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形状-性别内隐联结及其对消费者形状偏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瑛  庞隽  王妍苏 《心理学报》2019,51(2):216-226
本文探讨了形状与性别之间的内隐联结及其对消费者形状偏好的影响。通过4个实验, 作者发现形状与性别之间存在内隐联结, 即圆润的形状与女性更相关, 而有棱角的形状与男性更相关。这一内隐联结被拓展到品牌感知上, 导致品牌的性别形象影响消费者对圆形或棱角形产品的偏好, 而感知匹配度在其中起中介作用。这些研究发现进一步丰富了现有关于形状偏好以及形状象征意义的文献, 并对视觉营销中的形状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已有研究表明,形状感知与抽象概念之间具有隐喻联结并能够影响个体的判断与决策。当前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形状与人格的宜人性存在关联且能够影响个体决策。实验1采用内隐联想范式的变式探讨不同形状与宜人性词汇之间的联系,结果未发现长方形和圆形与宜人性词汇存在内隐联结。实验2采用内隐联想测验探讨圆润面孔与棱角面孔与宜人性词汇之间的联系,结果发现圆润面孔与宜人词、棱角面孔与非宜人词之间存在内隐联结。实验3进一步考察形状与宜人性词汇的联结对公平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圆润面孔更易知觉为宜人,个体更容易接受其作出的不公平分配,而棱角面孔更易知觉为非宜人,个体更容易拒绝其作出的不公平分配; 并且,宜人性感知在面孔形状与被试的接受率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圆润形状面孔与宜人词、棱角形状面孔与非宜人词存在隐喻联结,且这一联结能够进一步影响个体公平决策。  相似文献   

3.
消费者自我构念、独特性需求与品牌标识形状偏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上品牌标识形状各具形态,它们已成为吸引消费者眼球的重要品牌要素,如何设计出科学实效的品牌标识形状已成为营销策略中基础而又关键的内容。什么形状的品牌标识更能获得目标群体的偏爱?本文从自我构念的水平视角出发,推论认为不同自我构念的个体在"独特性需求"上具有显著差异,由此形成对多角和圆润的品牌标识形状的偏好差异,独特性需求在自我构念与品牌标识形状偏好之间起中介作用。文章通过4个实验,一致证实独立型自我构念的消费者独特性需求更高,偏爱多角的品牌标识;相依型自我构念的消费者,独特性需求更低,偏爱圆润的品牌标识。但上述效应只存在于公开产品购买情境,当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私人产品时,无论个体的自我构念是独立型还是相依型,他们对品牌标识多角与圆润的偏好没有显著差异。本文推进了自我构念、独特性需求、品牌标识形状等领域的理论研究,为企业在设计、调整品牌标识形状及制定配套营销策略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战略启示。  相似文献   

4.
通过3个实验探讨宽容概念与大小概念之间的隐喻关系。实验1采用Stroop范式验证了宽容概念的大小隐喻效应;实验2采用IAT范式,证实了被试对宽容概念的加工会影响他们的大小感知,从而表明了人们对抽象概念的加工会影响对具体概念的感知。实验3采用社会情境范式表明,此隐喻效应会影响被试对图片中陌生人物宽容性的感知,证实了该隐喻表征的社会性。结果表明,宽容概念存在大小隐喻表征且该隐喻表征具有双向性及社会性。  相似文献   

5.
摘要:本文基于无意义词与简单几何体之间的跨模态映射效应,来研究社会知觉中人名发音与脸型的关系。本研究控制了人名发音的唇形和人物面孔的轮廓,通过简单匹配范式来考察人名发音与面孔之间是否存在跨模态映射效应。结果发现:被试将圆唇人名与圆面孔匹配、扁唇人名与尖面孔匹配的概率,均显著大于随机水平。该结果说明了人名发音和脸型之间存在跨模态映射效应,这不仅拓宽了声音-形状跨模态映射的研究范围,对于人们取名字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反应-效应相容性范式,探讨不同数字表征方式和身体经验对个体数字认知加工的影响。实验1首先采用木棒数字表征从知觉层面证明反应-效应相容性效应的存在;实验2采用累计手指数字表征考察手指数字表征在反应-效应相容性匹配中的优势;实验3则进一步排除了近似数量表征系统的影响,从语义层面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语义概念手指数字表征的反应-效应相容性对数字认知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的数字表征系统中均存在反应-效应相容性效应,支持了观念运动理论;相比客体材料,手指数字表征在相容条件下具有明显的匹配优势,支持了具身数量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林晓欣  邢强 《心理科学》2021,(2):266-273
研究旨在探究更精确的视觉项目表征能否消除延迟反馈对信息整合学习的损害。实验采用2(视觉项目表征精确性:精确/非精确)×2(反馈延迟:即时反馈/延迟反馈)组间设计,结果发现无论有无延迟反馈,精确的项目表征条件下类别学习成绩都显著高于非精确条件,精确性与反馈延迟存在交互作用。采用状态痕迹分析进一步证明精确性显著影响信息整合类别学习的稳定性。在反馈延迟条件下,精确的视觉项目表征能提高信息整合类别学习的成绩。  相似文献   

