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成就目标启动对风险偏好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近研究发现,目标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被激活并自动地引导行为以达成目标,但其内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试图考察风险偏好是否受无意识目标调节。实验采用问卷作为启动刺激,分别启动被试追求成功的目标与避免失败的目标,并在收益框架下和损失框架下测量被试的风险偏好。结果发现:在收益框架下,受到追求成功目标启动的被试比受到避免失败目标启动的被试更加偏好风险;而在损失框架下,两组被试间未发现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自动激活的成就目标可以影响个体的风险偏好,使个体面对风险情境时能做出更合适的行为以达成目标,即对风险偏好的调节是无意识目标自动影响行为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廖东升  杨芳  张晶轩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1):1829-1836
无意识目标与社会态度、刻板印象和图式等一样, 是行为的满意状态或结果在个体头脑中的一种表征, 包含有目标设定、追求情境和追求手段等内容。这些内容能够被环境中的刺激自动激活, 在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无意识目标启动的概念和其他心理表征的启动不同, 无意识目标启动能够促使带有动机性的行为出现, 启动线索的影响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无意识目标启动的自变量与自身心理状态和环境中他人的影响有关, 无意识目标启动的因变量与任务表现和社会关系的处理有关。“知觉-行为模型”、“无意识行为选择模型”、“评价准备模型”和“情感因素模型”能够分别从“无意识”和“目标”两个角度对无意识目标启动的心理机制进行解释。无意识目标启动原理在商业、教育、医疗等领域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为了更好地完善理论研究和进行实际应用, 今后应该更加重视无意识目标启动的脑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3.
谢继红  刘华山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2):2069-2078
无意识目标追求是指个体自动地追求由情境线索激活的目标, 而全然不知目标对自己行为的导向作用。无意识目标追求具有灵活性、抑制性和坚持性。无意识目标追求经由行动的无意识准备和目标价值的自动评估与努力过程实现。积极情绪、内隐态度和人际关系影响无意识目标追求。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无意识目标追求的影响因素, 完善无意识目标追求的机制, 探究无意识目标追求结果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提高研究结果的生态效度, 拓展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4.
已有研究表明目标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被激活并自动地引导行为以达成目标,但该过程是否通过调节心理准备状态实现尚不清楚。本研究考察了无意识目标对个体道德取向的影响。实验1通过语义启动方式激活被试的成就目标,结果发现,与未激活任何目标的被试相比,激活了无意识成就目标的被试更偏向功利主义道德取向。实验2激活被试母亲的概念,结果发现这部分被试比对照组更偏向道义主义道德取向。上述结果表明,自动激活的目标可以影响个体的道德取向,使个体面对道德情境时能做出更合适的行为以达成目标。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基于对无意识目标启动的研究,采用阈上、阈下启动方式探讨无意识目标启动对自我损耗的补偿作用。实验1发现,阈上无意识目标启动能够有效提高自我控制,促进自控表现。实验2发现,阈下无意识目标启动对自我损耗存在补偿效应。上述结果提示,通过无意识启动方式激活自我控制目标,可以克服自我损耗的不良效应,且无需意识参与。  相似文献   

6.
无意识目标:激活与追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标自动激活模型认为,目标是行为满意状态或结果在个体头脑中的表征,它能够通过相关情境自动激活。无意识目标的激活方式有语义激活、工具激活和人际激活。无意识目标追求与有意识目标追求在目标实现、目标投射和动机特征方面相似,但其行为产生机制有所不同。未来研究应该对无意识目标的机制及其具体应用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贫困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为了考察贫困大学生个人目标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1以130名贫困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相关研究法探讨个人目标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研究2通过提供目标榜样,检验提升个人目标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人目标的各维度与其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 提升个体个人目标,能够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自我控制是个体为了达成具有长远利益的目标而有意识控制自身冲动行为的能力。双系统模型提出自我控制系统包含冲动系统与控制系统, 该理论适用于分析罪犯低自我控制的内部结构。罪犯冲动系统中充满极易激活的犯罪相关行为图式, 而控制系统却不足以生成抑制冲动行为的策略。未来可基于双系统模型, 整合已有研究深入考察罪犯自我控制系统的内部运作机制, 以及该模型在罪犯心理矫治中的实际应用, 而犯罪易感青少年群体则需要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9.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本研究考察了体验购买与实物购买这两种购买方式与个体享乐幸福感和意义幸福感的关系,并探索了个体的关系需要满足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回忆范式启动不同购买经历之后,被试依次完成关系需要满足问卷、享乐幸福感与意义幸福感量表。结果显示,体验购买组的享乐幸福感和意义幸福感都显著高于实物购买组;关系需要满足程度在购买类型与享乐幸福感、意义幸福感的关系间分别起到中介作用,这表明购买类型通过满足个体的关系需要进而提升其享乐幸福感和意义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三个研究探讨分析思维对冲动购买意向的影响。研究1以146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分析思维任务和冲动购买意向问卷,考察分析思维与冲动购买意向的关系;研究2招募了65名大学生被试,研究3招募了62名大学生被试,分别通过视觉启动和组词任务启动两个范式探讨启动分析思维对冲动购买意向的影响。结果发现,分析思维与冲动购买意向显著负相关,无论是视觉还是组词启动分析思维都能减少冲动购买意向。  相似文献   

