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可触摸的触觉二维图像是视觉障碍人群获取图像信息的重要方式。目前大多数触觉二维图像都是直接由视觉二维图像转化为的可触摸线条图。在视觉二维图像中,通常运用透视和视角等视觉原理将三维空间关系转换为二维平面关系。视觉系统经过长期大量知觉学习,习得了这种二维到三维的映射关系。但是触觉识别二维图像时,触觉系统如何建立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的映射,目前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影响触觉识别二维图像中二维-三维空间信息转换的视觉因素主要有透视、视角、遮挡、纹理梯度和镂空,直接将视觉二维图像转化为的触觉二维图像时,图像中包含的上述视觉因素通常会干扰触觉识别。结合已有研究,试图提出“双表象加工模型”来解释触摸二维图像时二维到三维空间信息转换的认知机制。该模型认为触觉识别二维图像依赖于两个表象系统的整合,即物体表象系统(涉及物体的大小、形状和纹理)与空间表象系统(涉及物体的空间关系、透视和视角)。两种表象系统的信息最终进行整合,在物体表象和空间表象成功匹配的基础上建立二维图像与三维空间之间的映射,通达长时记忆中的三维物体表征。双表象加工模型将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触知觉的认知机制,也将为触觉二维图像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大量的以往研究涉及到字词识别 ,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是对字词或字母的触觉辨认研究 ,但未见汉字模式的触觉辨认研究。为了探讨汉字模式与英文字母或词模式触觉辨认的异同 ,我们先做简单汉字的视触匹配实验以确定此类实验是否可行。把 10个高频且笔画少的汉字在 6× 2 4的触觉振动仪上转换成振动的触觉模式 ,由于汉字比以往触觉模式辨认实验中所用的单指振动模式要复杂 ,所以我们不得不把汉字转换成双指模式 ,即用了两片振动显示仪来呈现一个模式 ,被试用双指接触振动片。汉语母语被试与从没学过汉字的英语母语被试各 10名对这些汉字触觉模式作了触觉与视觉模式匹配实验 ,结果表明两类被试的匹配成绩都很低而且无显著差异 ,结果可能是由于双指模式所致 ,从而不能完全说明汉字模式太难不适合触觉辨认 ,于是我们用单指模式的通常结构构建双指模式 ,使单双指模式的复杂度差异只表现在量上 ,检验了单双指模式的辨认效果 ,结果表明双指模式辨认成绩虽比单指辨认差但辨认中的认知特征如干扰中的反应竞争与知觉竞争效应相同。  相似文献   