8.
彭宇彬  宛小昂 《心理学报》2022,54(7):736-747
人们常将特定的颜色与风味联系起来形成色味联结, 而且颜色线索会影响风味感知, 这体现了视觉信息对味觉信息加工的跨通道影响。本研究通过两个行为实验, 考察了味觉信息是否也会影响视觉搜索。实验任务要求被试品尝饮品后对形状靶子进行视觉搜索, 并且操纵了味觉刺激的提示性以及靶子颜色与风味之间的关联性。实验1的结果表明, 当风味线索提示的靶子颜色是与风味关联的颜色时可以加快视觉搜索。但如果与该风味关联的颜色出现在干扰项上, 风味线索则无法促进视觉搜索。其后, 我们在实验2中排除了语义启动的混淆, 也发现了与实验1一致的结果。本研究的结果表明, 风味线索会引发对关联颜色的注意偏向, 证实了味觉刺激对视觉注意的跨通道影响, 为色味交互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 揭示了跨通道影响可能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9.
视知觉无意识加工中的形状优势效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柯学  白学军  隋南 《心理科学》2004,27(2):321-324
研究了视知觉无意识加工中是否存在形状优势效应。被试为天津师范大学本科生60名。仪器为pentium lll高分辨率计算机.程序用E-prime心理实验软件系统编制而成。在实验1中,用信号检测论技术发现.当启动图形呈现时间为20ms时.被试是不能觉知到该图形的。在实验2和3中.被试的任务分别是判断图形的形状和颜色,用MANOVA分析启动图形对靶图形的启动效应时发现.启动图形的颜色线索不会影响靶图形的形状判断,但启动图形的形状线索却能抑制或促进靶图形的颜色判断。实验证据提示.在判断物体整体特征时,无意识知觉具有形状优势效应。  相似文献   

10.
研究旨在探究更精确的视觉项目表征能否消除延迟反馈对信息整合学习的损害。实验采用2(视觉项目表征精确性:精确/非精确)×2(反馈延迟:即时反馈/延迟反馈)组间设计,结果发现无论有无延迟反馈,精确的项目表征条件下类别学习成绩都显著高于非精确条件,精确性与反馈延迟存在交互作用。采用状态痕迹分析进一步证明精确性显著影响信息整合类别学习的稳定性。在反馈延迟条件下,精确的视觉项目表征能提高信息整合类别学习的成绩。  相似文献   

11.
王怀勇  刘永芳 《心理科学》2014,37(1):182-189
以大学生为被试,运用实验法探讨了决策过程中调节定向与信息搜索模式之间的匹配效应及其机制。结果显示:(1) 促进定向组被试决策时更偏好基于属性的信息搜索模式,而预防定向组被试决策时更偏好基于选项的信息搜索模式;(2)当两种调节定向组被试分别使用各自所偏好的信息搜索模式制定决策时,达成了调节匹配,相比调节不匹配,这种匹配使被试对其所做选择给出了更积极的评价,即出现了调节匹配效应;(3)加工流畅性可以部分地解释这种调节匹配效应。  相似文献   

