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植 《美与时代》2014,(10):11-11
文章介绍了开封山陕甘会馆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分析了开封山陕甘会馆建筑群中牌楼的营造技艺,显现了山陕甘商贾营造牌楼时的文化交融,形成了当时独具特色的建筑式样。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吉祥文字是中国汉字文化和吉祥文化中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吉祥文字纹样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的构成形式与文化寓意与现代中式家具有一脉相承的文化联系,将它运用于中式家具的设计,将会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与文化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国民间吉祥艺术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会馆是明清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组织。中原地区分布着众多的会馆,它们大多是从各地来豫经商的商人筹资兴建的。在会馆建筑装饰中,汇集了大量具有吉祥意义的图案纹样,结合会馆本身独特的文化氛围,这些图案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吉祥装饰纹样通过一定的题材表达富有喜庆吉祥的寓意,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宝,无论是纹样的造型结构还是寓意表达,都深受人们的喜爱。通过对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历史发展和艺术特征的分析,结合茶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具体分析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吉祥装饰纹样在现代茶具设计中的运用,进一步探索了茶具设计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5.
沈玥  宗雯 《美与时代》2014,(11):68-69
目前国内艺术设计专业装饰图案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传统美术学科的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遵循一定的美学法则及技法规律。课程教学中对于中国传统图案的学习不够深入,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够重视。汉绣艺术是楚文化的代表,其图案丰满,装饰性强,因极具楚韵遗风得名“汉绣”。在汉绣的纹样中可以看到很多象征性的造型,其中大部分的纹样就是驱邪接福、谐音寓意等祈福、吉祥文化的体现,这些装饰图案的形成都是受到了中国民间民俗思想的影响,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健康平安,吉祥富贵的向往。成为民间艺术造型中最富美学价值、学术价值的一部分。将汉绣艺术精粹运用于装饰图案课程教学改革中,学习汉绣的历史、精神、民俗、文化,加强学生对荆楚传统图案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6.
汉字与织绣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其中,吉祥文字与织绣的有机结合是极难得的一种艺术形式。寿字是中国吉祥文字中的最重要题材。在繁多的明清织绣品形式中,有关寿字的织绣纹样更是异彩纷呈,有书法寿字、圆寿字与长寿字、花寿字,明清织绣纹样中的寿字的装饰造型极其丰富,而其组合手法也存在多样化的特征。明清织绣纹样中的寿字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拥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性,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独具匠心中流露出中国人固有的祈福观念。对现代设计领域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方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龙被,也叫崖州被,源于海南古崖州地区,以其独特的龙纹饰图案风格闻名于世,在海南黎族集聚地谓之为大被,是黎族文化产物中技术最高超的黎锦工艺品,艺术价值非凡。崖州龙被早期的龙纹图案,主体部分和间隔部分图案的表现方式经历了从抽象几何纹样转变为具象的花草、动物吉祥纹样以及由半抽象的祥禽瑞兽和自然、器物纹样的演变过程。到明清时期黎锦图案已经成熟,完成了由简到繁、由抽象逐渐演变成具体的祥瑞纹饰。崖州龙被中的龙纹形象与我们所熟知龙的形象是有所区别的,其抽象夸张的形态与中原大陆威严神武具象的龙形象截然不同,是黎族先辈在雷公的基础上臆想出来的超自然神灵形象。  相似文献   

8.
苏州园林不仅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吉祥纹样的重要载体。选择苏州园林中的吉祥图形进行分析:古代园主及造园师在园林的特定环境下,不是对传统纹样的照搬和挪用,而是对传统吉祥纹样进行了相应地筛选和改造,其中包括"大图形"和"小图形"的创意再造,使其与园林环境、园主的品味以及世风完美融合。针对网师园、拙政园、狮子林等典型苏州园林中近乎无处不在的吉祥图形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体现的设计再造意识。  相似文献   

9.
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代表着积极向上,吉祥喜庆,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但有些基督徒盲目地认为龙就是魔鬼。如何正确地理解《圣经》中"龙"的问题?本文从树立正确的圣经观出发,详细阐述了使用文本考证、原文字义、历史背景的方法解释《圣经》的重要性,以消除中国基督徒对龙的误解。  相似文献   

