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前儿童对“知道”和“会”的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2名3至5岁儿童接受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任务,探查他们在获得新知识前后对自己是否“知道”和 “会”的认知和知识获取方式的认知 。结果显示,有部分学前儿童在不知道或不会的情况下报告自己“知道”或“会”,对自己的判断倾向于作出肯定回答;在学习新知识之后,学前儿童对自己是否“知道”的认识要比是否“会”的认知准确;儿童对陈述性知识的获取方式的认识好于程序性知识,3岁儿童对知识获取方式的认识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探讨了北京地区3—5岁学龄前儿童对中外通俗故事情节的自我认知能力及对他人认知能力的发展比较。每个年龄组儿童为44人,男女各半,共计132人。实验材料为两套图画故事集,其中一套名为《白雪公主》(外国故事),另一套为《孙悟空》(中国故事)。实验是通过看图讲故事提问方式以探讨不同年龄的学前儿童对故事情节的自我认知及他人认知的能力。结果表明:3—5岁儿童对白雪公主故事情节及孙悟空故事情节的理解,回答问题的正确率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4岁与5岁儿童已能很好地理解这两个通俗故事的情节及正确回答有关问题。但3岁儿童存在一定困难,对自我认知水平及对他人认知水平都较低;在各个不同年龄组中,对他人认知及自我认知的问题回答的成绩,两者没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他人认知及自我认知是处于同步发展的水平;男女性别的结果比较只在3岁儿童中存在一定差异,4岁及5岁儿童中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他人期望类型对6~10岁儿童不同类型反语认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积家  张萌 《心理学报》2005,37(6):767-775
以态度、话语含义和语言现象探测为指标,探讨他人期望类型对6~10岁儿童不同类型反语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⑴他人期望类型(内隐和外显)影响儿童对他人态度和话语含义的探测,但不影响语言现象探测;⑵儿童在反语认知不同方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6岁儿童已具备初步的反语认知能力,开始能够理解反语中说话者的态度和话语含义,但还不能正确解释反语现象。直至10岁,儿童对反语现象的解释能力仍在发展中。⑶儿童对不同类型反语认知水平不同。6岁儿童对两类反语的解释不存在显著差异,8岁和10岁儿童对两类反语解释均存在显著差异。与反语恭维比,8岁和10岁儿童能更好地解释反语批评。  相似文献   

4.
王玲凤  傅根跃 《心理科学》2003,26(4):646-649
用设置故事情景的方法对儿童对他人情绪与过去经验的关系的认知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4~7岁儿童能够认知他人情绪与过去经验的关系,认知能力随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情绪效价和情绪情景的匹配性影响儿童对他人情绪与过去经验关系的认知。4、5岁儿童更能认识到正性情绪情景条件下体验到负性情绪的他人情绪与过去经验的关系,其得分显著高于其它情绪情景故事和行为故事。  相似文献   

