponzo错觉的理论,但是似乎存在一些局限。本研究采用调节法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四种Ponzo错觉版本在各种条件(视角和水平线段间距)下的错觉量情况,以此来检验倾斜恒常性理论。实验一中,对称Ponzo错觉变异版本在50mm时的错觉量情况和Prinzmetal(2001)的结果相似,但是在85mm和120mm时得到了较多的错觉量,这和倾斜恒常性理论的理论预期不符。实验二对不对称Ponzo错觉的考察得到了和实验一类似的结果,只有50mm时的情形符合倾斜恒常性理论预期。通过以上实验得到水平线间距和视角因素都是产生Ponzo错觉的重要因素,而倾斜恒常性理论过分强调了背景线的倾斜诱导效应,忽略了其他结构因素对Ponzo错觉的影响,所以倾斜恒常性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有效地解释Ponzo错觉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8.
社会支持对慢性病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威胁现代人健康的头号问题。社会支持作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在减轻疾病压力、帮助人们应对压力以及减少心理不适、增进身体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社会网络理论的视角,考察社会支持对慢性病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社会支持对策。  相似文献   

9.
记忆错觉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杜建政 《心理科学》2000,23(1):96-99
1前言 记忆错觉(memory illusion)就是指人们对过去事件的报告与事实严重偏离[1]。如同关于错觉的研究,可以为我们理解知觉加工规律提供大量的依据,关于记忆错觉的研究,也应极有助于我们真正了解人类记忆,因而,记忆错觉逐渐成为当前记忆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拟对记忆错觉方面的研究加以综述。2记忆错觉的早期研究 在 1964年版的心理学词典中,Drever对错觉(illusion)这一词条作了如下解释“在感知觉中,指对客观内容(或实际感觉材料)的主观偏离;在记忆中,指人们在回忆过去经验时由于增删…  相似文献   

10.
社会支持对慢性病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威胁现代人健康的头号问题.社会支持作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在减轻疾病压力、帮助人们应对压力以及减少心理不适、增进身体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社会网络理论的视角,考察社会支持对慢性病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社会支持对策.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领域已经越来越多地关注道教的理念与实践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道教经典中蕴含了对人类心性的解读,以及试图恢复身心健康的方法。荣格等心理学家从中提取可发掘的心理学要素,并对之做出了相应的诠释。人本主义心理学、超个人主义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等流派与方法都已经或正在为认识道教与心理健康关系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现阶段相关研究尚未充分,若深入理解道教生命中心主义的特殊追求与信仰认同模式,并以此视角更精确地分析心理测量与实验生成的各项指标,则生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宗教心理学范式可期。  相似文献   

12.
自我观的新形式:有关自悯的研究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耀华  刘聪慧  董研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2):1872-1881
由于自尊并不能完全地预见个体心理健康的程度,许多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构念。本文介绍了其中的努力之一,在吸收东方佛学思想的基础上,Neff于2003年提出了自悯这种新的自我观形式。文章介绍了自悯的成分,即自我友善、普遍人性感和正念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然后,从早期经验、社会文化的角度讨论了自悯的影响来源;在心理功能方面,自悯能有效地帮助个体应对负性事件,增强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力量,对人际知觉和互动也有重要影响。自悯的这些积极功能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运用。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 从社会网络视角考察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互作用正成为发展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研究的热点。研究者多借助整体网和纵向数据, 通过两种作用机制, 即选择过程(selection process) (强调心理和行为变量对社会网络和同伴关系的影响, 如关系的形成、维持和解除)和影响过程(influence process) (强调社会网络和同伴关系对心理和行为变量的影响), 来分析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协同演进的动态过程。实证研究关注的领域集中在青少年健康风险行为(如吸烟、喝酒、药物滥用)和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孤独感)。未来研究应该注重拓展社会网络的类型和样本、加强理论建构、增加对积极心理和消极关系的研究, 并有望在互联网领域及社会网络的生物学基础等方面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14.
为了从社会生态学的视角探讨预测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考察拒绝敏感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揭示高关系流动的社会环境对心理健康可能的积极作用,以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幸福感等为测量工具,对成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关系流动性可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 拒绝敏感性在关系流动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高关系流动性能预测个体的低拒绝敏感性,进而预测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5.
自然体验是指个体通过各种感官感知自然或与源于自然界的刺激互动。学者通常使用问卷测量法、自然指标法或实验操纵法来量化操纵人们的自然体验,发现接触自然可以在心理、生理和行为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且这些积极效应会受到物理环境、个体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未来应突破“城市——自然”二元对立思想并加强积极效应的纵深研究;拓展研究群体;促进相关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6.
社会认同作为个体在群际和内群体层面的社会联结,总体上对抑郁产生了积极影响,表现为认同程度、认同重要性、认同群体数量以及认同变化的影响等4个方面。现有研究从需求、认知和行为层面探讨了社会认同影响抑郁的中介因素,并检验了身份认同动机和消极群体评价两个调节因素。社会认同视角下的4种理论分别从社会医治、心理资源、认同变化以及认同层次等不同角度解释了社会认同影响抑郁的心理机制。未来应厘清社会认同对抑郁的深层影响机制,重视社会认同影响抑郁的调节因素,及建构社会认同影响抑郁的能动-共生模型。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来西方积极心理学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曾经吸引过全球人的目光,被誉为是理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重要方向。积极心理学主要围绕着“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 来开展相关的研究,即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社会制度为支撑点。在强硬的现实面前,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积极心理学也面临着许多困境与挑战。近年来西方一些学者正在寻求突破积极心理学的瓶颈性因素,围绕着“美德、意义、韧性和幸福”这四大支柱打造新的版本,促进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和升级换代。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是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常被称作“社交网络成瘾”、“病理性社交网络使用”或“社交网络过度使用”, 概念和界定标准还没有达成一致看法。青少年合理的社交网络使用对促进社交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有积极意义, 但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却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对青少年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发生机制的探讨, 将为问题性社交网络的干预引导提供依据。未来的研究应对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概念和界定标准进行澄清, 用多维视角的方法开展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 加强对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理论建构和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李金钊 《心理科学》2004,27(4):980-982
该研究采用中学生应激源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852名初一至高三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单因变量多维交互效应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消极应对方式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积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不显著;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具有主效应和缓冲效应;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在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彼此独立起作用,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A substantial body of empirical evidence suggests that social relationships buffer people from poor health. We review a program of research demonstrating how interpersonal goals create relationship processes that shape the quality of close relationships, which we argue may have consequences for own and others’ health. Self‐image goals to construct, maintain, and defend desired images of the self create negative interpersonal dynamics that undermine close relationships and mental health, while compassionate goals to support others’ well‐being create positive interpersonal dynamics that promote close relationships and mental health. We discuss the potential implications of social goals and close relationship processes for health. Finally, we suggest that exploring the independent benefits of giving and receiving in close relationships may inform how social relationships affect health and well‐be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