10.
靳梦 《美与时代》2023,(3):13-15
传统民居中的装饰不仅取材广泛,图案美观,还带有一定的吉祥寓意。分析传统民居装饰的吉祥寓意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方法,使人们更多地去关注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在现代建筑中使用传统吉祥图案,不仅能提升建筑装饰的文化品位,还能使传统民居装饰中的吉祥图案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木雕花板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装饰纹样种类众多,题材内容包罗万象,几乎囊括了中国所有的传统吉祥纹样。常见的纹样有山水花鸟、飞禽走兽、传说故事、喜庆吉祥、博古器物等。其中,鹤纹是花鸟纹样中最重要的装饰纹样之一,具有丰富的内涵。鹤在人们心中是善良吉祥的鸟类,相对于其他的鸟类,鹤以其独特的形象、秀雅的姿态、超脱的气质受到了众多文人巧匠的瞩目。鹤纹以有形的符号表达了一定的社会意识、审美意识。这种传统文化意识,几千年来代代相承,在中华民族的心灵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一定程度上陶冶着人们的情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陶瓷纹样中的象征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纹样是装饰花纹的总称,又称花纹,花样①.纹样的象征意味体现在我国古代各个工艺品种中,如彩陶、青铜器、玉器、漆器、金银器、织绣等.而陶瓷从远古到明清,历经几千年,一气呵成,是我国唯一没有断代的工艺品种.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史.陶瓷的纹样发展史更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真实写照.纹样中蕴涵着浓厚的古代文化气息,这种文化气息突出体现在陶瓷纹样的象征意味上,概而言之有以下四种倾向:陶瓷纹样中的图腾象征意味,陶瓷纹样中的礼制象征意味,陶瓷纹样中的宗教象征意味和陶瓷纹样中的吉祥象征意味.  相似文献   

13.
山东淄博古属齐地,"齐"字包含有丰富的地域特色和吉祥意蕴。当地广告设计与传播中"齐"字标识被应用广泛,如企事业标识、社会活动、城市雕塑、艺术作品等。传统文化资源中"齐"字形象和涵义的深层开发,充分体现出历史文化传承和人文精神,是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象征和延伸。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的图形艺术之中,吉祥纹样在传统文物建筑的装饰中是比较古老的一种,这种传统古老的装饰艺术有着丰富的领域以及广泛的应用范围。作为我们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的历史价值以及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文化价值都是不容小觑的,针对吉祥纹样在传统文物建筑装饰中的构成原理以及造型形式,提出了一些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例如:打散重构以及删繁就简等,对有象征性意义的符号进行了提炼,从而使其更加适应于现代化的设计之中。对吉祥纹样在文物建筑的装饰中的图形艺术进行探析,将更加有益于现代图形艺术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剪纸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两千多年不间断的历史传承使其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上有了极大的发言权。它的素材选取来源于百姓生活,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美好愿望和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所以传统剪纸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是关于吉祥喜庆、以和为贵、祈求健康等美好愿望的。也正因如此,目前不仅从事剪纸艺术的人依然非常多,更重要的是从剪纸的内容取材、剪裁方法到图案设计等各方面,都在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一张红纸剪千年的传奇还将继续……  相似文献   

16.
海水江崖纹是明清时期一种常见的服饰纹样,蕴含着丰富的吉祥寓意,同时具备极强的装饰性与审美特性。从纹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等方面展开分析,可以探讨海水江崖纹在服饰图案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和应用形式,从而能够为传统纹样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创新应用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春节是全世界的华人欢庆、祝福、团圆、聚餐的最隆重节日。本期论坛继续刊发有关中华民族吉祥、祈福意识和饮食美学的专家论文,供大家了解节日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五台山南山寺建筑群的石雕装饰艺术,题材丰富、雕刻精美且艺术价值颇高,具有显著的时代文化特征,为研究清末至民国中期五台山建筑石雕艺术提供了精美的范本。从作者3次去南山寺对其石雕艺术考察结果来看,南山寺雕饰纹样内容以福、禄、寿文化为核心,雕饰手法多采用浮雕和线刻。与此同时笔者发现南山寺建筑装饰石雕艺术受到五台山区域匠作文化、寺庙经济因素以及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使建筑装饰石雕艺术呈现出风采独具的题材、图案表现及文化特征,展现了清末至民国中期五台山汉传佛教寺庙装饰艺术光彩动人的实际成就。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力的增强,人们的文化遗产、文化产业意识有所提高,关注和保护民族的文化遗产成为一股涌动的潮流,这时新民间艺术便应运而生。新民间艺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以及抵御西方"文化殖民"有着重要作用。此外,它对于中国的艺术和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以及增强年轻人的民族自尊心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凉山彝族图案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其美也让世代人们赞不绝口。彝族图案是由历代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通过智慧、灵魂、感情创造出的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图案,彝族人民把本民族的图案当作民间艺术的精华。彝族图案的形成不但展示出了彝族人民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精妙结合,更是将凉山彝族的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记录了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