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研究以66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Flanker效应和工作记忆的双任务设计来探讨手机位置、认知负荷在智能手机成瘾与抑制控制能力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在低认知负荷下,无论是否智能手机成瘾,手机存在视线之外比手机在视线之内时抑制控制能力更差;(2)在高认知负荷下,智能手机成瘾与手机位置交互作用显著:当手机在视线之内时,智能手机成瘾者的抑制控制能力显著差于非成瘾者;而当手机在视线之外时,两者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智能手机成瘾大学生的抑制控制能力不仅会受到手机位置的影响,还会受到任务本身所带来的认知负荷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研究手机成瘾者的抑制控制能力特点,使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筛选34名被试,手机成瘾组与非手机成瘾组各17名被试完成反向眼跳范式测量。结果发现:(1)手机成瘾组反向眼跳错误率显著高于非手机成瘾组。(2)手机成瘾组朝向眼跳潜伏期显著短于非手机成瘾组。结果表明,手机成瘾组抑制控制能力显著低于非手机成瘾组,反向眼跳任务成绩较差。这表明手机成瘾者较容易受自下而上的刺激驱动,较难抑制无关刺激产生的注意干扰。  相似文献   

3.
智能手机成瘾可能会影响个体的注意执行控制功能,以往研究结果在该影响是否取决于实验刺激与成瘾物的相关性上存在不一致,研究关注心智游移在其中的作用。采取《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筛选被试90人分为成瘾组和非成瘾组。实验一采用反应的持续注意任务考察不同水平智能手机成瘾者的心智游移特点,采用《白日梦量表》辅助研究,结果发现智能手机成瘾被试量表得分显著更高,在实验中更多地评估任务表现,且其心智游移与偶然性的任务疏忽、一般性任务疏忽以及反应分离状态有关。实验二采用AX版本的持续操作任务探究智能手机成瘾者的注意执行控制功能中心智游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高频心智游移的智能手机成瘾者比低频心智游移的智能手机成瘾者维持目标更困难。研究对于理解智能手机成瘾对个体认知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问卷法对56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愉悦追求在自我调节疲劳和智能手机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该中介作用是否会受到自然联结的调节。结果表明:(1)自我调节疲劳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愉悦追求在自我调节疲劳与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调节疲劳和愉悦追求的关系(中介效应的前半段路径)受到自然联结的调节,即自我调节疲劳对愉悦追求的正向影响随着自然联结的增强而减弱。因此,自我调节疲劳和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之间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5.
以问卷法对河南省三所高校的47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手机成瘾对大学生认知失败的影响,睡眠质量在手机成瘾与认知失败之间的中介作用,同时检验神经质和外倾性对该中介路径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手机成瘾不仅能直接预测大学生的认知失败,还能通过睡眠质量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认知失败;(2)神经质对直接效应及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起着调节作用,在直接路径中高神经质会加剧手机成瘾对认知失败的影响,在中介路径中,低神经质时,睡眠质量对认知失败影响较大;(3)外倾性对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起着调节作用,高外倾性会缓和睡眠质量对认知失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依照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得分及手机使用时间记录从548名被试中筛选出60名手机依赖大学生,将其随机分配到抑制控制训练组和非训练组进行实验。预期通过抑制控制训练提升手机依赖大学生抑制控制能力,降低其手机依赖水平。结果发现:训练组被试在接受为期8周的抑制控制训练任务后,手机依赖总分、手机使用时间和非训练组相比显著降低,抑制控制能力显著提升。结果表明抑制控制训练对手机依赖大学生的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试图从注意偏向角度研究手机成瘾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机制,旨在揭示手机成瘾大学生与正常使用手机大学生在面对手机相关词语和中性刺激时的注意特点及其机制,以期为手机成瘾大学生的治疗和干预提供理论支持。该研究首先利用手机成瘾量表筛选出手机成瘾被试,然后采用点探测范式探求其存在这种注意偏向模式的内在机制。通过研究发现,手机成瘾水平对大学生手机相关词语注意偏向是有影响的,不同手机成瘾水平者的注意模式不同,手机成瘾者对手机相关信息存在注意偏向,正常使用手机者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的手机成瘾,本研究在失补偿假说的视角下探讨了安全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并检验现实社交回避在手机成瘾者和一般手机使用者中的中介作用。对4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安全感量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调查,结果发现此次调查中49.8%的大学生被界定为手机成瘾者,手机成瘾者的安全感显著低于一般手机使用者。手机成瘾者和一般手机使用者的安全感都显著负向预测手机依赖;但回避现实社交的中介效应只在手机成瘾者的安全感与手机依赖中显著,在一般手机使用者中不显著。本研究揭示了回避现实社交在手机成瘾者的安全感与手机依赖中的独特作用机制,为失补偿假说提供了实证支持,并为手机成瘾行为治疗开展安全感和社交干预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网络游戏成瘾者认知功能损害的ERP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多研究证明,网络成瘾具有和物质依赖成瘾相同的成瘾症状:不仅有明显的社会功能损害,而且表现出抑郁、强迫、焦虑等精神症状.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以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为被试,探索了网络游戏成瘾者脑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发现:①成瘾者听觉P300的波幅显著低于非成瘾者,说明网络成瘾者可能存在认知功能的损害;②成瘾者听觉N1的波幅显著高于非成瘾者,提示成瘾者可能存在感觉功能的易化,或者受到感觉寻求人格特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正念与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以及无聊倾向的中介作用和未来时间洞察力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法对790名大学生进行了施测。结果表明:(1)正念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无聊倾向在正念与手机成瘾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3)正念通过无聊倾向对手机成瘾倾向所起的间接效应受到未来时间洞察力的调节作用,即相较于未来时间洞察力水平高的大学生而言,该间接效应在未来时间洞察力水平低的大学生中更强。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正念如何与手机成瘾倾向相联系,以及正念与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在何种条件下更强或更弱。这对于移动互联网络时代预防和干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心理需求及其满足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武汉地区1183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心理需求程度及其在现实和网络中的满足程度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结果表明:与非网络成瘾大学生相比,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的网络满足更多而现实满足更低,但两组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程度并无明显差异;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与网络满足的相关高于与现实满足的相关,但非成瘾大学生不存在这种差异;心理需求现实满足高但网络满足低的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比率最低,而心理需求现实满足低网络满足高的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比率最高。  相似文献   