11.
成就目标定向、自我效能与反馈寻求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雁飞  凌文辁  朱瑜 《心理科学》2004,27(1):203-206
本研究共调查来自企业的员工539人,探讨了成就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与反馈寻求行为的关系。研究表明:成就目标定向是通过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来对个体反馈寻求数量、反馈寻求努力起作用的,成就目标定向的各个维度对结果变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今后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王爱娟  汪玲 《心理科学进展》2009,17(6):1257-1263
目标感染是动机领域新近出现的一个概念(Aarts等,2004),所谓目标感染指的是个体可以自动的从他人行为信息中推测其目标并无意识的追求这一目标。目标感染在激活对象、复杂程度等方面不同于单纯的行为模仿,在行为性质、意识水平等方面又区别于观察学习。目标状态可及性、目标情感效价等因素会影响目标感染现象的发生。已有研究中通常采用目标相关词汇、社会信息两种方式进行目标的激活。作为对有意识目标追求的补充,目标感染的研究促进了我们对个体行为的理解。未来研究尚可就观察者特征、目标熟悉程度、被观察者数量等因素对目标感染的影响开展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标推理是知觉者根据个体的行为推理其目标的过程,是理解人们行为的一种重要方式。现有的研究证明目标推理发生在信息编码阶段,且具有无意识性和无意图性,其加工过程可以通过贝叶斯逆向规划模型来表征。与目标推理有关的脑区有镜像神经系统和心理理论系统。未来的研究需要考察目标推理的高效性和不可控性,探讨不同目标推理的加工阶段,改进贝叶斯逆向规划模型,进一步考察影响目标推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初步考察目标刺激的熟悉度和呈现角度对情绪启动的影响。研究采用女性面孔图片作为实验材料,随机选取30名大学生被试进行实验,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当目标刺激为熟悉图片时,出现了情绪启动效应;当目标刺激为不熟悉的图片时,未发现情绪启动效应;目标刺激的呈现角度对情绪启动效应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根据以往研究,问责对于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可能产生混淆的结论,它既可能降低,也可能促进非伦理行为的产生,即出现“问责失灵”的情况。鉴于此,本文通过实验研究来探究问责失灵的理论边界和内在机制。结果发现:(1)促进定向启动下的个体,问责对于非伦理行为有促进作用;预防定向下的个体,问责对于非伦理行为有抑制作用;(2)促进定向启动下,问责通过增加个体的自我损耗增强了其非伦理行为,即促进定向下个体的自我损耗中介了问责与非伦理行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根据以往研究,问责对于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可能产生混淆的结论,它既可能降低,也可能促进非伦理行为的产生,即出现“问责失灵”的情况。鉴于此,本文通过实验研究来探究问责失灵的理论边界和内在机制。结果发现:(1)促进定向启动下的个体,问责对于非伦理行为有促进作用;预防定向下的个体,问责对于非伦理行为有抑制作用;(2)促进定向启动下,问责通过增加个体的自我损耗增强了其非伦理行为,即促进定向下个体的自我损耗中介了问责与非伦理行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李贺  莫雷  罗秋铃  莫然  俞梦霞  黎沛昕  衷禾 《心理学报》2014,46(9):1347-1354
探讨签名的位置以及是否预告签名信息对个体诚实行为的影响, 同时探究不同承诺形式对个体道德行为的调节作用, 从而揭示签名对个体道德行为影响的机制。实验1比较不同签名的位置与是否预告签名信息两种条件下, 被试在有奖抛掷骰子的游戏中的诚实性表现。结果发现, 当游戏前告知需要签名时, 签名位置对被试的诚实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而在游戏前不告知需要签名时, 上位签名的被试比下位签名的被试更倾向于做出诚实行为。实验2比较口头承诺方式与签名方式对个体诚实行为的影响, 结果发现, 口头承诺与上位签名均能促使个体做出诚实行为。结果表明, 签名对个体道德行为的影响, 是通过启动个体的自我认同感而实现的; 签名位置的效应, 实际上是由于启动的时段不同造成; 同时, 通过口头承诺的方式, 同样可以启动个体的自我认同感, 从而促进其实施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8.
为考察不同行为激活系统/行为抑制系统下的个体在Iowa赌博任务反应模式下的决策行为,本研究采用人格问卷与行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人格、冲动和行为决策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行为激活系统三个维度与行为决策存在显著负相关,行为激活系统低分组的IGT得分较高,行为激活系统高分组的IGT得分较低,而冲动特征与IGT得分相关不显著;(2)行为激活系统高、低分者在IGT任务上差异显著,且行为激活系统高分组者在收益-风险并存情境中表现出"即时收益优先"的决策模式。结果提示,在收益-风险并存情境中,高行为激活的人格特征者倾向风险决策模式。  相似文献   

19.
基于目标追求理论和社会阶层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本文通过3个研究, 逐步深入地考察了社会公平感对不同阶层个体目标达成的影响作用及其过程。研究1为相关研究, 考察了高低阶层成人被试的教育领域社会公平感与为孩子进行教育投入的目标承诺及目标达成之间的关系; 研究2为准实验研究, 通过操纵公平或不公平教育情境启动公平感, 考察其对高低阶层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承诺与目标达成的影响; 研究3为实验研究, 通过实验操纵社会公平感和社会阶层, 考察社会公平感对高低阶层大学生的实验任务目标承诺和目标达成的影响。研究发现, 社会公平感通过正向影响低阶层者的目标承诺, 进而正向影响其目标达成; 而对于高阶层者来说, 变量之间这些关系则不显著。这表明:相对于高阶层来说, 低阶层者的目标追求易受社会公平感的影响; 低阶层者的社会公平感水平越高, 其追求目标的动机水平就越高, 进而越有利于目标达成。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无意识目标激活的神经机制,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目标激活阶段无意识成就目标激活(有、无),因变量为阈下呈现的成就目标相关词(成就目标无关词)出现后所诱发的ERP成分,以及目标追求阶段被试判断两位数加减法算术式的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结果发现:(1)无意识成就目标能够通过阈下启动得以激活;(2)阈下呈现的成就目标相关词诱发了一个明显的N200成分,可能反映了大脑执行控制功能在个体无意识成就目标激活与追求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