3.
王进  Barry Hughes 《心理学报》2005,37(6):739-747
研究关于输入、本体感受和输出对表面触觉认知的影响,旨在探索运用触觉识别质地密度逐渐变化的表面时,理论关于表面粗糙度恒定的情况下,主动手指运动产生的信息不影响触觉认知的解释是否仍然成立。实验采用表面质地密度呈正态曲线式逐渐变化,组成正负两组变化方向。正方向变化为表面质点密度向中逐渐增大,与手指触摸运动的加减速方式一致;负方向变化为表面质点密度向中逐渐减小,与手指触摸运动的加减速方式相反;另外包括一个表面密度不变的平面。让被试辨别表面质地密度变化的方向,结果发现被试能够很好地判别表面质地密度变化的方向,但在判别正向变化的表面时显得更准确;当表面密度没有变化时,被试倾向于判别为正向变化。这一发现没有支持表面密度恒定的触觉认知解释模型。与常规直觉相反,研究还发现即时反馈并没有改进触觉识别,反而降低了辨别的正确率。质地密度逐渐变化的触觉识别在变化的大小、准确和自信心方面都显示了不同,但没有发现认知学习作用该触觉任务辨别的过程。基于这些发现,文章讨论了触觉质地感知和有关存在的理论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4.
王甦  张铭 《心理学报》1995,28(2):113-120
在被动触觉的距离知觉实验中,被试的右手保持不动,将各种三点型式的刺激轻轻接触食指腹侧或以一定速度通过其表面,要求被试判定外侧两点的直线距离并在一根量尺上复现出来.结果发现:(1)当刺激快速通过皮肤表面时,外侧两点距离表现出低估,其知觉距离显著地小于刺激静止或慢速运动条件下的知觉距离;(2)当中间附加点偏离外侧两点间想象连线较大时,外侧两点的知觉距离显著地小于中间附加点偏离较小时的知觉距离,偏离较大的中间附加点似乎将外侧两点拉近了,缩短了其知觉距离,出现知觉亲和现象.这种现象与刺激是否运动无关.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探讨触觉时序知觉的手臂交叉效应是否存在性别差异。通过两个实验在较短和较长的SOA条件下考察男性和女性被试在基于体觉和基于外部空间的触觉时序判断任务中的表现。结果表明,男性与女性被试在基于体觉和基于外部空间的触觉时序判断任务中均存在手臂交叉效应,SOA较短时男性被试的手臂交叉效应显著小于女性被试,但在SOA较长的条件下手臂交叉效应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触觉时序知觉手臂交叉效应的性别差异可能与空间知觉能力和生理解剖学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王立平  库逸轩 《心理科学》2008,31(6):1301-1303,1286
目的:探讨触觉-视觉交叉模式工作记忆的大脑神经活动机理.方法:训练11个正常受试者学习交叉模式工作记忆任务,利用Neuroscan EEG系统记录脑电活动,对脑电数据求源分析后,着重考察事件相关脑电成分所处的大脑空间位置.结果发现:在延时过程中的3个主要的脑电成分N40,LPC和LNC的神经活动源分别处于大脑的右侧顶叶,中间后顶叶和前额叶.这提示了交叉模式工作记忆中相继的三个神经认知功能:感知,触觉一视觉模式阃的信息交互,和工作记忆的维持.  相似文献   

7.
随着物质生活的充裕,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享受,产品的情感功能日益凸显。本文从视觉和触觉两个感觉层面对产品的情感表达进行研究。在视觉层面,主要从形态、色彩、视觉质感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在触觉层面,主要从触觉质感、温度、重量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由笛卡儿的普遍怀疑法引出梦境与现实如何区分的问题以来,物的实在性问题就成了认识论中一个争论不休的疑难.作为近代认识论传统的继承者,胡塞尔认为对实在性的辩护构成了其现象学的基础.根据胡塞尔的分析,可以将实在物的本质显现分为两个彼此关联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空间幻相,第二个层次是因果关系中的物实在.然而胡塞尔手稿中的一些描述...  相似文献   

9.
知觉学习是指由于训练或经验而引起的长期稳定的知觉变化,是一种内隐性的学习。近20年来,视知觉学习的大量研究结果提示大脑皮层的各个区域,甚至包括初级感觉皮层,在成熟之后仍然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该文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对视知觉学习在大脑的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发生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提示,视知觉学习涉及了包括初级视皮层在内的多个大脑皮层,并且存在一种自上而下的调控机制;视知觉学习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发生,快速学习之后将伴随着慢速学习;通过视知觉学习,人们对于复杂物体的表征将从高级皮层区域移向低级皮层区域,任务执行也将趋于自动化  相似文献   

10.
触觉是个体探知外部世界的重要感觉通道,其情绪功能在维系社会联结、促进人际沟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触觉的情绪功能一方面表现为通过触觉动作本身直接传递情绪信息,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增强注意和锐化社会评价的方式促进个体对跨通道情绪信息的加工。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触觉情绪信息由无髓鞘C纤维介导,经脊髓丘脑束通路投射于岛叶(头面部触觉情绪信息的传导路径尚不明确),并在杏仁核、内侧前额叶、后颞上沟等"社会脑"网络的核心区域被精细加工。未来还应对触觉情绪的人际依赖性、文化独特性、操作标准化,及其在神经水平上与感觉-辨识系统间的关联性与独立性做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1.
Haptic picture recognition was tested in 36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o determine whether haptic representations are visual or multi-modal. Participants explored target haptic pictures and were asked to recognize the target from three alternatives. Each participant completed eight control and eight interference trials in visual, lexical and tactile recognition modalities. For interference, participants were assigned to either an articulatory suppression (repeat "the" at a constant rate) or a visual interference (watch a visual display) condition, to prevent recoding into a verbal or visual cod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ccuracy was higher at control compared to interference trials and for tactile compared to lexical recognition. Additionally, lexical and tactile recognition decreased with articulatory suppression whereas only tactile recognition decreased with visual interferenc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haptic pictures may be represented by coordinating visual and verbal codes.  相似文献   