12.
已有行为研究揭示知觉者倾向于认为圆唇音名与圆脸、扁唇音名与尖脸身份一致的效应。为进一步探明该效应在人脑内的加工进程及发生机制,本研究在人名发音启动面孔(脸型判断任务)范式下进行了脑电实验。结果发现,被试在一致条件下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不一致条件,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低于不一致条件;不一致条件在大脑中央-顶区诱发出更负的N400成分。结果说明,人名发音与面孔存在形状概念的关联,该结果支持了人名发音与脸型的跨模态对应是共享内涵属性所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图形颜色、形状及质地表征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丁锦红  林仲贤 《心理学报》2000,32(3):253-257
记忆中的图形特征既可以按一定方式被直接储存,也可以按抽象形式存储。虽然目前尚无法确定图形特征(形状、颜色等)分别以何种方式存储,但可以肯定,图形的颜色和形状可以分开表征。那么,图形的其它特征之间是否也是可以分开表征呢?该研究中的两个实验对图形的质地与形状、质地与颜色之间表征关系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图形的质地可以分别与形状、颜色分开表征,这一结果提示,人们在记忆图形时,可以将图形的不同特征按分离方式进行加工。同时,通过对两实验结果比较发现,图形的形状、颜色和质地的记忆难度之间存在差异,形状最易,颜色最难,质地居中。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亮度对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效应(Spatial-Numeric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简称SNARC效应)的影响及其机制。通过三个实验设计不同的亮度对比水平,要求被试对阿拉伯数字1~9(5除外)进行奇偶判断。实验一将数字亮度设为最高值255时,结果出现了数字的SNARC效应。实验二将数字的亮度值分别设为255和213时,结果仍存在SNARC效应。实验三将亮度值分别设置为213和42时,数字的SNARC效应却消失了。这些结果表明亮度会激活或抑制数字的空间表征,可能与亮度对比值的高低及所消耗认知资源的多少有关。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对在运动图形识别过程中,有关图形的不同特征(颜色、形状等)的加工特性、方向性效应以及不同空间位置(或时间间隔)对图形识别的影响了探讨。结果发现,视觉系统在运动信息加工时,对目标的不同特征的加工存在不均衡性,加工的难度有差异。颜色的加工难度要比形状的加工难度小。视觉系统对不同运动方向上的图形匹配反应特性也存在差异,图形匹配过程受时间或距离因素的影响,匹配的反应时随着两个比较图形之间的空间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6.
采用Simon效应研究范式,以阿拉伯数字为实验材料,三个实验分别要求被试判断呈现数字的空间位置、颜色和大小,系统考察Simon效应、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效应的加工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三个实验中,不管采用何种判断标准,被试总是对左侧的数字按左键反应更快,对右侧的数字按右键反应更快,数字加工中出现Simon效应;而对不同大小的数字按左键和按右键的反应时差异均不显著,数字加工中均未出现SNARC效应。(2)Simon效应和SNARC效应不同质,两者的加工机制也互不相同,而且Simon效应对SNARC效应具有抑制作用。(3)Simon效应与SNARC效应相比,Simon效应相对更稳固,SNARC效应则相对更灵活,易受知觉信息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付春野  吕勇 《心理科学》2022,45(3):553-560
采用一种新的多目标觉知范式检验视觉意识容量。实验中首先迅速呈现包含8个刺激的圆形阵列(刺激位置随机分布), 然后所有刺激被灰色的圆覆盖, 并随机选取阵列中的一个刺激作为目标, 要求被试用尽可能少的点击次数找到目标。结果发现, 即使被试不能一次击中目标, 其也可能拥有对目标不精确的视觉信息。这些不精确的视觉信息能够帮助被试用更少的点击次数和更短的点击距离找到目标, 且被试对这些不精确的视觉信息是有意识的。研究结果表明视觉意识能够以概率性的表征存在, 并支持视觉整体统计假说, 也能够进一步解释视觉意识容量的主观测量和客观测量之间存在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王琳  陈增祥  何云 《心理学报》2020,52(8):1004-1016
人们普遍拥有“期待不朽、被人铭记”的传承动机, 文章通过4个实验探讨了该动机如何通过未来自我连续性的影响作用于个体的金融冒险行为。实验1发现传承动机能够提升个体对未来自我的连续性感知。实验2在此基础上发现传承动机会弱化个体金融冒险行为(2a), 并且该效应被自我连续性感知中介(2b)。实验3进一步考察个体社会经济地位对上述中介效应的调节, 结果发现上述中介效应只出现在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高(vs.较低)的个体身上。  相似文献   

19.
柯学  白学军  隋南 《心理科学》2008,31(2):336-339
研究了视知觉无意识对局部几何特征加工中的整体优势效应.被试为天津师范大学本科生60名.仪器为pentium III高分辨率计算机,程序用E-prime心理实验软件系统编制而成.被试的任务是判断靶图形中央线条的方向或颜色.用MANOVA分析了启动图形对靶图形局部特征加工的启动效应,发现了视知觉对无意识呈现的图形加工具有形状优势效应,启动图形与靶图形的整体形状相同可以抑制对靶图形局部形状特征的判断.当被试的任务变成判断靶线条的颜色或启动图形的边由连通状态变成不连通时,视知觉无意识对启动图形加工的整体优势效应消失.该结果提示整体优势效应很可能与任务涉及的信息通道密切相关,对局部形状特征的注意很可能涉及对周围整体形状信息加工自动抑制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以1~9除5外的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标签“左”“右”为实验材料,采用数字奇偶判断任务,探讨任务指令对数字-空间联结编码的影响。结果发现:言语任务指令条件下,词语一致性与物理一致性的交互作用显著,且词语一致和不一致时均未发现空间-数字联合反应编码效应(SNARC),表明言语-空间编码在数字-空间联结中更有优势;空间任务指令条件下,物理一致性主效应显著,且词语一致和不一致时均出现了SNARC效应,表明视觉空间编码更有优势。说明数字-空间联结编码受实验任务指令的影响,被试会根据任务指令设置的情景选择视觉空间编码或言语-空间编码对数字进行空间联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