12.
基于整体-交互作用模型,选取北京市某高校所有大一学生2511名为被试开展问卷调查,考察了大学生网络使用背景性渴求的特点及其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并就网络使用背景性渴求与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与态度对网络成瘾的交互作用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1)与非网络成瘾大学生相比,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背景性渴求更高,所感知到的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更多,同伴对网络过度使用的态度更积极;(2)网络使用背景性渴求各维度、感知到的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可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网络成瘾;(3)背景性渴求中的积极结果预期与同伴对网络过度使用的态度对网络成瘾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在低积极结果预期条件下,同伴对网络过度使用的态度可以负向预测网络成瘾程度,而在高积极结果预期条件下,同伴态度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不显著。结论:外因在内因比较微弱的条件下发挥更为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提取练习范式与逐试次刷新任务相结合的双任务对96名大学生进行测试,通过考察认知负荷和项目竞争强度对提取诱发遗忘(RIF)的影响,以澄清RIF的产生机制。结果发现:相对于高、低认知负荷组大学生而言,控制组大学生在高项目竞争强度下诱发出显著的RIF,在低项目竞争强度下则未诱发出显著的RIF。结果表明:控制组大学生在汉语类别-样例词对中产生的RIF是由需要认知资源的控制性抑制加工产生的,这种RIF比拼音类别-样例词对中的RIF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且未受相关代价与效益问题影响。  相似文献   

14.
执行功能缺陷是网络成瘾发生、维持和复发的原因之一,以往研究侧重于探讨网络成瘾者注意控制、反应抑制等执行功能成分的损伤状况,而其记忆抑制状况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考察网络成瘾大学生的提取诱发遗忘(RIF)来探讨其记忆抑制的特点及RIF的产生机制。结果发现:低网络成瘾个体在高项目竞争强度下表现出显著的RIF,在低项目竞争强度下未产生;高网络成瘾个体在低项目竞争强度下表现出显著的RIF,在高项目竞争强度下未产生。结果表明网络成瘾大学生的记忆抑制能力受损严重,其在低项目竞争强度下易受相关代价与效益问题(CCB)影响而产生干扰性RIF。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网络行为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青少年网络行为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网络行为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社交焦虑量表对692名青少年进行研究。结果:(1)青少年网络行为与主观幸福感和社交焦虑相关显著;(2)主观幸福感和社交焦虑在网络成瘾与非成瘾之间差异显著;(3)网络成瘾与非成瘾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和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不同;(4)影响网络成瘾与非成瘾青少年总体主观幸福感的变量不同。结论:网络行为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