12.
愉快面孔识别优势表现为被试对高兴面孔比对其他情绪面孔的识别正确率更高、反应时更短。大量研究以简笔画和面孔图片为材料, 在情绪分类任务和视觉搜索任务中均发现这一优势。该优势存在诊断性价值假说、情绪独特性假说和出现频率假说三种不同的理论解释。近年来, 研究者采用ERP技术发现这一优势形成于反应选择阶段, 但其起始阶段尚无一致结论。未来可借助fMRI技术进一步研究其认知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3.
14.
Because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touch usually start from our ability to perceive properties of objects, they tend to overlook features of touch that are crucial to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actual perception. This paper brings out these features and uses them to develop a general reconception of the sense of touch. I start by taking a fresh look at our ability to feel, in order to reveal its vital role. This sheds a different light on the skin's perceptual potential. While it is commonly observed that tactile experiences have two intentional objects, an external object and one's own body, I will advance a more accurate alternative: in tactile experiences, one becomes aware of what one's body undergoes. This alternative not only fits better with tactility's vital role; it is also key to explaining how active touching provides for a unique contribution to our perceptual relation to material objects. By thus connecting tactility's vital role to the way we rely on touch while manipulating objects, this essay offers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of our tactile powers that reveals the interplay between sensing and touching.  相似文献   

15.
决策者的认知特点, 以及决策过程中建议者,任务特征,环境因素等都会影响决策者的认知加工, 并最终影响建议采纳.目前建议采纳过程中的认知研究主要集中于决策者方面, 本文通过总结以往研究, 从决策者的认知风格,社会认知复杂性,认知策略以及情绪对认知的影响等四个方面, 系统阐述了认知对建议采纳的影响.同时, 结合态度改变理论,解释水平理论,具身认知理论以及认知失调理论等进一步讨论了建议采纳的认知发生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建议采纳认知机制模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决策者的认知灵活性,认知闭合需要等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以及建议提出的认知机制, 以丰富建议采纳领域研究.  相似文献   

16.
抑郁反刍是指个体把注意力集中在抑郁症状以及这些症状含意的行为和想法, 包含反复思虑抑郁症状、抑郁的可能原因、以及抑郁可能引起的后果。抑郁反刍主要表现出对负性信息过度关注、认知控制缺陷以及非适应性的自我参照加工等认知特点。基于这些特点, 近期脑成像研究发现, 抑郁反刍主要与杏仁核、前额叶以及默认网络等脑区或神经网络有关。未来应在不同亚型抑郁反刍的神经机制、基因以及开发有效的干预技术与方法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认知行为治疗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将从脑功能、神经电生理、神经内分泌与免疫以及遗传与表观遗传这四个方面对认知行为治疗的生物学机制进行讨论, 综合心理、生理和遗传三方面的结果, 从微观、中间和宏观多层面提出了认知行为治疗生物学机制的整合模型。并进一步对目前研究的局限性进行了讨论, 为未来探究认知行为治疗的生物学机制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冯杰  徐娟  伍新春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2):2131-2146
听觉词汇识别包含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视觉通道受阻的盲人在听觉词汇加工中具有一定听觉补偿优势; 但由于视觉经验的缺失, 盲人对一些视觉相关词(比如颜色词)的语义加工和理解比明眼人弱。未来的研究应对词汇的视觉相关性进行分类讨论; 对音、形、义等多层面及其神经生理机制进行深入探究, 发展符合盲人感知特点的听觉词汇加工模型; 并拓展不同年龄段的发展性研究。最终, 揭示视觉经验缺失对盲人听觉词汇识别影响机制的全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