5.
卿素兰 《心理学报》2007,39(6):1055-1062
采用结构式访谈法,通过计算机模拟真实情景的动画方式,系统探查4~7岁儿童在目的指向性维度上的本体区分、因果认知发展模式以及在此维度上的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形成。结果表明:(1)4~7岁儿童在目的指向性维度上进行本体区分的认知发展模式,经历了从低到高的4个发展水平,即目的论模式——基于动物模式——基于生物模式——基于本体区分模式;(2)4~7岁儿童对目的指向性的因果认知与本体区分表现出一致性发展模式,表明学前儿童在目的指向性维度上逐渐形成了朴素生物学“理论”;(3)5~6岁是儿童对目的指向性认知的快速发展期,领域知识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受年龄和领域任务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领域知识与自我解释策略间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领域知识的个体差异的角度,研究领域知识与自我解释策略之间的关系,探讨自我解释在示例学习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在学习示例时,高领域知识组被试倾向于使用发现意义和建立新旧信息间联结的解释策略对示例进行认知加工;低领域知识组被试主要采用句法加工策略对示例进行加工;(2)领域知识对监控活动的制约,主要体现在被试监控到理解失败之后所采取的对策上。高领域知识组被试利用解释策略解决问题,低领域知识组被试利用句法加工策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7.
使用结构访谈法对120名儿童(其中学习不良儿童60名)的策略信念与策略理解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学习不良儿童组与一般儿童组的差异更多体现在对具体策略的元认知因果解释水平上,他们更多持有较低水平的“信息获得”解释,而对照组儿童则更多持有较高水平的“信息加工”解释,提示对策略理解水平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学习不良儿童难以将新学到的策略主动应用到其它情景中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学前儿童倾向于采用活力因果机制,即用生命力的交换和获取来解释与机体有关的生命现象.活力因果解释介于意图因果解释和机制因果解释之间,被认为是专属于生物领域的一种因果认知机制,它的提出为存在独立的朴素生物学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4到6岁是活力机制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在年长儿童和成人对机体生命现象的认识中,这一机制继续发挥着作用,并不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被其它因果机制完全取代.探讨可能导致活力因果机制发展差异性的影响因素以及它与其它因果机制的共同作用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张萌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06,38(2):197-206
以态度、话语含义和语言现象探测为测量指标,探讨语调对6~10岁儿童不同类型反语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1)6~10岁是儿童反语认知能力迅速提高的时期,这不仅表现在儿童对说话人态度和话语含义的理解上,还表现在儿童对反语现象的解释上。但是儿童在反语认知的不同方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6岁儿童已能初步理解反语中说话人的态度和话语的含义,但还不能正确解释反语现象;直至10岁,儿童解释反语现象的能力仍在发展之中。(2)语调(中性语调和强调语调)影响儿童对他人态度和话语含义的理解,在强调语调下,儿童能更好地理解说话人的态度和话语的含义;但语调不影响儿童对语言现象的解释。(3)儿童对不同类型反语(反语批评和反语恭维)认知水平不同,6岁儿童对两类反语的态度判断、话语含义判断和语言现象解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8岁和10岁儿童对两类反语的态度判断和话语含义判断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语言现象解释上存在显著差异。与反语恭维相比,8岁和10岁儿童能更好地解释反语批评  相似文献   

10.
决策者的认知特点, 以及决策过程中建议者,任务特征,环境因素等都会影响决策者的认知加工, 并最终影响建议采纳.目前建议采纳过程中的认知研究主要集中于决策者方面, 本文通过总结以往研究, 从决策者的认知风格,社会认知复杂性,认知策略以及情绪对认知的影响等四个方面, 系统阐述了认知对建议采纳的影响.同时, 结合态度改变理论,解释水平理论,具身认知理论以及认知失调理论等进一步讨论了建议采纳的认知发生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建议采纳认知机制模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决策者的认知灵活性,认知闭合需要等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以及建议提出的认知机制, 以丰富建议采纳领域研究.  相似文献   

11.
流言是指以声誉信息为基础的关于不在场第三方的评价性信息。它同时也是儿童学习社会领域知识的一个重要信息源,可以影响儿童对于他人的评价及后续的行为。本文从流言在儿童中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儿童对于流言的认知发展特点、以及儿童对于流言信任评价三方面总结了儿童流言的相关研究。最后,本文提出未来可从流言发生的机制、儿童信任流言的机制以及流言对于儿童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模仿是儿童学习的一种重要机制,但学前儿童在模仿他人行为的过程中,是注重效率原则而有选择性地模仿,还是注重忠实原则不加辨别地模仿?这一问题成为近10年来发展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进化人类学中的争论问题。争论双方提供了大量实验证据支持各自观点,并提出种种假设以解释学前儿童的模仿学习机制。如基于因果关系推理角度提出自动因果编码假设和意图不清假设;基于社会交往角度提出社会依存假设和自然教育法假设等。迄今为止,尚无一个假设能解释所有证据。因此,在整合相关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这一争论的新视角——"损益权衡"假设,即学前儿童模仿策略选择是特定情境下权衡利益与损失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袁鸣  邓铸  季培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3):480-486
个体掌握的知识很多来自于他人的传授。从4岁起,儿童就意识到不同的信息提供者在可靠性上存在差异。他们根据与提供者间的熟悉程度、提供者过往陈词的准确性、以及来自他人的线索等策略对于信息提供者的可靠性进行评估,从而决定谁更值得信任。未来关于儿童对于信息提供者选择性信任的研究应从扩展探究的知识领域、对于信息提供者其他特征的操纵、以及潜在文化差异检验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4.
4-7岁儿童关于动物繁殖的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丽锦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05,37(5):613-622
以128名4、5、6、7岁儿童为被试,采用访谈和分类任务从亲代、子代两个维度探查儿童依据繁殖对动物和非生物的本体区分及因果解释,并进一步探查对繁殖的“成熟后发生”和“代代衍生”的认知。结果显示,4-7岁儿童关于动物繁殖的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萌芽认识、部分掌握、基本掌握和成熟稳定4个阶段,6岁儿童基本掌握了动物繁殖概念,并能对之进行一致的生物学的因果解释。对动物繁殖认知的个体内差异表现为:①对动物、非生物领域的认知因任务要求而表现不同;②任务形式对发展快速期的5、6岁儿童影响显著;③儿童理解“成熟后发生”优于理解“代代衍生”,理解“向下衍生”优于理解“上溯来源”。  相似文献   

15.
对93名幼儿进行了五种因果变化模式的因果推理题目的测试。结果表明:(1)在不同的因果变化模式下,被试进行因果推理的成绩存在差异,且在对于这五类题目的掌握上具有一定的顺序。(2)被试在同样因果变化模式题目的表现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而在因果联结强度相同的题目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3)被试对于各题目回答的正确率并不随原因与结果联结次数的增多而提高。(4)即使是在观察到的刺激完全一致的情况下,被试的回答仍会因因果变化模式的差异及主试对于题目解释的不同而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6.
虚误信念理解的研究视角及其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英和  姚端维 《心理科学》2001,24(6):704-706
1 前言自从Premack&Woodruff提出有关心理理论的概念以来 ,有关儿童早期心理理论 (theoryofmind)的研究便成为儿童社会认知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 ,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的能力。心理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 ,人们往往在信念的基础上产生合理的需要 ,然后通过行动来实现他们的需要。由于信念是人一切行动的基础 ,因而 ,心理学家十分重视对儿童信念的研究 ,而年幼儿童在信念理解上 ,常表现出错误性倾向 ,为了对这种倾向进行深入探…  相似文献   

17.
数学学习不良的研究及趋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了数学学习不良(MD)儿童的3种基本算术技能障碍:语义记忆型MD、程序型MD、视觉空间型MD,并对它们的机制和特征做了考察.近年来对MD儿童较高级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呈现如下特点:参与到该研究的领域很多;研究所涉及的认知和非认知因素增多;教学干预研究大量出现.目前MD研究在辨别MD儿童、缺陷的概念以及神经心理学解释上面临挑战.因此该研究领域的趋势是从发展的、整体的视角来考察影响MD的各种因素,并注意各种方法的革新和结合.  相似文献   

18.
采用“看见-知道”任务考察了儿童对他人知识状态推断的特点和可能存在的偏差效应。被试为90名3-5岁儿童。结果表明,3-5岁儿童已经理解他人看见即知道的关系;5岁儿童已经能准确地推断他人的知识状态,不存在偏差;但3、4岁儿童对他人知识状态的推断受到自身知识的影响且表现出自我中心的倾向:既存在知识偏差即因为自己知道而高估他人的知识,也存在无知偏差即因为自己的无知而低估他人的知识。4岁儿童的知识偏差程度与3岁儿童无异,但无知偏差低于3岁儿童,且4岁儿童的知识偏差程度大于其无知偏差,儿童克服无知偏差的时间可能早于克服知识偏差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学前儿童对生物衰老的认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朱莉琪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05,37(3):335-340
按照“朴素理论”的要素设计研究任务,研究一探查学前儿童能否以衰老这一生命特征为标准做出生物和非生物的本体区分,以及能否对衰老做出生物性而非意图的因果解释;研究二进一步探查学前儿童对生物衰老特性(普遍性和不可逆性)的认知。结果显示,4、5、6岁学前儿童在分类作业中的认知成绩随年龄逐渐提高,而在因果解释中,各年龄组儿童都不用心理意图作为衰老的原因;他们对衰老的认知与其对生长的认知密不可分;学前儿童对衰老两个特性的认知不同步;由研究结果可以推论,6岁儿童在衰老维度上具有了较稳定的朴素生物理论。  相似文献   

20.
阅读发展相关的认知技能:汉语和英语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英语和汉语阅读获得所需要的认知技能及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认知缺陷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分析表明阅读发展所需认知资源表现出了跨语言的一致性,都要求有充足的学习与记忆能力和正常的视觉正字法技能,语音和语义知识表征足够精细;阅读障碍儿童的主要认知缺陷也表现出了跨文字的一致性,都包括语音缺陷和一般的学习与记忆问题。然而儿童所面临的语言文字特性会影响到阅读技能获得的难易和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